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
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7篇,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中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課文內容要點,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重難點】
古今異義詞,景物特征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特點。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1、邊讀課文,邊據(jù)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邊背誦默寫課文
2、摘抄整理基礎知識并鞏固之:
(1)本文選自《 》,作者是對《 》的注釋。全書內容主要是三峽是的總稱,在之間。
3、摘抄課下的生字,注釋的詞語。并記憶字詞的音形義。
4、記憶課后“研討與練習”題二:解釋下列詞語:
第二課時
5、閱讀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總寫三峽的三峽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勢。
(2).②、③、④段寫_______,分別寫出了___________三峽四季變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峽_____________的總特征。
(3)描寫三峽連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寫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側面寫的句子:______,______。
描寫夏季三峽水勢浩大的句子:
表現(xiàn)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表現(xiàn)春冬季水清流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靜景,也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2
【教法學法】
采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jù),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注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yǎng)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于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并尊其為“亞圣”。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于雄辯,用詞精辟,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范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jié)奏。
3、疏通文意。學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jié)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jù)。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 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jīng)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jù)。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fā),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業(yè)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
發(fā)于聲( )
⑵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亂其所為(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xù)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為什么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后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接著從一個人的發(fā)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為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jīng)歷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 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發(fā)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鑒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 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圣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fā),最后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于文章結尾,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以論證“生于憂患”為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jù):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xiàn)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3
教學目標:
學習散文詩的特征,品味文中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致的修辭,體會童年的美好,認識生活的絢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致的修辭。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無邪的童年,如詩如畫,如夢似幻,它那么美好,卻又那么短暫。不經(jīng)意間,我們已走過童年,今天就讓我們穿過歲月的風塵,在羅大佑的歌聲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時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觸課文之前,先來認識作者唐弢。(出示有關作者的材料)
(2)讓我們一起走進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尋找童年
(3)讀過此文,留給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里呢?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緒一起來尋找童年吧!
跳讀課文2—4部分,四人小組結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濱(充滿陽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滿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靜,歡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給我們展示了如此美麗動人的畫面,讓我們身臨其境,一起來感悟童年吧!
(女生齊讀第二部分,男生齊讀第三部分,全班合讀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絢麗多彩,如夢如幻的童年,源于作者飄逸的文字,別致的修辭和奇特的想象,讓我們再次品味童年。
(精讀2—4部分,勾畫出你最喜歡的語句,并簡述理由。)
(7)組內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戀童年
(9)面對如此美妙的童年,你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自由發(fā)言)
(10)由于時間的流逝,青春的遠走,一種時光不再的悔恨與懊惱彌漫在作者心頭。讓我們齊讀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達我們心中的眷戀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麗秀美的文字記錄了他童年的華彩樂章,我們自己的童年生活與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斕。下面讓我們拿起手中五彩的筆,打開你記憶的閘門,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內交流。
8.作業(yè)
(1)完成本課同步訓練習題。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4
《風箏》敘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經(jīng)歷。“我”向來不愛放風箏,并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還有一次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件事到時隔二十年后突然出現(xiàn)在記憶中,竟然如此劇烈地啃噬著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補救 ,卻已經(jīng)無濟于事 ,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此后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這篇散文的內涵: 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 精神,還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感慨。
這篇課文的難點很多,學生學起來困難較大,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由淺入深,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
1、知識和能力目標: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啟迪。
(1)積累詞語,掌握“憔悴、嫌惡、 瑟縮 、虐殺 、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和比較,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來體味文中兄弟間發(fā)生的誤解沖突,以及從中展現(xiàn)的濃濃親情。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難懂的語句,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閱有關魯迅的資料,閱讀《滿天的風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師:備課時可以借鑒總――分――總的思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問題,理解課文。
教學方法:品讀法 點撥法 討論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歌曲<三月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滿天的風箏》寫了什么事?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抒發(fā)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樣的不同呢?讓我們來學習魯迅的《風箏》,了解文章的內容,探究其深刻的內涵。
二、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目標
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啟迪。
2、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和比較,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三、識記字詞
大屏幕出示字詞
讀一讀: 墜 憔悴 蕩漾 瑟縮 什物
解釋: 嫌惡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肅殺 訣別
過度詞:風箏時報春的天使,看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為什么卻感到驚異和悲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四、讀與思
教師導讀:
閱讀分幾步走,由淺入深。第一步:通過學生自讀,概述課文內容,體會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師示范并啟發(fā)提問,學生邊聽邊思考,進一步理解課文。第三步:重點精讀,揣摩疑難語句。
1、學生默讀,要求整體感知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讀完,分組討論交流問題 ,然后全班交流,教師給予鼓勵。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為什么說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3)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tài)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學生四人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作為兄長的“我”,小時候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好。現(xiàn)在反思起來,當年是因觀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說是“精神的虐殺”。對待自己的當年的行為,“我”深深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而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的剖析自己。
學生針對疑難問題、句段齊讀或者自由讀。
教師過渡:這篇文章的難點較多,需要同學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內涵,獲得思想的啟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吧課前準備的疑難問題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四人組,合作研討,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有不同意見,集中全班討論,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問題預設)
1、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3、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師必要時給予引導和點撥
教師引導歸納
《風箏》這篇散文籠罩著深沉的悲哀。探究內容,可以體會到魯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的道理 。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散文,還有什么收獲呢?你從魯迅身上學到什么精神呢?
