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都有哪些?生物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點是生物可以代謝和遺傳。前者表明生物一定有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二)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請同學們談談我們身邊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現象,為什么會有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呢?
(二)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第一課時)
師: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數據,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現的問題,繪制曲線圖
師:巡回指導
師:請同學們將所繪制的曲線圖中的曲線延伸,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
即20__年的人口數量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師:人口壓力很大,請同學們討論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我國的____政策過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有無作用?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表看法
2、環境問題嚴峻(第二課時)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和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人們的活動給生物圈帶來了很多跗面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周圍環境污染的例子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匯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污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表看法,互相補充
(三)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一、環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境問題嚴峻
1、酸雨。
2、臭氧層空洞。
3、溫室效應。
4、水污染。
5、噪聲污染。
6、農藥、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2
了解生物間普遍存在攝食與被食的關系。
知道什么是食物鏈。
2、能力目標
通過自主學習,能分析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并能畫出簡單的食物鏈。
通過查閱資料、方案設計等培養學生運用網絡知識和書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幫助學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科學自然觀。
培養學生對探究食物鏈的興趣,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建立食物鏈的概念。
2、培養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生物防治方案的設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網絡課件,并調試好電腦。
2、學生準備寫有莊稼、田鼠、貓頭鷹、牛、草、人的卡片以及連接卡片用的帶箭頭的紙條,雙面膠。
五、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交流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
師:在第3章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人體物質和能量食物。那么食物又來從何而來呢?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將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
師:想一想獵豹和羚羊是什么關系?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看過貓抓老鼠、蜜蜂采蜜等場景,那貓和老鼠、蜜蜂和花蜜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師:好。這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就叫做食物鏈。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食物鏈的知識。
師:下面我們點擊網頁上的學習目標,了解一下,這節課我們應該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
師:在了解學習的目標后,我們來看看食物鏈這個概念是什么時候由誰提出的?
新課學習
師:下面點擊在線學習。我們知道在語文課中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成語,哪個同學能回答一下,這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
師:那我們想一想,螳螂、蟬、黃雀他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和同學討論一下,并填寫在本頁
下方的表單中,姓名用學號代替,并提交。然后刷新一下,我們可以看到屏幕上顯示了大家的答案。
師:我們能把他們連成食物鏈嗎?在紙上試一試,可以參考課本P70頁。
師:下面我們點擊”分析農田中的生物”的標題,觀看農田中的生物的視頻。看完后和同學討論一下,在紙上畫一畫。各個小組用準備的材料連好食物鏈。互相展示。
師:我們再看分析食譜中的生物。
師:我們看到了哪幾樣生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在紙上畫一畫,各個小組用準備的材料連好食物鏈。互相展示。
師:我們再想想這條食物鏈的起點生物是什么?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屬于什么成分? 生:回答。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
師:食物鏈中的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什么成分?
生:回答。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答案情況總結。
師:下面我們點擊”動物的食性”,了解一下動物根據它們吃的食物不一樣,可以分為哪幾類?
師:請同學回答。
師:我們學習了食物鏈的知識后,要把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點擊生物防治。閱讀上面的內容,可以通過資料搜索,獲得生物防治的知識,并和同學討論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分析、講解。
師:接下來我們電擊問題討論,閱讀”食物鏈的故事”,并討論回答問題。
生:點擊食物鏈故事,并根據從中得到的啟發,回答課本第73頁的DIY。
師:請學生回答,并作分析。
師:同學們還可以電擊”課外拓展”,了解一下和食物鏈有關的知識。
師:下面我們點擊小結。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師:課后繼續做課本第73頁的DIY。
八、課后反思
由于本校的設備條件比較差,本課的展示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有更好的條件,本節網絡課是很精彩的。
另外這節課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要能熟練操作電腦。
本節課還可以上遠程教學課,在課件上只要稍做修改。
第二單元 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3
一、 教學指導思想
本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上冊的內容,依據新課程概念,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師生的雙主體地位。在與學生的溝通
交流中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2、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理念,使學生學會在互相配合中
取長補短,在合作中提高。
3、立足教材,發展課程,通過方案設計、查閱資料,培養學生
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
二、 重點難點分析
1、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識食物鏈,構建食物鏈的概念。
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的能力。
2、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設計生物防治方案。
3、 關鍵問題:通過對食物鏈,特別是與人有關的食物鏈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建立保護環境,保護生物的意識。
、 關鍵問題的處理:
課前收集資料,作好充分準備。
教師通過提問,組織活動、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
得出正確的結論,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三、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找關于松毛蟲和灰喜鵲兩種生物的相關資料。
2、學生游戲道具:印有獅子、鹿、青草、昆蟲、蜘蛛、雞、貓頭
鷹、青蛙、蛇、鷹的彩色圖片,制作十四頂配有以上圖
片的小帽子。
3、學生活動卡片:準備印有各式菜肴的彩色小圖片若干張。、多媒體課件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生物間普遍存在攝食與被食的關系。
知道什么是食物鏈。
2、能力目標:
通過分組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畫一些
比較簡單的食物鏈。
通過方案設計、查閱資料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
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科學自然觀。
培養學生探究食物鏈的興趣,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
策的意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生物的生存與周圍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動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還受周圍其他因素的影響嗎?
