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的氣候變化
冬至之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小寒節氣的氣候變化,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寒節氣的氣候變化
1、全國溫度大幅下降
當太陽黃經達285度時,小寒節氣開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中國隆冬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
小寒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一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午后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里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2、南方常有冰凍
中國南方地區冬暖顯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華南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于零下5℃,華南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
華南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于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于零下5℃、年溫高于15℃,華南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只所以如此,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
小寒養生怎么補氣
飲食:補氣養血
小寒節氣后養腎陽仍要合理進補,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小寒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
食補常選擇羊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水果有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山楂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起居:內外保暖
小寒時節,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處于高發期,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氣寒冷。此時容易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防?。簢婪姥懿『惋L濕病
人在吸入冷空氣后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隨之增大,血壓逐漸升高,進而特別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往年,人們只要重視寒邪就行,而今年冬季特別寒冷,面對天氣的顯著變化,人們不僅要重視寒邪,還應該重視濕邪。
驅寒:中藥泡腳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腳涼,即所謂寒從腳下起。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藥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藥材放于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后可以用5分鐘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運動:提高耐寒能力
小寒節氣正處于“二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
尤其對于未成年人,適當的戶外體育鍛煉對提高其耐寒力和免疫力都非常有幫助。小寒鍛煉,無論小孩、中老年人還是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
小寒養生小常識
小寒穿衣講原則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也易于侵入。理想的“衣服氣候”是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可緩沖外界寒冷天氣對人體的侵襲。
小寒節氣注意暖腳
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癥。市民可在睡前用溫水洗腳,并搓腳心100—200次,以補腎健腦。
小寒謹防心腦血管病
寒為邪佞,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F代醫學也認為,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應注意防寒,避免誘發病癥,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
小寒節氣應節欲
小寒節氣,人們應節制房事,《壽世保元》中指出:“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
小寒節氣注意情緒調節
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緒調節。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在冬季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癥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癥,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郁、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并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現象多見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小寒飲食減咸增苦多溫熱
根據中醫“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在冬季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腎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勝苦,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币簿褪钦f,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民諺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許,以驅風御寒。對于身體虛弱、慢性病患者,冬季也是運用中藥湯藥或膏方調理的好時機,俗語云“冬天進補,春來打虎”。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
小寒節氣不可大補
民間有諺語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小寒的介紹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干支歷子月的結束與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于每年公歷1月5-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
關于小寒的諺語
1、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2、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3、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閑舊習慣。
4、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5、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6、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7、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8、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9、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10、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1、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12、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13、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14、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15、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