還有什么問題,可根據(jù)時間情況和同學們繼續(xù)研討
六、作業(yè)(任選其一)
1、把學習這篇散文的收獲寫在練習本上。
2、記敘一件頗有感觸的親情故事來表現(xiàn)自己對親情的理解。
七、小結
《風箏》是一篇表現(xiàn)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優(yōu)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這支人情美的頌歌蕩漾在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tài)里,也回響在風箏被“我”毀壞的“驚慌”、“絕望”的痛苦里,對“我”“全然忘卻,毫不怨恨”的心靈里。“我”不愛放風箏,嫌惡放風箏,不許放風箏并傲然離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我”急于補過,終于無可補救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愛真情,抒發(fā)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學習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 、教學反思與設想
1、《風箏》一文通過描寫“我”的內疚自責來表現(xiàn)主題,抒發(fā)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聽讀課文之后,應提出了頗有建設性的問題——找出能觸動你心靈的句子?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帶有自主性和獨特性,通過品味語言來明確“我”和小兄弟對風箏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從而體味“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誤解和沖突,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教育觀。“我”因在二十年后見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無邊的悲哀中。
2、只有激發(fā)真情,才能加深體驗。在導入新課時如果以對比的方法來切入主題,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這就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欲望,不禁產生疑問:一個孩子竟然被剝奪了放風箏的權利?為文章奠基了傷感的基調。接著,又通過深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作業(yè)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一篇記述親情的文章,進一步讓學生用心去挖掘、體驗那份親情。
3、通過深入探究語言,才能體會真情。《風箏》一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動人的修辭,但就是這些樸實真摯、白描式的語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確實應該把這一點作為重點來落實,深入文章語言,體悟文章的真情。因《風箏》歷來存有多論,學生的理解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看法來發(fā)表合理、獨特的體會。
4、由于《風箏》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距離現(xiàn)在將近一個世紀,學生無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審視故事蘊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對主題的挖掘尚未到達理想的境界。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法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二、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入帶青:映入。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么?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二、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3.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4.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5.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7.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征隱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
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個性修改】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比興引陋室—————德馨
對偶擬人寫景—————幽雅
對偶襯托寫人——————高雅
虛實正反寫事—————有趣
類比隱含立志—————高遠
引經(jīng)據(jù)典表態(tài)—————高潔
愛蓮說
周敦頤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后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業(yè)布置】
1、作業(yè)本練習。
2、學習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聯(lián)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一篇隨筆。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6
一、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③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xiàn)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yè)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jù)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jīng)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
a、珍惜生命。
b、處置有度
三、作業(yè)
a、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
都是在聯(lián)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完整版篇7
一、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原文,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口技藝人用聲響描描摹的幾種生活場景。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和前后照應的寫法。(重點)
3、理解和積累文言實詞。(重點)
4、積累古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副詞,并了解它們的區(qū)別。(難點)
二、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練習法。
三、教學道具: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3課時。
五、教學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種聲音,使聽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民間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表演者都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后邊(俗稱“隔壁戲”),主要運用嘴、舌、喉、鼻等器官發(fā)音來模擬各種聲音,比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以增強真實感。
二、作者簡介
林嗣環(huán),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有《鐵崖文集》、《秋聲詩》。《口技》原是《秋聲詩》的序言。《口技》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
三、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囈()語,夫叱()大兒聲,夫齁()起,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曳()屋許許()聲,賓客意少()舒,口中嗚()聲,絮絮()不止。
明確: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囈(yì)語,夫叱(chì)大兒聲,夫齁(hōu)起,中間(jiàn)力拉崩倒之聲,曳(yè)屋許許(hǔ)聲,賓客意少(shāo)舒,口中嗚(wū)聲,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據(jù)注釋試翻譯課文,師點撥
1、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擺酒席請客,
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點撥: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者:……的人。會:適逢,正趕上(課文注釋)。宴: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于:在。廳事:大廳,客廳(課文注釋)。之:的。施:擺放,布置(課文注釋)。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詞,翻譯時要給不出來。
2、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
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嘩者。
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