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教案地理模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怎么寫出優秀的教案地理模版?這里給大家分享教案地理模版,方便大家學習。

教案地理模版篇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教案地理模版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

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三、課前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

2.向各組布置閱讀教材圖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搜集資料、制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并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四、教學過程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

(3)師問:“為什么有人說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據圖介紹:大家吃過泰國米嗎?很香!東南亞人民的主食和我國南方人一樣,也是大米飯。水稻是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濕熱的氣候條件,還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這里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

(4)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說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溫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溫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說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說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現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民俗風情:“沙爹、加厘飯、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展旅游業有很大優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馬泰旅游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現在請大家跟著導游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隨常練習第二節

六、課后小結: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1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3.5N

2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11個國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介紹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四、物產和旅游資源:

1、主要物產:橡膠、椰子、油棕、水稻、錫、石油等。

2、物產的分布:P15活動。

3、旅游資源:介紹新、馬、泰的旅游資源。

五、華人、華僑:

1、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2、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3、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和華僑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

教案地理模版篇3

一、教學目標:

1.運用事例,說明地球的形狀;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三、教學難點:

地球大小的單位。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地球是圓的嗎?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歷史過程

1.天圓地方

2.渾天說

3.麥哲倫環球航行

4.地球衛星照片

5.地球是圓的

6.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于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環節二、給地球量一量“身”

認識地球大小的歷史過程及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

環節三、地球儀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認識地球儀上的裝備。

3、緯線和緯度。

4、經線和精度

5、練習如何利用經緯網定位。

環節四、本節主要知識小節(標題)

附:板書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儀

3、緯線和經線

4、經緯網定位

環節五、作業布置:

練習冊第一節地理填充圖冊第一節

教案地理模版篇4

本節內容的設計從教材結構上講是用于回答本單元引言部分提出的兩個設問:“常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和“氣象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理論基礎上,在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全球大氣運動框架下對各地區常見天氣系統的具體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識,如高氣壓、低氣壓、極鋒等;此外,本節內容的掌握更可使學生將地球上的大氣有關知識學以致用,分析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識要求:

1、掌握有關氣團、鋒面、鋒線及鋒的概念,理解氣團、鋒面的分類。

2、掌握不同鋒面、同一鋒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區、同一鋒面控制下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天氣的變化特點。

3、理解低壓、高壓與氣旋、反氣旋的關系及其對天氣變化的影響。

技能訓練:

1、培養學生從運動的角度分析解讀鋒面系統、氣旋反氣旋系統與天氣關系圖。

2、運用簡易天氣圖,說明天氣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帶來的天氣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近期天氣變化狀況引入主要天氣系統的類型。

2、Flash課件演示鋒的形成、冷鋒暖鋒及準靜止鋒的運動變化過程,從動態的角度掌握鋒的有關組成部分及其運動變化對天氣的影響。

3、讀圖2.21“2003年10月14日12時世界海平面的氣壓分布(局部)”并結合flash課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壓(反氣旋)、低壓(氣旋)、高壓脊、低壓槽等概念并從動態的角度理解氣旋、反氣旋的演變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正確理解天氣現象的發生、變化,樹立物質世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明確科學監測預報的重要性。

2、使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學習有用的地理,將所掌握的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指導生活。

教案地理模版篇5

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知道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

2.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

3.通過閱讀等溫線分布圖,培養學生判讀等值線的技能。

4.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教學重難點

1.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

2.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教學工具

掛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學生收集到的圖片,北國冰城哈爾濱的自然景觀(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觀(“冰燈游園會”):在冰燈游園會上人們冒著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觀賞那正在開屏的冰孔雀、競相開放的冰荷花……晶瑩剔透,色彩繽紛,像是步入神話中的水晶宮。南國的廣州,在一年一度的春節迎春花市上,數不清的奇花異卉、爭妍斗麗,競放芳香,使學生獲得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的感性認識。

(教師小結)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二、新課教學

(一)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1.比較學習新知

讀圖2.13,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

要了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等溫線分布圖。

根據我們學過的等溫線知識,我們分析一下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看看我國冬、夏氣溫分布有什么規律?(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1)冬季等溫線排列密集,說明冬季南北溫差大。黑龍江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氣溫在16℃以上,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2)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向西到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

2.設疑導讀

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懸殊呢?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將近50個緯度。除緯度因素外,還有冬季風的影響。

引導學生讀課本P40圖2.28,思考以下問題:

(1)冬季風的源地在哪兒?風向如何?

