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拔尖創新人才
我們不難從他身上尋找到那股驅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動力,那便是創新的精神,他不甘于人類現狀,勇于創新發明,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像他這樣有創意的人生才夠味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歡迎學習,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成為拔尖創新人才
第一,拔尖創新人才不可能過早挑選出來進行專門培養;
第二,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有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可能;
第三,創造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上,而每個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差異不可能在同一個領域拔尖,因此每個人的拔尖創新能力應該是不一樣的;
第四,不同社會和文化對創造力以及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不同社會有不同的態度,那么就有不同的培養環境,而不同的環境又會培養出不同的拔尖創新人才;
第五,機會和運氣對個體創造力的成長和發揮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機會是否存在以及個體是否具備選擇機會或者創造機會的能力特別重要;
第六,道義和道德應該是約束創新創造創業的主要標準,創新創造創業不應該導致對他人和人類的傷害和對環境的破壞。
個人如何發揚創新精神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出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然而,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于受到傳統的觀念、體制、模式等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正逐步成為一種“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將一天天被磨去,成為一種統一的模型。我們的教師,正像辛勤的“園丁”,不管你多綠、多艷,為了整齊統一,都將在“園丁”修枝剪的咔嚓聲中被無情地剪掉。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孩子,隨著年級的增高,就逐漸變成“聽話”的“解題機器”。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古人說:“知言而不能行,謂之疾;此疾雖有天醫,莫能治也。”“一個人,正如一只時鐘,是以他的行動來定其價值的。”一個不會做事的人,不就像一只不能計時的鐘嗎?除了偶爾作稀罕之物當成擺設或考古之外,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因此,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當是每一個學生的現實需求。
由此可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所關注的重點,更是時代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那么,我們如何
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
(一)問題解決法
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謂“問題解決法”就是指老師為學生創造多樣的實際情境,促使他們能夠提出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的問題,啟發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及習慣,并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樣的,即開放式的。
老師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從而學生有可能自發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創設的情境越是新穎,越具有強烈的對比度,學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覺就會越敏銳、強烈,越容易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探究的強烈愿望,為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洋流”時,我這樣講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為了防止德國-軍艦進入地中海,在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布下了水雷陣,同時派出強大的艦隊,日夜巡邏防守,真可謂固若金湯。哪知道德軍潛水艇經常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地中海,給英軍以突然襲擊。原來,德軍早已掌握了該地區一重要的地理現象和規律,而這一點恰好被英軍將領忽略了。試問,德軍的潛水艇為什么能在英軍的嚴密監視下自由出入地中海呢?”同學們睜大了好奇的眼睛,急切地想知道這個內容,思維一下子就飛到了“洋流”這一內容,帶著懸念,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課本內容,自己探究,共同討論,從而很好
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理解了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存在著密度流,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就是借助表層和底層海水的洋流,在關閉發動機以后,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地中海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二)調查研究法
通過對鄉土地理的調查研究,可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與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可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并結合鄉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等,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通過調查研究使學生樹立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氣候的有關知識以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調查研究作業:在飲食起居方面,家鄉的鄉親們多以什么為主食,為什么?家鄉的房屋等建筑物有何特征,為什么?通過學生動手查閱書刊雜志、網絡資料、到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研究等以后,不難發現:家鄉的鄉親們多以冬小麥為主食,主要是因為家鄉地處北方,適宜冬小麥的生長,所以鄉親們多以冬小麥為主食;家鄉的房屋等建筑物主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排水等功能,屋頂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這都是因為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緣故!
創新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創新思維能力的有與無,將決定一個人的發展前途。由于創新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或結局,踏實肯干固然重要,但從某種意義說來,有無創新思維能力,即應變思維的能力,超前思維的能力,聯想思維的能力等更為關鍵。
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與低(大與小),將決定一個人的事業天地。古今中外,大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有所作為的人,可以說,都是創新思維能力很強的人。他們靠智慧、靠特色、靠創新、靠點子,開拓出了事業上的一片廣闊天地,被人們所贊頌,所稱道。
三、創新思維能力的超與凡,將決定一個人的勇氣謀略。創新思維能力超高、超眾,就能敢于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敢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敢于思考別人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創新思維能力的超與凡,將決定一個人的勇氣、膽識的大小,謀略水平的高低。
四、創新思維能力的顯與隱,將決定一個人的目標設計。有無創新思維能力,有哪個方面的創新思維能力,準確了解、把握自己創新思維能力的大小及其表現形式,將有助于自己的發展定位和目標設計。
如何弘揚創新精神的幾點建議
1、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牛頓少年時期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為什么掛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運轉著,它們為什么不相撞呢?這些疑問激發著他的探索欲望。后來,經過專心研究,終于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能提出問題,說明在思考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問題,那才是最大的問題。好奇心是包含著強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誰想在茫茫學海獲取成功,就必須有強烈的好奇心。
2、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懷疑態度
不要認為被人驗證過的都是真理。許多科學家對舊知識的揚棄,對謬誤的否定,無不自懷疑開始的。例如伽利略則始于對亞里士多德“物體依本身的輕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結論的懷疑,發現了自由落體規律。懷疑是發自內在的創造潛能,它激發人們去鉆研,去探索。對課本我們不要總認為是專家教授們寫的,不可能有誤?專家教授們專業知識淵博精深,我們是應該認真地學習。但是,事物在不斷地變化,有些知識這時候適用,將來不一定適用。再說,現有的知識不一定沒有缺陷和疏漏。老師不是萬能的,任何老師所傳授的專業知識不能說全部都是絕對準確的。對待我們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我們應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權威,應大膽地懷疑。這是我們創新的出發點。
3、對學習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創新的欲望
如果沒有強烈的追求創新欲望,那么無論怎樣謙虛和好學,最終都是模仿或抄襲,只能在前人劃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創新,我們就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對困難,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不要怕失敗,相信一點,失敗乃成功之母。例如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探究梅森素數分布時就遇到不少困難,有過多次失敗,但他并不氣餒。由于追求創新的欲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找到了這一難題的突破口。1992年他給出了梅森素數分布的的精確表達式。目前這項重要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
4、對學習研究的事物要有求異的觀念
不要“人云亦云”。創新不是簡單的模仿。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必須要有求異的觀念。求異實質上就是換個角度思考,從多個角度思考。并把將結果進行比較。求異者往往要比常人看問題更深刻,更全面。
5、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險精神
創造實質上是一種冒險,因為否定人們習慣了的舊思想可能會遭致公眾的反對。冒險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體安全的冒險。而是一種合理性冒險。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偉人,但我們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
6、對學習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滿
一個有很多創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種可能比這種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習慣了一種成功的思想而不能產生新思想,結果這個人變得自滿,停止了創造。
青少年如何發揚創新精神
1、我們青少年應努力成為國家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學習生活中,轉變學習方式, 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2、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獨立思考,不斷創新,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3、珍惜受教育的權利,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4、培養創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力、想像力,敢于質疑,敢于向傳統挑戰,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發展求異思維,讓創新思維閃光。
5、要學以致用,勇于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積極參加小制作小發明等科技創新活動。
6、敢于和善于創新,把創新的熱情與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
7、樹立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