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篇)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如何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并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
3、學習詩歌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2、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有關寫“月”的古詩。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最偉大的詩人。
三、背景鏈接:
王昌齡早年家貧,不惑之年才中進士,開始任秘書省校書郎,后任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后來因事貶至嶺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齡天寶年間被貶到龍標尉,與其交情深厚的李白當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慰藉遠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讀,理解詩歌。
1、初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2、二讀詩歌,解讀詩意。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一路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著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讀詩歌,整體感知。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寫了“楊花”和“子規”。寫“楊花”且是“落盡”是點明了時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又因為“楊花”是漂泊無定的,表現了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該詩中哪一句點明了主旨?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心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4、再讀詩歌,歸納小結。
這首詩中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楊花、子規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景:楊花落盡子規啼鳴哀切、凄慘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隨風相伴同情、關切
六、拓展延伸:積累李白借月抒懷的詩歌
1、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
2、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十三)》
3、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月下獨酌》
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七、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此詩。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3】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推詩,啟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鑒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字詞的釋義。
3、品味鑒賞詩歌,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4、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詩歌小常識
1、按內容:
送別詩、抒情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戰爭詩、敘事詩
2、按形式: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格律詩分為絕句(每首四句)和律詩(每首八句),字數有五言和七言。律詩注重格律,對偶工整。每一首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四部分。
③詞
④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他這次途徑北固山去游吳中,“江春入舊年”,快到除夕的時節,雖然江南山水如畫,但時近年關,遠離家親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東逝,頭頂南雁北歸,不能不催人鄉關何處之思,于是寫下了這首傳 世佳作。這首詩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
三、朗讀:停頓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四、理解詩詞大意
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綠水中前行。
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發出春天的氣息。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家鄉的音訊什么時候能到達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五、簡要概括詩中四句話的內容。
1、首聯寫旅途所見的大江兩岸的景色。
2、頷聯寫春潮涌張、江水浩渺,波平浪靜、視野開闊的景色。
3、頸聯寫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時的景色。
4、尾聯用“鴻雁傳書”集中表達作者思鄉之情。
六、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湖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賞析:"平”、“闊”、“正”、“懸”四個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這四個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物闊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擇一角度,作簡要賞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的游子頓生思鄉之情。
3、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了作者積極、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擬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兩句詩對偶工整,形象生動。
八、用自己的話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展現的畫面。
在殘夜將盡未盡之際,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還未過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句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十、請從內容和感情的角度,談談你對“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理解。
詩人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表達了濃濃的鄉愁。
十一、主旨
本詩寫詩人泊船北固山下時所見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發了詩人思鄉之情。
十二、寫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詩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達情思。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闊”字,抓住了江湖這一景物特征;“生殘夜“入舊年”中的“生”與“入”,寫拂曉日出,突出表現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寫法生動、傳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中“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日”“春”卻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質。作者本意說理,但寫景抒情的句子里卻蘊含理趣,妙不可言。
3、語言清新,意境開闊。詩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兩岸的青山綠水,為讀者勾畫出一幅江南舟行圖,表現出江南風光壯美的一面。
十三、作業。
十四、板書設計:
首聯:青山綠水難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頷聯: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頸聯:哲理名句,時序變遷,季節更替
尾聯:主旨句,思鄉之情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2)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劣,并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____”畫出),并用括號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現了矛盾,終歸于和諧的故事,體現了濃濃的親情,唱出了一曲珍愛生命、“孝”字當先、尊老愛幼的贊歌,更寫出了中年人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才能使社會更和諧的主題。文章篇幅短小,敘事單純,脈絡清晰,語言樸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層信息上花費太多時間,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文章深層意蘊的領會和把握上。
二、學情分析
本文選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級學生閱歷不夠,感受親情很容易做到,但是會忽略“珍愛生命”這項內容,對中年人的責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體感知內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富有熱情,課堂表現積極踴躍,愿意思考和表達個人觀點,進行恰當的引導,是能夠實現其知識和經驗不斷內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斷提高的目標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劃重音、停連、節奏等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能夠讀出文章感情的起伏變化;
2.通過對關鍵語句或細節的研讀,關于主題,學生能夠說出除親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學重點
學習朗讀技巧,通過品析語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五、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教學準備
根據授課內容,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孫三代同堂,是否曾經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現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飯?看什么電視節目等,是如何解決的?同樣的經歷也發生在作家莫懷戚身上,我們看他是怎樣解決的?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任務:教師選擇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讀,并提示方法,學生自選一段進行朗讀,并仿照老師的做法簡要說說這樣讀的理由。
教師示范: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方法提示:先畫出重讀的字詞:太、總算、來、熬。要拉長聲音讀。尤其是“來”“熬”要拉長聲,聲音要高揚起來,音色音質要亮起來,心中要充滿喜悅和對母親的關心,充滿對生命的珍愛和贊美!“太遲,太遲了”雖然中間是逗號,為表達強烈的感情,要連讀。
反饋指導:朗讀的時候既要注意關鍵字詞還要能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所謂感情基調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感情基礎,或者說是這篇文章所透露出來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思念,或痛恨……讀出感情基調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讀,語速的快慢要合適,幸福的感覺要用明亮的語氣語調,憂傷的感覺要用沉郁的語氣語調。
2.出示任務:讀后請簡要復述課文內容并回答: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反饋指導:依據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指導。
預設:文章寫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產生了分歧,終歸和諧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體驗親情
出示任務:再和諧的家庭也會出現分析,他們的分歧是通過“我”的心理描寫來展現的,你能否根據對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為其他人加上一兩句心理描寫,體現出一家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分歧的,并能說出理由。
反饋指導:對話要符合人物的特點,符合原文中的情節。(在詢問學生編寫理由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概括出四個人物的特點我:孝順,妻子:賢惠;母親:慈愛,兒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認識
出示任務:默讀課文,圈畫體現“生命”的有關詞、句,想一想作者的這一次散步選擇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嗎?
