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
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老師除了講授課文知識點,最難的還是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8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1】
教材簡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馬的象征意義及其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洋溢著對馬的贊美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是一篇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畜”。了解有關馬的一些典故,積累一些有關馬的成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馬在我們中華民族中的象征意義和重要地位,激發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馬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教學準備:課前搜集有關馬的資料。課件。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件出示八駿全圖,結合平日你對馬的了解,能說一說你眼中的馬嗎?可以用一個詞語或成語概括一下你心目中馬的形象或特點嗎?課文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馬的世界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馬》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畫出生字,生詞,聽準字音。
2、課前請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課上又讀過了,相信你們會讀的正確。誰愿意把課文讀給同學聽?找四個同學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根據學生讀文情況,糾正字音
3、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生字中由兩個多音字是什么? 請同學到前面板書多音字“扎”和“畜”。
(2)會寫的字中有5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有誰?4個上下結構的字?
(3)請同學們指出易錯的字,提醒同學注意。重點強調“畜、素、演”三個生字。
(4)認讀生字卡片:樸素表演忠誠創造課堂扎實縱然如箭離弦馬到成功牛馬年,好種田馳騁精湛斑斕吉祥創造
4、自由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總體寫馬與中華民族的深厚淵源。
第二部分(2-3):主要寫生活中與藝術中的馬。
第三部分(4):總寫對馬的評價和贊美。
5、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介紹了馬在中華民族的象征意義、馬與人在生活中的關系、藝術世界里的馬。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馬的贊美,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第二課時
一、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馬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細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并提問:
(1)“六畜”分別指什么?
(“六畜”分別指馬、牛羊、雞、狗、豬)
(2)馬為什么會成為“六畜”之首?
(學生結合“它樸素、勤勞、扎實、耐苦。”“中華民族以馬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這兩句話談,也可以將自己對馬的印象與其他幾畜的印象對比談。)
生活中,你還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與馬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2、從同學們的發言我們不難看出“馬”的確堪稱“六畜”之首,那么生活中馬與人到底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系呢?
(1)指讀第二自然段。
(2)從哪里看出“在生活中,馬與人的關系密不可分”?
(學生結合文中語句“‘牛馬年,好種田’的躬耕勞作,賽馬場上的嘯嘯搏擊,千里草原上的縱馬馳騁,馬戲臺上精湛的表演”以及生活實際具體展開談自己的理解。)
(3)為什么說“這些都激蕩著人們對馬的深深的敬與愛”?“敬”馬什么,“愛"馬什么?
(“敬”“愛”馬的躬耕勞作,嘯嘯搏擊,自由馳騁,精湛表演。)
過渡:生活中的馬的確與人關系密不可分,那么藝術殿堂中的馬又是怎樣的呢?
3、默讀第三自然段
(1)藝術殿堂中都有哪些馬的形象?
(結合“馬的詩,馬的畫,馬的歌,馬的傳說”聯系課外查的資料展開談有哪些馬的詩,馬的畫,馬的歌,馬的傳說,結合“力大無比的項羽......那是一個充滿中華神韻的馬的世界”,具體談藝術作品中馬的形象。)
(2)你聽說過這段中提到的典故嗎?“烏騅”“青龍偃月刀”“赤兔”“白龍馬”“八駿圖”。
(3)小組學習,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向全班匯報,內容以馬的詩、馬的歌、馬的傳說為主。
4、生活中馬與人們密不可分,藝術殿堂又處處可見馬的形象,作者對嗎又怎樣的評價呢?
(1)請大家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2)作者怎樣評價馬的?
(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
(4)以讀為主,注意讀出歌頌、贊揚的語氣。
三、回讀課文,升華主題
馬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的象征,它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勤勞,樸素,還有吉祥、幸福和成功,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再來感受這大自然中自由的生靈所在的充滿神韻的世界。
四、作業
收集關于馬的資料,可以包括馬的詩、馬的畫、馬的歌、馬的傳說、馬的故事,以及關于馬的成語,看誰收集的最多。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體會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培養學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品味文章對馬的人格化描寫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問答法
學習方法:讀寫結合法、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用激情昂揚的語言贊馬,強烈感染學生,引入文本學習。
2.作者簡介: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像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重點字詞音形義;綴詞成句(以挑戰對手的形式進行)
2.概括文章寫作內容:
明確:本文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生馬的兩種不同生存狀態。
三、精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
1.教師配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你從老師的朗讀當中聽出了什么?