觀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圖片
提問:
1、這張圖描述了怎樣一個諺語故事?、說出這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
學習新課
1、食物鏈
[學生游戲活動]:“我”被吃掉啦!
請學生上臺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圖片的小帽子,來扮演各種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克星,有紅色大箭頭指向對方。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第一組:獅子、青菜、鹿
第二組:青菜、食蟲雞、蜘蛛、貓頭鷹、食草昆蟲
提問:1)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連在一起,像什么?
2)在食物鏈中,連接各種生物的“箭頭”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組活動:青草、蛇、蚱蜢、鷹、青蛙
如果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又增添了一種生物——公雞,那食物鏈會不會有什么變化?會有怎樣的變化?
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公雞,并尋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鏈。
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以,存在的食物鏈也會有很多條,并且相互交錯在一起。
[總結]:通過幾輪游戲,相信同學們對食物鏈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請大家結合屏幕上顯示的這幾條食物鏈,總結一下食物鏈的一些規律:
1) 食物鏈一般由哪幾類生物構成?
2) 它們分別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什么角色?
為什么?
3) 從屏幕上的這三條食物鏈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4) 第2、第3環節的動物有何不同?
5)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雞既可以位于第2環節,又可以位
于第3環節,說明什么?
2、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提問:那人類參不參與這種食物鏈關系呢?
民以食為天,人的食物從哪里來呢?
課件展示:豐富多彩的食品品種
人參與食物鏈的過程
[學生探究]:請你“吃”大餐?
三位同學一組,從三個小盒子內分別抽取一張食物圖片,貼在白紙上,并連出一條與之有關的食物鏈。
各組學生代表上臺匯報自己的食物鏈。
討論:從食物鏈角度考慮,人會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響嗎?
[總結]:
人與動植物之間有著復雜的食物聯系。人的食物種類很多,因此與人有關系的食物鏈,實際上要比我們畫的復雜得多。
通過大家所畫的食物鏈可以看出: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
一環扣一環,相互依賴生存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生物受到影響,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我們人類自己。因此我們應該要對它們加以保護,其實也是為了我們人類自身更好的生存。
3、 生物防治
[課件展示]:含啄木鳥、貓頭鷹在內的食物鏈場景。
討論:找出圖中的食物鏈關系。
啄木鳥、貓頭鷹在自然界中起什么作用。
總結:科學家從生物的食物鏈中得到啟發,想出了利用天敵對農林
害蟲進行生物防治的辦法,大大減少了害蟲的危害。
[學生活動]:設計生物防治方案
閱讀信息庫和課前查的資料
分小組從松毛蟲的危害,灰喜鵲的生活習性、管理和調教、
滅蟲能力等方面設計防治方案。
方案發布:各組方案展示,其他組同學可以發問。
[實例分析]:田地里種的青菜上常會長上許多菜青蟲,一個同學把媽
媽養的幾只老母雞放到田里去,用老母雞來防治菜青蟲。
你認為這樣的方案可行嗎?為什么?
小結:
動腦筋思考:
什么叫食物鏈?
書寫食物鏈時應注意些什么?
