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都有哪些?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1】
教 學目 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寫“紅彤彤、晚霞、睡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各國兒童的團結友愛,感受詩歌的快樂氛圍。
知識點梳 理:兒童詩的特點、背誦積累
教 學過 程
第1課時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關于太陽的詩。
2、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流利。
2、檢查讀課文情況。
3、我來提醒:學生提醒生字的讀音?!巴弊直疽舻诙?,在ABB式詞組中變成第一聲。
4、檢查讀詩情況。
5、說說: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讀感悟
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朗讀,并想一想自己喜歡的原因。
2、小組交流。把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給小組同學聽,相互評價。
3、全班交流。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說喜歡的原因。
重點感悟:課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孩子、小樹和鮮花的朋友,顯得親切、易懂。詩歌中把孩子、小樹和鮮花并列,是因為它(他)們都有蓬勃的生命力。這樣寫顯得新奇、有詩意。
4、想象說話:我想對別的國家的小朋友說幾句話……
第2課時
一、再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感受詩意。太陽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學生交流讀課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讀。
二、練習背誦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三、拓展交流 學生搜集其他國家小朋友生活情況、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資料,進行介紹。
四、指導寫字。 學生自己觀察書寫。教師進行提示。
五、積累語言
六、板書設計
撒在鮮花上
25、太陽是大家的
照耀著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戲
世界是大家的
課 后
反 思課后讓孩子模仿課文,試著自己寫幾節小詩,學生興趣很濃,對課文所表達的主題理解也更到位了。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2】
《太陽》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們介紹了太陽的一些特點及和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文章語言通俗、明了,運用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在科學課及課外科普讀物中對太陽等相關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本課的學習學生會產生興趣,教學前應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加強對太陽的認識,教學時在讀中了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說明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熱情。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傳說、寸草不生、差不多、攝氏、鋼鐵、生存、繁殖、蔬菜、比較、殺菌、預防”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激發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4、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
2、了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
【信息資料】
1、自制生字詞卡片。
2、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故事嗎?誰來說說。
天上的太陽到底能不能被射來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太陽》的課文。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小組接讀課文,學習生字,交流讀懂了什么。
3、 匯報。
三、精讀課文,感悟特點
1、 讀讀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在描寫太陽特點的部分中,你認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讀出的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體會列數字、舉列子等說明方法)
3、用你的朗讀來再現一下太陽的特點吧!
四、指導寫字
1、出示“差、抵、氏、莊、稼、繁、殖”,認讀。
2、看看這些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4、互相評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太陽》。太陽的特點大家了解嗎?誰來說說。那換一個方式來說說,把自己當成小太陽向大家介紹一下,誰來試試。
二、品讀欣賞
1、說到太陽與人類的關系真是很密切。請同學們用心讀一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太陽與與人類關系密切的一句話。
(學生練讀、匯報讀)
2、這只是作者的總體感受,那課文又是怎樣具體寫出太陽與人類關系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4~7自然段??纯茨阕x懂什么?
在匯報時請用上“太陽與 有密切的關系”來簡單概括。
3、同學們知道了太陽與動植物、人類生活、雨雪形成、風的形成、人類健康等都有密切的關系,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這些密切的關系吧!
4、現在同學們已經成為研究太陽與人類關系的專家啦,我現在是科技日報的記者,想采訪一下專家們了解太陽與人類的關系,誰愿意接受我的采訪?