明確:就所聽到的內容而言,我聽出了家馬的勇毅、馴良的特點。
2.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勾畫出描寫馬的形貌的語句。
明確:被奴役的標志:披著鞍轡 嘴巴變形 腹側留疤 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標志:帶黃金鏈條 編項鬣細辮 蓋絲綢錦氈。
3.學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野馬特點的詞語?
明確:天性:自由自在 精力充沛 精神高貴 品德:豪邁獷野 樂于群居 和平生活
4.快速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野馬的形貌進行描寫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
明確:身材勻稱優美 頭部比例整齊 眼睛閃閃有光 耳朵不大不小 鬣毛襯托裝飾 尾巴下垂茂盛 皮膚堅實敏感
四、聯系自己實際,體會作者情感
1.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你會怎樣想呢?
明確: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
2.怎樣看待人類對馬“高貴的征服”?
明確: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3.你體會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傾向了嗎?
明確:對家馬深深地同情,對野馬由衷地贊美
五、品詞析句,發現亮點
1.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美(修辭美 韻律美 畫面美)
2.品味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
明確:被人工改進的家馬與美麗天然的野馬進行對比野馬的形貌與其它動物的形貌進行對比,作者對家馬的深深同情與對野馬的由衷贊美進行對比。
3.找出你認為有疑難或者蘊含深意的語句,進行解讀賞析。
如:“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總結存儲
1.拓展延伸:用傾訴性的語言寫一段話,表達你對馬的情感,學生當堂深情朗讀,師生共同分享。
2.總結存儲: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被奴役之馬的深切同情。
七、作業布置
1.收集有關馬的成語、典故
2.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你喜歡的一種動物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3】
教學目標 :
1、在朗讀中積累優美詞句。
2、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感悟動物身上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
4、激發學生關愛動物、珍視生命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自然的關系。
教學理念: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提出不同觀點,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對動物喜愛之情,并與動物能夠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生命的群體意識。
教學準備:
CAI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CAI播放樂曲《駿馬奔馳保邊疆》)
師:親愛的同學們,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讓我們放飛想象的翅膀,一起踏上快樂的語文之旅吧!
師:從這美妙的樂曲聲中,你們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奔馳的駿馬……)
師:是的,這旋律不僅讓我想起了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云朵下那縱情奔馳的駿馬……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馬嗎?
師:其實自古以來,馬就是人類最忠實而高貴的朋友,戰場上有它們無所畏懼的身影,旅途中有它們不辭勞苦的足跡。它們默默無聞的見證著的歷史,可是,試問人類自己,我們對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讓我們隨著布封先生一起走進馬的世界。去探尋動物王國的靈性之美。
二、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1、作者簡介。
師:提到布封,大家熟悉嗎?(CAI展示作者簡介)
師:要說布封,那我們就不能不提《自然史》,這位法國的博物學家用了40年的時間著成的巨作。在他在作品中提到: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然而作為科學家的布封頗愛詆毀,作為文學家他卻又受到普遍歡迎,因為他寫的自然史語言形象,筆鋒細膩而富有感情。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科學小品《馬》便是其中的一篇精典之作。
2、把握課文內容。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從這篇課文里知道些什么?
師:帶著這些疑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不過,在讀課文以前,老師很想知道你們預習的怎么樣了?(CAI展示生字詞,讓會讀的同學自由的站起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組合,然后按照你們自己喜歡的形式快速瀏覽課文,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幾個問題:(CAI展示閱讀思考)
小組內討論
師:有沒有同學愿意把討論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抽同學答問題1)
師: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這兩種馬的特點,請把你找到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學生自由讀)剛才大家讀的是布封先生向我們介紹的馬的特點,下面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來一次眼睛的動步之旅!(CAI展示“形形色色的馬”)
師:你能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兩種馬的特點嗎? (抽同學答問題3)
師:不管是溫順的家馬還是不羈的野馬,它們在外表比別的動物比起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們知道是什么嗎?(身材高大而勻稱優美)所以啊,生活中我們往往把年輕俊朗的男子稱作“白馬王子”呢?
