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1
教學目標:
1.認識“暴、湊”等8個生字,會寫“洞、準”等13個字。
2.能試著一邊讀一邊預測,知道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中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
3.知道預測要有依據,能夠說出預測的依據。
教學重點:
1.在一邊讀一邊預測中學習預測的基本方法。
2.用上“可能”、“估計”等詞語說出自己的猜測,用上“因為……所以……”等句式說出自己的預測的依據。
3.正確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1.用上“可能”、“估計”等詞語說出自己的猜測,用上“因為……所以……”等句式說出自己的預測的依據。
2.借助課后練習表格,明確預測的依據。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暴、湊”等8個生字。
2.能試著一邊讀一邊預測,知道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中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
3.能用上“可能”、“估計”等詞語說出自己的猜測,用上“因為……所以……”等句式說出預測的依據。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看圖讀書名,猜猜可能里面可能寫了什么
1.出示《小靈通漫游未來》的封面及書名,猜猜里面可能寫了什么?
(二)出示課題
1.讀了這個課題會有很多疑問,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2.猜一猜這幾個問題,建議在猜測時用上“可能”、“估計”這些詞語。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讀書名,猜里面可能寫了什么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課題說說疑問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文內容的探索。在回答疑問時讓學生用上“可能”、“估計”這些詞語,給學生提供了支架,能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猜測。)
二、初讀課文,嘗試猜測
(一)出示課文第1、2自然段
1.請生朗讀。
2.隨機提問“窟窿”、“自言自語”是什么意思?
(二)出示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生朗讀。
2.學習生字“暴”:
(1)這個字由哪三部分組成?
(2)哪一部分書寫時最難?
3.猜測老屋會答應它的請求嗎?
4.生猜測后,師出示插圖:老師給你一個幫助,仔細看看這個插圖你再猜猜。
5.引導學生按照“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話:因為我看到插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所以我猜測老屋可能會答應它的請求。要說清楚猜測的依據。(板書:插圖)
(三)出示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1.請生分角色朗讀。
2.學習生字:
(1)學習生字“湊”:什么叫做“往前湊”,請表演“往前湊”。
(2)學習生字“喵”:形聲字。
3.老屋幫助了小貓,它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請生齊讀老屋的這句話。
4.猜測老屋會倒嗎?請生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
預設一:因為故事可能不會那么快就結束,會有其他小動物來請老屋幫忙,所以我猜老屋可能不會倒。
預設二:因為題目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以我猜老屋可能不會倒。(板書:題目)
(設計意圖:在分段出示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一邊讀一邊進行猜想,學習通過插圖和題目進行預測的方法。學生在猜測時讓學生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讓學生能夠有依據地猜。)
三、發現規律,繼續猜測
(一)出示課文第七——九自然段
1.學習生字。
(1)學習生字“孵”:根據字形識字。
(2)學習生字“嘰”:形聲字。
2.默讀,說說這個部分講了什么?
3.分角色朗讀。
4.讀了這個部分發現了什么?了解這部分故事內容和前面部分的故事內容差不多,發現故事中的規律。
5.老屋幫助完母雞后老屋怎么說?為什么這么猜?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請到文中找出依據。(板書:故事內容)
6.猜測這次老屋會倒嗎?
(設計意圖:在學生嘗試了第一部分的故事邊讀邊猜后,出示整個第二部分故事的內容,讓學生發現這個部分故事內容和前面部分的故事內容差不多的規律。由此猜測老屋幫助完母雞后老屋怎么說?學習通過故事內容進行預測的方法。)
四、學以致用,續編故事
(一)接著編故事
1.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接下去會怎么樣呢?可能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請大家接著編一個故事,四人小組討論。
2.分享交流。
(二)驗證故事
1.翻開課文看一看,驗證一下自己編的故事。
2.說說哪些與故事內容一樣,哪些不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前兩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故事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接著往下編故事,既要發散思維,又要有理有據。讓學生對照課文驗證自己編的故事,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地探索式閱讀,同時能讓學生在預測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2
課時目標:
1.知道預測要有依據,能夠說出預測的依據。
2.會寫“洞、準”等13個字。
教學流程:
一、回顧學習,小結預測方法
上節課我們一邊讀故事,一邊猜故事,不知不覺中也學到了一些猜測的方法,這樣的閱讀就叫做預測。在預測時我們可以從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中尋找線索,幫助我們預測。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課中猜測的方法,明確一邊讀一邊猜的閱讀方法叫做預測。)
二、預測結局,分享交流
(一)猜一猜整個故事的結尾
(二)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進行口頭表達,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創新的開放性思維。
三、借助表格,觀察發現
(一)觀察表格
1.觀察這張表格,想想這些預測是怎么得出來的。
2.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預測的過程:讀到(小貓剛剛離開,老母雞又來請求老屋不要倒下),我想到了(不斷地被人打擾,可能會覺得很煩),所以我猜(老屋可能會不耐煩了)。
(設計意圖:課后思考題采用表格的形式,具體清晰地展示了預測的得出過程,該過程將預測的思路直觀呈現。通過表格,讓學再次明確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
(二)補充表格中空白的內容
(三)呈現完整的表格
1.你從表格中發現了什么?
