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至時間是幾點幾分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3年冬至具體時間是幾點幾分,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3年冬至時間是幾點幾分
2023年冬至是12月22日11點27分09秒,十一月初十,星期五。由于冬至后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的寓意有哪些
冬至的寓意是寒冷的冬天來臨,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過后,中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所謂“數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冬至是什么季節:冬季
冬至是冬季的六個節氣中的第四個,這六個分別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立冬是指冬天到來的意思。按照科學的說法,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而我國古代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冬至的習俗
1、享祀先祖
《周禮》中記載:“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壇。”從周朝開始,每年的冬至都會祭祀天地祖先。在唐宋之時,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都會到郊外祭天,而普通的老百姓則在家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3、吃餃子
北方大部分地方吃餃子。民間諺語有”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4、吃餛飩
冬至節的又一飲食習俗,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相傳春秋戰國冬至時節,沉湎酒色的吳王夫差吃膩了山珍海味,西施就和面搟皮,做出了簸箕式的面點,獻給吳王。
5、吃湯圓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6、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7、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彪S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8、冬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歷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后,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蘇。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冬至是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
冬至并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冬至節氣是冬天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此節氣代表寓意為: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并非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具體意義就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往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