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小編帶來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懂得將較復雜圖形進行分割、填補、移動的方法。
2、能力目標:能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學習活動,會直接在方格圖上,數出相關圖形的面積,特別是利用化繁為簡的方法、割補、移動等方法求出圖形的面積。具有處理圖形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的多樣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較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再計算。
教學難點:
會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本節課采用學生動手操作、以實驗發現為主。在實施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適時地演示;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發動學生進行交流合作,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導歸納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為有地毯圖樣的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利用方格圖求一些圖形的面積,看今天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想看嗎?
2、課件出示:四副有美麗圖案的地毯,讓學生觀看后說說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學習內容:地毯上的圖案
3、課件出示有藍案的地毯圖片。
笑笑和淘氣看見一塊地毯,圖形如下圖,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磚鋪成的圖形多美啊!這里面有什么數學問題嗎?(一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對稱圖形,是由許多小正方形組成的。
師:對,大家觀察很認真,這個圖形是對稱的,很美。
師:給大家提了一個數學問題,看著這幅圖,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問題?
生: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有多大?
師:猜得真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地毯上的面積”。(板書)
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
1、獨立探究,尋找解決策略
師: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張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樣的圖。先獨立思考,將想到的方法簡單地記錄到練習本上。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巡視。)
2、合作交流,對比擇優
師: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各自發現的方法,然后記錄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個小組發現的方法最多,最簡便。
(學生小組內進行交流。)
師:大家都討論得很充分了,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個一個地數,為了不重復,在圖上編號。
生2:用總的14×14的正方形面積減去白色部分的面積。
生3:因為這個圖形是對稱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數出一份中藍色的面積,再乘4。
生4:轉移填補,將中間8個藍色小正方形轉移到四周藍色色重疊的地方,就變成4個3×6的長方形加上4個3×3的正方形。
師:對于各組發現的方法,你們認為哪種更簡便,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數太麻煩,方法3把這個圖形分割成4塊,算出或數出其中一塊的藍色面積再乘4比較簡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較簡便。
……
師:(小結)大家對比很認真。對于這種在方格圖中計算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直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用大面積減小面積,還可以對整體進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數或算。具體運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對待。
三、全課小結,課后拓展。
師:對于計算方格圖中規則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數,還可以“大減小”。如果沒有方格圖,我們該怎樣解決一些圖形的面積呢?明天的數學課上我們將繼續學習。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設計一些你喜歡的圖案,讓你的同桌幫你算一算圖案的面積,還可以把他們寫進數學日記。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計算法則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整數除法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一)指名板演,集體訂正:5628÷67
(二)演示課件:商不變的性質
(三)教師導入: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我們已經掌握了它的計算方法,那么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4
1.演示課件:一個數除以小數
2.嘗試不同思路(把題里的米數都改寫成厘米數來計算)
56.28米=5628厘米
0.67米=67厘米
5628÷67=84(條)
教師說明: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思考:為什么要把除數和被除數都擴大100倍呢?擴大1000倍可以嗎?
4.練習:繼續演示課件:一個數除以小數
5.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關鍵是什么?轉化時以誰為標準?
6.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看除數的小數
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然后按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
(二)教學例5
例5
10.5÷0.75
1.學生試算
2.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1)位數不夠用“0”補足.
(2)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練習
51.3÷0.27
26÷0.13
(三)總結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
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用“0”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有什么聯
系?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_____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
幾位,_____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_____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_____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二)把下面的題變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32
161÷0.46=□÷□
(三)計算下面各題
6.21÷0.03=
210÷1.4
1.104÷2.4
五、布置作業
(一)計算下面個題.
19.76÷5.2
109.2÷0.42
8.4÷0.56
10.8÷4.5
6.825÷0.91
25.84÷1.7
(二)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體重達135千克,最小的鳥是蜂鳥,體重只有0.0016千克.鴕鳥的體重是蜂鳥的多少倍?
六、板書設計
一個數除以小數
例4做一條短褲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
例5計算
10.5÷0.75
可以做多少條短褲?
答:56.28米布可以做84條短褲
一個數除以小數(二)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特征及表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幾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長方體的多種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教材把《數學與購物》這一系列數學實踐活動安排在第六單元后,主要意圖是通過這樣一系列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內容,主要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兩部分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別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計算中的最優策略以及多個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本課教學內容是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最后一個內容。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經常遇到,教材創設包裝的情境,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約包裝紙的問題,它不僅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更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地計算出單一物體的棱長、表面積、體積,能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組合成新的正方體。初步接觸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生的變化。在第二單元探索活動《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訓練了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和計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積的能力。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能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起來的部分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案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化可能存在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大多數學生可以得到由4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的六種拼擺方案,但思維可能會無序,對于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也存在困難。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4
教學內容
《除法估算》選自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51的內容。
教學思路
小學數學應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其他知識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除法估算”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圍繞從學生剛經歷的秋游活動來展開,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發現估算的題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價值、小組合作來交流估算的策略、嘗試解題來總結估算的方法、實踐運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設計理念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經驗(除法計算)、直接經驗(秋游的感受)和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2、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并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秋游場景引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后,出示秋游時拍的照片,詢問學生當時的心情,一下就讓學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遠足秋游,學生對步行印象極深。在導入新課前,就提供路程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復習,求出同學們步行每小時大約行多少米。接著讓學生把計時的單位改小,繼續求每分鐘的步行速度,便于我們判斷走得比較快還是慢。此時順利進入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的教學中。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自行探究。
1、關于所需車輛的計算:
師:同學們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學問老師:“為什么不坐車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嗎?”