(2)冬季風對我國北方和南方氣溫的影響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別?

(3)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島和臺灣島能否受到冬季風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且冬季風在南下過程中,受崇山峻嶺阻擋,勢力漸弱,故南方受冬季風的影響而降溫的程度遠低于北方。

過渡: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1.讀圖導讀

用同樣的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全國等溫線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黑龍江省北部7月平均氣溫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氣溫為28℃,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7月我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2.設疑導讀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同學們想一想這些特點對我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討論回答。)

(1)夏季普遍高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2)冬季北方嚴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損失,另外,容易使北方農作物造成凍害等。

過渡:什么樣的溫度才能使農作物活躍生長呢?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三)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

根據活動積溫,我國劃分了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請同學們讀圖2.17《中國溫度帶的劃分》。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幾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

(4)我們生活的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大部分地區、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海南島、長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小組討論、回答。

結合課本P33“活動”,說一說在不同的溫度帶,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飾、耕地、農作物、飲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四)東西干濕差異顯著

1.讀圖知新知

讀圖2.18,小組合作,相互交流。

(1)找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位置。

(2)用彩色筆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觀察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及其東部大致經過的地區。

(3)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教師總結: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總趨勢: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設疑導讀

(1)造成我國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找出我國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3)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很大,一個地區的干濕程度僅僅取決于當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嗎?

學生回答:干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

(五)干濕地區

劃分依據: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1.讀圖2.22,小組交流:

(1)我國分為哪四類干濕地區?其中,山東省有哪兩類干濕地區?

(2)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相一致?

(3)我國四類干濕地區各以什么植被為主?

2.讀課本P37“活動”

(1)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飲食、民俗等許多方面。比較圖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學生比較、討論和發言。

(2)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不同的影響,閱讀課本P37“活動2”,并加以補充,說明干濕地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提問:書中的描述材料究竟說明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呢?

(學生分小組討論一下,然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①干濕地區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②干濕地區不同,植被不同,農業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

③干濕地區不同,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降水不僅有南北的差異,也有東西的差異。

教案地理模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記住世界主要熱帶、亞熱帶氣候類型的名稱

(2)能在地圖上說出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分布規律和主要分布地區

(3)記住各種熱帶、亞熱帶氣候的氣候特征

2、能力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正確分析某一氣候類型的`特點。

3、情感目標:

認識到氣候與環境的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重難點

各種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分布及特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熱帶氣候類型

1、介紹熱帶的位置(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區域)

2、熱帶雨林氣候

a、出示熱帶雨林氣候的氣溫曲線與月降水量柱狀圖

b、通過看圖教學生總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全年高溫多雨

c、出示熱帶雨林氣候的世界分布圖

d、通過看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圖來總結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區域

赤道附近:(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期中以亞馬孫平原雨林氣候面積最為廣闊,并介紹“地球之肺”。

e、看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景觀圖加深對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的印象。

3、用以上的方法講解熱帶地區的其他幾種氣候類型

教案地理模版篇7

“日出之地”――亞細亞洲(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5、了解亞洲的人口與經濟狀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亞洲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總結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氣候

一、亞洲氣候類型:

1、分布最面積廣泛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2、最典型的氣候:季風性氣候

3、主要的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一)特點:

1、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2、季風氣候顯著

3、陸性氣候分布廣

(二)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二、亞洲的人口與經濟:

1、亞洲的分區: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六個分區。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總人口數35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60.5%。

3、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6個):中國、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

4、亞洲的經濟狀況:

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在多數國家的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

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地區――東南亞

教案地理模版篇8

中國的自然資源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2.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3.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4.舉例說明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5.學會以水土資源為例歸納我國的資源國情特征,提高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節約利用和保護資源的重要性,并能夠付諸行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根據有關數據資料概括出我國資源總量多,人均少,利用不盡合理的國情特點。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媒體

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課前同學們已經進行了家庭小調查,現在誰能夠告訴老師:你家現在居住地周圍的環境在你爺爺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在你爸爸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現在又是什么樣子?

【提問】剛才很多同學說到自己家現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現在老師根據大家的調查結果繪制三幅示意圖,每一幅示意圖中只有一條趨勢線是對的,你們能夠判斷出來嗎?

【講解】我們根據家庭小調查總結出了我縣森林資源總量、人均占有量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僅適用于我縣的森林資源,它也同樣適用于我國全國各地的很多種資源狀況可見我國自然資源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教案地理模版篇9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3.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

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境法、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播放交通擁擠錄像)人們把地球親切地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稱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于錄像中喊出了“別擠了”。人口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我們的人口現狀如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

導入2: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躍的最重要的成員是誰呢?(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對,這個成員確實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從本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探討這方面的基本知識,看看我們人類自己在地理環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講授新課(活動探究,歸納提升)

活動探究,小組合作。

教案地理模版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到“會用地理”。

二、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上冊地理教材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中國的概況有了一定地了解。大部分學生上進心強,能夠遵守紀律,熱愛學習,個個爭上進。但班級之間教學成績差距較大,有不少學生好動、貪玩,精力不集中,學習方法欠恰當,因而學習成績不夠理想。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加強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另地理學科屬于非中考科目,學生普遍不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鉆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共分六章: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本章內容既是對總論部分的總結,又是對分區部分的引領,因其內容列接近區域地理,所以安排為分區部分的起始篇。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區域地理的概況,認識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為學好分區地理打下基礎。

第六章北方地區教材從本章開始逐章介紹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北方地區是四大地理區域中最先講述的一個區域,教材比較全面地講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東北三省在北方地區中是一個典型的綜合區域,不僅自然地理條件獨特,而且其農業和工業在全國都有重要地位。因此,教材比較系統地講述了東北三省的自然地理、農業地理和工業地理三個方面的內容。黃土高原是一個以黃土景觀為特征的特殊地形區,所以教材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別于其他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得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教材從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現代北京三個方面來講述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區本章先總后分,先講述自然特征與農業后分別從長江三角洲、香港、澳門、臺灣講述。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長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南部和浙江省北部。本節教材側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領土,在經歷了百年滄桑后,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香港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臺灣是祖國的神圣領土,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盡早實現臺灣與祖國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八章西北地區本章第一節講述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二節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先描述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突出干旱,然后再突出盆地的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彰顯塔里木盆地是一塊“寶地”。

第九章青藏地區本章第一節與前三章設計一樣,仍然先對青藏地區的概述,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二節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三江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它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有獨特的地理區域。

第十章中國在世界中這一章對中國的國情進行概括性的總結,有利于從地理的視角認識祖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

四、具體措施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5、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8、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五、教學計劃

第一周第五章

第二周至第五周第六章

第六周至第九周第七章

第十周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八章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第九、十章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復習

第十七周八年級地理會考

教案地理模版篇11

課標要求: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習目標:

1.學生閱讀“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環境的形成、演變,并能夠說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2.學生利用“生物循環示意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讀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并能夠闡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簡要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3.學生閱讀“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資料,能夠舉例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4.學生通過活動“湖泊演化”,能夠說闡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5.通過分析“東北森林的變化”,學生能夠說出森林的變化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重點: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知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路: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教案地理模版篇12

[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學們,你們一定非常熟悉這首歌曲,每當聽到這歌聲,我們就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的基本情況。首先來看一下我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1.讀出我國所跨的經度范圍(73oE—135oE)和緯度范圍(4oN—53oN),說出我國的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根據剛才所讀出的數據,我國跨過了哪幾個時區(東五區至東九區)?包括哪幾個熱量帶(北溫帶和熱帶,其中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這樣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氣候和農業等方面有什么影響?