師:看來馬的確頗受人們的青睞?但我們的布封先生對于這兩種不同的馬卻有著不同的態度。下面我們來合作朗讀課文二、三自然段(CAI展示兩種馬的對比圖片)
師:你認為布封對這兩種馬分別寄予了什么感情?你喜歡哪一種馬?為什么?
3、延伸拓展。
師:是啊,不僅是你們喜歡馬,其實自古以來,馬就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游記》中白龍馬一路忠心護主;三國時赤兔馬英勇救主;馬也因此而成了眾多藝術家筆下的寵兒。今天,讓們再次踏著清脆的馬蹄聲,再次走進馬的世界!(CAI展示與馬有關的)
(展示繪畫作品中的馬《八駿圖》等)
師:這是著名的畫馬大師徐悲鴻的《八駿圖》,我們且不從繪畫藝術的角度來評價這幅畫,單以一顆愛馬者的心來看,你覺得,這位畫馬大師向我們展示了一群什么樣的馬?
(CAI展示馬救主人片斷)
師:大家知道這是個什么故事嗎?這是一匹什么樣的馬?
(CAI展示文學作品中的馬)
師:同學們齊讀一遍,這是一匹什么樣的馬?
小游戲:與馬有關的成語接龍。
(CAI展示:與馬有關的成語或俗語)
三、體驗與反思。
師:還記得赤兔馬在關羽敗走麥城時以死殉主的悲壯,也難忘的盧馬一躍三丈跨檀溪的神奇。而如今,人類帶給動物又是什么呢?(CAI展示捕殺動物圖片)
師:你們看到了一種什么現象?對于這樣的一些人,我們應該對他們說點什么?
四、小結
師:世界在變,人類在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但不管如何變化,只要我們永遠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來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生靈,那么我相信,剛才我們在圖片中看到的悲劇就不會再重演,人類和動物之間,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事事馬到功成,天天龍馬精神,處處一馬平川,將來成為一匹脫穎而出的“千里馬”!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范讀。
2.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5】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了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⑴ 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①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⑴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⑵ 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⑵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意圖:四、五兩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1、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6】
教材分析
《斑羚飛渡》作為一篇人類寓言的動物小說,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解讀,任何單一解讀都是片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上卻很容易走單一道路,有的引導學生把人類與斑羚作對比,揭示人性亮點的缺失,得出人類不如動物,要懲罰人類的結論;有的要求學生學習動物的偉大精神,就變成了單純的思想教育;還有的脫離文本的解讀,脫離學生的實際,肆意挖掘文章的深度。語文的語言魅力是語文這門學科較其他學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語文的文學高度又再次給了語文學科一個亮點,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品味語言上,再從斑羚面對困境表現出的行為動作中引申其意義: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遇到困境時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運用智慧采取脫離困境的方式,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從這個過程中往往又折射出了這些災難中的個體生命的尊嚴、平等與可敬。
學生分析
初一的學生正處于學齡中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漸漸加強,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識,因此,可以把學生置于本文的情境中,讓他們自己去想像推敲,這有助于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積累,學生已具有品味語言和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在這一時期的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性原則。(參考《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大出版社,皮連塵主編)
學習目標
l、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文章主題,體會本文具體生動的描寫。
2、培養學生朗讀及口頭創作表達能力。
3、感受災難中個體生命的尊嚴、平等與可敬。
教學重點、 難點
l、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文章主題,體會本文具體生動的描寫。
2、 感受災難中個體生命的尊嚴、平等與可敬。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l、學生課前預習,掌握生字詞,熟悉課文。
斑羚 對峙 躥跳 斑斕 騷動 嫻熟 悲愴 對峙 進退維谷 飄渺 眼花繚亂
3、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引課、激發情感
有一對母女被困在雪山上,她們向直升飛機上的救援隊呼救、招手,可是就找不到她們。這樣等待下去,兩個人都會死的,這時,母親看著她奄奄一息,毅然用刀片割破手上的動脈,然后在雪地里來回地爬,爬成了一個大大的紅“十”字,女兒被救援隊救起,而這位母親任憑女兒怎么呼喚,都再也沒有醒來。(播放音樂示雪山畫面)
當人類遇到困境的時候,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會用智慧想出一些求生{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事實上,動物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就走進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斑羚飛渡》去看一看。(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1、斑羚們陷入了一個怎樣的困境?
