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下載
案例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案例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失蹤的森林王國
一、教學理念
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場所,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或事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的天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要達到上述目的,教師就要舍得從講臺上走下來,把學生請上去,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森林”,共有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分別描寫了森林的美麗景色、物產的豐富以及有關森林的故事。通過學習,可使學生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激發學生熱愛森林、了解森林、保護森林的思想感情。《失蹤的森林王國》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對森林王國失蹤前后的描寫,說明亂砍濫伐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樹立環保意識。全文共13個自然段,按“老國王在位時”和“新國王上臺后”分為兩部分。課文中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寫了森林王國富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以及如此美麗富饒的原因——“任何人不得亂砍樹木”。這條法令十分嚴格,國王的兒子曾不小心觸犯了法律,遭受了皮鞭之苦。這個事件是森林王國失蹤的導火索。新國王上臺后,對特別法令懷恨在心,他聽信了遠方客人的建議砍樹造樓,妖魔鬼怪乘機而入,百姓背井離鄉,森林王國從此失蹤。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了解森林王國失蹤的原因及后果,樹立環保意識,激發保護森林,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
3、學習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4、理解:“安居樂業”、“置若罔聞”、“萎靡不振”、“背井離鄉”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閱讀積累語言,通過積累形成語感,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引導: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對上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回憶,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學情分析:教師教學生語文,應該尊重學生,讓學生學自己想學的語文,學自己想知道的內容,這樣學生學起來才更有興趣,才愿意主動學,課堂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如果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會被動,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學生讀文后交流:
1、“森林王國是什么樣子的?”
森林王國從前是美麗富饒的,人們安居樂業;王國里有一條法令:“任何人不得亂砍伐樹木。”
教師引導:你覺得最關鍵的時那個詞語?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關鍵詞“安居樂業”體會句子的意思。
(1)通過讀句子理解:“森林王國的百姓安居樂業,有的種莊稼,有的狩獵,有的織布,有的捕魚,生活中充滿了笑聲和歌聲”。人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十分安定地生活,而且非常快樂、幸福,這就是安居樂業。
(2)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教師引導:這么美麗、富饒的景色,這么幸福的生活你愿意讀一讀嗎?
(教學設想:讓學生通過朗讀,評價感受森林王國的美麗富饒,那個地方是令人向往的,為后文人們破壞了森林感到深深的惋惜埋下伏筆。)
2、“森林王國是怎么失蹤的?”
小國王不再保護森林,砍掉了所有的樹木,建起了高樓大廈。沒有了森林的保護,雨妖、熱魔、沙鬼、風怪都來了,吞沒了森林王國,森林王國消失了。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下面的問題:
“森林王國為什么會失蹤?”
“森林王國失蹤了以后是什么樣子?”
“森林王國失蹤了以后,會怎么樣?”
“森林王國失蹤以后找回來了嗎?”
(二)將學生質疑整理以后再歸納為前兩個問題。這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默讀課文,在默讀時圈點勾畫,尋找答案。讀過課文以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默讀所得。然后全班匯報小組交流結果:
1、國王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要他不得破壞森林,他置若罔聞,砍掉了所有的樹木,所以妖魔鬼怪都來了。只有樹木才能夠對付這些妖魔鬼怪。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置若罔聞”的意思。
(1)引導同學們查字典理解什么是“置若罔聞”?
(2)結合課文理解“置若罔聞”,課文中誰對什么事情置若罔聞?
(3)聯系生活理解“置若罔聞”,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2、森林王國失蹤以后,那里被黃沙淹沒,形成了沙丘,黃沙淹沒了城市,百姓們沒了森林王國,空氣不新鮮了,人們變得萎靡不振,后來,不得不背井離鄉,四散逃荒。
引導學生體會“萎靡不振”、“背井離鄉”的意思。
(教學設想:1、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能力。在這節課中,學生幾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交流合作的意識,利用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把讀書引向深入。對疑難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討論,再推舉代表匯報。這種交流和對話不僅僅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更是思想的啟迪,健康情感、價值觀的養成。這種交流和對話的過程,充滿了人文精神。)
(三)閱讀實踐進入了第二個層次。教師引導:
森林王國失蹤了以后,會怎么樣?
人類將面臨著一系列的災難。太可怕了!
(教學設想:學生此時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想發表自己的想法,針對這樣的情況,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互相交流想法,然后集體評議,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師總結:
是呀!曾幾何時,綠色鋪滿視野,春天百鳥叫,后山狼成群。可是,人類不愿與“異類”共享這個世界,執意要成為萬物的主宰。——人類“贏”了,“征服”了自然界,自己卻也一敗涂地——在大自然成為需要人類保護的對象的時候,人類也親手毀掉了自己曾經無限美好的家園。
你們想看看森林王國是怎樣消失以及失蹤以后的情況嗎?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為: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森林砍伐以后水土流失、沙塵暴、大氣污染、洪水泛濫等,人們疾病叢生,背井離鄉,家破人亡,四散逃荒的景象。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亂砍濫伐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后果。)
(學情分析:學生雖然能夠體會文章的意思,但是對于我們身邊已經存在的環境問題卻不甚了解,對人類的災害感受不多,如果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到此為止,對于學生來講,學習這篇課文無異于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用。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環境遭到破壞給人類帶來的危機,這是最重要的,最能喚醒孩子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熱愛森林的情感。)
(教學設想:通過直觀感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起學生保護環境的愿望和激情。引導學生從課文里面走出來,關心我們的生存空間。)
(四)表演課本內容,加深理解課文。
同學們,森林王國的失蹤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小國王的錯誤,妖魔鬼怪的橫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愿意表演這個童話故事嗎?