預設如下:
⑴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⑵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⑶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反饋指導:插入寫作背景,輔助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如“新綠”“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這些很具體的景物特征與人物狀態,形象、生動地詮釋生命,讓我們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生命意識。
文章寫于1985年。我父親剛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親似乎一下子給抽掉了生活目標,身體情況變得很復雜。我有個弟弟是醫生,私下說,母親處在喪偶綜合癥中,這是一個微妙的階段,必須謹慎度過。——《二十年后說<散步>》莫懷戚
小結: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草泛青了,樹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響了。這一切,都將使母親想起一樣東西—生命復活了。把母親帶進初春的田野,讓母親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喚,進而增強母親活下來的信心!兒子鼓勵母親出來走走,希望讓母親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新鮮氣象的良苦用心體現了他的孝順,也體現了他對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體會責任,升華認識
#教案# 導語:在這個散步的過程中不僅有家庭的溫馨和睦,還有這一家人對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出示任務: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復地這樣交代人物順序,有什么深意嗎?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話:
⑴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⑵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小結:《散步》所表現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對生命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作為生命鏈條中最關鍵環節的中年人,對上孝順老人、對下呵護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家庭情感的緣故,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把握與珍惜,是一種對生命的神圣的責任感所使然。所以我們說“情感”主題論只是一種淺層的認識。我們還可以理解到對生命的珍重和責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諧和世界和諧。
(六)、布置作業,結束本課
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寫出你獻花給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內)
(七)板書設計
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樸實而深沉的親情之愛。
2、以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課文的解讀。
教學重點:
從人物的選擇來理解課文的親情之愛。
教學難點:
1、中景物描寫所提供的妙處。
2、對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的家中有多少位成員呢?正在茁壯成長的你們可知道是誰在辛苦地支撐著你的家,又是誰肩上的擔子最重呢?也許你會說是爸爸媽媽,是啊,我們的父母是最辛苦最偉大的,他們既要照顧老人,又要負擔我們。那么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親人為我們付出的無償無私的愛呢?
二、整體感知
(一)、聽音樂自己小聲朗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解決。
(二)、籠統提問
1、文章出現了哪些人物?
2、他們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
(三)、啟發提問
1、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誰處于核心地位?(盡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板書:四人之間的關系……)
2、過程中出現了什么事情?
(在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處于核心地位的我是如何解決這個分歧的?
(選擇走大路。因為我考慮到我陪伴兒子的時間還長,即使這一次委屈了他,還有長久的日子可以補償。但我能為母親做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盡力滿足母親的要求,以她的考慮為先。體現“我”摯愛著母親。)
3、(板書:最終路的選擇……)
結果由于母親選擇了小路,大家一起走小路。
4、認為是什么影響和改變了他們的選擇?
A因為對母親的愛,我決定委屈兒子而順從母親的意愿。
B因為愛,妻子理解我、體諒我,默默地支持我的每一個決定。
C因為愛,母親選擇了包容和退讓,舍棄了更適合她走的大路,選擇了孫兒喜歡的小路。
(過渡)各位同學,你在初讀這篇文章時,有沒有感受到他們之中洋溢著的融融愛意呢?現在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體會這一家四口之間洋溢著的深情。
三、研究交流
在二次朗讀的基礎上,我們大家來交流一下學習的心得。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觸動、你有什么啟發、你有什么疑問,都可以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
下面有一些題目,不過僅供參考,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兩個題目談,也可以盡情抒發你自己的感想。
1、通過文章的學習你感悟到了什么?(即文章給你的啟示?)
2、文章哪寫描寫最令你感動?
3、文章有兩處景物描寫,他們有何用處?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話,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5、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么?
四、擴展延伸
《散步》與課后的《三代》講的都是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