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
在教學?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宇,會寫出12個生宇。能正確讀寫“荷花、挨挨擠擠、蓮蓬、飽脹、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隨風飄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語言。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培養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感受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
教學難點
想象這一池荷花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畫”。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導學過程
預習題綱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2.搜集荷花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1.喜歡猜謎語嗎?請聽好了: 一個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紅袍,坐在綠船上。(打一植物)
2.說說你了解到的荷花。(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荷花的資料)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荷花又是怎樣的呢?(板書課題)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分組出示生詞,指讀,正音:
A.挨挨擠擠、翩翩起舞、隨風飄動(讀了這些詞,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B.荷花、蓮蓬、飽脹、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讀課文,邊聽邊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這一池荷花?
三、讀議結合,體會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樣的呢?
(一)品讀二、三段。
1.自由讀二、三自然段
邊讀邊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劃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喜歡,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
2.理解并讀好重點句。
(1)“荷葉挨挨擠擠的……”
從這個句子中你感受到荷葉是什么樣子的?從哪些詞體會到的?〔課件演示:挨挨擠擠的一池荷葉〕——你們看,這就是一池挨挨擠擠的荷葉,這就是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呢!看了畫面,誰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指名讀、齊讀)
(2)“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a.談體會:你覺得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好?
b.換詞理解“冒”:“冒”還可以換成什么字?
C.表演體會“冒”:荷花是怎樣冒出水面的?誰能來表演一下。
d.激發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后,它們想干些什么呢?
小結:多么可愛的白荷花呀!你們看,一個“冒”字不僅把荷花寫活了,而且使它變得更美了。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么說這個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課件演示:荷花的三種姿態〕這些姿態是什么樣的,我們來看看!
b.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說說課文描寫了哪三種荷花的樣子么?(剛開的、全開的、將開的。)
C.引讀三句話:剛開的荷花是什么樣的呢?全開的呢?將開的呢?
d自由練讀。(你們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這三種姿態不同的美和可愛么?)e.指名朗讀。
小結:〔課件演示:一池荷花〕
師讀:“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個什么詞來形容這些荷花呢?(板書:千姿百態)
作者又把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質疑探究:讀了這句話、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2(作者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畫家指的是誰?)
b.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小結:正象你們說的那樣,這一池荷花不僅僅很美,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荷花競相開放的生機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畫。(板書:一幅活畫)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這位了不起的畫家創造了這樣的杰作,才讓作者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同學們,讓我們也走入畫中,一塊來回味課文的二、三段。
(二)巧讀四、五段。
1.指名朗讀四、五段
2.看到了這美麗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讀課文,當作者陶醉在這種美的境界中的時候,他眼前出現了怎樣奇特的景色?
4.如果,體也變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會有哪些動物來告訴你什么?
5.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呢?
6.齊讀第四、五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2
一、復習導入
1.認讀生字新詞。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回顧全文,總結寫法
1.齊讀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本文的?
(板書:聞到——看到——想到——回到現實)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這篇文章寫得這么美?
(板書:細致觀察、豐富想象)
三、拓展練筆
1.作者把荷花寫得如此之美,你們一樣能把自己喜歡的花寫下來。
2.交流課前所觀察的花。
3.師引導依照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寫,寫出特點。
4.交流習作,講評后,學生修改小練筆。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觀察描寫,識記字形
3.集體交流,重點點撥范寫:
4.書寫練習。
5.自評互評。
五、作業布置
抄寫文中優美詞句,積累語言。
板書設計
聞
葉:多 綠 大 圓
荷花 看 活的畫
花:才開 全開 將開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3
【教學設想】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課文意思,體會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交流:在以前的學習、閱讀和生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聰明的古代兒童?(引導學生走進沉著冷靜、聰明機智的兒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古代兒童的故事,大家想聽嗎?
