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7篇,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字詞的音、形、義,正確朗讀、書寫,體會其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作者的感情。
4、能借鑒寫法:在鋪陳誤會和沖突中寫親情(或友情)。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2和教學目標3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4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設想:
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拓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生詞,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簡介魯迅。
二、導入新課:
童年生活總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游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盡管有時也會有陰云,有誤解,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箏》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三、檢查預習的情況:
1、檢查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2、檢查朗讀情況。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學生自由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體寫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風箏一事,是哪幾個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檢查課后詞語的掌握情況。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探討問題:
(1)、對于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粗暴地毀壞弟弟的風箏一事,作者是如何評價的?
(2)、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3)、當認識到當年的過錯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4)、作者設想了幾種補過的方法?后來補過了沒有?
(5)、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提示:在作者看來,被虐殺的一方應該怎樣才是對的?)
明確:小時侯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并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寫童年的故事,表達了什么感情?
(表達了濃濃的兄弟情,作者富于自我批評的精神,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體驗與拓展:
1、你讀了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從親情、自我批判、社會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來談都可以。)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3、閱讀《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風箏》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后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永遠無法補過,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侯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三、總結全文
四、課后作業:課后習題二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3、情感目標: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關系。學會與他人、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里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后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里交流。
2、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1、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角色朗讀。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1、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并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2、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四、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五、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3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讀了春,賞了春,這節課,我們要隨著朱自清的筆墨,品味春天,領略春天的美!
2、目標導學
⑴、賞析語言,學習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⑵、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1、
二、自學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
用"我認為_________這句美,因為________”的形式說話、
學生分小組讀,說感受、
如:我認為“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這句美,因為寫了草的動態和顏色、
我認為“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美,因為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它們爭春比美,互不相讓。
我認為“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句美,因為這三個比喻非常貼切,不展示了雨的特點,而且能表達對春雨的喜愛。
我認為“呼朋引伴的鳥兒唱出宛轉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著嘹亮的短笛”這句美,因為通過視覺和聽覺繪出了一副明快優美、賞心悅目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尤其是特點抓得很準、今后同學們也要向作者一樣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學
品味課文。(導讀促學,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節(總寫春回大地)為例,指導學生品讀的方法。
1、簡析“盼春”。
出示問題組:
春天來了沒有?(通過“近”字可以看出春天還沒有來)
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著”)
為什么疊用“盼望著”?(作者心情急切)
這一小節有兩個詞“著”和“了”構成了四個詞尾,有什么作用?(給人柔和的感覺)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來作者就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描繪春天的美景。
從哪兒可以看出是總寫呢?(“一切”)
在這一小節里,作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他們?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陽的臉”來總寫春回大地。分別用“朗潤”、“漲”、“紅”來描述他們。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朗潤”、“漲”、“紅”的特點。朗潤是明朗潤澤的意思,因為陽光照在上面,明亮起來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漲”起來了。“紅”字不僅寫出了太陽的顏色,也寫出了太陽的溫暖。同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兩幅畫面的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點,寫出了春天的總體景色,然后又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具體描繪春天的美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這一部分的學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小組交流、討論、達成共識。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揣摩其內涵。)
學生品讀、揣摩語言
在教師教給學生方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五幅圖畫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并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然后說明理由。
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采取分組合作的方法,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同學之間討論交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作品,仔細品味語言,使“教”與“學”均置身于作品所設置的意境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語句,以“讀”促“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性學習。
3、春草圖(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個句子,各是從什么角度描繪春草的?
明確:第1句是從“點”上描繪,第2句是從“面”上描繪,第3句寫孩子們的游戲,側面寫春草帶給人的歡樂,第4句以風襯草,從感受的角度表現春草的可愛。(由點到面,由近及遠,從正面到側面。)
②這一段用詞非常準確。試舉例說明。
明確:
A、“偷偷”,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覺的意思。表現出小草在春的催發下,在人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下,不生不響的生長狀態;
B、“鉆”表現出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兒,寫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頑強。
C、“嫩嫩的”表現出質地柔軟,“綠綠的”寫出了顏色的鮮艷。
D、“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采用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口語化的詞語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發的旺盛長勢,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機。
E、寫人的動作“坐、躺、滾、踢、跑、捉”,抓住了兒童最喜愛的,而且是適宜于草地上開展的幾種活動來寫。寫兒童的活動實際上是寫草對兒童的吸引力,突出草這一中心。寫兒童的天真活潑,歡聲笑語又給草地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大自然充滿生機。用了“坐”“躺”“打滾”“踢”“賽跑”“捉迷藏”等動詞。側面表現春草帶給人的歡樂。
F、“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借風襯草,照應開頭“東風來了”,又為下文鋪墊,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③這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也很有特點。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然后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感受,充滿活力。
4、春花圖(第4自然段)
①討論作者是按什么層次描寫春花的。
明確:在寫景的層次上:由樹上到花下到遍地,從高到低地描寫春花的。同時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
②如果不寫“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百花爭艷、生機盎然的熱鬧景象。
③“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三個句子順序能不能顛倒?為什么?
