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
語文教學實際上是一門語言教學,要學好語文需要具備的基本要點很多。而閱讀的過程就是從語表到語內不斷深入的一個過程,是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感知語境。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楊絳及家人的善良。
過程和方法目標
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品讀法、探究法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我”和老王的善良,領會“我”的平等觀念。
2.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學會以善良體察善良、回報善良。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
教學難點
領悟“我”平等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品讀法、合作探究法、談話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通過預習,你能從文章哪一句話看出楊絳對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話。
3、文中“幸運的人”指的是誰,“不幸者”指的是誰?
三、合作探究
(一)認識不幸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別職業
身體狀況
家庭情況
居住條件
(二)尋找美德
跳讀課文1-16段,分別找出體現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價等,費用減半)
第二件事:送錢先生去醫院(不要錢,拿了錢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裝三輪(乘客不會掉落)
第四件事:送雞蛋、香油(不要錢,送我們)
(2)楊絳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
(2)送老王大瓶魚肝油。
(3)老王再客氣作者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4)關心老王的生計
(5)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也給了錢。
(6)擔心老王摔倒,對沒請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請同學們速讀8-16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并在書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樣的身體狀況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的?
2.老王說了不要錢,為什么又接過了錢?他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對送香油和雞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應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領會主題
楊絳一家一直關愛老王,幫助老王,可為什么在老王去世幾年后,她還覺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
楊絳給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給予楊絳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誠、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老王離世已經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樣的人在我們身邊還不少。面對他們,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1、國家、社會在行動。2、學校在行動。3、關注他們,我們當代中學生準備做些什么呢?請拿出紙筆寫寫。
六、結束語: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三
2、閱讀《我們仨》
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品味“說它……吧”,“蹭”,“……踩印幾朵小梅花”,“生機勃勃”等詞句,學習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貓的特點,真實具體地進行描寫。借助課文內容與插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教師:說說課文第四自然段講了什么?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寫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名回答。(講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寫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3.教師:昨天,我們學了小時候的貓,現在大家來完成一項練習。
小時候的貓很(淘氣),它是那樣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它。
4.教師:你喜不喜歡老舍先生家的貓?為什么?同學們可能會覺得我們平時見過(或養過)的貓沒有老舍先生家的可愛,那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仔細閱讀課文,就會找到答案了。
二、自學課文
1.提出要求。
⑴自由讀課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說說這三個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
⑵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里?找一找,用橫線畫出來。
2.學生自學。
3.自學反饋。
⑴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⑵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里?
(說它老實可是又貪玩 說它貪玩可是又盡職 高興時溫柔可親 不高興時一聲不吭 它什么都怕,可是很勇猛)
三、研讀品味
㈠學習第一自然段。
1.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在我們眼前出現了老實的貓、貪玩的貓、盡職的貓,哪種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2.學生匯報。
3.教師過渡:作者通過細致地觀察貓,才把貓的性格特點寫得很具體。作者不但描寫具體,寫法也獨到,請比較兩組句子。
A句能換成B句嗎?為什么? A.說它老實吧 B.它很老實
A.說它貪玩吧 B.它很貪玩
4.學生討論。
(A句是通俗的說法,同時還包含著作者的喜愛之情。)
5.教師:你喜歡老實的貓、貪玩的貓、還是盡職的貓呢?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讀,請同學們聽聽他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還有哪些地方沒注意到?
㈡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瀆。
2.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誰能表演“蹭”的動作?大花貓在“蹭”主人時,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蹭”的意思是摩擦。大花貓在“蹭”主人時,就像孩子在向大人撒嬌。)
3.A句和B句哪句更好?為什么?
A.……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B.……在稿紙上踩印幾個小黑點。
4.教師:那么,大花貓在主人寫作時給主人“畫”上幾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請你用大花貓的口氣說說。
5.學生模仿貓的各種叫聲,理解“豐富多腔”、“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詞語。
6.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
教師:這些都是大花貓高興時的表現,它要是不高興時就一聲也不出。這只貓的性格可真是倔強呀。
㈢學習第三自然段。
1.教師:大花貓什么都怕,可是它卻非常勇猛,不要說對付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2.以“我們家的大花貓的確(實在)勇猛”為中心句說一段話。
3.學生說。
四、領悟寫作方法
1.默讀全文,思考回答:作者為什么能抓住貓古怪的性格和淘氣這兩個特點?
2.追問:這篇文章作者為什么寫得那么真實具體?
3.教師:學了這課后,你學到了哪些寫作知識?
學生暢談。
五、課堂小結
1.結合板書,要求學生用“說它……可是”的句式,說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2.教師: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長大了也一樣討人喜歡。從老舍的真實具體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喜愛自己家的貓呀!我想,不僅是貓,只要是小動物,他都會因為他有一顆愛動物的心。
六、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3、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第一遍閱讀時,一般采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請你試著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如果能寫在筆記本上則更好。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我們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1,先給課文標上小節號。(共22小節)
2,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思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3,在自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語句?