(教師繪聲繪色講述)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才七歲,他很聰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3、談話導入:如果把剛才老師講的原原本本寫下來,就是白話文。我們現代人寫的文章,用白話,叫白話文,這么多年來我們學習的課文除了古詩外,也都是白話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古人寫的,古人寫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剛才老師講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呢?請大家打開課本第24課──司馬光(板書)。
二、認識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初讀課文,教師強調: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多讀幾遍。
2、教師指名讀課文,強調學生注意傾聽,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教師指導,讀準節奏。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4、集中交流初讀課文后的發現和收獲。
5、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停頓方法,自己再試著讀一讀課文。(指名讀,齊讀)
6、自由練習朗讀。(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自己試著讀一讀,相信你會比老師讀得更好。)
四、理解課文大意。
1、自主理解課文。(師:這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對照原文請學生逐句理解。)
4、教師小結,相機指導理解文言文的兩個重要方法:看注釋和聯系上下文理解。
5、請一個學生完整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6、帶著理解朗讀課文。互相交流讀懂了什么?(司馬光聰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
7、交流學習古文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碰到難句反復多讀幾遍、做批注。
五、熟讀成誦。
1、自由練習朗讀。
2、同桌互相檢查背誦。
3、全班背誦。
七、拓展閱讀。
徐孺子賞月
【原文】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②嘗:曾經。
③瞳子:瞳孔。
④語:對……說。
⑤然:這樣。
⑥戲:玩耍,嬉戲。
【翻譯】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讓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說:“不是這樣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沒有瞳孔一定看不見。”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4
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讀準多音字“得”的另一個讀音。
2、理解圖意和課文內容,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花園的環境和司馬光的詞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思路:
《司馬光》是本單元最后一篇看圖學文。課文中的圖是一幅單幅圖,學生不了解故事內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學時可先啟發學生看圖。在簡介故事內容后再提出幾個問題,如: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些什么?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哪個是司馬光?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讀一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講圖畫上的故事的。
在學生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再帶領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學習課文。先學習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讓學生知道“古時候”是很久以前。這一部分重點講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借助圖畫和課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缸。然后啟發學生想想這個小朋友是怎么掉進缸里的?掉進缸里如不及時救出會出現什么情況?讓學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當時的危急情況。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動詞,想象當時玩耍的小朋友著急的心情,動作忙亂的情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看圖后再仔細讀第五自然段課文,說說司馬光是如何砸缸的。讀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還可啟發學生想想除了砸缸外還可用什么辦法救那個小朋友?
朗讀應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重點句、段,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反復體會。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板書課題,簡要介紹司馬光——姓司馬,名光,是北宋時期的人,離現在有900多年,是我國古代的歷史學家。
2、設置懸念:今天我們就是要講一講司馬光小時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為什么要救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指導看圖,初步了解圖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些什么?
2、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哪個是司馬光?
三、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圖畫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讀要求:
(1)讀準每個字音。
(2)畫出本課的生字。
2、說說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讀講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出示生字卡片“古時候”,幫助學生理解“古時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要寫誰的事情。
(4)回到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作為課題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幾句話,這兩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借助圖畫學習第2句話,弄清缸與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強調是裝滿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讀課文,思考:
①那個小朋友是怎樣掉進缸里的?
②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會出現什么情況?
(2)學生回答思考題后,教師略作小結,為突出司馬光遇事不慌,聰明果敢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
一、學習四至六自然段課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討論:從哪里看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
(4)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讓學生表演第4段的內容。
(5)小結:別的小朋友心里著急,動作忙亂,司馬光表現怎么樣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用筆畫出司馬光的動作。
(2)出示卡片: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3)討論:
①司馬光沒有慌,他是怎樣做的呢?
②“舉起”與“拿起”作比較,“舉起”說明什么?
③指名讓學生表演“使勁砸”的動作。
④“幾下子”告訴了我們什么?