三、提升感悟,交流體會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讀一讀全段:
比讀、齊讀。背誦。
2、太陽與人類有這么密切的關系,你有什么想說的話嗎?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獸、存、蔬、麻、較、殺、預”,引導認讀。
2、觀察字形,有什么的要注意的地方。
3、學生寫字,同桌互評。
(引導同桌評價時如果認為寫得好,就在字旁畫一朵小花;如果不好提出建議。)
五、自選作業
1、以太陽自述的形式向家長介紹今天所學。
2、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辦一期手抄報,展覽后評出“天文小博士”。
【教學思路】
《太陽》是一篇精讀課文,具有科學性,而且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向我們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我覺得執教者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設計意圖,那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學習用聯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也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弄清這些為我們教學提供了依據和出發點,圍繞著它,在設計教學時也就有一些想法。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要熟知三年級的教材特點及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課分為兩課時,設計想法是這樣的:
1、激發興趣促進學生樂于參與:
有句話常常被引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對此有同感,但學生的興趣如何來激發,使他們真的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很難做到的,我是這樣處理的:引導學生轉變角色如當專家、扮太陽等,采取活潑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學生興味盎然,當然這種活潑方式的選擇要為學習服務,要結合教學內容,切不可單純為激發學生興趣而開展無效活動。
2、以朗讀為本,交流感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充分地朗讀才能真切地感受內容,訓練語感,三年級是從低向高過渡階段,很多能力和素養都是在此逐漸形成的,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會在讀中獲得知識,豐富自己的積累,因此自讀、匯報讀等,交流是學生個性化的一種表現,學生能充分的讀書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表個人感受,這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詞句訓練是重點:
對于詞句的訓練應以理解和積累為主,理解時引導學生運用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處理,而這些不能機械的處理,應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加以訓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自己指出,如果學生不能做到,教師應引出,與學生共同研究,如“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將這句抓住先整體感知,然后圍繞它展開對太陽與人類關系的具體感受,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理解說出自己要表達的內容,這是對內容進行感悟提升。并將口語交際與閱讀結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4、突出評價的實效,讓學生在評價中成長:
評價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學生也是重要的評價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自評和他評的積極性,滲透評價方法,讓學生在評價中取長補短,不斷成長。
5、作業設計尊重學生選擇,適當加以延伸:
以往作業的處理是教師統一,布置什么,學生做什么,學生的自主性無從談起,而目前倡導的是開放型作業,給學生提供廣闊空間,課堂上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一以太陽的自述形式向家長介紹太陽;二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辦一期手抄報,展覽后評選“天文小博士”。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為學生學習上的拓展與表現提供平臺。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品讀含義豐富的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評鑒賞能力。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到溫馨的親情?,F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的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讀準下面這些加點字的讀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時(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應該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3.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生,重慶人。當代作家,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余年,用多種體裁創作,以小說見長。著有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中篇小說《詩禮人家》,長篇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把握溫和、親切中含著莊重的語氣和平穩的語調,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并思考下列問題。
1.散步的地點在哪?哪個季節?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時發生了什么?
【交流點撥】散步的地點是:田野;散步的季節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樣產生的?
【交流點撥】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交流點撥】“我”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走大路。母親固然聽兒子的,但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更愛孫子,“變了主意”走小路。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4.在解決分歧的過程中,誰做得?你可以看出誰的權力?研討中對每個人物作簡要的分析并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注意品評,讀出感情。
【交流點撥】
(1)可以說每個人做得都好,因為“我”:孝順善良;母親:慈愛親切;妻子:溫柔賢惠;兒子:聰明乖巧。
(2)家庭成員之間不存在權力的大小,他們之間好像構成了一個循環的關系鏈,那是因為有親情。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出這種永恒的情感,闡釋了一個重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
5.在解決分歧時“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交流點撥】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文章告訴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責任重大。
6.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對于“我”和妻子來說,背起來應該很輕松,可為什么我們都走得很慢很仔細?
【交流點撥】“我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小孩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7.這是怎樣的一家人?
