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處”的本義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處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處暑節氣的特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處暑節氣有什么特點
處暑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處暑時炎熱的酷暑已漸消退,雖暑氣呈退減趨勢,氣溫不會異峰突起,但此期間仍然會出現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氣溫雖高,但是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氣溫相差不會太高,但天氣很悶熱,并未真正涼爽。
處暑節氣的特征
1、秋老虎
處暑雖然在立秋之后,但在處暑尾聲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樣的天氣被稱為“秋老虎”。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
2、氣溫下降
每年8月底到9月初,氣溫走低是處暑節氣其中一個現象。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同時也受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的影響。
3、秋高氣爽
處暑之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因此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由于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是很適應,很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4、雷暴活動
處暑節氣里,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且以綿綿細雨為主。
處暑節氣有哪些風俗
處暑的風俗有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1、吃鴨子: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2、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3、開漁節: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沿海地區常會在處暑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
4、煎藥茶:處暑時節,我國兩廣地區有煲藥茶的習俗。人們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煲藥茶,處暑過后仍悶熱,煲涼茶解暑熱。
5、拜土地公: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秋季物候
從立秋起便進入秋季了,進入秋季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豐碩成熟。秋季是收獲的季節,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秋天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氣候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涼交替的季節。
隨著氣溫的漸漸下降,許多落葉多年生植物的葉子會漸漸變色,枯萎,飄落,只留下枝干度過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將會步入它們生命的終結,整個枯萎至死去。季節轉換涵蓋多方面氣候特征,如果單以氣溫來作為判定入秋的標準是不準確的。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處暑簡介
處暑是秋天這個季節的節氣。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當然感覺到早晚的微風伴隨著絲絲的涼意,高溫的天氣漸漸變少時,微涼的初秋才算真正的到來了。一提起秋天,也許人們想到的是涼爽的天氣,舒適的溫度。而這些,都成為了人們喜愛秋日的理由。
雖說處暑不是暑,但在今年長達40天的“三伏天”中,在這個節氣還處在炎熱的“末伏”之中,還要再過兩天才能“出伏”。可就算熬過了漫長酷熱的“三伏天”,還得擔心“秋老虎”的襲來,此時天氣已由炎熱向涼爽過渡,還要是注意反復的高溫。“成都人愛說,‘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說明處暑前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一時暑氣難消。”民俗專家劉孝昌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