動畫(伴隨音樂)模擬斑羚遇到困境。
教師解說:傷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 象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兩座山峰相距六米左右:有七八十只斑羚被獵人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 雖然斑羚是食草類動物中的跳遠冠軍,但他們最多只能跳四米左右。就這樣,斑羚們陷入了前有懸崖,后有追兵的困境。
2、面對困境,斑羚們有哪些表現?
三、品味語言,合作探究
1、斑羚們是怎么“飛渡”的?
(1)師生朗讀第9段,其他同學看書本,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伴隨音樂)讀完后師生評點。
(2)這段文字什么感動了你?
(3)令人感動的“斑羚精神”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請用“————”
劃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
(4)全班朗讀第九段。(音樂伴奏)
(5)再次感受動物世界極其悲愴的一幕。(伴隨音樂,動畫模擬“飛渡”
教師解說:就在這時,斑羚們從各自的隊伍里走出來,老斑羚用自己的身體給年輕的斑羚做橋墩,使年輕斑羚成功完成了飛渡,而自己卻墜落到了懸崖下。
2、“飛渡”的結局怎么樣?
(伴隨音樂,動畫模擬鐮刀頭羊的結局)教師解說:鐮刀頭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 既沒有年輕的斑羚需要它幫助飛渡,也沒有誰來幫它飛渡。只見它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彎彎的彩虹象一座美麗的橋,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
四、拓展學習,體驗反思
1、你能講一個類似“斑羚精神”的生命故事與你的伙伴交流嗎? (多媒出示)
2、學生全班交流,師生點評。
3、布置作業:搜集這樣一些動人的生命故事,作為一次語文學習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把自己創作的故事寄到報刊雜志上去發表,或者寄給我們學校的江畔文學社,這里有“關注生命”的欄目。
結束語
同學們,學習了斑羚飛渡以后,我們知道,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一樣有對生命的渴求,在生存道路上也會遇到一些困境,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在遇到險境時鎮定下來,運用我們的智慧,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最后,我想用《人與自然》欄目的一句話結束這堂課:生命如此美麗,請珍惜我們自己,也要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生命! 謝謝!
(伴隨音樂,多媒體出示:請珍惜我們自己,也要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生命!)
《斑羚飛渡》簡要說明:
教學無定法,法隨文章化,對我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種嘗試和積累,每堂課都是不同的生命體驗。面對《斑羚飛渡》這樣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只是想用我的感動和思考去激起學生的感動和思考,把自己融入學生,以情動人,是這堂課的特色。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一方面,我積極組織學生獨立思考、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另—一方面,我又想通過文本為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作一點努力,在品味語言中充分開展人文閱讀,透過斑羚們面對絕境時表現出來的富有智慧、充滿合作精神的行動,讓學生去感受生命尊嚴、平等與可敬。
這堂課的關鍵是如何“進”“出”課文:一是怎樣將學生引入有層次文本的閱讀——淺層的文本感知、語言品味和深層次意蘊的挖掘;二是如何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用生活本身去印證、追尋文本的價值。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7】
一、導入
同學們,在你收集的故事錦囊中,有感動人的動物故事嗎?哪位同學用概述的方法講給大家聽?是啊!多感人的故事啊!那么,這節課就請同學們帶上這份激情,來學習沈石溪的動物故事——斑羚飛渡(板書)
有的同學可能驚奇地問:“老師,為什么把‘飛’字寫成了繁體字,并且寫的很夸張?”待會兒,學了課文,你會自己作出答案的。
二、那么這節課的自學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大屏幕。
三、在老師引導自習之前先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請看大屏幕。
第一張卡片,請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朗讀很準確。請坐。第二張卡片年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你寫對了嗎?第三張卡片,請同學們齊讀。
在這里老師告訴同學多音字的小竅門:將多種讀音組成一句連貫的話,這樣記起來既容易又有趣[如:“解”有三種讀音,
jiě放前,姓xiè的共產黨員被押解jiè到南昌殺害了]
第四張卡片:結合語境解釋:
一塵不染:多形容潔凈、純潔;有時比喻人的思想沒有沾染一點壞的影響。(原意:佛家把色、香、聲、味、觸、情叫做“六塵”,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并認為六塵產生于六根,因此所謂的“六根清凈”叫做“一塵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屏除欲念,保持心地純凈)
在這里,你可能會發現我用卡片的形式積累這些字詞,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字詞學習的一種方法——卡片積累法。我建議同學們在字詞的學習中,能夠采用這種積累方法,幾年后,我相信你會成為活的詞典,有恒心做下去嗎?
