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小編帶來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1
設計說明
1.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因為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培養學生掌握技能技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讓學生理解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各自的6個面。然后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或正方體各自6個面的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合作探究,實現自主發現。
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學生感知了表面積的意義之后,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不同計算方法,然后根據正方體的特征歸納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長方體紙盒
學生準備長方體牙膏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猜測質疑,引入新課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老師也收集到這樣兩個紙盒(出示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長方體紙盒),怎樣才能比較出這兩個長方體紙盒,誰用的紙板比較多呢?(學生討論后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誰用的紙板比較多,使學生產生拆開紙盒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想法,從而主動探究體與面的關系,同時引發學生的爭論,使其主動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積的意義。
(1)把長方體牙膏盒沿棱剪開并展開,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6個面,并讓學生觀察后回答:
①長方體哪幾組面的面積相等?
②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察后匯報)
師明確:長方體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前、后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長和高;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寬和高。
(2)什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
(板書: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剪開并展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真正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實際觀察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積的表象,從而發現并歸納出表面積的意義。
2.探究求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預設
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2)議一議。
長方體上、下面的面積=()×();
長方體前、后面的面積=()×();
長方體左、右面的面積=()×()。
(3)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用字母表示為S=2ab+2ah+2bh。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用字母表示為S=(ab+ah+bh)×2。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
點四位學生上黑板寫,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3)教學質數和合數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22、29、35、37、87、93、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29、37
合數:22、35、87、93、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3
【設計說明】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好統計知識非常重要,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掌握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1.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學數學中有許多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知識的混淆,提高辨別能力,從而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不僅反映了兩者在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課的例題呈現了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數據的變化趨勢進行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導入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
(課件出示教材104頁例1情境圖)
2.回顧舊知。
(1)課件出示下面的統計表。
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表
年份
__
__
__
__
__
__
20_
參賽隊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師: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觀察,匯報時說出各個年份參賽隊伍的支數)
(2)動手操作。
師:我們在前面已經學習過條形統計圖,你能把統計表中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怎樣繪制條形統計圖,再在練習本上嘗試畫出條形統計圖。
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展示。
各小組展示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4)師生共同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①畫出縱軸和橫軸,標明起點。
②根據縱軸長度并結合所給數據確定一個單位長度代表的數據是多少;在橫軸上確定各項目的位置,即等距離確定各直條的位置。
③取各數量對應的點,畫出直條,并在直條上標明數據。
④標明統計圖的名稱、制圖時間等。
3.導入新知。
除了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以外,我們還可以這樣畫,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線統計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通過教材中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既回顧了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用量具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不規則物體體積計算方法的探討,拓展學生的思維。
情感與態度: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和諧配合,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規律的探究。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知道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就是排開水的體積。
教學準備: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規則物體(石塊、石塊)、乒乓球。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師:大家最近都在求物體的體積。這些物體,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各類形狀的盒子(長方體和正方體),水)。
師:小胖想問問你們這些物體的體積你們會求嗎?怎么求?
1、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我們會求,先測量出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就能計算出來。
2、a、可以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內,水的長、寬與容器內部的長、寬相等,再測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據這三個條件,水的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
b、把容器內的水倒在量杯內,就能測出水的體積。
師:那現在有一塊石頭,那么這塊石頭的體積怎么求呢?今天,我們就要研究這個問題。
(出示課題:用量具測體積)
二、新授
師:我們首先來觀看大屏幕。(視頻)
師:請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大家再看一下……
師:大家想一下,為什么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因為石塊本身是有體積的,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原本下面容器內的水就會被石塊所“排開”了,這樣就導致了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那想一下,如果現在我把這石塊從容器內取出的話,容器內水面高度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容器內水面高度會下降。
師:再將石塊放入容器內呢?容器內的水面高度又會__?
師:那你能否來判斷一下,容器內的水面高度的上升與下降和石塊的體積,兩者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大家小組討論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師:接下來,大家再來看一段視頻,你試試看能否用剛才我們所學的這個知識來計算出罐頭的體積?
實驗告訴我們是如何測量罐頭的體積?罐頭的體積是多少?
(原來水的體積是200ml,現在把罐頭放入量杯全部浸沒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現在的體積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體積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罐頭的體積。)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罐頭的體積
師:剛才我們交流了很多,誰能簡單概括一下測量石塊體積的方法?
