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編寫的內容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板書設計、教具準備等幾個方面。優秀的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地面高度的兩種計算方法;

通過等高線地形圖簡單識別各種基本地形類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等高線數值大小辨別地勢高低;根據等高線疏密辨別坡度陡緩。

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表各種基本形態。

三、教學工具

課件

四、教學過程

討論: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我們若想讀懂地圖、靈活運用地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需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圖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課題:地形圖的判讀,并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談論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啟發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一)等高線地形圖

設問: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的高度為4000米,為什么同一座山峰會出現兩個不同的高度值,兩個高度值又是如何測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觀察圖1.34甲、乙兩地高度。

引導:甲地相對于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對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線和數值。讀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對高度:從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對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離,指的是甲地相對于乙地的高度。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出相對高度的概念。比較海拔和相對高度的異同。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承轉:測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們繪制在圖上,就繪制出了地形圖。

2、等高線地形圖

觀察圖1.35等高線。

引導: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的連線——等高線

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觀察等高線示意圖(圖1),等高線數值大小與地勢高低的關系;等高線疏密與山體坡度陡緩的關系。

A、圖1表示山地,圖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線的表現也就不一樣。

延伸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承轉:根據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表基本形態:

(教材P25圖1.36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山體部位)

山頂: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線彎曲的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部分

形象記憶: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內握拳:手背部關節突起的部分相當于山頂,四指從根部起的第一節的部分相當于山脊,手指間縫相當于山谷。手的小指外側相當于陡崖。

學生活動

根據已學關于地形的知識,用橡皮泥制作山頂、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設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細線將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斷,然后將每一層的外輪廓線按其鑲套關系描繪在一張白紙上。

步驟:詳見參考教材P26活動題1。

制作過程由學生教科書上的等高線繪制過程,獨立完成;教師進行和指導。

學生活動:讓學生對照繪制出來的等高線輪廓和地形模型,總結:如何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特點,判別地形圖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形?

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讀圖并且聯系實際讓學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層設色地形圖

閱讀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分析這種表示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其著色隨地勢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2

通過執行《發展與合作》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備案:

一、三點值得探究之處:一是時間問題:若允許,最好用兩課時來執行。一課時的時間太緊,要達到教學目標很勉強。若用兩課時則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實例來將問題予以闡釋,而且實例也可以講得更具體、更精彩,也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該節的樂趣和學習價值。

二是資料問題:沒有更多的資料,特別是圖片資料來展示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差距。要是有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的生活、環境等的照片,將給學生以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不言的教育效果。

三是課堂控制問題:由于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多,因而對于班級管理相對較弱的班級,容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不能很好地執行教學目標。

二、兩點成功之處:一是組織學生在圖上迅速找國家活動。整個活動氣氛十分活躍、積極。當我報出要求他們迅速找到的國家名的時候,幾乎每位同學都埋頭在圖上找,其著急的表情足以證明他(她)多么想首先找到老師所報的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且不說學習結果,這個過程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快樂。要是可以,我愿意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變著花樣開展這個活動。正如在教學目標中提到的“表現性目標”取向一樣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反應是多元性的,所學到的東西也是無法預知和估量的。同學們一旦熟悉了各個國家名稱、位置,將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極大好處,能使他們學習的很多知識在思維空間里找到落腳點,從而使知識點在頭腦中立體呈現。比如一提到著名詩人泰戈爾、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大數學家高斯等等,就即刻在頭腦中反映出印度、英國、德國等位置。使知識間得到相互強化。就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而言,就是在這樣的積極尋找中就逐漸培養了起來。遠比指著圖讓他(她)看的讀圖練習效果好得多。

二是抓住課堂上出現的“切入點”,深入剖析中進行知識灌輸和德育教育。每一屆學生在學習這一節時都會有同學在課堂上不經意地提出:那些國家那么小把它占領了算了。這一方面說明同學們關系國際事務,另一方面又顯示出缺乏基本的國際常識。我即刻抓住這句來自同學的話,實施國家間地位平等和國際合作的教育教學內容。效果很好。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3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頁《南極洲》和64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2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2、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5頁“兩極地區的動物”。65頁,活動題。