(1)出示題目并講述:老師聯系車子的時候只有中型客車,每輛車子可以坐44人,而我們四年級參加秋游活動的學生一共有235人。現在只有5輛車子可以用,你們認為夠嗎?
(2)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師:請同學來說說你的結果。(交流情況)
生1:我覺得不夠。因為235÷44≈6(輛),要6輛車子才可以。現在只有5輛,所以不夠。
(240)(40)
生2:我認為夠了。235÷44,235的近似數取200,235÷44≈5(輛)。
(200)(40)
生3:我認為是不夠的,老師還沒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師,我用小數做的行嗎?
師:當然可以了。你課外知識真豐富!請你說說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結果求近似數就是約等于5,所以我覺得5輛車就夠了。
生5: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應該要向前面進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觀點,5輛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一輛車可以坐44人,那么5輛車大約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來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輛車才夠。
師:是啊,多出來的人怎么辦呢?不去了嗎?
師:我看,問題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兩種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數的取近似數出現了分歧,那先來解決除數取近似數是怎樣統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保留整十數。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生都搖頭表示沒有)。問題是被除數到底該怎么考慮求近似數呢?在現實生活中來考慮這個問題,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
生齊:生1說的那種。
生2: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不夠的,剛才沒有仔細考慮。
師:那就是說,被除數取近似數時,要考慮盡量和原來的數接近。
生8:老師,那230也接近235的,為什么要取240呢?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9:因為240÷40是整數6,計算方便,算得快。
師:為什么會這么快?
生9:因為我想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師:這個方法真妙啊!把除數的近似數求出來后,用乘法口訣來想,找個最接近被除數的,把它取作被除數的近似數。你真會動腦筋!
師:(小結)我們用估計的方法求出了5輛車是不夠的,所以決定遠足秋游,還能觀賞沿途風光呢,倒也是一舉多得。
2.關于纜車票價的估算(出示纜車圖)
(1) 理解價格表
師: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同學們可興奮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張價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嗎?(指名學生發言)
生10:大人坐纜車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兒童的票價是大人的一半。
師:兩人說得都很棒,生11補充得更好,那按價格表的說明,同學們每人應該付多少錢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師:老師要負責付同學們的費用了。請大家幫忙算一下:一個人的票價是15元,我們班級有58名同學參加秋游,那么該付多少錢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13: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們小組認為老師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師: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該聽誰的呢?
生15: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的,其實只要15×58=870(元)
師:同樣是估算,相差300元,這里就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的情況,估算目的是計算快速,但也要注意準確。大家想知道事實上老師付了多少錢嗎?
(學生紛紛猜測)
生16:老師,我想您付的錢應該比870元少。
師:為什么這么說?
生16:因為我想集體乘坐應該可以優惠的,很多地方集體購票都可以打折的。
師:你的生活經驗真豐富!的確如你所料,老師實際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紛紛點頭。)
師:58個同學乘坐纜車,總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約多少錢嗎?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數58的近似數是60,被除數考慮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數是780。師板書:775÷58 ≈ 13(元)
三、提供數據信息,鼓勵學生自選解題。
在學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組信息,讓學生選擇其中對于自己想了解的情況有用的數據,進行計算解答,并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反思:
這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同學們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終于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在實踐后的體會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這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會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才會學得興趣盎然。
2、估算與生活
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二、教學重點: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弄清有括號的運算順序。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準備題: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
2、讓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B、導入新課:
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有括號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C、講授新課: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問:1、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 。校對。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問: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獨立完成。校對。
3、做錯的說一說錯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鞏固練習: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2、抽兩名學生板演。
E、課堂小結:
在既有中括號,又小括號應該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業:
P - 52 第一題、第二題和第三題。
課堂作業本
練習 十一
一、教學目標:1、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學會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二、教學重點: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學會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三、教學準備:卡片和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口算訓練:
6 + 4.4 = 0.01×80 = 7.4-0.9 = 6.3÷0.63 =
2.3×5 = 0.4×0.5 = 0.2÷0.04 = 5÷0.02=
18.6-6 = 5.4 + 6 = 9-1.35= 0.3×0.05 =
1、以小組開火車形式看口算報得數。
2、錯的說一說錯的原因。
B、比較訓練: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1、說一說每題的計算順序。
2、括號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
4、校對,錯的說出錯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數:
7.2 + X = 15.4 X - 0.8 = 3.6
1、抽兩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2、說一說每題求X的依據什么?
D、應用題:
P - 53 第五題:
1、說一說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先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兩人相互討論。
3、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4、 42 ÷1.5 表示什么? 42 + 42 ÷1.5 表示什么?
E、布置作業:
P - 53 第三題。
《課堂作業本》
練習 十一 (二)
一、教學目標:1、運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學會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學會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簡便運算:
0.27 ×99 + 0.27 0.25×1.25×40×8
(0.25 + 2.5 + 25)×0.4 8.4 + 7.66 + 2.34 +1.6
1、抽四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2、說一說錯的原因。
B、四則混合計算:
8.4 -8.4×1.5÷18
(1 - 0.99)×(38.6- 8.6)
[0.05 ×(83 + 117)]÷(9.6-5.6)
1、先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
2、抽三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3、校對,錯的訂正。
C、文字題:
2.5 乘以 6.6與1.4的和,積是多少?
1、求什么?積是哪兩個數相乘?
2、所以我們要先求什么?
3、列式計算。
D、應用題講解:
P - 55 第十二題:
1、要求平均每天的營業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們 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練習了哪些內容?哪些方面還掌握的不夠呢?
F、拓展題:
先讓學生討論完成。
G、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本》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