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如何寫?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辨析一詞多義。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把握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認識愚公形象,理解文章寓意。
教學難點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準備
歌曲《愚公移山》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曾以愚公移山為題材,創作了一幅國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194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時,用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起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時代還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愚公移山》。
二、簡介作者及文體知識。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作品:《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種文學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學生齊讀,了解大意。
3、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4、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1)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 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5、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注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著逐字落實翻譯全文,并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6、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復述故事,并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復述。
被推薦同學復述課文。
要求:語言流暢,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復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后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7、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積累文言詞語
2、翻譯課文,背誦課文。
3、思考課后習題。課后小結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生字詞及具有哲理的語句。
2、理解夏里賓的生活哲學。
3、領會課文闡述的深刻哲理。
教學重點及難點:理解夏里賓的生活哲學,領會課文闡述的深刻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
雷因:原名雷因·伯吉斯,美國作家。著有《遠方星辰下》等奇幻小說。
三、題目解說:
文題“只有五條街的距離”蘊含深意。事實上是在0條橫馬路口,很遠,但把它分解了就顯得近了,因此本文標題是針對“我”與夏里賓先生要走過60條橫街口的距離面引起的,它暗含了夏里賓的生活哲理。
四、整體感知:
(一)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二)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述故事內容。(不超過45個字)
2、劃分課文層次,并概括層意。
第一部分(1-2)我當時的處境。
第二部分(3-14)到達目的地并提示哲理。
第三部分(15)夏里賓人生哲理對我的影響。
五、研讀賞析:
1、本文重點部分是在第二部分,請給這一部分劃分層次并寫出層意。
2、本文的題目是《只有五條橫街口的距離》,而文中實際是走了60條橫馬路。為什么這樣命題呢?
3、用“______”畫出夏里賓先生充滿生活哲理的一句話。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4、“我走了許多路,原該筋疲力盡的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這句話究竟要告訴人們什么?
5、本是一次極其平常普通的“長距離”步行,卻被作者選中,并賦予了深刻的哲理。我們把這種表現手法叫做什么?在你以前學到的課文中出現過這種手法嗎?請舉例說明。
六、拓展延伸:
談談夏里賓生活哲學對你的啟示。
板書設計:
背景:“我”失業后四處碰壁
到擊游藝場
只有五條街的距離?經過??到公園看猩猩?以小見大
回到百老匯路
到達賓館
結果:影響深刻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3)
導課:
1、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一的志愿沒有實現,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兒》。
教學過程
一、 初讀全詩 感受詩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讀讀這首詩
2、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
(借助資料,并講給同桌聽,并能糾正有錯誤的地方)
3、解釋詩意并板書。(講清楚難懂字詞并翻譯)
二、再讀全詩 理解深意
1、自己讀這首詩,談談自己讀完后最強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為什么還告訴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作者至死不忘國家統一的愛國之情)
3、體會陸游這一聲聲的囑咐中的感情。 (悲憤又充滿希望)
4、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朗讀這首詩。 (個讀,齊讀)
三、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讀這首詩,理解此詩并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異:時間,地點 同:國家統一的愿望)
3、讀這首詩最讓人心痛的是那個字? (“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擬場景 感同身受
1、 根據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 (要有行動,語言,神態等描寫)
2、 朗讀表演對話
板書設計:
示兒
死去無知萬事空, 國不統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師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變
家祭無忘告乃翁。 收復失地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讀課文、掌握文中字詞及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領會一切技巧皆從“習“中來的道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學習指導資料及多媒體課件
學法提示:
以自主閱讀為主,兼以討論、交流、總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大家都看過吧?紀曉嵐詼諧幽默的言辭以及他博學多識的睿智,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老翁捕虎》,欣賞一下他的文風。
二、作者簡介:
紀均(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乾隆年間進士,官到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謚文達。能詩文,多宣揚封建倫理觀念及歌功頌德。晚年著《閱微草堂筆記》,全書著重宣傳封建道德及因果報應,且議論說教過多,但文字質樸簡明,涉獵面廣,多方面表現了作者的學問和見解。有《紀文達公遺集》。
三、關于筆記小說:
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在這一時期,文言小說的主要形式有志怪與志人小說。前者如干寶的《搜神記》,后者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在藝術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旌德縣 邑人 徽州 皓然 咯咯 嗽 哂 彪
此畜 屹立 頷下 尾閭 毛帚 下縋 信夫 嗣 秉燭 謬巧 厲文恪公
2、教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
4、學生快速朗讀課文
5、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
五、疏通文意:
1、學生對照注釋,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
(1)、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
(2)、乃遣吏持幣往。
(3)、歸報唐氏選藝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4)、大失望,姑命具食。
(5)、童子作虎嘯聲,果自林中出,徑搏老翁。
(6)、視之,自頷下至尾閭,皆觸斧裂矣。
(7)、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
(8)、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
2、小組討論疏通,劃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詞
3、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4、學生相互口頭翻譯
5、教師指定學生翻譯,強調翻譯
六、重點突破:
提問1、作者寫“至則一老翁,須發皓然,時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為了增加懸念,即跌宕有致筆法,同時也為下文老翁打虎一節作鋪墊。
提問2、“乃遣吏持幣往”和“乃厚贈遣之”分別說明了什么?
