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64~66頁,練習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邊和頂點;能用常用的符號來表示角,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圓形紙片;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射線,請同學們確定一個點,以這個點為端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射線。
學生操作后,選學生有代表性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
教師: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回答:發現從一點引入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是角。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看看同學們畫的角,是一樣大的嗎?
學生發現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師: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和重疊比較外,還可以通過角的度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從畫角的操作過程中,體會角的意義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并且由學生畫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問題。]
二、進行新課
1.量特殊的角。
教師: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們動手自制一個簡易的量角器。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圓形紙片,把它對折,變成了什么?
學生對折后回答:半圓。
教師:把這個半圓對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學生操作后回答:變成直角。
教師:這個直角是多少度?
學生:90度。
教師:把這個90度的直角再對折(學生操作),現在這個角是多少度?
學生:是90÷2=45(度)。
教師:請同學們把紙片展開成半圓,發現什么?
學生:半圓上有一些折痕。
教師:把這些折痕畫出來,你能在這個半圓的折痕上從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嗎?
學生找出來后,請學生拿給大家看,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這個角的。
教師:我們把0度寫作0°,把45度寫作45°。請同學們用這種寫法,在半圓上標出相應的度數。
學生操作后,在視頻展示臺上出示學生的半圓紙片(如圖45)。圖45
教師:這樣一個簡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學們可以把書本封面上的一個角放在這個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師邊講邊做示范后,學生把書放在半圓上比。
教師:能說一說比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嗎?
引導學生說出量的時候要和標有0°的線對齊,并且角的頂點要和半圓上幾個角的頂點對齊。
教師:我們把標有0°的線叫做0°刻度線,半圓上幾個角的端點叫做量角。圖46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嗎?再用三角板上的一個直角和一個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學生量角后,匯報時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量的,讓學生掌握0°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再看另一邊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用做簡易量角器的方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認識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這樣不是把知識的教學停留在“教”上面,而是體現在“做”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體現“做數學”的課程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主動獲取知識。]
2.量一般的角。
教師拿出一個25°的角問學生:用你們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這個角的度數嗎?
學生:不能。
教師:這就需要我們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體課件出示量角器。
教師:看,這個量角器和你們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樣?
學生直觀地發現,這個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內外兩圈刻度。
教師:這里是把半圓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就是1°;這樣的量角器有內外兩圈刻度,有兩條0°刻度線,方便同學們從兩個方向測量角的度數。
教師:同學們測出1號角是25°,這里角的符號我們通常用“∠”來表示,所以可以記作∠1=25°。請同學們用這種方式記你們測出的其他角。學生記角。
教師:量角時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略)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從量特殊的角過渡到量一般的角,從而引發需要更精密的量角器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重點放在對量角器的認識和量角上面,通過學生的具體操作提高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水平。〕
3.做活動角。
指導學生做活動角,然后讓學生旋轉一條邊,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師:在做活動角的過程中,你發現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后,請學生判斷圖47中兩個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導學生總結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張開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結論。圖47
〔點評: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做活動角和判斷角的大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大小的關系,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三、課堂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三第1~4題。
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情境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
學習過程:
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今天東山小學作了一次全校性的衛生評比,結果公布出來了,同學們迫不及待地去看,你們能在這黑板上看到結果嗎?(出示主題圖)下面一段給樹擋住了,看不到,你們能根據這幅圖找出各班的成績嗎?
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 在圖上同學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1)二(1)得了16面小紅旗;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
那么我們就可以求出哪個班的人數?
因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可以用減法算出二(2)得的小紅旗數。
列式:16 – 3 = 13 (面)
2、你能說了別的班得多少面紅旗嗎?
(1)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
a、從圖中可以看出三(1)班比二(1)班多2面,用加法算:16 + 2 =18(面)
b、四(1)班比二(2)班多3面,用加法算:13 + 3 = 16(面)……
三、鞏固練習。
1、同學們都喜歡運動,老師知道有個體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銷活動,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23頁“做一做”)
師:優惠就是便宜的意思,也就是比原來錢少。你能算出現在足球、藍球、排球的價錢嗎?(學生計算,集體訂正)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題,全班解快)
2、出示第24頁圖,讓學生先觀察圖,再讀題目,獨立完成。
三、總結
小朋友們,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今天小朋友們能用自己學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了,其實只要你是個細心的孩子,你一定能發現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數學問題。
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94~95頁上的教學內容,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現象,理解垂線的意義,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互相垂直,體會垂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線的畫法,會過直線上的一點或過直線外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經歷探索相交與垂直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每組學生準備兩根紙條、一顆圖釘和一塊木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同學們會畫角嗎?畫幾個角來大家看一看。
學生畫角,抽幾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出來。圖61
教師:這些角的兩條邊都分別相交于一點(課件上的線閃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研究相交。
(板書:相交)
[點評: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有效地利用學生原有認識基礎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
二、進行新課
1教學單元主題圖。多媒體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
教師:生活中也有許多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哪些直線是相交的。
學生找出圖中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以后,多媒體課件隱去圖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兩條線相交的一些圖形。
教師:這些直線是怎樣相交的呢?我們可以用紙條來擺一擺,兩根紙條怎樣擺才是相交的呢?
