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
物理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很多物理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方向出發,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也可能達到同樣的結果。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1
【設計理念】
1. 通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
2. 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
3. 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知道一切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 會用彈簧秤法測浮力。
3. 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4. 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決定的。會判斷物體浮沉。
5. 會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體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學器材】
彈簧測力計、墨水瓶、燒杯、水、乒乓球(3個)、溶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測量工具是什么?(測力計)
3. 出示彈簧測力計下掛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幾個力?(兩個)
4. 兩個力是什么關系?(一對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一)演示實驗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況,看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2. 分析變化原因,手對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學生實驗:
將彈簧測力計吊著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沒,觀察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現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對它向上托的力。)物體在其他液體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實驗:
將吊著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現象?分析變化原因。
問:漂浮的物體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學生實驗:
將乒乓球投入水中,設法將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就是浮力。)
(二)板書
一、 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體) (施力物體)(方向)
分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都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受力物體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另外對浸入的理解,它包含兩種情況:①部分浸入;②浸沒。
討論:
1. 給你彈簧測力計、水、燒杯、鉤碼,如何測出鉤碼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測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g 。
(2)物體浸入水中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體中物體一定受到浮力嗎?(有各種意見)
演示實驗:
圖1
(1)取一只去底的礦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問: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會浮起嗎?(會。因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現象:乒乓球被水壓在瓶底,同時有水從塑料瓶口漏出。
(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為什么呢?)
板書:二、浮力產生的原因(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觀察乒乓球下面積滿水時有何現象發生?
(現象:乒乓球下積滿水時乒乓球會上浮。)
(4)將水倒回燒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給它向下的壓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積滿了水,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而且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乒乓球上浮說明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這就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圖2
我們舉特例來分析:立方體浸沒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
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和面積相等,并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問:水給它們的壓強是否相等?(相等)
問:水給它們的壓力是否相等?(讓學生討論)(壓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兩表面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表面的表面積相同,據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更大。即>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板書:原因:>
而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這就是浮力。
板書:實質:=-,方向豎直向上。
總結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那么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
板書:三、物體的浮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個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松手后出現什么現象?分析討論。
圖3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水)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懸浮)
(2)當>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上升)(上浮)
(3)當<g p="" 板書: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對它的支持力。)()
問:那么上浮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我們就說物體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三、總結擴展
(一)本書主要學習三個知識點: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實驗法測浮力?
2.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要理解、記憶,并且借助實驗,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思考:上浮的物體(),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討論:物體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的體積能怎樣變化?說說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系?
四、布置作業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2
宇宙和微觀世界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 的;
(2)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3)了解原子的結構;
(4)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物質從宇宙到微觀世界的研究介紹,發現并說明物質是可以分割的;
(2)通過把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的類比,建立微觀世界的結構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認識并體驗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質組成。
學習物質的世界,體會物質世界的奇妙。
(二) 學法點撥
物質世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研究:宇觀世界:宇宙、銀河系、地球等。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大多距離我們非常遠,要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宏觀世界:地球上人類可以實地觀察和研究;微觀世界:物體尺寸非常小,要借助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和研究。
微觀物質的尺度很小,人類肉眼無法直接觀察。但是,分子也有結構,它是由原子組成的。
課前準備
○1取一根蠟燭放入小金屬罐熔化然后觀察蠟燭凝固時體積的變化。
○2查閱、收集有關太陽系、銀河系的資料、人類探索宇宙的資料。
○3查閱、收集有關分子、原子結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
教師:人們說廣闊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么,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萬物,變化萬千,那么,這絢麗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這一切給人類留了許許多多的謎,引發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激發了一代代科學家對它們孜孜不倦的觀察和研究。那么,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探究的足跡,從宏觀到微觀作一次旅行,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吧。
1.宇宙有多大?