明確:不能顛倒。因為這三種顏色是和上句桃樹、杏樹、梨樹的花的色彩一一對應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鮮明。
④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寫“樹上”的花的?
明確:花朵多,花色艷,花味甜。“仿佛”一詞由實及虛,由春花聯想到果實,表現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鬧”改為“飛”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因為“鬧”字中不僅有嗡嗡的聲響,而且呈現出一派喧鬧沸騰的景象;如果用“飛”字,則無聲無息,只能表現飛時的形態,而不能表現聲響和景象。
⑥寫“花下”只寫了蜜蜂和蝴蝶,這與寫花有什么關系?
明確:寫“花下”的蜂鬧蝶舞是側面表現花兒的多、艷、甜。
⑦“遍地”和“雜樣兒”從什么角度寫野花?
明確:“遍地”寫野花的數量多,“雜樣兒”寫野花的種類豐富。
⑧體會“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兩個比喻的妙處。
明確:這兩個比喻描繪了陽光下野花閃閃爍爍、逗人喜愛的樣子。這里沒有明寫陽光和風,但已寓于描寫之中了。因為有陽光,野花才會像眼睛、像星星一樣亮;因為“風輕悄悄的”,野花搖搖擺擺,才會像眼睛、像星星一樣“眨呀眨的”。這兩個比喻又互補: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沒有星羅棋布的特點,不能照應“遍地”,星星又無眉目傳情的妙處,兩者一結合,真把野花寫活了。
5、春風圖(第5自然段)
①春風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作者是從哪幾個感官角度把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的?
明確:借助其他事物,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寫春風。
※解說:六種感官角度:觸覺、嗅覺、聽覺、味覺、視覺、感覺。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首先從觸覺方面,作者引用詩句,又打一比方,讓人感覺到春風是溫暖的。然后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仿佛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接下來寫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和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從聽覺的角度來寫,仿佛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這些聲音應和著,構成了一曲非常動聽的春天的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風是無形的,可在作者的筆下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是一種修辭。“吹面不寒”寫春風的溫暖;“楊柳風”(拂動楊柳的風)寫春風的柔和。
③“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出了春風什么特點?
明確:采用比喻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
④春風本身是無味的,作者又是怎樣寫出春風的味兒的呢?
明確:作者寫了風里帶來的“新翻的泥土的氣息”,再“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這就化無味為有味了,而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這些味兒和前文的“春草圖”“春花圖”有沒有關系?
明確:“青草味兒”照應了“春草圖”,各種花的香照應了“春花圖”。風里帶來的“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總的是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特有的芳香。
⑥春風“輕悄悄的”,本身也沒有什么聲響,作者是怎樣化無聲為有聲的?
明確:作者寫了春天里特有的幾種聲響——清脆、宛轉的鳥的歌聲,輕風的聲音,流水的聲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聲。
四、用學
1、《春》是一篇優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________之情,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情懷。
2、為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①呼朋引伴[]
A、指引B、牽引
C、引申D、招引
②欣欣然張開了眼[]
A、然而B、的樣子
C、這樣D、對
③一年之計在于春[]
A、計算B、主意計謀
C、打算D、策略
④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A、聲音相呼應B、依照別人的樣子做
C、和諧D、和悅
3、沒有使用兩種修辭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B、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4、“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一句描寫的是________,表現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________。“仿佛”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________。
五、評學
1、指出下列語句的修辭方法。
⑴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⑵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⑶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閱讀。
A、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B、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D、“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⑴為上面文字按原文順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清脆()
⑶解詞:賣弄:宛轉:
⑷這段文字從感覺方面把春風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極其生動,按下面要求,從文中摘抄相應的詞語填在橫線處(每空至少寫兩個詞語)。
①觸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聽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視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風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不得超過5個字)。
3、布置作業:①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的詩詞句。
②各小組在找出自己所負責段落中找出,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可以從修辭方法、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詞語特點等多角度分析,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節課我們繼續探討。
4、仿寫文末寫“春天”的三個比喻句子寫“秋天”,突出秋天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5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和主要情節。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樂土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絢爛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活潑的音符,有說不盡的樂趣,道不完的喜悅(請多名同學說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闡發,意在勾起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熟悉小說脈絡。
學生閱讀歸納,教師點撥:小說按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三部分組成。其中,看社戲是主體部分,可分四層:看戲前的波折——看戲中的見聞感受——看戲——偷吃羅漢豆。
2.再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看看課文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明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詳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詳寫)——趙莊看社戲(詳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說“平橋村”是他的樂土,請你說說有哪些讓他感到快樂的人、事、物。
小組討論后發言。
(淳樸好客的大人小孩,釣蝦放牛看戲,悠閑的鄉村生活……)
(四)課后學習:
1.繼續熟悉掌握一些字詞: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誦讀“一出門……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戲(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社戲之樂在何處
2.通過優美語段體會本文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描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上堂課內容。
(二)重點賞析: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中的寫景部分,體會美麗景色對愉快心情的襯托作用:景美,小伙伴們純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表現美麗景色的?