【交流點撥】互敬互愛、溫馨幸福、融洽和諧、尊老愛幼。
(二)深層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交流點撥】這句話表達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為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2.這篇短文為什么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交流點撥】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出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即:對家庭的熱愛,對親情的珍惜和重視。
3.作者選取“散步”這個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逐步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和睦、互敬互愛的關系。那么作者是怎樣由小見大,從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點撥】通過散步,體現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八F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蔽倚r候是一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拔业哪赣H老了……她總是聽我的。”母親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呢?在外面往往聽從我的意見。一家人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祖孫三代的感情。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嶇,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老母親對孫子的愛護。
(三)語言品析
1.寫景的句子
(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
【交流點撥】這段文字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的氣息、生命的呼喚,寫得富有詩意,讀后使人似乎聞到了鄉間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現出勃勃的生機,同時也襯托了一家人散步時祥和、歡樂的心情。
(2)她的眼順小路望過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交流點撥】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現了母親理解孫兒愿望的內心世界,同時渲染了一種和諧美好的氛圍。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師生適時點評)
(1)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交流點撥】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罢驗槿绱恕币痪?,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么樣的情態,就要用什么樣的語言。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交流點撥】比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交流點撥】
(1)有的濃,有的淡。
(2)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
(5)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
(7)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作用:語言精美,兩兩對稱,整齊和諧,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4.含義深刻的語句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交流點撥】“我”是家庭主腦,如果處理不好母親、兒子兩者間的“分歧”,會影響家庭和諧?!拔摇卑堰@種“分歧”的處理看得很重,可見“我”對家庭的重大責任感,表達了“我”對母親、兒子兩人濃濃的親情。
【小結】本環節意在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幫助學生養成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同時指導學生以后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樣的語言,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的只是一份樸實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寫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有怎樣的作用?
【交流點撥】生甲:以小見大,小題大做,大詞小用。文章以平常事來探討家庭倫 理中的大原則,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幾處大詞小用更有利于主題的表達,展現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母親不愿散步卻讓“我”勸出來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決——“我”決定走大路,母親卻改變了主意。親情、倫 理、人性的亮麗之光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輝。
生丙:語言平易樸實卻生動活潑,內涵豐富,音韻鏗鏘。全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滿著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家庭的幸福和溫馨,不少句子言微意遠,意在言外,含義豐富。句式的整齊與錯雜,語意的對稱和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于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四、板書設計
開篇點題:寫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環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現親情
五、拓展延伸
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學們分享。
【交流】把遙控器交給爺爺奶奶;主動將臺調到戲曲節目頻道。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4】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體會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語句,感悟語言對稱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品味揣摩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一、尊老愛幼形象美
1.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⑴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⑷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個詞來回答。)
⑸結果如何?我”背母親,妻背兒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據以上信息,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本文通過記敘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下面問題:
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愿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注意“熬”字。)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決定權在我。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著她。
3.跳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用“我喜歡,因為他(她)是一個_____的人,如:________?!钡木涫秸f話。
總結歸納:我:孝順、誠懇。
我的母親:慈愛順從,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二、詩情畫意情境美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到特有的溫馨和美好。你有發現美的眼睛嗎?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說話,先小組內互相說,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美在:⑴突出身體不好的母親度過這個冬天的艱難。⑵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度過這個嚴冬而慶幸。⑶與前文“太遲太遲”與“總算來了”相照應。
又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一句很美,美在:開門見山,刻畫了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顯得鄭重其事。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边@一句很美,美在: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
又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薄拔业哪赣H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這兩句美在:運用對稱的句式寫出了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一樣。這些句子將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襯,形式上有對稱之美,內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币痪浜苊?,美在:“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本渲屑狱c詞能否互換?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不能互換。“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母親年邁,我正值壯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來說的,兒子還小,覺得父親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僅美在內涵,還美在句式的整齊、對稱。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從文中找出。
學生自已找出句子讀一讀,感受文句的整齊美。例如:①有的濃,有的淡。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④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三、小中見大主題美
1.認真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樣寫難道不羅嗦嗎?)