(1)明確可以從題目、插圖、故事內容中進行預測。
(2)明確預測不是隨意的猜測,要有一定的依據。
(3)明確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也可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的預測可能只是一瞬間的感覺,但是通過直觀化的表格填寫,能讓學生將預測思維進行倒推,重新演繹預測的全過程。
四、回歸整體,鞏固寫字
(一)在包含故事主要內容的一段話中學習生字
1.在學習單中將所有要寫的生字串編成包含故事主要內容的一段話,要寫得生字用田字格隱去。
老屋已經很老了,門板都破了洞,它準備往旁邊倒去。可是這時來了一只小貓,它說今晚有暴風雨,它沒有安心睡覺的地方,想請老屋幫忙。老屋答應了小貓的請求。正當老屋幫助完小貓想要倒下時,母雞又來請求老屋幫忙。雖然老屋的墻壁已經吱吱呀呀地響,但是它還是答應了母雞的請求。幫助完母雞的老屋正準備倒下,小蜘蛛又來找老屋幫忙。原來是小蜘蛛找不到一個安心織網抓蟲的地方,肚子好餓。老屋便答應再站一會兒。小蜘蛛飛快地織了一張又大又漂亮的網,偶爾有蟲子撞到了網上,它就把蟲子吃掉。小蜘蛛沒有吃飽,忙著補網,還提議給老屋講個故事。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沒講完,老屋到現在還站在那里,邊曬太陽,邊聽小蜘蛛講故事。
2.自己讀一讀并書空田字格里的字,不會寫的翻開書本,到書上看一看。
3.字形上有難度的字,師進行范寫和指導。
4.將有難度的字在這段話后面附加的田字格中再多寫幾次鞏固,爭取寫對且寫好。
(設計意圖:在包含課文內容的一段話中學寫生字,回顧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印象。針對字形有難度的字,老師進行范寫和指導,并請學生將有難度的字再寫幾個有助于生字的掌握。)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
2.學會本課生字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讀音和用法。
3.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圖片和關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圖片和關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歡哪個季節?說一說理由。
四季風景如畫,四季都是詩情畫意的。在這美好的秋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三首關于秋天的詩歌。
板書,齊讀課題。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歌《山行》。
二、整體感知
1.認識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還知道杜牧的其他詩歌嗎?
預設:《清明》、《秋夕》等。
2.聽《山行》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山行》: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4.出示詩歌,指導學生讀好節奏。
預設: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努力把文章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徑、斜。
領讀生字,注音拼讀。
結合圖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徑:小路。
斜:不正。
石徑斜:石板小路彎彎曲曲。
2.你認為哪些詞語的意思比較難懂,小組內相互質疑解答。
預設:
生:產生,生出。
坐:因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讀古詩
(一)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預設: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結合圖片,解釋重點詞語。
寒山:深秋的山。
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二)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風景。
學生結合景物提示,描述風景。
(三)小組說一說詩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曉詩意。
1.作者說“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白云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別?
預設: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涌、白云飄忽的動態感。應當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紅于”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學生看圖思考,然后表達觀點。
預設: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入詩境,悟詩情。
1.出示古詩,簡析詩歌中的風景。
前兩句和后兩句寫景有何不同?前兩句和后兩句詩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預設:
前兩句抓住“寒”字,描繪了一種遼闊深遠的遠景。
后兩句抓住“紅”字,描寫了一種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歡哪兩句?為什么?