四、通過檢察,我發現同學們預習的非常不錯!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自讀環節中去,請看大屏幕。
第一步、整體感知
兩道題目:一是復述;一是加副標題來引導同學們對課文做整體了解。
哪位同學讀一下復述要求
這篇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下面同位之間分節互相復述,即你復述一部分,我復述一部分,每位同學都有說話的機會。
剛才,同學們復述的非常激烈,你一定是被故事情節所感染吧。那么就請同學們將這份感情融入到副標題的討論中吧。
[參考答案]:悲壯、悲烈、彩虹橋、力與美的展示、生命之橋、突出重圍、生死抉擇。 那么書中哪一段能集中解釋一下副標題呢?(你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你真棒!掌聲鼓勵) 剛才同學們的朗讀大多集中在 部分,請你朗讀一下好嗎?
請同學們齊讀這一部分,進一步體味其中的感情(9段,突然,一個我做夢都想不到的鏡頭出現了??)
五、整體感知這一步做的非常不錯,在此你可以自己解答這一“飛”字的疑問了吧?哪位同學想解說一下?
我們可算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好,請同學們繼續帶上你的想象,帶上你的創造,全身心投入到第二個閱讀環節中去——品讀賞析。這一點是自學課文的關鍵。雖然我設計了點撥題,但只是拋磚引玉而已,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自己提出更多更多的問題。
六、先品讀故事背景,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2自然段。小組討論:用概括的方法解釋“進退維谷”一詞。
(我認為這一題目設計不太好,哪位同學再設計一個更好的題目?我相信你一定會超越老師的。故事背景在文中有何作用?狩獵隊為何捕殺??外國人曾嘲笑詹天佑說:“能夠設計并建造鐵路的中國人還沒有出生呢?”與文中“而能一跳跳過六米寬的山澗的超級斑羚還沒有生出來呢”這兩句話有何異同?)
[參考答案:①進退維谷:前有無法跳躍的山澗,后有狩獵隊的追捕。
②故事背景作用:為全文奠定一個感情基調——悲壯;為后文故事發展展開飛渡壯舉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③狩獵隊追捕是人類的違法行為,應當受到譴責的。《大自然警號長鳴》相信你們主宰了社會,那定是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
④外國人對中國人進行無情的嘲諷,否定了中國修建鐵路的能力,而這也深深刺痛了詹天佑那顆愛國心,終于用實際行動給外國人一個無情的回擊,打擊了外國人的囂張氣焰,而課文所說,不帶嘲諷口氣,為后面飛渡壯舉埋下了伏筆。
七、接下來,我們一起品讀斑羚形象,請看大屏幕:
第一:品讀群體形象,哪位同學讀一下提示要求?
第二:品讀個體形象,即鐮刀頭羊的形象。
第三賞析最能震撼你心靈的語段。
要求1、2題選做,第三題必做
好,下面四人小組開始合作研究,比賽哪一小組表現最好?
[參考答案:
①斑羚們情緒波動:一片驚慌——漸漸安靜——騷動——秩序井然
動作反應:逞能——等候——試跳——飛渡
老斑羚們在面臨絕境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為年輕一代作出犧牲,是它們用可歌可泣的悲壯行為,鑄就了種群生命的輝煌。這就是一種斑羚精神——勇于犧牲,舍己為人的精神。那么讓我們懷著這份敬佩之情再來朗讀一遍飛渡的精彩之筆吧。剛才我們從文字上賞析了斑羚們的精神美,下面再從圖片上賞析一下:當你聽到“撲通”的落水聲和“咩”的一聲時做何感想,或想你想讀兆時億2一老一少的斑羚想說點什么?
②個體第一次叫聲是無奈的,第二次受了彩虹啟發之后,叫聲是沉郁有力的,堅定不移的。從它的叫聲中斑羚們聽出了飛渡的決定。
鐮刀頭羊: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氣。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無堅不摧,勇于犧牲的王者風范。從它的身上我們聯想到革命戰爭中涌現出來的無數革命領導人: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毛澤東等。
③第九段“突然:——”
動詞美:蹬、踏、跳、升、墜落
寫出了老斑羚們的生命因悲壯而輝煌,因為它的死成就了最偉大的生,可以聯想到人:劉胡蘭、董存瑞、聞一多、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等許許多多無名戰士。
語句美: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象??