3.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4.(讀世界政區圖或亞洲政區圖)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些亞洲國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這樣的海陸位置對于我國的氣候、海洋事業的發展、與海外各國的交往、與陸上鄰國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處?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的疆域示意掛圖”)

1.找到我國的四至點,并由教師具體介紹四至點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最東端在135°E多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2.請學生用直尺量一下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并根據比例尺計算一下實際距離。(約5000千米)

3.緯度相差1°,距離相差110千米,請學生計算我國南北的距離。(約5500千米)

4.從你量算的結果來看,你最直接的感覺是什么(我國的范圍很大)?你能說出我國的面積嗎?我國在面積上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當于整個歐洲的面積。

[轉承]這么大的范圍,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問題呢?(請學生做第3頁活動1,了解我國東西部的時間差異和南北方的季節差異)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教案地理模版篇13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教案地理模版篇14

教學要求

1.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通過地圖、圖片及統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內容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

(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維能力。

(3)以圖像系統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扎實的基礎。

(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

基于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呈現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系──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系。

教案地理模版篇15

一、說教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教案地理模版篇1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教案地理模版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2.認識青藏地區特色的農業。

過程與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讀圖分析的能力。2.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特色農業。

難點: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咱們先來欣賞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直觀印象。

PPT圖片自動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圖片,配樂音樂《天路》。讓學生領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發學習的興趣。

生:(自由發言)說出對青藏高原的印象。

師: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為它高,這里冰川廣布,雪山連綿,除此之外,這里還是湖泊星羅,沼澤連片,還是我國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大家說說有哪些河流?

生:長江、黃河、瀾滄江......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青藏地區》就高聳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師:今天我們就來模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賞欣賞那里的美景。

(板書)青藏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

【講授新課】:

師:在旅行開始之前,咱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生:

師:我認為咱們得先去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學習內容,學生閱讀課本P85,了解以下知識要點:

1.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顯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區的氣候和氣候特征。

4、太陽輻射強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學生學習完后,由學生展示,教師結合PPT做點評。

過渡:旅行即將開始,我們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時間: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車(青藏鐵路)

攜帶必備品:選擇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

生:簡單討論和發言,說出攜帶的物品和理由。

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以下要點:

1.青藏地區晝夜溫差大,需要攜帶防寒衣物。

2.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需要防曬品。

3.青藏地區高寒缺氧,需要攜帶氧氣袋等。

師:此次我們的旅行是從青海的西寧出發,到西藏的拉薩,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鐵路沿線的美景(PPT自動播放青藏鐵路沿線的一些自然美景,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風光。)

師:此行的目的地拉薩已經到了,深入藏區,我們會看到當地有什么樣的特色農業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P88,去認識青藏地區的特色農業,合作完成以下知識點:

1、青藏地區的農業以什么為主?

2、畜牧業分布的兩大牧區和主要的畜種?

3、兩大河谷農業區及主要農作物?

聯系前后知識,以學生展示問題答案為主,教師配以PPT,點評和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

師:轉折,青藏地區的種植業為什么會分布在河谷地帶呢?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制約當地種植業發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帶發展農業有什么優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青藏地區特色的河谷農業。

PPT展示探究學習問題:

1、河谷農業分布的原因?

2、從光照和溫差來分析發展河谷農業的優勢?