(4)再引導學生看圖,討論:
①司馬光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別的辦法救出那個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
(5)小結:司馬光救人這件事可看出他是個遇事不慌、聰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得(dé)”的讀音。
(2)讓學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馬光說一句感謝的話。
二、朗讀四至六自然段課文。
第三課時
一、總結全文。
1、指名朗讀。
2、看圖復述故事。
3、讓學生說說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完成課后作業第2題。
1、卡片出示兩組句子:
(1)他跟幾個小朋友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2)司馬光。司馬光用(石頭)砸缸。
2、要求學生找出每組的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組的第2句寫明在什么地方玩,并體會表示地點的詞語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組的第2句寫清楚了司馬光用什么東西砸水缸。
三、指導學生識記字形并書寫。
1、讓學生自己說說如何識記本課的10個生字。
2、指導書寫。
“候”注意右上不要寫成“工”字。
“孩”右半邊的筆順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兩個“月”組成。
“跑”“足字旁”,右邊是書包的“包”。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5
【教材分析】
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致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艷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啟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2、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課文寫翠鳥外形特點和捉魚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
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走進翠鳥世界。
1、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小鳥,像孔雀、畫眉、黃鶯……下面請大家看看這是什么鳥?(出示“翠鳥”圖片),對了這是翠鳥。翠鳥又叫“叼魚郎”,它生活在靠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巖石上,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翠鳥的。
2、出示課題(齊讀)
3、上一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寫出了翠鳥的特點,誰能告訴老師,是哪三個方面呢?
(指名回答,師板書:外形活動住處)
4、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有關翠鳥的錄像,看看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有什么特點?
5、小結過渡。
二、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認識翠鳥的外形特點。
1、出示圖片,看圖說說翠鳥的外形特點。
2、課文是怎樣描寫的?默讀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關的詞語找出來。
()的眼睛()的嘴()的爪子
()的頭巾()的花紋()的外衣
()的襯衫
3、指名說說你找到的詞語,讀一讀。
4、作者是按什么樣的順序描寫翠鳥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書:爪子(紅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靈活)嘴(尖長)
6、重點理解描寫翠鳥羽毛的三個比喻句。
7、用喜歡、贊美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8、小結過渡。
三、品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鳥的活動特點。
1、指名讀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鳥的動作怎樣?
(2)課文第二自然段寫翠鳥的什么動作?
(3)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翠鳥的什么動作?
2、分析課文第二自然段:
(1)翠鳥的叫聲有什么特點?它喜歡怎樣的活動?(指名回答)
(2)比較句子
翠鳥叫聲清脆,愛貼著水面飛。
翠鳥叫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
(3)課文第二自然段還寫了翠鳥的什么動作?(等魚)
(4)板書:等魚:一動不動注視(靜)
(5)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第三自然段:
(1)欣賞翠鳥捕魚的錄像。
(2)課文是怎樣描寫的?自由讀翠鳥捕魚的句子,用“△△”劃出有關詞語。
(3)板書:捕魚:蹬飛叼飛(動)
(4)分小組討論: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么關系?
(5)匯報討論情況。
(6)比較句子:
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
翠鳥蹬開葦稈,很快地飛過去。
(7)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動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
(8)指導朗讀。
4、小結:翠鳥不但外形美麗,而且是捕魚高手,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具體地把翠鳥捕魚經過表達了出來。
四、自學課文第四、五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
2、談理解,你讀懂了什么?
3、板書:峭壁上
4、師歸納:
老漁翁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小溪盡頭的峭壁上,翠鳥來這里是和我們做朋友的,我們打消了捉它的念頭,只是希望翠鳥在茂稈上多停留一會兒。
5、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翠鳥怎樣的情感?(板書:喜愛)
五、總結全文,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來寫。
1、作者寫了翠鳥美麗的外形,并寫出了它在捕魚過程中動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點,分別從靜到動兩方面表現出來,使人們不禁對翠鳥產生喜愛之情。
2、說話練習:
請你學學作者,用最美麗的語言贊贊你所喜歡的動物。
六、課外延伸。
1、欣賞鳥類的圖片
2、課外延伸
三年級上學期部編版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蘭亭集序語文教案
★ 春朱自清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教案模板
★ 八年級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