預設:
后兩句是千古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兩句詩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對比,用紅葉比春花,在美的基礎上渲染了一層堅強。詩人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古詩中寫秋的詩文大多是悲涼的,而這首詩卻表達了一種喜愛的情感。古詩的詩意富有哲理,這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楓葉經霜象征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這句詩就有了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五、學寫生字
美好的詩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現,這首詩中還有這幾個生字需要我們會寫,現在讓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課件出示“寒、徑、斜、霜”等4個生字。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認字,說說自己是從什么渠道或通過什么方法認識的。
2.打開“優教學生字”,逐個學習,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
3.指導書寫。
(1)每個字在書寫之前先想一想怎樣才能寫得美觀。
(2)觀察字的結構,說說書寫注意點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范寫,引導學生再次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注意講解“寒”寶蓋兒寬,三橫緊湊,撇捺要舒展。“徑”的右上部分不要寫成“又”。“斜”左右結構,注意兩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學生在田字格里仿寫,教師提醒寫字姿勢。
六、指導學習《贈劉景文》
過渡:詩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紅葉,就送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晚秋,其實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歡秋天的詩人也有很多。課文第二首詩歌《贈劉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讓我們先來認識作者——蘇軾。
(一)認識作者。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二)感知古詩。
出示詩歌,有節奏地朗讀詩歌。
預設: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三)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想一想:《山行》這首詩我們是從哪幾方面來欣賞的。
預設:字、景、情、理。
1.小組長領學生字。
(1)出示會認的生字“猶、傲、橘”。
(2)出示會寫的生字“贈、劉……”等7個生字,小組成員每人一個生字講解,并示范書寫,直至完成任務。
(3)小組挑戰,聽寫生字。
2.一起賞景。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
預設:荷葉、殘菊、黃橙、綠橘等。
(2)聯系詩句說一說,詩中的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導悟情。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給劉景文?
作者寫枯敗的荷葉、傲霜的殘菊有什么用意?又為什么寫到了橙黃橘綠?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隨機點撥。
預設:劉景文當時已經58歲了,有些遲暮之感。作者寫這首詩告訴他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勉勵劉景文奮發有為。
4.詩歌中有沒有一句話讓你覺得包含道理?
預設:菊殘猶有傲霜枝。
“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氣節。
七、總結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劉禹錫的名句,其實秋天不只有火紅的楓葉,燦爛的菊花、還有很多像橙黃橘綠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讓我們去尋找詩意的秋天吧。說一說你眼里的秋天。
八、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片,觀察回答。
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有什么?這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
板書,齊讀課題。
2.解讀課題。
夜:夜晚。書:書寫。見:看見。
夜書所見: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情景)。
二、感知內容
1.認識作者。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
2.聽《夜書所見》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讀古詩
(一)出示古詩,引導學生讀好節奏。
(二)抓住關鍵字理解詩意。
預設:
蕭蕭:風聲。
挑:用細長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義和用法。
促織:蟋蟀。
籬落:籬笆。
(三)讀一讀詩歌,說說你喜歡的詩句。
1.賞析前兩句。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這兩句詩中詩人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設:孤單憂愁寂寞
詩人的心被思念家鄉的情感填滿,朗讀時要讀出來。
2.賞析后兩句。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詩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設:
詩人看到了明燈,想到了“挑促織”——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內心又充滿了開心快樂,被幸福感填滿。進而有為思想豐富了內涵。
3.詩人的感情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跟讀詩歌,讀出情感變化。
自由朗讀詩文,讀出詩人的感情變化。
(四)背誦詩文。
1.根據老師的提示背誦詩文。老師出示詩句中的一個字,學生背出相應的詩句。
預設:送、動、挑、夜。
隨文識字,學習生字“送、挑”的寫法。
2.這三首古詩都是關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誦課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記憶寶庫里。
小組檢查背誦,比一比看誰的背誦最有節奏感,最有感情。小組推薦代表展示背誦成果。
四、主題閱讀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遍地美景的季節,在詩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說不盡的。
1.老師這里還有幾首古詩也是關于秋天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品一品。
出示詩文《秋思》、《夜雨寄北》。
學生自讀詩歌,說一說詩中的景,詩中的情。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歌,快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詩歌。
總結:秋天的詩歌有古道西風的蒼涼,也有一鶴排云的豪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我們也能發現秋的美麗。
五、鞏固提高
打開“閱讀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4
教學要求:
1.正確書寫“搭、父、嘴”等13個生字,會認“父、啦、鸚、鵡、悄”五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翠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奇。
教學重難點:
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妙境界,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師:你喜歡小鳥嗎?說一說喜歡哪種鳥?(談感受)
2.師出示“搭船”一詞,問:你搭過誰的車或船?去過哪里?(生講)師:一次,一只鳥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讓我們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課《搭船的鳥》。
二、檢查預習。
學生讀文,糾正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請教老師或同組同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自讀自悟。
1.師: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
2.學生互助識字,交流識字方法。
3.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正確流利、同學愛聽。
4.檢查朗讀。以小組的形式匯報,匯報時可自定齊讀人數,也可派選一名同學代表本組朗讀,聽后其他同學隨機評價。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觀察本課生字有什么特點。
2.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字形的?
