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小編帶來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1
第一節生物的特性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法
鞏固練習
1.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2.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教學反思: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②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③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過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②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①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②能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調查法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新授課
第一節生物圈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2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征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征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里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么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么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征。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征。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征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干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么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征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么什么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后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么?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征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游戲:比眼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么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并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并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么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3、漫畫里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么?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里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征,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貍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了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余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布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后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二)技能性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嘗試培養青菌和曲菌,并用顯微鏡觀察。
(三)情感性目標
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難點: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難度。
教學建議
一課時
實踐訓練:觀察酵母菌的形態
創新訓練:霉菌的培養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課前準備B:
①介紹霉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課本。
一、講授新課
1.酵母菌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
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
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
1、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
2、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
歸納總結: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制作投影片。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母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二、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進行實驗觀察:
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
②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
③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青霉孢子梗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的營養方式
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歸納總結。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_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③指導學生采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制造有機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通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著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群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說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么?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溫度,這些有利于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溫暖的淺水區。
課后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后習題
1、下列各項屬于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于生命現象的是()
A、母雞下蛋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大汗淋漓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松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于()
A:應激性B:多樣性
C:變異性D:遺傳性
6、(2022威海)下列屬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教學反思
《認識生物》一課的實踐,導入新課用時一分鐘左右,然后進入自主學習閱讀文本階段。共計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只能讀三遍,少數學生只能讀兩遍多一點。然后做練習題。做練習題這個過程兩班情況差不多。從學生做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文本仍然很陌生。對訓練單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迅速的找到相應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從文本尋找。
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作訓練單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如:恐龍化石為什么不是生物?學生能夠回答出它不具備任何一種生命現象,沒有一項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營養物質,不能生長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說恐龍化石不是生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在回答課后問題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它是不是生物的問題時,班級產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
爭論的焦點就是“鐘乳石在慢慢長大”。針對這個問題我主要采取了“導”而不是講,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明白“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和動植物的長大區別是溶巖的堆積,不是靠吸收營養物質長大。整堂課絕大多數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可以說效果遠勝于原來的課堂教學。
九年級生物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