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正確拼音是怎樣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的正確拼音是怎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處暑的正確拼音,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處暑拼音怎么寫
處暑,拼音:[chǔ shǔ],“處”作退隱、消隱、居止、潛伏等義講是動詞,讀第三聲。
含義: 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居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的一個節氣名,在8月22、23或24日 。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后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于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處暑吃什么
1、吃鴨肉
處暑之所以要吃鴨,是因為處暑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飲食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這個時期的飲食應該遵循潤肺健脾的原則,而鴨子味甘性寒,具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定驚、消螺螄積、清熱健脾、利水消腫之功效,可主治身體虛弱、病后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癥。民間認為鴨子是“補虛勞的圣藥”。因此鴨子是非常適合處暑之際吃的潤燥食物。
2、吃蓮藕
蓮藕,美容解疲,渾身是寶。民間也有吃糖醋蓮藕的習慣,并且蓮藕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無論是促進新陳代謝還是緩解疲勞,它都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蓮藕雖小,渾身是寶。除了蘊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鈣以外,它還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
3、吃石榴
處暑是吃石榴的季節。石榴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高于蘋果和梨。紅粉皮石榴含維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維生素E高。石榴性味溫甘酸澀,有生津止渴、殺蟲止痢的作用。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飲用。酸石榴對防治腹瀉很有效,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
4、吃龍眼
“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后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后泡稀飯吃。
處暑過后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并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5、吃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6、吃玉米
處暑是玉米成熟的季節,新鮮玉米中的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能從食物中攝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極少,因此,新鮮玉米是賴氨酸的主要來源之一。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質、植物油及維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則高8——10倍。
7、涼茶
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在處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并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8、酸梅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堿值達到平衡。
處暑古詩詞
長江二首
宋?蘇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早秋曲江感懷
唐?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處暑后風雨
宋?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處暑
宋?張嵲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七夕處暑
清?胤禛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
處暑養生小知識
1、早睡早起
進入秋季后,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2、益腎養肝多吃咸
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于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5、多睡一小時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處暑節氣的習俗
一、放河燈: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據說放河燈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漁獵時代。那時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遇到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做小船,放入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二、開漁節:百舸競發,捕獲海鮮
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駕船出海。石浦漁民素來有“三月三,踏沙灘”以及“祭海”等習俗,其中“祭海”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三、吃鴨肉:潤肺健脾,無病各家
“處暑”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天逐步開始轉為涼秋了。天氣溫差增大、晝暖夜涼,此時飲食應遵照潤肺健脾的原則,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四、臉覷厝:打道回府,龍眼稀飯
福州人有句俗語,叫作“處暑一過臉覷厝”。“厝”指有錢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臉覷厝”就是臉要朝著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這句話折射出老福州人過去的生活方式,“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過了處暑這個節氣,人們的飲食起居就要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