問題一:
為什么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
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
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么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寫作時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比較閱讀:
下面,讓我們來閱讀當代詩人艾青先生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七、結束語: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八、家庭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習略讀,能快速捕捉閱讀重點
2、理清全文思路,賞析精彩語段,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3、學習葉圣陶先生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略讀,快速捕捉閱讀重點
2、理清全文思路,賞析精彩語段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
1、教學板塊之一:課程導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說崇高的德行,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擁有崇高的德行,歷來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們也提倡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又該怎么去踐行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葉圣陶先生看看他的為人處世。
2、教學板塊之二:整體感知
①人物簡介
葉圣陶:葉圣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張中行:原名張璇,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人,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代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初讀課文
1、詞語注音及解釋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攙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長晦澀譬如牽涉遵囑鋒芒修潤精煉冗長晦澀譬如牽涉商酌
(解釋)簡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冊草率了事南腔北調不恥下問一以貫之自顧不暇街談巷議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釋: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選取題材是什么?
明確:葉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紀念
題材:一是與作者有關的,二是不見于或不明顯見于高文典冊的
3、文章寫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現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復信
第六自然段:會上發言
嚴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3、教學板塊之三:精讀細品
以第三自然段為例
1、齊聲朗讀第三自然段,概括葉圣陶先生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嚴謹認真、謙虛真誠、隨和客氣等
2、有哪些句子體現了他的這些品質,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談談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葉先生的屋里去,見葉先生伏案執筆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點。
“描”這個字的解釋為“依照原樣摹畫或重復地畫”,“描”與“改”不同,“改”是直接變換更改,這一個“描”字就能體現葉圣陶先生的嚴謹認真,絕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態度,同時也顯示了他對作者的尊重。
(2)其時他剛到北方來,跟家鄉人說蘇州話,跟其他地方人說南腔北調話。可是他寫文章堅決用普通話。
和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能夠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隨和的品性,易于相處;但是在工作方面堅決用普通話,對比表現了先生的這種工作認真嚴謹的態度。
(3)普通話他生疏,于是不恥下問,讓我幫他修潤。
作為一個頗有成就的大家,能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別人商討課本的修潤,不厭其煩,足可見他的謙和以及一絲不茍的態度。
(4)他說:“不必客氣。這樣反而費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語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萬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覺得不妥再改回來。”
語言描寫,表現了葉圣陶先生的直爽,對待工作的時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厭其煩,努力工作——待人厚。
總結:從語言、動作這些描寫體現了葉圣陶先生的嚴謹認真,謙和誠懇的品質,可見他的寬以待人的品質
4、教學板塊之四:綜合探究
再讀課文,合作探究文章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葉圣陶先生的這些品質?或者說本篇文章還體現了葉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從哪里可以體現?
例如:
1、第二自然段——與魯迅郁達夫做對比比較,葉圣陶先生的特點是平實規矩,做事踏實認真。
2、第四自然段——送別(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不當面說別人的缺點,體現了他的寬容,待人仁慈。
點撥第七八自然段
以議論和記敘的描寫方式主要寫了葉圣陶先生的嚴以律己的品質特點。在面對“寫作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這個問題,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持要“寫話”,要用簡明而有條理的話。不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從《葉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從這些小事中洞察到葉先生的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品格,也學習到了葉先生為人謙和誠懇、平易近人,做事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深刻感受了葉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為一個大儒者的風范,希望同學們也能向這些優秀的前輩學習,學習他們為人處事的方式并努力實踐。
五、作業布置
1、嘗試以“----------二三事”為題寫寫你身邊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點。
六、板書設計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點: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初中七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略讀,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構思巧妙,設置懸念、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的寫法。
3.體會文章描寫的樸實民風,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能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4.培養學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識。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查找作者彭荊風的資料,雷鋒精神的資料,南宋詩人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欣賞一首詩,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南宋陸游
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
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
這首詩最后一句“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是說,可以預料到來年寒食節,祭掃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將通過梨花盛開的驛道而到達洛陽。表達了陸游聽到收復西京的消息,異常高興的心情。作家彭荊風借用這首詩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寫了篇散文《驛路梨花》,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探究彭荊風要通過“驛路梨花處處開”表達怎樣的情感?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匯報自學,展示自我
1、關于梨花的詩句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蘇東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蘇東坡)
紅袖織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隱)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杜牧)
2、雷鋒精神
雷鋒(1940-1962),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他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毛澤東主席于1963年3月5日親筆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并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讀者無不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
3、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著(zháo)急露(lù)宿噴(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攆(niǎn)走修葺(qì)花叢(cóng)
晶瑩(yíng)避(bì)風驛(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擾(rǎo)香氣四溢(yì)
4、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損:因過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話。
驛路:這里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廣闊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氣四溢:指香氣濃郁,向四面飄散。
四、速讀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這個故事寫到了哪些人物?