請同學們自由組合練習表演童話故事,還可以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加上森林王國失蹤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的情節。
1、學生自由組合,練習表演課本劇。
2、學生表演課本劇,簡單評議。
3、請表演課本劇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想,愿意重新找回森林王國嗎?今后該怎樣做保護我們的家園?
(教學設想:這是一篇很適合學生表演的童話故事。老師針對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設計了表演課本劇,這是學生再一次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通過表演課本劇,可以將學生的情緒再一次引向高潮,將課文中心再一次升華。通過談感想,讓學生知道要找回失蹤的森林王國,靠每個人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教師總結: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衣食享樂,也在于碧水藍天。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從我們的生活細節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吧!相信通過同學們的努力一定會找回失蹤的森林王國的。
六案例點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能夠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習的權力交給了學生,通過讓學生質疑,帶著問題去學習,解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其次,教師的教學行為也發生了轉變。教師注重教學反饋,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能夠從學生的回答中快速搜索信息,學學生想學的知識,使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還有,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合作表演,討論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不!是樂譜錯了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和諧”、“錯覺”、“權威”、“附和”、“鄭重申明”、“精心設計”、“世界一流”等詞語的意思。
2. 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3.繼續學習運用抓住重點句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的方式,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小澤征爾堅信自己的正確判斷、不畏權威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說明的道理,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
教學難點
“貫”的書寫,“鄭重聲明、世界一流、附和”的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的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小澤征爾的有關資料和《哥白尼觀日》的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讀題提問
1. 教師板書,學生跟著書寫課題。一邊書寫一邊注意引導“樂”的讀音和“譜”的書寫。
2. 讀題,說說從題目中懂得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從“!”中可以看出說話的語氣很堅決等等。還可以從課題提出以下問題:是誰說的這句話?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話?圍繞樂譜錯了,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了些什么?)
3. 借機介紹小澤征爾的有關情況。
4.過渡: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內容
1.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學生是否預習,預習得怎么樣,并滲透預習的一些要求。讓學生讀全文,再見機引導正確字音,讀通句讀。重點糾正難讀易錯的字音。
2.再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中有哪些不懂的詞語或句子,并做上記號。
3.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了解情況。將學生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書寫在黑板上。重點指導生字“貫、冠”的書寫,“錯覺”、“權威”、“附和”、“鄭重申明”、“精心設計”、“世界一流”等詞語的意思。
4.根據學生不懂的詞語或句子分段學習課文。
(1)鄭重聲明——根據以下問題帶著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
誰“鄭重聲明”?解決此問題時,借機理解“權威”一詞的意思。評委是些什么人?根據這些人的身份,你覺得“權威”是什么意思?
在什么情況下?借助此問,理解“和諧”“錯覺”的意思。
聲明的是什么內容?怎樣聲明的?你能站在權威們的角度,說說是怎樣聲明的嗎?借此問題進行語言再創造的訓練。
根據以上閱讀和理解,再說說“鄭重聲明”的意思。
(2)世界一流——以這個詞為線索,提出以下問題,一邊讀課文一邊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
課文講誰是“世界一流”?
從課文的哪些地方表現了他的“世界一流”的水平?如果前面沒有對小澤征爾進行介紹,可以在這個環節對他的情況進行介紹,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幫助生了解詞語。
課文中還有哪些人是“世界一流”?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借助此問理解“精心設計”。評委是怎樣精心設計的,假如你是評委主席,你在競賽之前面對評委說說你的“精心設計”。
借這個問題理解“附和”的意思。課文中用附和一詞來寫誰?是說他附和嗎?把表現他不附和的行為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再說說“附和”是什么意思。
如果小澤征爾面對世界權威,不堅持自己的判斷,去附和評委的聲明,這個故事將會是怎樣的?請你改編故事講一講。
5.說說讀了這篇課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有主見,不人云亦云;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因為別人而輕易放棄;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因為面對的是長輩、權威就把對的也說成錯的;就是科學家也有錯的時候,應當堅持自己的判斷……)
還有這樣的故事嗎?講來大家聽聽。(如《哥白尼觀日》)
三、掌握生字、新詞
采用學生提問,學生競答的方式掌握生字、新詞。
四、課堂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自主積累好詞佳句。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雜交水稻之父
教學目標
自學課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創新,經過細致、艱苦的科學研究,歷經失敗和磨難,終于取得大面積栽種水稻的成功的歷程,學習其身上不畏艱難、執著追求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最高科學技術獎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跡
作業設計、安排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了解概況
1、自讀課文,讀通課文,并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討論交流。
3、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二、抓住全文,指導讀懂
1、分清課文層次
學習第二段
1、袁隆平為什么決心攻克“人工雜交水稻”這一世界難題?
閱讀第二三自然段解決問題
2、袁隆平為此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
閱讀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關語句。
想像當時的情景,如何艱苦,如何細致等,指導朗讀。
3、默讀第六自然段。
找出這部分內容里的幾個有關數字,從中體會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經受的無數次失敗
4、自讀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樣的巨大貢獻?
三、總結全文
1、為什么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
2、為什么本文以“雜交水稻之父”為題?
3、袁隆平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在閱讀中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組塊要大,讓學生談課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學生愿意談哪一方成就談哪一方面。可以結合朗讀、想象說話、算算帳等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去體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