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小編帶來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1
設計說明
1.加強動手操作訓練,促進學生的思維。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設計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強對用天平稱物和畫圖的動手操作訓練。使學生經歷稱物、分輕重的過程,了解和思考稱物的不同情況,逐步把思維條理化、邏輯化,并想辦法用圖示表示出來,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2.自主探索,體會優化思想。
本設計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通過試驗、匯報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如何分份是優化“找次品”方法的關鍵,從而總結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圖示方法,滲透優化思想。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天平藥瓶
學生準備天平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你們每天上學通常要走哪條路?為什么要選擇這條路?
(生自主回答)
2.你們真聰明,在平時做事的時候就能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通常都有一種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我們把它叫最優化的方法。這節課就讓我們帶著優化的思想走進課堂。(師出示2瓶鈣片)
師:老師這里有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們能不能想辦法幫我把它找出來呢?(生回答想法)
師:老師準備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兩邊的托盤里放上質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會平衡;如果一邊重一邊輕,那重的一邊就會沉下去,輕的一邊就會翹起來。今天我們就借助天平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情況對托盤兩端的物品進行判斷就可以了。
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師:同學們很容易就從2瓶鈣片中把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鈣片,你還能從中找到這瓶次品嗎?同桌可以用學具擺一擺,試一試。
2.動手操作,匯報方法。
學生動手試驗后匯報。(先在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上1瓶鈣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輕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總結歸納記錄的方法。
組織學生把用天平稱的過程用圖表記錄下來。
合作交流,研究探討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容易就從3瓶鈣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實你們已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問題。那么,例2又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呢?
理解題意,動手操作。
(1)先讓學生讀題,說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分工合作:用學具擺一擺,并嘗試用圖示和表格表示擺的過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法作記錄,1名同學填表)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2
學習內容:
課本第97頁例1及“做一做”,第99頁練習十九第1、2、3題。
學習目標:
1.我會用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把小數化成分數。
2.我能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小數化分數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大家回憶一下,說說小數的意義是什么?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
二、合作探究、檢查獨學
1.自學例1,小組合作交流
用分數表示:
用小數表示:
這兩個結果有什么關系: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應注意什么問題?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課本97頁“自己試一試”三個填空題。
3.小組代表展示、匯報
4.總結升華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數化成分數。
0.4=0.05=0.37=
0.45=0.013=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3
教材分析
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⑴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⑵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⑶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⑷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⑸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
概括歸納就是
⑴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⑵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⑶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⑷培養學生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本節內容與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聯系:
學習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方程的意義、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解方程的知識后,利用列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本節內容的作用:
⑴進一步拓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和特點,初步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代數思想,發展學生利用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⑶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能力。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學,學習基礎較好,能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學占到全班的33℅,學習基礎薄弱,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學占到39℅,其他同學學習水平中等偏下。
2、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分析:
大多數同學對學過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對于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解答。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分析并找出等量關系,學會解形如(a+x)b=c這樣的新方程。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先扶著學生走,再讓學生試著走,最后讓學生獨立走”的教學策略。
3、學生認知的障礙點: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數量間存在的等量關系,然后依據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應用題。②如何解形如(a+x)b=c這樣的新方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掌握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列方程。②會把方程中含有小括號的式子看作一個整體來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學生通過學習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來理解兩積之差、兩商之和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數學思考:
學生能夠正確地審題、分析題意,思考、分析找出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②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情感與態度:
在觀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4
一、 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系
已學的相關內容:分數意義的初步理解;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分數的再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基本性質;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通分、分數大小比較。
后續的相關內容:本冊第五單元 異分母分數加減;加減混合運算;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第十冊:分數乘法分數除法
二、單元編寫特點與教學策略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分數,體會分數的相對性
教材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分數,體會分數的相對性。分數相對性就是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對應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對學生來說,不需要出現“分數相對性”這樣的專門術語,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就可以了。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鉛筆”等多個情境活動,教學時,教師要聯系這樣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展開充分的交流。
在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數與假分數的認識,在“分餅”活動中具體體會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其實際含義,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教材都只給出了描述性定義,要讓學生自己說說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對于帶分數的概念教材用介紹的方法,與真分數、假分數分開處理,有利于學生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避免造成錯覺。
2、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
除法計算不能整除時,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表示除法結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基礎。教材通過具體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據分數的意義表示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表示成兩數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因為帶分數的計算在學生的后繼學習和生活實踐中應用不是很多,所以學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會正確進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練程度上不要作過高要求。
3、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基本性質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計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基本性質,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律。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分別是“用分數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和“在折紙活動中找到與3/4相等的分數”,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基本性質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并展開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基本性質。
4、在探索活動中理解公因數與公倍數的含義,掌握約分與通分的方法
本冊教材對公因數、公倍數的知識與約分、通分的知識進行了整合。在分數單元學習約分、通分前,安排學習公因數和公倍數等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冊教材對知識掌握的要求進行了適當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數是兩個數限制在100以內、,求最小公倍數是兩個數限制在10以內等。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公倍數”的實際意義,教材還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數”等實際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體會“公倍數”的實際意義。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數、找公倍數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約分和通分。
三、從《分數的基本性質》談教學策略
“整體----部分-----整體”觀察策略。對觀察對象的整體先作初步的了解,發現這一類現象可能存在著某種規律,然后分出個部分,分別作進一步的觀察,發現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規律,進而再研究各部分間的聯系,發現共同的結構,提出假設。
(1)整體觀察。發現這幾組分數的分子、分母都起了變化,而分數的大小不變。這里可能存在某中規律。
(2)部分觀察。先引導學生對其中一組數 = = ,從左向右觀察,并組織學生討論: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怎樣變化,分數的大小不變?為了讓學生能正確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可以把這組分數改寫成下式讓學生練習:
得出: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接著,引導學生從右向左觀察,并練習:
得出:分數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在讓學生觀察其他幾組分數,能得出同樣的規律。
(3)整體觀察。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這組例證,概括得出結論后,讓學生閱讀課本,要求能運用商不變性質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說明為什么要“零除外”。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2、結合具體的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堆放情景,經歷探究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表面積的過程,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多個正方體盒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讓學生顧回上一節課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并對學生進行提問。
學生回答: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高×寬)×2;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課本插圖1,讓學生觀察一個棱長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墻角處時,有幾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學生觀察圖片并計算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露在外面的面有3個;露在外面的面積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師出示插圖2,讓學生觀察4個棱長為50厘米的正方體紙箱堆放在墻角處,有幾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從正面、側面、上面分別觀察數一數露在外面的有幾個面?并計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有9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50×50×9)
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4個正方體學具換一種堆放方式來試一試,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否有變化,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交流。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露在外面的面
從正面、側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數學教育五年級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