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預防中暑的知識
2023預防中暑的知識都有哪些?熱衰竭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者出現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預防中暑的知識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預防中暑的知識
1.做好防曬的準備工作
夏天盡量不要在中午陽光最強烈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如果一定要出門,記得要準備好太陽傘、太陽帽、太陽鏡等防曬用具,最好還要涂抹PH值較高的防曬霜,還要帶上充足的水。家里或者手提包里一定要準備一些防中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等。
2.體弱者盡量減少外出
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和嬰幼兒體質虛弱,是中暑的高發人群。所以這些人應盡量減少室外活動,更不能長時間在高溫的環境或者烈日下活動和行走,當感到熱時不要依靠冷飲來降溫,而要借助自然風或電風扇、空調來降溫。
4.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過度勞累,天氣炎熱時尤其不適宜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比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增加午睡等。
3.堅持做耐熱鍛煉
長期在辦公室工作的上班一族感到熱時,就可以享受到空調帶來的涼爽,其實這類人群存在著很大的中暑隱患,如果離開空調房間,在室外呆的時間過長或者出現停電時,就極有可能出現中暑。堅持做耐熱鍛煉很有必要,每天擠出一點兒時間到室外活動,主動去適應自然氣溫的變化;在辦公室里工作時要多喝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
4.經常喝水
我們不要等口渴了才想起喝水,每天要喝2升左右的水。當我們出汗較多時可以適當飲用一些淡鹽水,補充人體失去的鹽分。少喝冰凍飲料。
5.多吃水果和蔬菜
夏天的時令蔬菜、水果非常多,都可以用來解渴和補充水分,多吃一些,還可以滿足身體的營養需要,避免中暑找上門。
懷孕中暑的癥狀有什么?
一、中暑痙攣:
大量出汗后只飲入大量的水,而未補充食鹽,血 鈉及氯降低,血鉀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痙攣及疼痛,體溫正常。
二、中暑衰竭:
由于大量出汗發生水及鹽類丟失引起血容量不足。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血壓降低,呼吸快而淺,神志不清,腋溫低,肛溫在38.5℃左右。
三、中暑高熱: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散熱困難,體內積熱過多所致。開始有先兆中暑癥狀,以后出現頭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體溫在 40℃以上。
四、日射病:
因過強陽光照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溫度升高(可達41~42℃),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故發生劇烈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嚴重者發生抽搐昏迷。
五、情緒中暑:
情緒煩躁,準媽媽常會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家人或同事鬧意見,而自己則覺得內心烘熱,頭腦糊涂,不能安下心來思考問題,經常丟三落四忘掉事情;心境低落,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同事和家人缺乏熱情。此種情況清晨稍好,下午變壞,晚上更甚;行為古怪,常會固執地重復一些生活動作,如反復洗澡、洗臉、洗手,也要求旁人照她一樣做,否則就大發脾氣,使起性子來甚至不吃飯、不睡覺等。
怎么樣應對輕度中暑患者
輕度中暑的患者應該盡快離開高溫現場,轉移到通風陰涼的環境內,同時松開所穿衣物的衣領,以幫助身體散熱。
輕度中暑可使用防暑藥或小偏方。
在太陽穴涂抹風油精等藥物可以有效提神散熱,如果身邊沒有藥物的話可以使用涼水浸泡毛巾放在頭上或者腋下,冷敷同樣可以幫助降溫,但是注意常常更換。
夏天來了,要怎樣預防中暑?
一、注意選擇衣著。夏日衣裝力求簡單、單薄、透氣性好。二、及時補充水分。口渴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所以不要等到口渴了以后才開始喝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淡鹽水。三、注意飲食調節。多吃營養豐富的、水分含量大的蔬菜水果,如黃瓜、西紅柿、桃、西瓜等。四、躲避烈日暴曬。高溫天氣盡量不要在10時至16時這段時間外出活動。五、保證睡眠充足。由于夏天日長夜短,且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更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重要措施。
中暑情況的救助方法有哪些?
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輕者頭昏腦脹、心慌、惡心、嘔吐,重者突然昏倒、臉色青紫、出冷汗、脈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于患者較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或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引起的。預防中暑的辦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學習。野外工作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勞動一段時間后到樹蔭或涼棚下適當休息一會。注意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發現中暑者,應盡快把病人抬到蔭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后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也可針刺人中、曲池等穴位。重患者應盡快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