引導學生明確:
(1)嗅覺,如豆麥和水草發散出清香;
(2)視覺,如月色朦朧,淡黑的起伏的連山;
(3)聽覺,如似乎聽到歌吹了;
(4)想象,如料想便是戲臺。
2.課文最后一段雖很簡短,但實在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那一晚的戲,看得人昏昏欲睡,氣得小伙伴們破口大罵;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著露水,帶著泥土氣息的普通羅漢豆。那么,文中為什么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來“看社戲”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橋村這塊樂土感受最強烈,印象最深刻的兩件樂事,它們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最美好、最愉悅的心靈感受,使我永遠不能忘記那里人們樸實、真誠、善良和聰明能干,也不能忘記美麗動人的江南水域風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鎮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這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既表達了“我”對樂土生活的贊嘆,又抒發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許多童年時代的美好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了,比如以前過年時的一些傳統活動,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饅頭團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燈……其實現在的物質生活比過去好多了,但總覺得那時的東西要比現在的地道,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教師先講述一個這樣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類似的童年經歷和感受。
教師總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互相幫助是快樂的根源。
(四)課后學習: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長輩了解現在已經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風情,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記錄下詳細過程,制成海報或黑板報。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 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 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 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⑵ 整體把握:
① 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 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 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 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研讀《錢塘湖春行》
1、解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
3、探究詩的意境。
⑴ 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⑵ 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 “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⑷ “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么?
⑸ 第五、六句寫了什么?為什么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么用意?
⑹ 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明確:
⑴ 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 “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 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二、指導自讀《天凈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天凈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
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2.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人物形象。
3.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
2.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法、學法】
(一)教法
點撥引導、多媒體輔助
(二)學法
誦讀、圈點勾畫、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同學們我們最近剛寫過作文“我家的財富”,許多同學這樣寫道:我家雖然并不富裕,但我家有一份最珍貴的財富,那就是愛。是啊,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它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與溫情。今天我們就跟隨莫懷戚一家的腳步,去感受一下他們家最珍貴的那份財富。(板書課題:散步)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讀前工作,強調讀準字音。
分歧( qí ) 霎時( shà ) 信(xìn)服
水波粼粼( lín )嫩(nèn)芽
散:sǎn散文,松散;sàn拆散,散步
2、用一句話來概括。
提示: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在概括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在初春的田野上,我和母親、妻子、兒子一起散步)
與文章第一段進行對比(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第一段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但是語序上做出了調整,更加強調了散步的人。
三、品讀課文,分析情感。
1、賞析第三段,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愛。
在這里誰本來是不愿去散步的,為什么?母親身體不好還能從哪里看出來?引出第三段,賞析“熬”字。熬:忍受,忍耐,“熬”字更能體現出母親度過冬天的不容易,表現了母親因年老體弱而艱難過冬的痛苦情狀,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太遲了,太遲了”“總算來了”可以看出“我”的焦急與迫切,更能看出對母親的那份疼愛。
齊讀第三段
2、賞析第四段,指導朗讀。
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這段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既烘托出了一家人散步時的祥和歡樂的氣氛,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
重點品讀“咕咕”,可以讓學生不同聲調地去讀,感受泉水起著水泡的活力。
齊讀第四段。
四、抓住沖突,深入理解情感。
1、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親也熬過了一個嚴冬,出去走走還可以喚醒母親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但是在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分歧,什么原因呢?
(母親年齡大了,當然想走平順好走的路;兒子還小,想走有意思的小路。你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路有意思?大路平順好走,小路蜿蜒但有意思,母親身體又這么糟糕。)
2、“如果你碰見了他們,你會幫助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替他們選一個合理的辦法。”
作者最終做出了什么選擇?為什么?(補充:伴同母親的日子不多了。)從中看出了作者的那份孝心。適當點一下妻子的賢惠和兒子的懂事乖巧。
3、但是母親又是如何選擇的?母親選擇走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可以讓兒子背著過去,母親主動做出了退步,雍容大度,而且方法也十分的高明。
所以最后一家人在陽光照耀下,愉快地走向那條小路。
齊讀第八段,談一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世界”大詞小用。
(作者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承擔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世界”一詞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和妻子對生活、對家人的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品味沖突,升華主題
1、在散步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小分歧,但是正是在這沖突中讓我們格外感受到了這個家庭的溫馨、幸福與美好。
那么,在這個家庭解決分歧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么?(我們從作者莫懷戚身上可以學習到什么)
這個家庭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兒子尊重孝敬老人,事事先考慮老人,這些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形成了這個家的家風。
創作背景補充,所以一個家只有有了孝,有一個良好的家風,這個家才會和諧美好。
2、莫懷戚寫出了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他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從寫作方面你可以向他學習到什么?
寫作手法:以小見大
語言方面:環境描寫
結構安排:重點寫矛盾與沖突
六、小練筆(作業)
假設:周末寫完作業你終于可以看會兒電視,期待已久的動畫片馬上要播出了,但這時姥姥卻提出十分想看戲曲頻道,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續寫一段話,要求寫出具體解決沖突的過程,并且在其中能夠體現出你家的良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