3.提醒:本課左右結構的字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學生描紅、摹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指名分段讀課文。
2.開火車認讀生詞。
二、精讀讀感悟。
出示閱讀要求:請同學們自己自由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搭船的鳥是什么鳥?這只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歡這只鳥嗎?可以用鉛筆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和詞語,把你喜歡的句子自己讀一讀。
1.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所畫的語句,互相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2.班級內匯報。
三、重點句段指導。
1.你知道這只鳥長什么樣子嗎?(生說后,出示鳥樣子的句子)
板書:嘴——紅色
羽毛——翠綠
翅膀——藍色
得出:外形美麗(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只小鳥立在船頭,你會產生什么想法?引導學生讀第3自然段的問句。
3.“我”發現翠鳥后仔細觀察它可愛的樣子,找到描寫翠鳥樣的句子后反復讀一讀。(生讀)
4.“一下子”、“沒一會兒”說明了翠鳥的動作怎么樣?
板書:一下子沒一會兒
得出:動作迅速、敏捷。
5.讀下面這段話,注意加點的詞語,想象翠鳥捕魚的情景。
“我正想著,它一下子沖進水里,不見了。可是,沒一會兒,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銜著一條小魚。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
師指導朗讀。
6.最后通過媽媽的介紹,我知道了那只鳥叫“翠鳥”。由此可見,大自然也是我們的老師。師指導朗讀第5自然段。
7.小翠鳥居然敢站在船頭,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8.指導學生朗讀全文。
四、拓展閱讀。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同桌,可以說說為什么喜歡?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的翠鳥的知識介紹給自己的伙伴。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相關詞語。重點指導書寫、識記“胃、剛”兩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正確把握“答”、“應”、“骨”、“幾”多音字的讀音。
3.通過口語練習,讓學生了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過程的同時,獲得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
4.通過讀課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構造及功能。
5.培養學生遇事冷靜,相互幫助的處事哲理。
教學重點:
結合文本理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口語練習,鍛煉學生的口語概括能力。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外出旅行嗎?哪位同學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去過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說)
師:同學們去過的地方可真多,可謂是見多識廣。今天吳老師也帶著同學們去一個神秘的地方旅行,請同學們打開課文第10課。
二、揭題。
1.齊讀課題。
2.引導學生理解、區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處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觀光、游玩。)
3.引導學生在讀課題后質疑:讀完課題后,你想提出什么問題?(指名說。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誰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什么會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樣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說說是誰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結合圖片指名讓學生寫寫“蟋蟀”,并說說識記方法。
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共同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
三、學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快速把握。
1.請同學們快速地把課文看一遍,然后說說哪些小節講到了這兩個問題。
2.指名說說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節講紅頭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節講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
過渡語:同學們讀書很認真,下面我們先來探討紅頭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創設情境,探究原因。
1.請三名學生表演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發現問題。(指名說說自己發現的問題)
2.學習多音字“答”。
課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導學生朗讀。
3.探究原因。
同桌進行口語練習(用課件出示“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說說紅頭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過渡語:對于紅頭來說,這次旅行純屬意外。紅頭是怎樣進行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們一起合作朗讀課文的8-20小節。
(三)再讀課文,了解旅行過程。
1.提出合作讀書的要求:
(1)女同學讀紅頭說的話,男同學讀青頭說的話,老師讀旁白。
(2)邊讀邊思考:青頭是怎樣幫助紅頭的?
2.全班交流學習收獲。
(1)課件出示多音字,學習多音字,相機指導書寫“應”,指導理解相關詞語。
(2)指名說說青頭是怎樣幫助紅頭的?
A.指名說。
B.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品讀感悟。
(3)口語練習:由于得到青頭的幫助,紅頭順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紅頭的旅行路線是怎樣的?請與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練習。
紅頭從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從________來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時候,隨著________。
(過渡語:牛到底有幾個胃?我們一起來看看畫面。)
(4)指名結合畫面內容完成以下口語練習。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歸納小結
1.初步了解科普童話小品的文學體裁。
師:課文用童話的形式,通過紅頭在牛肚子旅行的經歷,向我們介紹了牛胃的特殊構造及功能,這樣的體裁就是科普童話小品。
2.概括分析,明曉事理。
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說是一次意外,如果沒有得到青頭的幫助,它也不可能順利地從牛肚子里出來。從他們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預設學生的回答:相互幫助,團結友愛,遇事冷靜不慌張)
是啊。不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事,都不能緊張,一定要發揮聰明才智,冷靜處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學會互相幫忙,共同解決困難。請記住:團結就是力量。
板書設計: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線路:第一個胃——第二個胃——牛嘴里——出來
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蘭亭集序語文教案
★ 高中教案模板
★ 春朱自清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