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
教師在撰寫設計教案過程中,能夠學會收集整理材料,逐步養成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
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__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__、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__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要求學生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知識和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并形成記憶。
2.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教學重點】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
認識七大洲的輪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確定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舉例分析法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只有全方位地認識我們的家園,才能更好地愛護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關知識,在學習這個重要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教授新課]
一、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讀教材圖2.5,思考后回答: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追問: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哪個?請在書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指圖告訴大家格陵蘭島的位置。
教師指圖:比格陵蘭島大的陸地就是大陸,有這幾塊,比它小的就是島嶼,有很多,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師提問:請大家在“世界地形圖”上找白令海峽,思考:
A、什么是海峽?白令海峽溝通哪兩個大洋?
B、什么是海?這兩大洋的邊緣有什么海?
[過渡]知道了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這幾個基本概念后,我們來認識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稱及輪廓: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圖2.6及閱讀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和名 稱的由來,并回答一組搶答題:
A、請說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
B、亞洲是哪個洲的簡稱?它的英文有誰會讀?
C、Europe是哪個洲的英文名稱,它有什么含義?
D、“陽光灼熱的大陸”指哪個洲?
E、大洋洲怎樣得名?
教師引導:請大家觀察七大洲的面積和輪廓圖,哪個洲最大?哪個洲最小?(亞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師引導: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可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來記憶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七大洲的輪廓有什么特征?請同學們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來認識大洲的輪廓。(學生分組討論后,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說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就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今天我們先按幾何圖形的思路來學習大洲的輪廓。
教師示范:教師在圖上作示范,啟發學生如何按幾何圖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輪廓特征,勾畫大洲輪廓。
師生互動:教師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輪廓簡圖,學生說出它們的洲名。
學生活動:試勾畫一個大洲的輪廓簡圖。
[過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輪廓后,我們來看它們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
2.分布及位置
教師提問:請大家回憶一下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圖2.6,回答一組搶答題:
A、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C、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教師追問:請大家認真觀察七大洲分布圖和圖2.7,搶答:
A、哪些大洲的陸地是相連的?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B、哪些大洲僅以運河或海峽相隔?
教師啟發:剛才我們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況,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對分布,各大洲的輪廓大都是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形,為什么會這樣呢?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座的同學都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只要大家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說不定這個奧秘將來就能被你們揭開。你們有沒有信心?我期待這一天早日來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用前面學過的方法來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追問:這個組的同學認為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很好,那怎樣確定呢?
教師指導:在“世界地形圖”上以非洲為例用經緯網確定大洲位置。
教師提問:
A、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回歸線)
B、非洲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南回歸線)
C、赤道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中部)
D、哪條特殊的經線穿過非洲大陸?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0度經線、西部)
E、請注意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的位置。
教師示范:邊講邊在經緯網底圖上貼上非洲的輪廓圖。
教師引導:知道這種方法后,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貼亞洲的輪廓圖。
教師提問:
A、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極圈)
B、亞洲南端的島嶼被赤道穿過沒有?(被穿過)考資源網
C、東西經180~經線和東經90~經線穿過亞洲大陸沒有?各穿過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
教師示范:貼上亞洲輪廓圖。
教師解釋:教師邊貼南極洲輪廓圖邊解釋:由于地圖的繪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陸形狀就會發生變化,在這幅圖上,經線畫成了平行的,所以位于極點附近的南極洲的面積和形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教師提問:下面我請四個同學帶著地圖來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請大家看看他們貼對了沒有?如果有錯誤,哪個同學來給他改正?
學生活動:學生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
教師總結: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
[過渡]上面我們學習了七大洲的名稱、輪廓、分布、分界線以及怎樣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師引導:根據對大洲的學習,你們認為認識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追問:那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教師引導: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稱后,還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師追問:怎樣確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講解:對,我們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即用相對位置的方法來確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指圖)
教師提問: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學生讀圖回答)
教師啟發:我們還可以用方位來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和印度洋又怎樣描述呢?
教師啟發: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那北美洲又瀕臨哪些洋呢?
