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這樣說過。對這一思想觀點我十分贊同,同時也影響著我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與思考。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二、教學背景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和平行關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2、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觀察、分類,比較的過程,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同時獲得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
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識有所提升。
4、教學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別要注意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可以相交現象的理解。
5、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想象。
1、無限思想想象平面。
老師舉起一張白紙說:這是一張白紙,我們把這張白紙看成一個平面,想象一下,這個面變大了,能想象出來嗎?請大家閉上眼睛。這個面變大了,又變大了,還在變大,變的無限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了一條直線,你想象中的這兩條直線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利用無限的思想想象平面,讓學生對于平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同時為下一步概念的理解奠定基礎。
2、想象落實,動筆畫。
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兩條直線用彩筆畫在紙上,想到幾種畫法畫幾種。(老師巡視)
設計意圖:之所以讓學生充分畫,有幾種想法畫幾種是讓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積累充分的學習資源,而資源是趨于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1、進行分類。
(1)小組合作,分類。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么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
小組分類要求:
(1)分別說一說自己的分類想法。
(2)聽一聽別人的分類想法。
(3)把別人的想法和聽到的想法比較,最好能對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提示與補充。
設計意圖:在自己有豐富的學習資源的情況下,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加入自己的思考,同時傾聽別人想法,補充自己。這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培養。
2、小組分類情況匯報。
(1)分為相交和不相交兩大類。
(2)把看著相交的分為一類,其他分為一類。
(3)垂直分為一類,相交的分為一類,不相交的分為一類)
3、引導學生分類。
(1)出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2)突破難點:看似不相交的兩條直線。(讓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進行多媒體演示)
4、如何證明兩條直線不相交?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同時讓學生進行方法演示
設計意圖:分類活動是開放的,分類結果也是多樣的,引發學生往深處想,激發學生自主探究。針對學生出現的各種不同方法,再次組織學生討論,到底哪種分法比較合理呢把探究的問題又拋向學生,由學生自己爭辯,最后達成共識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兩種情況相交和不相交。
(三)探究與合作、理解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1、按自學提示自學65頁內容,合作探究,完成自學提示:
(1)樣判斷兩條直線是平行線?
(2)為什么說是互相平行,一條直線叫平行線嗎?
(3)交成直角的兩條直線叫什么?
(4)么叫垂線?
(5)么叫垂足?
(6)什么叫同一平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擺出不同平面的兩條直線嗎?
設計意圖:把在概念學習中主要的知識點拋給學生,也許學生并不能太理解含義,但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發展,同時能夠積累自學的經驗。
2、匯報交流、整理。揭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1)學生的匯報過程中教師對相應的重難點加以引導,學生在理解上可能對于以下幾點存在問題:
①同一平面:兩張白紙充當兩個不同平面,用毛線擺出不同平面上的兩條直線不想交的情況。(突破難點)
②認識垂直: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發現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能形成四個角,引出相交成直角這類特殊情況,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四個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驗證的激趣方式,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來量,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把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直角的,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叫互相垂直,相交點叫垂足,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線。我們只能說某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2)總結概念
①通過學習,誰想試著總結一下,什么是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垂直?
②出示準確概念,學生加深理解。
(3)概念強化(填空)。
在__________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_________。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______________。如果這兩條直線相交成_____________,就說這兩條直線_______________。其中一條直線叫另一條直線的______________,兩條直線的交點叫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情況對相應的重難點加以突破,接著趁熱打鐵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對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 ( )
②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四)全課總結。
1、說一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2、教師針對學生總結。
給學生一個充分的回顧機會的同時,教師起到了對整節課收口的作用,讓學生明確所學。
(五)教學效果評價。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 ),如果這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其中一條直線叫另一條直線的( ),這兩條直線的焦點叫( )。
(2)黑板相鄰的兩條邊( ),上下兩條邊( )。
檢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時檢測學生對新學知識的遷移程度。
2、選擇。
(1)兩條直線和同一條直線平行,這兩條指向( )
A、相互平行
B、相互垂直
C、相交
2、下午三時,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 )
A、重合
B、相互平行
C、相互垂直
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檢測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靈活度。
3、這些字母中,哪些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的線段,把它們全出來。
E L K H Z
當垂直與平行同時存在時,檢測學生的分辨能力,同時檢測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五、本教學設計特點。
(一)引導學生采取觀察、想象、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二)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
(三)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我將讓學生在感知想象、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進而使他們在交流中充分體驗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情況。(課文第58頁的例4,“做一做”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2、 使學生經歷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4、 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兩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變化,它們的積如何變化的規律。
1、研究問題,概括規律。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怎么變化。
課件一:為響應學校“節省零花錢,牽手好朋友”的號召,實驗小學與希望小學開展了“手拉手,獻愛心”的活動,學生們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準備為希望小學的小朋友們買一些圖書和學習用品。請你們幫忙算一算,一個美術顏料6元,買2盒要花多少錢?20盒呢?200盒呢?