將他們的動作美與精神美和諧地融在了一起。
第10、11寫出自然美與精神美相融為一體,彩虹烘托了飛渡的壯美氣勢。
第11段、12段后部分:“我十分注意??位置”老斑羚為種族的生存而獻身的堅定信念,“我”由此也肅然起敬。
第14段:作者抒發情感:贊美斑羚勇于犧牲,舍己為人的精神。
八、通過剛才這一閱讀環節,我發現我們同學非常聰明,非常有創造精神1請為自己的這份鮮活的創造力,鼓鼓掌,加加油吧!接下來我們再進行景物描寫的品讀,這也是本文的精彩之筆
一生朗讀,一生分析其作用
[設想問題:①鐮刀頭羊如果能為別人做踮腳石不更好嗎?偏要讓它孤獨地去犧牲?——面對孤獨地死亡,更需要一種勇氣和精神,更體現了它臨危不懼的王者風范和不委屈求生、自我犧牲地精神。
②鐮刀頭羊的犧牲是伴著彩虹進行的,有何作用?
動畫片中,頭上能帶關環的是天使,在作者眼里看來,鐮刀頭羊的犧牲像天使一樣達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堅定地死,使彩虹為之燦爛,從而渲染了頭羊的自我犧牲精神。 ③三論彩虹描寫:
5自然段受了彩虹的啟示,頭羊作出了飛渡的壯舉,從而展現了頭羊的智慧與勇氣。 10、11自然段:烘托了飛渡的壯美氣勢,展現了自然美與精神美的和諧統一。
16、17自然段:渲染了頭羊的自我犧牲的精神美。
九、看來,在以后學習中,同學們完全有能力自己把握課文了,你們的能力已超越了我的想象。課文學完了,就意味著這篇文章學完了嗎?不,因為語文的學習應該從課內讀到課外,所以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閱讀——聯讀拓展《生命的跪拜》
語文課文教案七年級下冊【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斑羚在危急關頭的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
2.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敘述與具體生動的描寫。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真切細膩的描寫中蘊含的強烈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以斑羚導入新課。
2. 齊讀“自讀提示”,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3.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勾畫出生字新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生字 :斑羚 對峙 躥跳 斑斕 騷動 嫻熟 悲愴
生詞 :對峙 飄渺 眼花繚亂 心甘情愿 進退維谷
4. 細讀全文,生動地復述這個故事。
復述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之處。
5. 熟讀全文,結合復述的內容劃分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的絕境上。(飛渡前)
第二部分(3—16)寫鐮刀頭羊帶領種群用犧牲老的一半,換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飛渡時)
第三部分(17)寫鐮刀頭羊悲壯的走向死亡。(飛渡后)
6. 品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 文章從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絕境?
(2) 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的斑羚此刻會是怎樣呢?鐮刀頭羊表現如何?文章重點抓住哪些進行描寫?
(3) 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對,作者怎樣描寫這次飛渡的?
(4) 畫出文中有關彩虹描寫的內容。體會:課文中多次寫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 找出文章議論抒情的語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樣?
(6) 討論本課的中心思想。
點撥:
(1) 文章開頭設置了懸念,“逼”“傷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對山的),斑羚的跳躍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無路可逃。
(2) 文章從外形、神態、動作、叫聲等方面,重點刻畫了鐮刀頭羊的形象。
(3) 作者采用詳寫一對,略寫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點突出地寫出了這群斑羚飛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試跳情景寫得特別詳細,從時間上說,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細細敘述。敘述中又加進作者的懸念,再寫飛渡情景,更出人意料,產生驚心動魄的效果。
(4) 文中寫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處,它的作用是:①渲染一種神秘色彩,并推動情節發展,頭羊之所以想出飛渡的辦法,或許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啟示。②烘托飛渡的氣氛,渲染了飛渡的悲壯美。③渲染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之美。
(5) 議論抒情的語段,表達了作者濃郁的溢美敬重之情。
(6) 本文通過對斑羚的細致描寫,熱情贊頌了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歌頌了斑羚的身上所體現的可貴的整體精神。
7. 作業布置。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封信,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