點撥:“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戰士,梨花。
2、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寫并貫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點撥: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寫并貫穿全篇的人物是“我們”。
3、依據“我們”的見聞,本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
點撥: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寫小屋幫助“我們”解除了饑餓疲勞,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寫瑤族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寫梨花之妹講出小屋的來歷。
第五部分(37)贊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五、略讀課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請同學們略讀課文,在課本上圈點勾畫做批注,深入探究驛路梨花的含義。
略讀方法指導:略讀是一種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它要求讀者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
1、文章開頭1、2段描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點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描寫了這里的環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
2、作者是怎樣對小屋進行細致描寫的?這些描寫使你對草屋“主人”產生什么樣的印象呢?
點撥:“一座草頂、竹篾泥墻的小屋出現在梨樹林邊。”“門是從外扣著的。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兩個字:‘請進!’”使我們可以想見小屋主人一顆赤誠的心,火一般的熱情,細心體貼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倚在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墻上寫著幾行粗大的字:‘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這些描寫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熱心,想得那么細致周到,應有盡有,讓過路人“對小茅房的主人有說不盡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寫我們在小茅屋吃飯休息的情形?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點撥:“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饑餓都攆走了。我們躺在軟軟的干草鋪上,對小茅屋的主人有說不盡的感激。”這樣寫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幫助,和我們無比的感激之情。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鋪墊。
4、課文中的這些人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面表格。
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做好事的時間
我和老余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向哈尼小姑娘學習現在
瑤族老人送糧食,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盡力補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學習現在
一群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軍和姐學習,接姐姐的班前幾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軍砍樹割草蓋小屋向雷鋒學習,方便過路人十多年前
梨花照料小屋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解放軍蓋小屋后
5、說一下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為什么?
點撥:“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戰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為他們都有著一顆為人民服務、方便過路人的雷鋒精神,他們都為小茅屋做出過貢獻,使小茅屋長期為大家服務。
6、課文有幾處描寫梨花的語句?這些描寫起什么作用?
點撥: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實寫,以自然環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讀者帶進優美的意境之中。)
(2)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虛寫,以自然美襯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與人物梨花相映生輝。)
(3)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詩句,是梨花寓意雙關,點明文章的主題。贊揚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以花寫人,以花映人,寫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達了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贊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寫法
1、課文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的問題寫了哪兩次誤會和三個懸念?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點撥:
第一個懸念是,“我們”正焦急時發現小茅屋,卻沒有人,沒有燈。“我們”發生了疑問: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個懸念是,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卻說“我不是主人”,到底誰是主人呢?第三個懸念是,當“我們”要感謝哈尼族小姑娘時,她說:“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解放軍為什么蓋房子呢?
第一次誤會是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時,他說不是。第二次誤會是“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這樣寫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找出本文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本文是什么記敘順序?這種順序有什么作用?
點撥:記敘的順序有哪些?
順敘: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就是順敘。作用: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
倒敘: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作用:能造成懸念,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勝。
插敘: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后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作用:對中心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
補敘:也叫追敘,是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
本文表示時間的詞語:
暮色夕陽西下一彎新月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個月幾年前十多年前
課文描寫的順序:“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瑤族老人為小屋送米--“我們”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說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發生的順序: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繼續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我們”路過這里住宿,瑤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總結:從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記敘順序是順敘,而中間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構思頗具匠心。
3、課文為什么用“驛路梨花”作標題?并引用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為結尾?
點撥:“梨花”一語雙關,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還是雷鋒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地聯系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結尾“驛路梨花處處開”,作者在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鋒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在祖國大地處處開放,照應題目和開頭,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七、聯系實際,發揚梨花精神
同學們,這篇小說所寫的樸實民風是否讓你感動?讀完后,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么想法?聯系現實,和班上的同學討論這個話題。
點撥:這篇小說所寫的樸實民風讓人感動,偏遠的山區,雷鋒精神得到發揚光大,人人為人民服務,就像那美麗的梨花處處開放,表現出我們社會良好的社會公德。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將雷鋒精神得到發揚光大,為人民服務。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梨花是潔白的,給人以純潔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為小茅屋的存在做過貢獻的人都是美的,因為他們身上閃耀著雷鋒精神。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雷鋒精神在祖國的邊疆生根、開花,我們的人民群眾已經表現出良好的社會公德。相信,只有我們不忘初心,將雷鋒精神謹記心頭,我們的未來一定是“驛路梨花處處開”。
九、布置作業
1、運用本文設置懸念、誤會的手法寫一件事。
2、課外背誦有關梨花的詩句。
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
彭荊風
這是誰的房子?(懸念)
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誤會)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誰?(懸念)雷鋒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誤會)
解放軍為什么要蓋小茅屋?(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