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處暑傳統美食
二十四節氣處暑傳統美食都有哪些?處暑,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了,真正開始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二十四節氣處暑傳統美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四節氣處暑傳統美食
1、鴨子
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里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只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卜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對如何辨別老鴨和嫩鴨,這里有一個小竅門:老鴨一般毛長得比較齊,嘴和腳掌比較硬,顏色發黃、發黑,摸上去骨頭比較硬。另外,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分量重。
2、龍眼
“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后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后泡稀飯吃。處暑過后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并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4、涼茶
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在處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并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5、酸梅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堿值達到平衡。
有關處暑相關風俗
吃涼食:在處暑時吃涼拌的鮮果和涼菜是主要的風俗,這是因為處暑期間氣溫逐漸下降,吃涼食可以清熱補虛,調理夏季操勞過度的體魄。所以,吃西紅柿、黃瓜、生煎等涼拌菜是處暑的主要風俗。
玩耍賞月:處暑之夜,月亮變圓而明亮,是賞月的好時節。人們會在院子里搭棚,聽戲賞月,以娛神怡情。讀書聊天,玩耍跳舞也是處暑夜晚的主要娛樂活動,以抒發喜悅之情。
減衣納涼:處暑時分熱量逐漸減少,不再像盛夏那般酷熱難當,所以人們會減掉部分衣物,以納涼避暑。輕便的衫裳和開襟的上衣會取代盛夏的厚重衣物。
養生養神:處暑意味著酷暑將去,人們會預防秋季疾病的侵襲,加強養生保健。常吃一些養生滋補的食物,如葡萄、蓮子、枸杞等。也會進行運動適當活動,調養秋后體魄
處暑民間習俗
祭祖: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吃龍眼配稀飯: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的作用。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所以會有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的習俗。
煎藥茶: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就已盛行。
出游迎秋: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吃鴨子: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
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節,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也發育成熟。因此,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后的飲食養生小常識
1、宜清淡
2、宜吃咸味
3、少油膩、多蔬果
4、少吃辛辣燒烤
暑氣至此而止矣
過了處暑,氣溫有著明顯的變化,逐漸下降,暑氣已經不在逼人了。節令的變化也體現在農事上,而且古人也留下的大量相應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三場雨,抹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等。
總體來看處暑的氣候特點就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而且降雨少,在這樣的天氣下,人容易出現口干舌燥的癥狀,因此大家在穿著跟飲食上也要適當調節,衣服不能加太快,要多吃清淡味甘而且水分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