點撥: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在的寫法,表現出了濃濃的親情。
“我”這個字擺的地方很重要,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這樣寫很莊重,表現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點撥: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明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為一個中年人,處于一個中間的位置?!拔摇备械搅松頌橹心耆说呢熑蔚闹卮蟆?/p>
3.說說你對“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的理解。
教師點撥: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的,非穩當不可。這個形象有象征意義,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束語:
當我們呱呱墜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把幼小的生命喂養成人。當我們漸漸成長,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為我們擋風遮雨。羊羔用跪乳來感恩親情,烏鴉用反哺來回饋親情,孟郊用“三春暉”來贊美親情。讓我們回家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讓我們將點點滴滴的愛稀釋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引用牛郎織女的故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師補充。
郭沫若簡介:
名:郭開貞
時:(1892—1978)地:四川樂山人
作:詩集《女神》、《星空》;話劇《屈原》
評: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寫作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豢養的各派軍閥窒息著。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的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浪漫氣息濃郁的詩。
三、出示目標
四、請學生聆聽優美的配樂試讀,揣摩詩的感情;
同時注意朗誦的節奏和重音。
五、聽讀,討論明確朗讀朗讀要求:
(一)、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二)、把握這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憂郁的感情。
(三)、劃出詩歌的節奏并標出重音。
配樂朗讀
六、配樂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和重音),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聯想到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2)詩人看到明星景象時產生了那些想象?
3)天上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呢?
4)最后一節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區分聯想和想象:
八、自主合作探討問題:
1、詩中反復出現的“定”、“定然”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對美好未來充滿信心)
2、“那朵流星”的“朵”是不是錯用?為什么?
(不是;流星大而美,像花一樣,生活也像花一樣美好)
九、課堂小結再配樂朗讀并背誦
十、練習:
十一、板書設計:
聯街燈天上的街市上的牛郎織女的
街市 物品 自由
想明星 想 像
〔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p>
附練習:
一、用“/”劃分朗讀節奏,有誤的一項是()
A.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B.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C.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二、選擇正確答案。
1.與全詩不同的一項()
A.我想他們此刻,
B.定然在天街閑游。
C.不信,你看那顆流星,
D.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三.對本詩中心思想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熱愛生活的感情。
B.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C.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不滿,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激發人們為實現理想而奮斗。
D.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郁悶的感情。
四.運用聯想的一項是()
A.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B.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C.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D.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五、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1.想象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2.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3.本詩從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和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后來又寫到淺淺的天河和牛郎織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聯想。()
4.郭沫若,四川省東山縣人,原名郭開貞,沫若是筆名。他是現代中國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詩集《女神》。()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6】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的要求。)
2、教學難點
①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②提高朗讀和鑒賞能力。(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3、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4、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想像和合作探究中,讓學生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教學策略]
1、音樂導情: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且他們都很熟悉的歌曲《魯冰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讓學生帶著這一情感走進課文,使他們更容易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背景音樂始終縈繞在課堂,使學生沉浸在那種歡愉而深沉的氛圍之中。
2、朗讀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讀是一個學習的重要手段。我采取的方式有:自由讀、選擇讀、示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通過讀來了解文章的內容,品味文章的語言,進入文章的意境,體會文中的情感,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3、想像入境: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感受詩中的意境,領悟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4、“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并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我首先按品讀——感受——賞析——仿寫的步驟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然后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自學第二首詩。以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情
(播放歌曲《魯冰花》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嗎?誰能說說這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教師導入)是啊!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類的共同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情感的散文詩——《金色花》(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27頁)板書課題。
(二)初讀知情
1、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作者資料。(師讀)
2、結合屏幕上字詞的拼音和解釋自由朗讀課文,朗讀課文時,注意讀準字音、注意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3、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篇文章的內容。
(三)美讀悟情.