學生擺出相交的紙條后,讓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并用多媒體課件把兩條直線相交的現象抽象出來(如圖62)。圖62
教師:從圖中你發現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形成4個角。
教師: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點,這個點我們稱為交點,再看看4個角,能分別說出它們是什么角嗎?
學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銳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鈍角。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圖釘釘住相交紙條的交點,釘的時候可以用木板墊著釘,注意不要把桌子釘壞了。
教師:這樣一來,這兩根相交的紙條就可以轉動了,請同學們轉動紙條,你又有些什么新的發現?
學生的發現包括:(1)這些紙條是繞著交點轉動的;
(2)隨著轉動,角的大小要起變化。
教師:我們重點看一看這些角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將其中的一個角轉為直角嗎?
學生轉動后,讓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并把學生展示的圖形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來(如圖63)。圖63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我發現一個角成直角時,其他三個角也是直角。
教師:這個結論正確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邊比一比。
學生比后,證實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教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交點就是垂足。
教師在課題后接著板書:垂直,使課題成為:相交與垂直。
教師:老師這兒有個問題,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導學生對照圖形直觀地理解一條直線垂直于另一條直線時,就有另一條直線也垂直于這條直線的結論,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師:能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相鄰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學生回答略。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哪些直線相交?哪些直線互相垂直?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關注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重視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二是突出從一般的相交到特殊的相交(垂直)的認知過程,三是用紙條擺相交的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四是關注對一些重點問題的理解,比如組織學生討論相交的兩條直線構成的四個角中,如果一個角是直角,另三個角是什么角?什么叫“互相”垂直?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2教學例1、例2。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
教師:怎樣用三角板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就是要使要畫的線與黑板上的線成90°的角,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邊,然后把直角的一條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緊靠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和已知的這條直線成直角。教師:同學們用這種方法畫一畫垂線。讓學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試畫后,抽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
三、課堂小結(略)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八第1~4題。
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多
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么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匯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臺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為什么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小?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為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為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后,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么?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系?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主要展示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并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這個過程主要由“發現、探索、小結”三個環節構成。這三個環節層層相扣,體現了學生探索新算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后,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為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于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后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5
線段、直線和射線(教學片斷)
一、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個溜溜球)
學生:溜溜球。
教師:想來玩玩嗎?
學生:想。抽兩個學生上臺玩溜溜球。
教師:(問玩溜溜球的同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溜溜球的繩子很有彈性,可以伸很長很長。
學生2:在玩的時候線總是直的。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用溜溜球來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
(板書課題)
[點評:玩具“溜溜球”與線段、直線和射線都有相通之處,體現了生活中的數學;用“溜溜球”引入新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在玩中學”和“在學中玩”的思想,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二、教學新課
1.發現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溜溜球真頑皮,一跳就跳到了我們的紙上,(課件顯示兩個點)變成了兩個點。你們能用一條直直的線把這兩個點連在一起嗎?
學生:能。
教師:但請注意,開動腦筋,盡量想出和別人不同的連法。請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連。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后交到講臺上。估計學生操作的結果大概有四種情況:圖4 3
[點評:這個教學片斷體現了數學內容的抽象過程,體現了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的緊密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2.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同學們連線的結果大概分為三類。我們先研究第1類。(拿出一張學生連成的線段放在視頻展示合上)像這樣連的同學請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教師:我們把它畫到黑板上。(教師在黑板上畫線段)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從1個點出發畫一條直直的線到第2個點。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課件出示圖44:圖44比較一下
教師:這4條線段中哪一條線最短?
學生:第①條線最短。
教師:對,在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很多線。但只有我們畫出來的這條線最短。在數學上,這條線叫“線段”。
(板書:線段)線段兩端的點叫“端點”。
(課件閃爍端點)
教師:你能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嗎?
學生:能。請一個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量。
教師:通過量,我們知道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我們接著看第2類。
(拿出學生畫出的直線放在視頻展示臺上)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直線畫在黑板上)
教師: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兩端延長后得到的。
教師:這條線段的兩端還能延長嗎?
學生 :能。
教師:對,還能延長。(課件再無限延長兩端)這樣無限延長后,就成了一條“直線”。
(板書:直線)
教師:教師剛才我們量出了線段的長。你能量出直線的長嗎?
學生:不能。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是無限長的。
教師:同學們開動腦筋一畫,就畫出了線段和直線。我們接著看第3類。看還畫出了什么?
(拿出學生畫出的兩條不同方向的射線)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射線畫到黑板上)
教師:你又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教師: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后就是“射線”。
(板書:射線)
教師: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線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認識了線段、直線和射線,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p>
[點評:從學生探究出的表象出發分類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從一般到特殊,結構明顯、層次清晰,學生容易理解。學生成為參與研究的主體,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案例由鄭繼提供)
2022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