學生完成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試試看
6×2=
6×20=
6×200=
組織小組交流。
教師出示課件二進行集體交流
教師出示課件三:根據8×50=400,直接寫出積。
16×50=
32×50=
學生自做后教師演示
歸納規律: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也要乘幾。
(2)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有怎么變化?學生完成下列計算,想一想有發現了什么?
教師出示課件四,學生小組合作計算
80×4=
40×4=
20×4=
引導學生概括: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也要除以幾。
(3)整體概括規律
問: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教師出示課件五
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2、驗證規律
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教師出示課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
3、應用規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9的1-——4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出示課件7—10進行集體訂正
二、研究“兩數相乘,兩個因數都發生變化,積變化的規律“。
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
完成下列計算,說規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組織全班交流,概括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它們的乘積不變。
三、鞏固新知
教師出示課件11根據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集體訂正
四、總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第59頁4、5。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
2.應用公頃計算土地面積。
(二)能力訓練點
1.利用進率解決換算。
2.知道公頃在實際中的應用。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對天安門廣場和故宮的面積計算,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應用平方米與公頃間的進率計算土地面積。
教學難點:
建立土地面積單位的觀念。
教具準備:
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計算土地面積的常用單位有哪些?
2.說一說1公頃的面積有多大?
3.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
2公頃呢?你是怎樣想的?
3公頃呢?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頃?
4.導入:測量土地時,一般用米做長度單位來測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換算成公頃。同學們,這節課你想當一次土地測量員,幫助工人叔叔或者農民伯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嗎?我們一起到一個果園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讀題,說一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各是什么?
(3)思考:這道題該怎樣解答呢?
①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教師巡視,輔導)。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用激勵的語言激發每個學生參與新知探究的積極性。]
②小組匯報。
教師引導:先求什么?再怎么辦?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回答,使其體會經過自己努力,喜獲成功的自豪感。]
(4)學生獨立解答(一個板演,其他在練習本上做)。
(5)訂正(訂正時,再讓學生說一說他們是怎樣想的?)
2.看書質疑。
3.反饋練習。
方法:讓兩名中等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時,讓兩名板演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安排兩道練習題,第一題鞏固例題的學習,第二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先求面積,再換算成公頃。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必要的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一個學生都處于積極思維之中。]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1)練習二十九2 (卡片出示)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2)練習二十九3 做題前,教師簡要介紹天安門廣場和北京故宮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做題時,先讀題(喚起民族自豪感)再回答。
2.練習二十九
先讀題,再請學生談談對此題的理解,最后一個題板演,其余練習本上做。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又學會了哪些新知識?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4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學生對除數十位上的數較小,個位上的數又不接近整十數的除法,學會靈活運用試商方法。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會靈活運用試商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溝通。
1.讓學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筆算下面各題。
33)2 8 0 38)1 8 0
獨立試做,反思做法,達到靈活運用
讓學生觀察復習3得兩道題是用什么方法試商的?各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4。
(1)出示例4:學校禮堂每排有26個座位,四年級共有140人,可以坐滿幾排?還剩幾人?
(2)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14026=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試商方法進行試商。完成后說說有什么感覺?
(4)小組討論有沒有別的試商方法。然后進行小組匯報交流。
(5)教師把學生說的幾種情況板書,讓他們比較那種方法簡便一些,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運用,選擇合適你自己的試商方法。
學生觀察、比較哪一種方法簡便些?
2、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例題和做一做的題目中除數有什么特點?這類題目用什么方法試商簡便些?
使學生認識到:遇到除數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數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幾,這樣試商比較簡便。
三、練習
練習十五第512題
第5題,全班共同練習,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第6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解決實際問題。練習時,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做完后,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引導討論兩題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7~11題,實際應用的題目。學生通過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了計算的方法又體會了計算的意義和作用。
第12題,是開放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條件,獨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根據數位順序的數級正確地寫出億以上的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會進行簡單的概括、推理。
教學重點:
掌握億以上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寫法。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數位表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復習6′
1、萬以內的數是怎樣寫的?請寫出下列各數: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學生在自備本上寫數后交流。
新課22′一、教學例2:
1、板書:三億三十億九千萬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問:這些數怎樣寫?
2、問:這些數的位在哪位上?萬位上是幾?其它數位分別是幾?怎樣寫?板書:
三億寫作300000000
三十億九千萬寫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寫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億的數怎樣寫?
4、重點分析“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這一中間有零數的題型
5、練習:做一做中的練習。
1、學生試寫。
2、學生根據自己的寫法回答。
3、學生歸納:有多少億,就在億級上寫多少,再寫8個0。
4、學生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