四、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6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讓學生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地理之謎、地理問題。

2、通過聯系實際,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地理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注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動態的地理知識和發展中的地理知識。

2、通過熟悉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提高學生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教師通過豐富的圖片、生活實例及愉快、融洽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對今后的地理課產生一種“企盼心理”。

2、通過了解地理與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地理學習具有很強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了解地理學科,培養對地理學習的熱情、興趣。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及風土人情的密切聯系。

教學方法

愉快教學法

教材準備

搜集一些有關沙漠、海洋、山峰、南極、四季景觀、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人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樣的詞句來稱贊一個人的博學多才、知識淵博。那么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地理”嗎?它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

二、課前熱身

欣賞所搜集的圖片,并讓學生討論: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內容?我們耳邊有哪些地理問題呢?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我們已經初步知道地理學方面的內容以及身邊的地理知識,那么地理與我們的生活、生產、人文環境等有何密切聯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一問題自學課本內容。

2、四邊互動

互動1:你知道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變成了世界最高山峰?為什么酷寒的南極大陸沉睡著萬頃煤田?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嗎?……這都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你能解答這些是為什么嗎?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謎。本節課我們無法一一解決,需要留等以后學習中逐一了解。

(讓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就在身邊,而且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互動2:地理與我們日常生活有何關系?(可以進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環境、懂得確認方位、知道天氣與氣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進而提高我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互動3:生產建設包括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許多方面,那么地理與我們的工農業生產有何聯系呢?(人類的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工業生產也要考慮生產運輸等方面的條件。)

互動4:展示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并提示風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藝術、宗教語言、體育活動、風俗習慣等方面。(地理在顯現世界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又給我們展示了各地風土人情的絢麗畫卷,不同的種族與民族,多樣的語言與服飾,各具特色的文化與宗教,體現地域特點的民情與風俗,可見地理就存在于我們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是一個未來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3、達標反饋

(1)完成教材中習題

(2)談談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環境問題

4、學習小結

(1)知識總結

指一名學生匯報本節課的收獲

(2)方法小結

本節課主要采用讀圖、舉例、討論等多種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圍中去學習。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5

學習目標:

1.激發對地理的探索興趣,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地理之謎、地理問題,了解地理學科,培養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2.注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動態的地理知識和發展中的地理知識。

3.形成“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

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

重點:了解地理學科,培養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難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對今后的地理課產生“期盼心理”。

自主學習

(一)、結合學習目標,科代表帶領小組成員獨立自主完成學習目標,并記錄下自己學習中的疑問:

1.你知道地球上還有哪些地理之謎?

2.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嗎?

3.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產建設的關系嗎?

4.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社會文化的關系嗎?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員記錄。

組間:以各組科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二)、俗話說,入鄉隨俗,入國問禁,你知道美國人、英國人、巴西人、泰國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別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嗎?

暢所欲言:

1、你喜歡學地理嗎?你喜歡怎樣的老師?

2、地理課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現?

3、暢談自己的未來。

考考你

①下列比賽適合在海南三亞開展的是()

A沖浪B滑雪C溜冰D賽馬

②阿拉法特經常以白色的長袍和頭巾出現在熒屏上,其衣著的目的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

A美觀大方B反射陽光C遵守教規D抵擋風沙

③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A日本人喜歡吃魚B新疆人愛吃羊肉抓飯

C南方地區房屋屋頂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運動

④家具廠接近市區,主要考慮的是()

A市場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廠的布局首要考慮的條件應該是()

A消費的人口是否夠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電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與風車是下面哪個國家的象征()

A中國B美國C荷蘭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確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蘭---風車D阿拉伯---駝隊

⑧公司派你去銷售一種保暖性能極強的羊絨大衣,你可能會前往哪個城市()

A哈爾濱B昆明C廣州D海口

⑨蒙牛乳業的總公司可能在哪個省區()

