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至時間哪一天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3年冬至時間哪一天(出爐),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3年冬至時間哪一天
2023年12月22日11點27分09秒迎來冬至節氣,這一天是農歷的十一月初十。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象征意義有哪些
冬至象征著寒冷天氣的到來和團圓,冬至在古時候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人們甚至將其稱之為小年,每年過冬至的時候,我們都要做好許多準備,民間甚至有諸多的慶祝活動。所以冬至往往象征著團圓。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則要向父母長輩祭拜,現在人們依舊遵循著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在冬至這天祭拜祖先,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還有吃餃子,吃羊肉等習俗。
除此之外,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當它到來的時候就說明以后日子里外界的白晝會越來越漫長,黑夜會越來越短暫,氣溫也會逐漸下降,漸漸進入嚴冬的時候。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三候解釋
一候水始冰
在北方,強冷空氣陣營極強,經常南侵,產生大風降溫還伴有雨雪天氣寒流。一般地,冬至一過,在我國就漸漸進到嚴寒季節。而這時,在北方,水一般已經能夠結成冰了。記憶里,無數冬日的早晨,凝固在工程及其綠色植物里的露珠像魔術表演一樣變成了各種各樣外形的冰棱、冰碴,全透明晶瑩,頗有趣味;而睡覺之前,孩童們最喜歡在院子里放入一桶凈化水,待早晨起床,拿出那清亮的冰塊兒盤玩。也有不諳世事、頑皮的孩童將冰袋放進口中,咬得“嘎嘣”直響。在冬日,小小冰塊兒為孩子們產生無限大快樂和開心。
二候地始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冬至之際,就是冷凍之始。這時,北方豐收早就完畢,開闊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紅白的土地資源。一場雨出來,通過霜降,土壤的表面常常會出現一層薄冰,腳踩上去,“嘎吱”直響。可不要小看了那很薄的冰面,它們都是在包囊并守護著土壤。由于土地資源是民生之本,有了這個,大家才可以辛勤耕耘,才會糧種,有飯吃。所以被冷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在以它本身的形式勸誡大家:地凍將息,如同人之將省,以貼近生活而博采眾長也。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雉就是指野山雞一類的大雕,蜃為大蛤。冬至后,野山雞一類的大雕便不常見了,而海邊卻能夠看見機殼與野山雞線條、色調相近的大蛤。因此,古代人覺得冬至后雉便成為大蛤了。這個說法充斥著想像且富有戲劇化。古時候,因為高新科技比較落后,大家只有憑想象力和猜想來描述自然界中的諸多狀況。實際上,冬來,冬候鳥北遷,降水降低,海面與江河的水位線可能就相對應減低,因此,大家便經常還可以在外露的海灘上看到大蛤了。
冬至的傳統習俗
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國許多節日里常有的習俗活動,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華全國風俗志》里,就有“冬至節,祭掃墳墓,亦名“鬼節””之說。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里,祖先的靈魂對于家族的意義,與天地諸神對于國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在墳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東西,盡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吃餃子
在我們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節日習俗。吃餃子,又稱吃“捏凍耳朵”,源于漢代的一個傳說。當年張仲景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他非常難過,就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熟,然后撈起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模仿這做“捏凍耳朵”吃,后來就稱它為“餃子”。
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于南宋。相傳宋高宗趙構非常愛吃御廚做的餛飩,因為有一次餛飩沒有煮熟,有人就要送這位御廚去大理寺治罪,但因為只有這位御廚會做餛飩,趙構就赦免了他。后來餛飩的制作方法就流傳到民間,品種和花樣越來越多,每逢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包餛飩吃,從而有了“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冬至是最冷的一天嗎
冬至不是冬天最冷的一天。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俗話講“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是三九天應該是最冷的。冬至是數九天的開始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三九天,是指從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個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