1、誰能說說應用什么感情來朗讀這篇文章呢?學生發言后,讓學生選取最喜歡語段試讀,讀后請學生評一評。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還應該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
2、多媒體顯示難讀的句子,一起來分析該如何讀,先由學生大膽的試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該怎樣讀,最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嗔怪、擔憂、焦慮、欣喜,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假裝生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淘氣、機靈、撒嬌、調皮的語氣)
(四)感受入情
老師在朗讀的時候透過眼前的文字,感受到了一幅幅孩子與媽媽嬉戲的生動畫面,老師想先給大家描述一幅。請同學們邊聽邊張開想像的翅膀看能否進入老師描繪的畫面中。
(1)教師示范
清晨,在開滿金色花的林蔭中,走出一個美麗而修長的身影,喔!是媽媽,她濕發披在兩肩,發絲上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著林間的小草,她悄無聲息地走進小庭院,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前,媽媽在做禱告,突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好香呀!這香氣從哪來的呢?此時,我屏住呼吸,一聲不響。
請你也從你感受到的畫面中選取一幅展開想像用語言來描述。
(2)學生發言
(五)、賞析人物
在這一幅幅的畫面中孩子和媽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用以下的句式來說話。
我看到了一個--------孩子,我是從---------------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我是從---------------看出的。(投影)
(六)、仿寫延情
1、寫法的探討
在這首詩里我們感受到了母子間的款款深情,但文中卻沒有一個“愛”或者“喜歡”這樣的字眼,那作者是借什么來表達這母子間的濃濃情意的呢?
學生思考,代表發言。教師明確,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
2、仿寫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誰不應該感謝母親抱答母親呢?泰戈爾筆下的孩子愿變成一朵金色花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如果你也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那么你想變成什么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呢?請用“假如我變成了……”開頭寫一段話,表達你們對媽媽的愛。
(七)、詩情的誦讀
讓我們滿懷著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的朗讀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學生【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2..結合注解及課外資料自己能夠翻譯本文。
3..學習本文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
學習重點及難點:
學習本文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的魅力。
學法指導:閱讀欣賞、合作探究
學習過程
一.課前學習(初學識記課文內容,汲納新知練習記憶)
讀文要求:放開聲音讀全文一遍,遇到陌生的字詞、隨手畫出不理解的句子,標出停頓。讀文結束,完成下面要求。
1. 本文敘述了什么?
答:
。
2. 給文本編寫自然段序號,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 。
讀文要求:默看課文,邊看課文邊看文下注解邊畫出不解的語句。讀文結束,完成下面要求。
3. 寫出陌生的字詞并查閱工具書注音解釋。
(1)陌生的字是: ( ) ( ) ( ) ( )
( ) ( ) ( ) ( )
(2)結合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第一、二自然段,把不能解決的字詞及句子記錄在下面。
字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鏈接: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正面描寫:對文章所要表現的人物或中心事件的直接地描寫,用以直接刻劃人物,表現主題。(也稱直接描寫)
側面描寫就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或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評論,從側面烘托、映襯,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特征來達到寫所要寫的人和物的目的。側面描寫含蓄,能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余地,因此能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
二. 課堂學習
(一)初讀識記,記準文本之要(概)。
4.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讀課文,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這篇文章節選自 朝 編選的筆記小說 。集中表現表演者技藝高超的一個詞是“ ”
5.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戶四口 的情景,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全文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藝超。
6. 課文對聲音的描述可謂惟妙惟肖:(4分)
⑴ 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驚醒之后,各種聲音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描述突遭大火時“百千齊作”的聲音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指出,并談談側面描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面對課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B 本文既可以當作場景描寫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C 聽眾的反應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屬正面描寫。
D 文章結尾處道具的重現,強調其表演工具的簡單,突出其技藝在“口”,點明題意。
(二)讀文理解,把握文本內涵。
9.課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前后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細讀課文第2、3、4段,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文欣賞,感悟文本之美。
12. 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溫文積淀,咀嚼文語之精。
15. 與“賓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暢 B、動作舒緩 C、舒筋活血
16. 與“不能名其一處”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狀 B、至理名言 C、有名無實
17.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眾賓團坐。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D.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8.辨析加點字的含義
⑴妙 眾妙畢備 以為妙絕
⑵乳 婦撫兒乳 兒含乳啼
⑶指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⑷絕 以為妙絕 群響畢絕
19.與“賓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心情舒暢 B 動作舒緩 C 舒筋活血
20.與“不能名其一處”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 莫可名狀 B 至理名言 C 有名無實
21. 選擇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⑴ 賓客意少舒( )
A 賓客的意見很少舒心的。
B 賓客的情緒稍微放松了些。
C 賓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 客的心情漸漸舒暢。
⑵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
A 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B 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
C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