A黑龍江B新疆C西藏D內蒙古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6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7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39;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8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系。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制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采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啟發、指導為輔,問題為情境,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法。為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便于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為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里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欲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初一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并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并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制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制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制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制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回歸線,使回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二: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并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范圍,然后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回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于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干極”,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布,明確了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系,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能看明顯的規律,并學會了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于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A.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__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關于降水的時空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于全年少雨區的是()

①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為之努力的地方。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9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總結。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于200㎜,到大于20__㎜的地區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

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0

教材分析

1、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各民族風土人情。

2、理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學情分析

1、學生只清楚全國有56個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居住特點都不清楚,本節課應先從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

2、比較難理解的是我國民族的構成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地域分布特點,理解我國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開展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開闊視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個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的民族構成特點。

2、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多個民族節日片段的剪接)

二、講授新課

1、活動一:將圖片與其民族名稱用線連接起來

維吾爾族

壯族

問題:

(1)我國大家庭中共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民族?

(2)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動二:大屏幕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的名稱和人口)

3、活動三:大屏幕展示(中國民族分布圖)

4、討論我國各民族分布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什么好處?

5、活動四:大屏幕展示(我國幾個少數民族的體育、藝術、民居和傳統節日)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民族,知道了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知道了我國民族政策。總之,我國這個有著眾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家庭,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2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位置和范圍(1)

學習目標:

1.能夠看圖說出亞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點。

學習重難點:亞洲的地理位置。

知識鏈接: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導入:播放中東的戰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一課時)(2)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二課時)(3)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1)用筆圈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

(2)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陜教版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冊第十一課《競爭與合作》,它分為“競爭合作謀發展”和“提高競爭意識,培養合作品質”兩目。第一目主要說明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競爭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競爭。第二目主要說明我們要增強自己的競爭意識和合作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競爭培養團結合作、樂于助人的好品質。現在我來說的是第一目“競爭合作謀發展”的第一、二環節內容。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介紹“我是怎樣設計這一課時教學的”,以及“為什么這樣設計”。

一、教材分析

根據《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遵循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樹立競爭與合作意識。

2、能力方面:培養辨證地認識競爭的能力。

3、知識方面:知道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懂得競爭既有積極作用,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競爭

二、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1、教材資源:陜版教材注重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基礎,列舉的例子也多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在教學中是很有效的。

2、學生資源:學生的日常活動、游戲、興趣、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差異性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

3、教師資源:

教師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多閱讀多瀏覽相關知識,并以故事或新聞播報的形式講給學生聽,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活”起來,同時也能營造了師生平等、互動、和諧的教學氛圍。

三、教法學法

1、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過程以教師創新情景、設置問題、師生共同探究作為基本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引導者、參與者和組織者,營造民主、開放、活兒不亂、嚴而有度的教學空間。

2、角色體驗法:

通過教材提供的圖片等情景,讓學生深入其中,使他們在不同的角色中去體會競爭與合作的重要性,它是誰也回避不了,誰也不能回避。

3、課內合作探究法

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當遇到競爭時,要學會合作知道競爭的重要性。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親近社會、明辨是非、做正值的人方能適應社會。下面,請大家想一想,中國女排的奪冠是競爭的結果還是合作的結果?還是其它的原因?(學生回答)通過師生討論得出:中國女排的奪冠是競爭和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她們在競爭中相互合作,同時在合作中展開與他國的競爭,因此她們的勝利正是競爭與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競爭與合作,請學生朗讀教材28頁的導語,師板書第十一課課題。

其實,競爭與合作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忙碌在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既離不開競爭,也離不開合作,這就是本堂課將要學習探討的內容。學生朗讀引言師板書第一目的課題:競爭合作謀發展(上)

(二)新授:

1、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兩個問題自學本目的第一環節并填寫教材的相關內容。

(師板書)①為什么說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

②競爭與合作表現在哪些方面?

(過渡)我們可以看到:競爭與合作都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它們廣泛地存在于個人、團體和國家之間。那么我們應當怎樣看待社會生活中的競爭與合作呢?

2、下面我們共同學習本目第二環節內容

師板書問題:怎樣正確認識競爭?

