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
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2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秦朝_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情況。
2、 能力目標: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認識到秦的_是激發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亡,課文完全緊扣此問題展開。
秦末農民戰爭是本課的重點,教材首先從導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秦的_談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法導致民怨載道。其次,介紹了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殺秦軍,占縣城,建政權,天下應,說明秦朝統治已失去了民心,_秦朝是人心所向。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是我國歷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后,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是本課難點。同樣是劉邦、項羽,他們在秦朝滅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而秦亡后的活動就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對此問題會有一些疑惑,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難點。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學法指導
1.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從圖片和史料中感知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2.農民戰爭是第一次學習的課題,要在學習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從特點、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績等幾個方面入手,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
3.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應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進行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較劉邦、項羽在秦亡前后所領導的戰爭的目的,從而認識楚漢戰爭與此前進行的農民戰爭的本質區別,初步懂得判斷戰爭性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九百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去戍守邊境,在前往漁陽戍邊業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誤期,導致起義戰爭爆發。但這只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從當時社會現狀來看,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_。秦的_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間的殘酷統治,也包括秦二世時的黑暗統治,這種_的主要表現是:(1)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2)繁重的賦稅、徭役(農民要將收獲的2/3上交國家)和兵役;(3)嚴酷的刑法(“族誅”和“連坐”);(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的途中,遇雨誤期是偶然的,這只是戰爭爆發的表面因素,即使沒有陳勝、吳廣在漁陽遇雨誤期,秦末農民戰爭也會爆發,只是時間遲早問題。所以,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朝的_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局動蕩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力嚴重破壞
2.秦朝的嚴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誅③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農民戰爭中,對_秦朝統治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馬陵之戰
4.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楚漢之爭 D.城濮之戰
5.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題
6.秦始皇時,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領導大家舉行起義。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事發生在哪一年?具體地點在哪里?
②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③兩位小隊長是誰?這一事件標志著什么?
三、問答題
7.秦末農民戰爭什么時候爆發?領導人物是誰?有何影響?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
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作業: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