學生活動:學生上來貼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總結:教師評價學生回答情況,并啟發學生小結: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B、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D、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E、怎樣確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
G、確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鞏固練習}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為了檢查大家的學習情況,我要請一些同學來在電腦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圖練習,看誰拼得又快又好。
學生活動:請4~5位學生上來完成拼圖練習,其他學生邊看,邊完成教材3l頁的活動4。
教師小結:評價學生活動。
{小結}
教師啟發: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還讓我們學會了在地圖上確定位置的兩種方法,即用經緯網確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對位
置來確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師講述:這些知識和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很有用,希望同學們回去認真復習。
【板書設計】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業布置】
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4
教學目標
一、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英國的位置、領土組成、氣候特征以及氣候同農業生產的關系;
了解英國的經濟發展與主要工業城市的分布。知道英國的首都。
二、通過學習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系,使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并由此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系。
教學難點
英國新老工業的分布及主要工業中心的分布。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英國掛圖、英國主要工業分布圖,投影片:大不列顛島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布圖。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歐洲西部大約有30多個國家,它們大都歷史悠久、面積較小,其中世界上工業發展最早,目前在世界經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就是英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英國。
2、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英國圖,對比觀察英國、日本,思考它們在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岸線曲折方面、領土組成方面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兩國的緯度位置近似,但英國的緯度位置偏高,大約位于北緯50°~60°之間。都是群島國家,英國位于大西洋的東北部,瀕臨北海,與歐洲大陸相望,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隔日本海同亞洲大陸相望;兩國的海岸線都非常曲折,多優良港灣,為它們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它們成為世界的海運國。英國領土主要由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組成,稱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島又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英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英國”源自我國對英格蘭的簡稱。后來習慣上用它泛指今天的“聯合王國”。而日本由九州島、本州島、四國島和北海道以及周圍的小島組成。英國同日本一樣,四周臨海,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
板書一、歐洲西部的島國
1、位置和領土組成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思考,英國沿海多優良港灣,為其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英國成為世界的海運國,除了同海陸輪廓有關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英國地圖,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關系,英國同歐洲之間隔有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這兩個海峽是西歐與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重要海上航道,英國正好處于這個航線的樞紐位置,英國還處于大西洋航線的要沖,這些都有利于英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最近英、法兩國為了溝通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在多佛爾海峽修建了穿過海峽的海底隧道。
板書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利航運
引導分析優越的海陸位置和眾多的港灣,為英國海上交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那么英國為什么會成為世界上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哪?請同學們閱讀英國掛圖,在英國本土找到了哪些礦產資源?它們又對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工業化的國家提供了什么條件?英國海上交通的發展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工業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傳統工業部門主要是依靠國內煤鐵資源及靠海洋運輸掠奪殖民地的原材料發展起來的。因此,傳統工業部門的工業中心多靠近煤、鐵產區,如伯明翰、倫敦、設菲爾德、格拉斯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英國殖民地統治的瓦解,原有工業設備陳舊及國內煤鐵資源的減少,使傳統工業部門中的鋼鐵、煤炭和紡織工業日漸衰退。英國充分利用原有工業基礎和科技優勢,發展了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等。這些工業部門多分布在倫敦附近、英格蘭中部和蘇格蘭南部,如:倫敦、伯明翰等。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北海油田的開采及石油資源的利用,對英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板書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l、英國的早期工業及其分布
2、英國的新興工業及其分布
承轉英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工業中心比較多。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而農業的比重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讓我們來看英國伯明翰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課本第45頁圖14、7),分析一下這里的氣候特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對。這里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冬季比較溫和,夏季比較涼爽,年降水量比較多,季節分配較均勻。空氣濕潤,云量較大,雨天較多,日照較少,屬于海洋性氣候。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大不列顛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布圖,思考并分組討論以下問題:英國乳畜業和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從三幅圖中你看出英國的氣候同農業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東南部產麥區中有一片空白?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西部由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所以畜牧業發達。東南部降水較少,相對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期較長,是種植業的集中產地。東南部產麥區中的空白,主要是倫敦及其周圍的工業區。但是,由于氣候原因,在英國乳畜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種植業相對比較少,主要種植小麥和大麥等作物。近年來糧食基本可以自給,但肉類、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板書三、濕潤氣候與農業
歐洲西部
1、位置和范圍: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面積500萬平方千米。
2、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西部大多數國家是經濟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
(2)歐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約居各大洲之首
(3)瑞士——“鐘表王國”;丹麥——“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瑞典——制造業盛名;挪威——人均水產品產量居世界之首;荷蘭——花卉種植業發達,的有“郁金香”。
3、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三大旅游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
(2)豐富的旅游資源:
①音樂之都——維也納(奧地利);