學生合作探究后發言,總結出答案要點。

制約種植業發展的因素:氣溫低,熱量不足。

一、河谷農業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優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

3、氣溫較低,作物生長周期長。

師:正是因為青藏地區的高寒氣候,這里生長著喜溫涼的農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麥和豌豆。

師:展示農作物的圖片。

師:我們在藏區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農業以外,還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請大家從青藏地區的衣食住行來說說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發言

師:學生一邊發言一邊展示反映青藏地區民俗特色的圖片,以學生發言為主。

突出以下要點:

衣:傳統服飾,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傳統民居,碉房和牛毛帳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師: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聲了,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把今天的知識要點做一個歸納總結。

課后小結

青藏地區(高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

農業——河谷農業和高寒牧業

河谷農業——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業——西藏牧區和青海牧區

教案地理模版篇18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教案地理模版篇1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掌握水循環、物質循環、植被類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識。

4.能夠分析和解釋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表現。

二、教學內容

1.地球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水循環、物質循環、植被類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識。

4.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表現。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2.教學難點: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表現。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水循環、物質循環、植被類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識。

2.實踐法:通過實際案例和圖片等多媒體教學媒體,讓學生感受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討論法:通過小組討論、課堂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分析和解釋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表現。

五、教學過程

1.導入(10分鐘)

教師通過實例引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整個課程的目標和重點。

2.知識講解(40分鐘)

教師講解地球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水循環、物質循環、植被類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識,并通過實際案例和圖片等多媒體教學媒體,讓學生感受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分組討論(30分鐘)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表現,分析和解釋不同地理環境的差異。

4.整合總結(20分鐘)

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整合和總結,并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資源

1.教材:地理教材

2.多媒體教學媒體:實際案例、圖片等

3.教學工具:ppt、黑板、筆記本電腦等

七、教學評價

1.課堂表現:學生是否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討論等。

2.作業表現:學生是否完成作業,作業質量如何等。

3.考試表現: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和技能,考試成績如何等。

八、教學建議

1.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2.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學生應該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以提高學習效果。

教案地理模版篇20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觀看錄像等多種媒體了解新能源的種類及主要特點,知道世界新能源的分布與使用概況。初步形成資源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兩大內容,一是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介紹目前正在開發利用中的四種新能源。

在“為什么尋找新能源”一段中,首先介紹了主要的能源來源;從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燃料的非可再生性出發,說明尋找新能源的必要性及主要的新能源類型。

對于“核能”,教材側重其能量大、現在的利用情況;對于“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的講述,都側重清潔、可再生性,并簡單的介紹目前的利用情況。

教法建議

對于“為什么尋找新能源”,首先應簡單介紹能源的概念,啟發學生思考回答目前人類主要使用的能源,包括水能和礦物燃料,再利用想一想中提供的題目,啟發學生自己分析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知道的新能源類型。

對于課文提到的四種新能源類型,可以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圖片、錄像、VCD等多種媒體,使學生較為直觀地、比較深入地了解各種新能源的特點和利用情況。對于風能和生物能,應該完成從一般的應用到發電的過程。同時利用比較法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各種新能源的特點。如果課時較緊,可以選區本地區比較突出的新能源進行較為詳細地介紹。總之,應該以學生直觀的感受為主設計本課,以知識的了解為主。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利用新能源的意義及主要的新能源特點

【教學手段】

錄像:大亞灣核電站、沼氣池、太陽能、潮汐發電、風車提水和發電等

計算機課件:(1)世界現有煤、石油、天然氣使用時間表;(2)石油、煤、天然氣污染表;(3)核電站與火電站用原料的比較;(4)我國主要核電站的位置圖;(5)太陽能電站的圖片;(6)風車提水、風力發電圖片;(7)沼氣使用圖片;(8)生態農業示意圖;(9)其它新能源;

【教學過程】

(提問)學過的自然資源中不可再生的有什么?(生回答)

(引導)我們講過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現在地球上儲存的煤油氣還可以使用的多少年呢?見表格

(投影片1)