1、觀察原來水的體積。
2、放入石塊。
3、觀察變化后的體積。
4、求兩個體積的差。
師:a、現在老師想用你們剛才的方法測量這個石塊的體積(將石塊放入水中),觀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說的?(石塊沒有被浸沒)
師:石塊沒有被完全浸沒,但是水面卻升高了,那么石塊的體積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
(不是,水面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其實是石塊浸在水里的這部分的體積,而不是整個石塊的體積。)
師:只有將石塊整個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師:通過兩次實驗,我們可以確定:物體排開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通過剛才一系列的實驗討論,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你們真聰明,有一只烏鴉也非常聰明,相信大家都學過“烏鴉喝水”的故事,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烏鴉為什么會喝到水?
(把石塊投入到杯子中,石塊就把水排開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塊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當水面升高到杯口時,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師:烏鴉用這種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聰明,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應該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師:接下去請同學們把書翻到67頁,獨立完成書上的第二題。
師:誰能說說這幅圖你看懂了什么,這個蘋果的體積又是多少?
(原來量杯中水的體積是600ml,把蘋果完全浸沒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蘋果的體積:800-600=200ml=200cm3
師:一起來看第三題,兩只形狀、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樣多的水,放入兩塊形狀不同的石頭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樣高,那么這兩塊石頭的體積相同嗎?
(相同,因為兩個量杯的形狀、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樣高,雖然它們的形狀不同,但是它們的體積是相同的。)
A
一個長方體水缸,長是7分米,寬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個鋼球浸沒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這個鋼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計)
B
一只長方體的玻璃缸,長6分米,寬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將一塊體積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塊全部放入水中,水面會上升多少分米?
討論題:
有一只長方體水箱,長20分米,寬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個長方體鋼塊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鋼塊的長和寬都是4分米,求鋼塊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計)
判斷題
1。把一個鐵球沉沒在長1。5分米,寬1。2分米的長方體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這個鐵球的體積嗎?
(容器的厚度不計)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長方體玻璃水缸,長10分米,寬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個長方體銅塊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銅塊的長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銅塊的寬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計)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練習:
從里面量長、寬均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個蘋果放入水中。這時量得容器內的水深是1.5分米,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計)
H獨立練習:
1、水倒入一個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內,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許多小石子,這時水升高到5厘米,求這些小石子的體積。(容器的厚度不計)
2、一個底面積為16平方分米長方體魚缸,蓄水深20cm,現將一塊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時水面上升了2cm,求這個小假山的體積。(魚缸的厚度不計)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32~33頁例4和“練一練”,第35~36頁練習五第5~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掌握2和5的倍數的特征,認識偶數和奇數;能判斷或寫出2和5的倍數,并說明判斷理由,能說出偶數或奇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提高歸納推理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規律的活動,體驗發現規律的喜悅;感受數學充滿規律,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每人準備百數表一張;每人準備o、5、6、7四張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驗
引導:我們已經認識了因數和倍數,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訴你一個數,比如3,怎樣找出它的倍數?請你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
在研究一個數的倍數時,人們發現了有一些數的倍數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說出一個數,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不是2的倍數。大家一起來試試看:有一個數是730,你覺得它會是2的倍數嗎?怎樣想的?
揭題:這說明有的同學在以前的學習中,可能已經意識到了2的倍數的特點。今天我們就利用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通過找倍數,發現和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數。
出示例4,呈現百數表。
引導: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百數表,先在5的倍數上畫“△”,再在2的倍數上畫“o"。在找這兩個數的倍數時,請大家注意每行數里5的倍數有哪些,哪些數是2的倍數。能行嗎?
學生畫符號,教師巡視、指導。呈現分別畫出符號的數,學生校對、確認。
2.探究發現特征。
(1)引導:請觀察表里5的倍數,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數,你能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和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
交流:你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
指出: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板書: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
引導:你能任意說一個這樣的三位數或者四位數,驗證我們發現的特征嗎?大家試一試。(指名學生說出相應的數,引導用除法檢驗是不是5的倍數)
追問:怎樣的數是5的倍數?
(2)提問:觀察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0。(板書: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o)
引導:請同桌兩人互相舉出三位數或四位數的例子,驗證發現的2的倍數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樣舉例的?(學生口答舉例)
個位上不是2、4、6、8、o的數,會是2的倍數嗎?自己舉出例子試一試。
交流:你舉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數?(指名學生舉例說明)
追問:怎樣的數是2的倍數?
(3)引導:觀察表里5的倍數和2的倍數,看看什么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交流:怎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說明:個位是0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3.認識偶數和奇數。
說明:我們已經認識了2的倍數的特征。我們把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奇數。
數學五年級個人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