;第3環節的生物通常為肉食性動物;箭頭表示被吃關系。)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4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中的內容,此單元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本課內容就是在研究了植物適應環境的特性、了解了植物對環境的依賴性及不同環境里生存著的不同生物的基礎上,以一個典型的生物群落為例研究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影響,并重點研究食物鏈,為后面認識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做鋪墊。
《食物鏈》是一節建構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思維的課。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經歷“初步感知食物鏈——建立食物聯系——建構食物鏈概念——完善食物鏈認識——了解食物鏈若被破壞帶來的影響”這樣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通過師生點撥互動、生生合作互動,學生初步建立食物鏈、食物網等概念,并在建構科學概念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1.初步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生產者、消費者。
2.經歷建構食物鏈等科學概念的過程,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3.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滲透維持生態平衡的思想教育。
經歷建構食物鏈等科學概念的過程,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
理解食物鏈中動植物間的排序及箭頭的指向。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食物鏈模型、剪刀。
學生準備: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四人。
黑色大頭筆、彩色卡紙條、回形針。
根據新課標理念、教材分析及確定的教學目標,擬以這樣的設計思路進行本課的教學: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食物鏈;
二、尋找、發現——建立食物聯系;
三、交流、分析——建構食物鏈概念;
四、歸納、整理——完善食物鏈認識;
五、拓展與思考——了解食物鏈若被破壞帶來的影響;
六、總結;
七、作業。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了解細菌的形態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么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了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么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桿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描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 程,養成愛花的良好習慣。
【學習過程】
一、課前檢測:
1、根的生長靠根尖細胞的_增加細胞的數量和細胞體積的增大。根生長最快的是區。
2、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發育成的。
3、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的、、。
4、植物的生長需要最多的無機鹽是含、、的無機鹽。
二、自主學習,教師 點撥:
(一)、花的結構。
認真閱讀教材102頁完成下列各題。
1、 認真填寫名稱。
2、 觀察花的結構,按照由外到內,由下到上的順序,發現它由、、、、 組成。
3、 雄蕊包括、組成。
4、 雌蕊包括、、三部分。
5、 花粉在里,卵細胞在,精子在里。
6、 花的 結構中最重要的 是,包括和。
(二)、傳粉和受精。(閱讀教材103頁完成下列問題)
1、開花結果。
2、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
3、受精的過程:當花粉落到柱頭上后,受到的刺激,開始萌發長出 ,其內含有
花 粉管穿過、進入子房,到達 ,花粉管末端破裂釋放出來,與里面的結合,成為。這就是。
三、梳理知識體系。
1、 花的主要結構
2、受精指與結合形成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
為 什么說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鞏固檢測
1、一朵花的結構中,從外到內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細胞存在于下列哪一個結構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頭D胚珠
4、受精后,子房發育成,胚珠發育成,子房壁發育成。
5、當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這朵花肯定不能發育成果實?()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藥
6、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種子,至少需要花粉()個,精子()個。
A1個B3個C6個D12個
7、從花粉萌發到進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頭上B花藥中C花粉管中 D胚珠中
九年級生物復習知識點教案篇7
《細菌》這一課題是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生物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節,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營養方式需要植物體內的葉綠體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識來引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后的作用。本課安排在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的基礎上來進行,通過與動物植物細胞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結構。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菌類是分解者,菌類雖然多數個體較小但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菌類和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整個生物界。
(二)本節的學習目標及依據: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德育目標:
1、通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處理:
(一)學情分析:
由于班內學生成績相差懸殊,且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失時機的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課堂教學中,應通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討論題“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采用觀察法,結合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二)學法:
1、通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新課導入:采用抗戰期間日本人以細菌作為生化武器導入新課:日本人用抓來的中國人來做細菌試驗,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從來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細菌
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通過對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這段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成功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三)細菌的形態結構:
本部分通過觀察掛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細菌的三型,通過具體的數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細菌個體的大小。通過和老師一起繪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的比較來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四)細菌的生殖:
通過計算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之快,四個小時后100個細菌將繁殖成25600個通過這一活生生的數字引起學生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并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強調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體,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從而認識細菌的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
(五)練習鞏固
通過本節的學習掌握了細菌相關知識,為了反饋課堂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課后P61的技能訓練和練習進行知識鞏固。最后讓學生繪制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