綜合觀察課本圖10.1-1和課本圖10.12-1。
請同學們說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報道發現第十大行星)。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
2.交流資料數據: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陽系之中,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遍的行星;
太陽系置身于銀河系之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科恒星中的一員;
銀河系只是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許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我們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
(3)根據以上資料、數據讓學生推理,說一說他們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結論: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大得很難以想象。
3.人類對宇宙的探究過程。
交流資料: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的學說;
哥白尼與日心說;
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我國“神舟”號飛船的五次成功飛行。宇航員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繞地球航行。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太空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宇宙的奧秘將逐漸被揭示。
4.宇宙的組成
問題: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
物質由分子組成
○1問題: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探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組成;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但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到底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2分割物質實驗:
物質分割有一個限度,分割到這一限度時小粒子能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科學研究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第一個把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1學生交流課前觀察蠟凝固時體積的變化。(液體蠟在凝固時體積縮小,中間凹陷下去。)
○2問題:我們知道物質一般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存在。物質處于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實驗,我們看到物質在一般情況下由液態變為固態體積縮小,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增大。物質由分子組成,那么,物質存在的形式與分子的存在狀態是否聯系呢?
○3探究:先讓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堂上聽課,課間在教室里活動時,課間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這三種情況下活動的狀態和活動空間。
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結論:根據以上探究,可以認為物質存在的形式與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狀態有關。
原子結構
我們知道了物質同分子組成,人們又猜測分子能不能繼續分割?科學家發現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并把這樣的粒子稱為原子。同時還發現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單個原子組成。
在一般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而質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組成……
達標自查
1.我們人類生活在廣闊的宇宙里,太陽是 中一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人類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 條軌道上運行。目前發現的太陽系有 大行星。
2.物質由微小的粒子組成。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質的性質,我們叫它 。由于它的體積很小,一般要用 觀察。
3.固態物質中,粒子之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體沒有確定的 ,具有 。氣體粒子之間作用力小,故氣體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質由 組成。分子由 組成。原子核外的電子繞 運動。
6.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時候,體積變化的正確說法是:( )。
A.體積都變小; B.體積都變大; C.有的體積變大,有的體積變小; D.無法判斷。
7.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B.液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C.液體有一定的體積,沒有一定的形狀; D.氣體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8.下列單位換算中,正確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對物質結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固態物質的排列規則,就像學生做廣播體操一樣;
B.液態物質的分子可以移動,就像操場上踢足球的學生一樣可以在球場上跑動;
C.氣態物質的分子幾乎不受力,就像下課以后的同學可以自由活動。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時候,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猜想:
設計、進行實驗:選用熟動物油作為探究對象。
把熟動物油放在燒杯里,用火加熱,使它完全熔化,記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開火源,使熟動物油冷卻。
觀察:它的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你還可以用什么物質進一步進行探究?
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
11.探究:水結成冰以后,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猜想:
設計、進行實驗:
分析結論:
交流:通過第10題和第11 題的探究,你有什么發現?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電流,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電流大小的引入,培養學生類比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特點,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與協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電流表的正確使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電流你了解多少?
1.電流的成因:
1.電流方向的規定:
3、電池有正負兩個極,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
學生回答問題。
(二)、認識電流
1. 播放水流視頻,類比水流引入電流
水流有強弱之分,單位時間內從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電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樣,有強弱之分呢?
2.教師演示課本52頁----觀察:燈泡的亮度,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學生看書52頁,得出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的多少叫做電流。并自學電流的單位及各單位之間的進率,完成下面的練習題
4.電流單位轉換練習
①房間燈泡中的電流約0.2A,等于 mA.
②半導體收音機電源的電流約50 mA,等于 A.
③計算器中電源的電流約100μA,等于 A.
④家用電冰箱的電流約1 A,等于 μA.
5.課件展示和看課本52頁了解一些常用電器的工作電流的大小。
(三)測量電流
1.學生看書使其知道,1.電路中電流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2.電流表的符號是A
2.探究活動:
1認真觀察電流表 。觀察電流表的外觀,你能發現什么?
2拿到一個測量儀器先觀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學J0407型直流電流表說明書,回答下列問題:
a.電流表的用途
b.電流表的測量范圍?怎么選擇測量范圍?選擇0--0.6A量程時,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電流值;選擇0—3A量程時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電流值?
c.電流表的正確使用方法
3.教師引導學生練習電流表讀數。
4.學生探究: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練習使用電流表
5.針對學生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課堂練習
(五)、師生共同小結:
(六)、板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 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 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 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重點難點解析】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 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