先看一篇《鲇魚效應》的故事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不能活著上岸,因而價錢較低,后來人們發現,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于是在魚槽里同時放進鲇魚,捕撈的沙丁魚在鲇魚覓食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游動,這就激發了其體內的活力,從而活了下來。

聽了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呢?

沙丁魚面對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時,拼命地游動激發了體內的活力,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從而活著上岸。這就說明競爭能激發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師板書第一點知識

a、競爭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

3、生自學教材第二環節第二個問題得出(師板書)

b、競爭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4、共同學習第二環節第三個問題競爭既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又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生自學教材上膽小的琳琳因學習壓力大而產生癔癥的例子中得出:面對學習壓力,我們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學習中的`每次考試既不能過渡緊張,也不能放棄,而要正確客觀的看待競爭。

5、填寫教材32頁上你的建議欄目。

(三)本課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誰也不能回避,誰也回避不了。同時,我們還懂得了競爭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樹立競爭意識,在競爭中發揮自己的潛能,正確客觀的對待人生中的每一次競爭。

(四)作業:

1、為什么說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

2、競爭與合作表現在哪些方面?

3、怎樣正確地對待競爭?

五、板書設計

(一)競爭與合作是①不同個人間的競爭與合作如學習中、招聘中

1競爭社會生活中必然②不同集體間的競爭與合作如班級間企業間、

第十一課合作存在的現象③不同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如各國間的經濟文競爭與合作謀發化等

展①競爭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力如同學間的學習體育項目的比賽等

(二)正確認識競爭②競爭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如企業間、國家間

③競爭既能產生積極作用又能產生負面影響如學

習壓力過大P31

六、【】:

本節課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立足于學生的活動過程、引導思考、理解知識、形成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過程,切身體驗到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必然現象,誰也不能回避,誰也回避不了。同時,我們還懂得了競爭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樹立競爭意識,在競爭中發揮自己的潛能,正確客觀的對待人生中的每一次競爭。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教學建議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教學〗

1.讀:課本《波浪》景觀

2.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演示:錄像《錢塘潮》

5.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教學〗

1.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教學〗

1.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讀:《世界洋流模式》

4.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教學〗

1.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6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39;。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布聯系起來,氣候的分布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于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么,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布和海陸分布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布,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征,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7

教學目標:

通過地圖及圖片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糧食生產及其工業發展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重點:

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余的糧食生產,發展中的工業

教學難點:

印度降水變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資源和工業的分布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二、自學質疑:

1、自主學習課文:讀圖6.10和7.38,思考討論:

A.印度屬于?

B.印度的氣候特點是?

C.與東南亞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月份。

三、交流展示

1、組內板演并講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評價

四、精講點撥:

A.出示圖7.39和圖7.40,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

師述:印度6~~9月是雨季,10月~~次年5月是旱季,這兩個時段的風向是什么?

B.準確判斷,然后將A~~F填入下表:

A.來得早B.來得晚C.退得早D.退得晚E.風力不足F.風力強盛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五、互動探索:

1、分組討論: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

2、讀圖7.41和7.42,說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關系。

3、各組展示交流,教師點評

六、出示圖7.43,分組討論,印度礦產、棉花、黃麻等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原因。

七、遷移應用:指導完成課課練27頁30題。

八、隨堂檢測:

1、印度夏季盛行風,冬季盛行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風。

2、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等,它們主要分布在高原的東北部,儲量豐富。

3、印度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4、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自余,還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

5、印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工業部門是。

6、印度鋼鐵工業、棉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是。

九、反思:

這節課我學會了

還需要掌握的內容是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8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標,自主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

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了經緯線的特征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征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9

一、教學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建一種和諧、平等的價值觀。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區: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3)核電比重占發電量中的70%以上。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七年級地理教案免費下載篇20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2、通過閱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調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學會閱讀簡單的衛星云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么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并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說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它們有區別嗎?”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衛星云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1)結合“沙塵暴”的符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干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布天氣預報。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