(講解)為什么我們特別在乎這幾種礦產資源呢?因為使我們的機器能轉、使人類有光明和溫暖,我們稱這種可以提供能量的自然資源為能源。從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它們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它們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投影片2)煤、石油、天然氣的污染

(承轉)為了避免污染,同時為了在現有的能源發生危機之前,人們開始尋找更清潔、可以再生的能源。你知道有什么嗎?(學生回答)

(板書)第五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一、尋找新能源的意義

二、主要的新能源

(引導)這些新能源是怎樣提供能源的呢?先請大家看一段錄像

(大亞灣核電站的錄像)

(提問并出示投影片3)核能發電與煤炭發電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總結)核電清潔;原料運輸量小,運輸方便;所以適于建在缺少煤、石油等能源,可是需要能源又很多的地方,如中國的大亞灣和秦山核電站

(投影片4)找兩地的位置

(過渡)核電這么好,為什么我們不多建一些?(生思考回答:有污染、核原料不可再生、需要技術水平高等)那你認為那種新能源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引入太陽能。

(講解)太陽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每秒鐘接受的太陽能相當于燃燒550萬噸煤炭的能量,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地方利用了太陽能,你知道嗎?(生回答:)但是太陽能有一個不利就是---太分散了,怎么辦?(生回答:太陽能電池、太陽灶等)

(投影片5或錄像)太陽能利用圖片或錄像

(引導思考)風能與太陽能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你知道最早人們是如何利用風能的嗎?(生回答:航海、風車提水等)

(投影片6或錄像)風能的利用

(提問)不是所有的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利用風能的,為什么?(沒風的地方或風力小的時候)所以,風力發電應在風大的、較穩定的地方

(講解)有一種能源,人類很早甚至猿人都會用的是(燒樹枝等獲得熱量),在我國廣大農村或世界上一些落后的地區,現在仍然大量使用,這樣會造成什么問題?(生思考回答:數少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什么是農村理想的能源呢?

(投影片7或錄像)沼氣的使用

(投影片8)生態農業示意圖

(講解)人們尋找的新能源還有:潮汐發電、海洋溫差發電、垃圾回收發電等

(投影片9)其它新能源圖片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講解了許多新能源,其實說"新"只是一個相對的含義,主要是指利用時間較短或不能大規模利用其發電,任何一種能源都有限制因素。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新能源之前,我們還必須要保護和節約利用煤油氣等能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有較多了解,可以多啟發學生自己回答,對于一些學生不太明確的問題,比如能源的含義、沼氣(城市學生了解少)等,教師迎接和錄像等媒體進行講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于開發新能源的意義,從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新入手,從舊知引出新知,同時使學生了解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對于各種新能源的利用情況,采取投影片最好是錄像教學,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每種新能源的使用過程、限制條件、特點等,最終的結果是使學生認識煤、石油、天然氣資源在目前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使學生有一種資源意識和危機感。

