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的急救知識
夏季中暑的急救知識都有哪些?世界各地都有中暑暴發的情況。我國熱帶、亞熱帶面積相對較大,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城鎮人口日益密集,產生“城市熱島效應”,城鎮居民中暑發病率也逐步上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夏季中暑的急救知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夏季中暑的急救知識
1、轉移
中暑必然發生在高溫的室內或室外環境。如果有中暑病人,高溫條件下先將其轉移到通風,陰涼的地方,讓它平躺,解開衣領,使其呼吸通暢。
2、降溫
不管是用物理降溫或許藥物降溫,將患者搬運后首先就是為其進行降溫。用一盆涼水或少數稀釋過的酒精擦洗患者的頭部、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等動脈血管方位,以到達降溫作用;也能夠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運用藥物降溫。
3、服藥
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乃是解暑良藥,應作為普通家庭常備藥來儲藏。尤其是炎熱的夏天,若是家里有中暑的患者,能夠在為其進行以上兩部醫治后給其服用解暑藥,緩解中暑癥狀。
4、按穴
要是中暑患者的情況較嚴重,昏迷不醒,可先按壓其人中、合谷等穴位盡快將其救醒。如以上的搶救 措施 沒有奏效,請及時撥打急救電話送往醫院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溫馨提示:中暑后的患者應在涼爽的地方安靜地休息一段時間,別著急返回工作崗位等,未免引發更嚴重的后果。
中暑的定義是什么樣的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中樞出現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的總稱。對于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更加容易發生中暑。
中暑的原因有哪些?
1、氣候環境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氣候環境因素,夏季是中暑高發季節,溫度和濕度都比較高的環境極易引發中暑,而且有的時候雖然溫度不高,但是濕度較高,并且通風情況很差的時候也容易引發中暑,因此夏季的時候盡量保持屋內通風,不要一直開著空調,沒有人的時候要關掉通風,另外夏季正午較熱的時候盡量不要出門,防止中暑。
2、自身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自身身體素質太差,平時運動太少,很少在戶外活動,因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會變差,耐熱能力減弱,身體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睡眠不好,夏季食欲不振,體力不支,則極容易引發中暑,另外老年人、體弱多病、肥胖的人也比較容易中暑,因此平時下午七八點左右,剛剛吃完飯,外面也比較涼爽的時候要多到戶外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就可以抵御疾病,減少中暑的發生。
3、其他原因
其實饑餓、缺水、出汗多失鹽、衣服不透氣、衣物太過于緊身、糖尿病、汗腺缺乏、心血管疾病等原因都會導致中暑,總之當體內產熱大于散熱,體內熱量急劇升高,就會導致中暑,因此夏季應該隨時準備飲用水,多喝水,衣服盡量穿寬松透氣一些的棉質衣褲,有相關疾病的患者最好在中午少出門,盡量在早晚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出門,防止中暑的發生。
夏季中暑的治療方法
1.停止活動并在涼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脫去多余的或者緊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應并且沒有惡心嘔吐,給患者喝水或者運動飲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3.讓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濕的涼毛巾放置于患者的頭部和軀干部以降溫,或將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頸側和腹股溝處。
5.如果30分鐘內患者情況沒有改善,尋求醫學救助。如果患者沒有反應,開放氣道,檢查呼吸并給予適當處置。
6.對于重癥高熱患者,降溫速度決定預后。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組織損害越嚴重,預后也越差。體外降溫無效者,用4℃冰鹽水進行胃或直腸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0~2000ml靜脈滴注,既有降溫作用,也適當擴充容量,但開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7.必要時,需行床旁血液凈化治療。
8.加強監測和對癥治療。
中暑的危害有哪些?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下出現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等,體溫不超過38℃。
2、輕度中暑:上述癥狀加重,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癥狀及體征。
3、重度中暑:(l)中暑高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散熱困難,體內積熱過多所致。開始有先兆中暑癥狀,以后出現頭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體溫在40℃以上。(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發生水及鹽類丟失引起血容量不足。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血壓降低,呼吸快而淺,神志不清,腋溫低,肛溫在38.5℃左右。(3)中暑痙攣:大量出汗后只飲入大量的水,而未補充食鹽,血鈉及氯降低,血鉀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痙攣及疼痛,體溫正常。(4)日射病:因過強陽光照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溫度升高(可達41~42℃),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故發生劇烈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嚴重者發生抽搐昏迷。體溫可輕度升高。上述情況有時可合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