②藝術之都——巴黎(法國)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
③湖光山色“鐘表王國”——瑞士;
④羅馬古跡、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⑤地中海沿岸沙灘陽光,看斗牛比賽——西班牙;
⑥觀賞花卉風車,參觀圍海造田工程——荷蘭;
⑦乘船游覽峽灣,觀看午夜太陽——挪威;
⑧千年古都,斗獸場——羅馬;
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國。
歐洲西部的工業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
本區工業特點:制造業為主本區對外貿易很發達,許多國家進口原料、燃料、糧食;
向國外出口機械、汽車、化學物品和食品的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區”、南部慕尼黑新興工業區;英國有中部工業區及蘇格蘭的高新技術區;意大利東北部工業區。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了解本區的位置和范圍。
(2)記住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稱號)、好望角、剛果盆地、維多利亞湖(最大)、乞立馬扎羅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東非大裂谷。
(3)記住可可、黃金、金剛石與銅的分布及出口國。
(4)掌握本區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
(5)了解本區以高原為主的地形與特殊地形區。
2.智能的培養:
(1)通過讀圖判斷尼羅河的,剛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初步學會比較分析兩條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景觀圖片和有關數據,比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氣候與景觀特點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規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本區自然環境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學重點: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海岸線平直;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礦產及分布區。
教學難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東非裂谷帶和剛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掛圖。
教學方法:講解法,練習法,讀圖分析法結合進行。
教學設計:前兩節我們學習了北非的自然環境、居民和經濟以及主要的國家,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西亞和北非地區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種特征上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北非:白;本區:黑人為主,因此本區又有黑非洲之稱)
本區雖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區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邊緣。(邊指圖邊講解)
下面我們看一下本區的地理位置,13.1圖西臨大西洋,東岸印度洋。
宣讀課文第一段,了解本區是“黑人的故鄉”。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掛非洲地形圖,對照讀課文地形圖,提問:非洲以什么地形為主,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掛圖上是褐色,課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為主)。追問:地勢向什么方向傾斜?(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勢高。
本區東部高原上有一條斷裂深陷的東非裂谷帶,讀東非裂谷帶示意圖,提問:
裂谷帶起于何處,經過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贊比西河口南,向北縱貫東非高原——跨過赤道——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經紅海啞喀巴灣,延伸到西亞朗死海附近,長達6000km寬50—80km]。
宣讀課文中有關東非裂谷的一段課文,讀完后提出4個問題,讓同學回憶。
(1)東非裂谷帶的形態特征[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連串,深而狹長,被稱為“地球的傷痕”]
(2)在地形圖上找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殼斷裂作用形成的]
(4)課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雖然以高原為主,但也有地勢較低的盆地——剛果盆地。這個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內陸湖,后來由于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瀉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學們看圖,非洲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線平直——使得海灣、半島、島嶼少。
要求同學找出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讀P29“讀一讀”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熱多雨的氣候
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為什么?
同學們看13.5圖,找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按氣候帶劃分,應屬熱帶。
2.再看一看本區絕大部分年均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在20℃以上應屬熱帶,所以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回答)
指導同學讀年降水量圖13—5,從本區南北兩端看起,依次從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區大部分地方降水量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氣候帶分布圖,明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有哪幾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地中海式氣候]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熱帶雨林氣候帶,南北兩側的氣候帶都是南北對稱分布的。其中熱帶草原氣候也叫薩瓦那氣候,從而我們看出本區以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和薩瓦那氣候為主,而北非則以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此外大家看圖“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
講解:從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我們能看出整個非洲的氣候以熱帶草原面積最大,氣候特點,是一年明顯分為干濕兩季。
濕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富。
干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學閱讀P31課文。
指導看13.7,13.8圖
完成P31“想一想”三個題。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根據同學閱讀回答:
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世界上出產金剛石最多的國家——扎伊爾
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世界上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贊比亞
本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
總結新課,并作練習,宣布下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西臨印、大西洋,陸地輪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區
非洲之最:
乞力馬扎羅山(最高)維多利亞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幾內亞灣(最大)索馬里半島(最大)
三、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之稱)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種類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黃金金剛石——扎伊爾鋁土——幾內亞銅礦——贊比亞
板書提綱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為主: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
裂谷: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南——東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西亞死海附近)
盆地:剛果盆地
另有乞力馬扎羅山(最高山)維多利亞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幾內亞灣(最大灣)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島)索馬里半島(最大半島)
三、炎熱多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黃金(南非)
金剛石(扎伊爾)
鋁土(幾內亞)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 緯 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 就半球來說,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就全球來說,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初中地理教案7年級篇7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