【板書設計】

第五節新能源的利用

一、尋找新能源的重要性

二、主要的新能源

968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风淋室_广东风淋室厂家_广东风淋室价格_广州开源_传递窗_FFU-广州开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轴流风机-鼓风机-离心风机-散热风扇-罩极电机,生产厂家-首肯电子 | 航空障碍灯_高中低光强航空障碍灯_民航许可认证航空警示灯厂家-东莞市天翔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led全彩屏-室内|学校|展厅|p3|户外|会议室|圆柱|p2.5LED显示屏-LED显示屏价格-LED互动地砖屏_蕙宇屏科技 | 磷酸肌酸二钠盐,肌酐磷酰氯-沾化欣瑞康生物科技 | 全自动真空上料机_粉末真空上料机_气动真空上料机-南京奥威环保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 嘉兴恒升声级计-湖南衡仪声级计-杭州爱华多功能声级计-上海邦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HEYL硬度计量泵-荧光法在线溶解氧仪-净时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托盘租赁_塑料托盘租赁_托盘出租_栈板出租_青岛托盘租赁-优胜必达 | 成都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写字楼装修设计-厂房装修-四川和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LCD3D打印机|教育|桌面|光固化|FDM3D打印机|3D打印设备-广州造维科技有限公司 | 「银杏树」银杏树行情价格_银杏树种植_山东程锦园林 | 标准光源箱|对色灯箱|色差仪|光泽度仪|涂层测厚仪_HRC大品牌生产厂家 | 臭氧灭菌箱-油桶加热箱-原料桶加热融化烘箱-南京腾阳干燥设备厂 臭氧发生器_臭氧消毒机 - 【同林品牌 实力厂家】 | 深圳侦探联系方式_深圳小三调查取证公司_深圳小三分离机构 | 大流量卧式砂磨机_强力分散机_双行星双动力混合机_同心双轴搅拌机-莱州市龙跃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智能汉显全自动量热仪_微机全自动胶质层指数测定仪-鹤壁市科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防爆正压柜厂家_防爆配电箱_防爆控制箱_防爆空调_-盛通防爆 | 杭州高温泵_热水泵_高温油泵|昆山奥兰克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 艾默生变频器,艾默生ct,变频器,ct驱动器,广州艾默生变频器,供水专用变频器,风机变频器,电梯变频器,艾默生变频器代理-广州市盟雄贸易有限公司官方网站-艾默生变频器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商 | 【MBA备考网】-2024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院校/报考条件/培训/考试科目/提前面试/考试/学费-MBA备考网 | 安徽免检低氮锅炉_合肥燃油锅炉_安徽蒸汽发生器_合肥燃气锅炉-合肥扬诺锅炉有限公司 | 优秀的临床医学知识库,临床知识库,医疗知识库,满足电子病历四级要求,免费试用 | 讲师宝经纪-专业培训机构师资供应商_培训机构找讲师、培训师、讲师经纪就上讲师宝经纪 | 上海防爆真空干燥箱-上海防爆冷库-上海防爆冷柜?-上海浦下防爆设备厂家? | 祝融环境-地源热泵多恒系统高新技术企业,舒适生活环境缔造者! | 桨叶搅拌机_螺旋挤压/方盒旋切造粒机厂家-无锡市鸿诚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 大功率金属激光焊接机价格_不锈钢汽车配件|光纤自动激光焊接机设备-东莞市正信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定制奶茶纸杯_定制豆浆杯_广东纸杯厂_[绿保佳]一家专业生产纸杯碗的厂家 | 贵阳用友软件,贵州财务软件,贵阳ERP软件_贵州优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氧化锆纤维_1800度高温退火炉_1800度高温烧结炉-南京理工宇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衢州装饰公司|装潢公司|办公楼装修|排屋装修|别墅装修-衢州佳盛装饰 | 专业生物有机肥造粒机,粉状有机肥生产线,槽式翻堆机厂家-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旋转/数显粘度计-运动粘度测定仪-上海平轩科学仪器 | 衬氟止回阀_衬氟闸阀_衬氟三通球阀_衬四氟阀门_衬氟阀门厂-浙江利尔多阀门有限公司 | 济南铝方通-济南铝方通价格-济南方通厂家-山东鲁方通建材有限公司 | 空调风机,低噪声离心式通风机,不锈钢防爆风机,前倾皮带传动风机,后倾空调风机-山东捷风风机有限公司 | 杭州高温泵_热水泵_高温油泵|昆山奥兰克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 灌装封尾机_胶水灌装机_软管灌装封尾机_无锡和博自动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减速机三参数组合探头|TSM803|壁挂式氧化锆分析仪探头-安徽鹏宸电气有限公司 | 商用绞肉机-熟肉切片机-冻肉切丁机-猪肉开条机 - 广州市正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恒温振荡混匀器-微孔板振荡器厂家-多管涡旋混匀器厂家-合肥艾本森(www.17world.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