明確:前者說明知縣對唐氏打獵寄于厚望,后者說明知縣對一老一少殺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謝。
提問3、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告訴我們“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七、難點解析:
1、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現出老翁對自己伏虎本領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A、老翁察中涵意不滿,半跪啟曰:……B、老翁哂曰:“我在,爾尚畏耶?”)
2、本文對捕虎過程寫得簡短而詳盡,我們應如何理解?
(文中簡短而較為詳細地寫捕虎過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從容和超群的捕虎絕技,與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對比。)
3、作者為什么不惜筆墨引用《莊子》的話及史嗣彪、勵文恪的事?
(揭示捕虎者身懷絕技的原因,說明熟能生巧、練能生巧的道理。)
4、為什么寫“近城有虎暴,傷獵戶數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
(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筆。)
八、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記敘“唐打獵”祖孫倆不費太大力氣就制服一只兇猛老虎的經過,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淳樸和智慧,說明一切技藝皆從“習”中得來的道理。
九、課堂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旌德縣 邑人 徽州 皓然 咯咯 嗽
哂 屹立 頷下 尾閭 縋 信夫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 (2)老翁哂曰
(3)徑搏老翁 (4)不瞬
(5)習伏眾神 (6)老翁手一短柄斧
十、拓展延伸: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會或經歷?請寫出來與同學交流。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白居易,掌握與其有關的文學知識
2.鞏固有關律詩的知識,積累詩文
3.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露的不同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在多次誦讀中透解作者在詩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1.對比探究《錢塘湖春行》與《長安春》的異同
學法指導
溫故知新法 閱讀分析法 比較探究法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溫故知新
1.本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詩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因他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故世稱“ ”。
二、整體閱讀,層層分析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全詩以“行”為線索,從“ ”起,到“ ”終。題目以“ ” 為著眼點,詩中寫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兩句中的“ ”兩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迷戀。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頷聯,頸聯運用了________的修辭手法。
三、深入研讀,揣摩詩句
3.詩歌第二聯中“幾處”“誰家”用得極其精妙,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系全詩,說說為什么。
4. 解釋詩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 ② 最愛湖東行不足( )
四、用心體會,把握情感
5.下列對《錢塘湖春行》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征,用準確而極富表現力的詞句,恰到好處地描繪了西湖春日美景,抒發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B. 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詩人善于選取典型景物,在鶯歌燕舞的動態中展示春的活力。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2、學習文章的寫作特色,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3、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
【重點難點】
1、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學生看后交流感受,教師借機導入新課。
(《動物世界》是大多數學生喜愛的節目,通過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弱小者的同情、憐愛,為下面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2、了解作者的有關信息。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2)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朗讀時應如何處理?
(學生讀后,思考交流,然后教師簡單提問。對于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過高,關鍵是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應如何處理感情基調,如對貓的喜愛、惋惜、厭惡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對貓的生動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學生讀課文,師生評議。
(這是朗讀指導的延續,為節約時間,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讀后通過評議,讓學生更加明確如何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四人一小組,自己設計表格,為三只小貓做簡歷。
(此環節主要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訓練了學生信息篩選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學習成果:利用實物投影投放學生設計的表格及其所填內容。師生評議表格的設計是否科學、全面,所填內容是否準確。通過比較、分析,教師強調作者對三只小貓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寫的重點。
(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學習的延伸和交流)
3、主題探究:本文通過養貓的經歷想表達一個怎樣的主旨?
(鼓勵學生大膽陳述自己的理想,教師不可統一答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只要學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四、課堂小結
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養貓帶來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題,也正是通過“我”一系列復雜感情變化的細節描寫來不斷升華的。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喜愛、惋惜、厭惡、悔恨
設計表格:為三只小貓做簡歷
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性格
“我們”的態度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復習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本文語言樸實無華,描寫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并進行賞析。過程如下:
(1)自主閱讀、賞析。
(2)相互交流、借鑒。
(3)集體交流、評議。
(在賞析、評議過程中,對于精彩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讀)
三、重點研讀,深入理解
熟讀有關第三只貓的部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第三只貓有著怎樣的遭遇?“我”根據什么判定鳥是被這只貓咬死的?
(2)假如這件事發生在養第二只貓的時候,“我”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
(3)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4)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
四、體驗反思,感悟內涵
1、學習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如可從“我”和貓的角度分別來談)
2、你有過類似于作者的經歷嗎?當時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布置作業
假如養第二只貓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了,“我”將怎樣想?怎樣做?請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書設計】
語言:樸實無華,栩栩如生
第三只貓:遭遇、“我”的悔恨
【教學反思】
《貓》是鄭振鐸小說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郁。其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深情是重點,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難點,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七年級語文學習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②“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五)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