【作業】

思考問題: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和氣候變暖有關系嗎?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950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希余氯测定仪,分光光度计,ph在线监测仪,浊度测定仪,试剂-上海京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东莞市海宝机械有限公司-不锈钢分选机-硅胶橡胶-生活垃圾-涡电流-静电-金属-矿石分选机 | 波纹补偿器_不锈钢波纹补偿器_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上海单片机培训|重庆曙海培训分支机构—CortexM3+uC/OS培训班,北京linux培训,Windows驱动开发培训|上海IC版图设计,西安linux培训,北京汽车电子EMC培训,ARM培训,MTK培训,Android培训 | 【365公司转让网】公司求购|转让|资质买卖_股权转让交易平台 | 石磨面粉机|石磨面粉机械|石磨面粉机组|石磨面粉成套设备-河南成立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 离子色谱自动进样器-青岛艾力析实验科技有限公司 | 乳化沥青设备_改性沥青设备_沥青加温罐_德州市昊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心叶港澳台联考一对一培训_上海心叶港澳台联考,港澳台联考一对一升学指导 | 学生作文网_中小学生作文大全与写作指导 | LZ-373测厚仪-华瑞VOC气体检测仪-个人有毒气体检测仪-厂家-深圳市深博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粒米特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测功机_减速机测试台_电机测试台 | 胶辊硫化罐_胶鞋硫化罐_硫化罐厂家-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意大利Frascold/富士豪压缩机_富士豪半封闭压缩机_富士豪活塞压缩机_富士豪螺杆压缩机 | 在线浊度仪_悬浮物污泥浓度计_超声波泥位计_污泥界面仪_泥水界面仪-无锡蓝拓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微量水分测定仪_厂家_卡尔费休微量水分测定仪-淄博库仑 | 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餐饮油水分离器-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隔油池-盐城金球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ge超声波测厚仪-电动涂膜机-电动划格仪-上海洪富 | 工控机,嵌入式主板,工业主板,arm主板,图像采集卡,poe网卡,朗锐智科 | 小型玉石雕刻机_家用玉雕机_小型万能雕刻机_凡刻雕刻机官网 | 蓄电池回收,ups电池后备电源回收,铅酸蓄电池回收,机房电源回收-广州益夫铅酸电池回收公司 | 电动高压冲洗车_价格-江苏速利达机车有限公司 | 西门子气候补偿器,锅炉气候补偿器-陕西沃信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价格_PAM_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厂家-河南泰航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学校用栓剂模,玻璃瓶轧盖钳,小型安瓿熔封机,实验室安瓿熔封机-长沙中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恒驭仪器有限公司-实验室平板硫化机-小型平板硫化机-全自动平板硫化机 | 代写标书-专业代做标书-商业计划书代写「深圳卓越创兴公司」 | 河北中仪伟创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沥青,土工,水泥,混凝土等试验仪器的厂家,咨询电话:13373070969 | 石牌坊价格石牌坊雕刻制作_石雕牌坊牌楼石栏杆厂家_山东嘉祥石雕有限公司 | 炭黑吸油计_测试仪,单颗粒子硬度仪_ASTM标准炭黑自销-上海贺纳斯仪器仪表有限公司(HITEC中国办事处) | 无水硫酸铝,硫酸铝厂家-淄博双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锂电池生产厂家-电动自行车航模无人机锂电池定制-世豹新能源 | 合肥汽车充电桩_安徽充电桩_电动交流充电桩厂家_安徽科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陕西自考报名_陕西自学考试网 | PC构件-PC预制构件-构件设计-建筑预制构件-PC构件厂-锦萧新材料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 | 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_测土配方施肥仪_土壤养分检测仪-杭州鸣辉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高温老化房,恒温恒湿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武汉安德信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多功能真空滤油机_润滑油全自动滤油机_高效真空滤油机价格-重庆润华通驰 | 铁盒_铁罐_马口铁盒_马口铁罐_铁盒生产厂家-广州博新制罐 | 贝朗斯动力商城(BRCPOWER.COM) - 买叉车蓄电池上贝朗斯商城,价格更超值,品质有保障! | 南方珠江-南方一线电缆-南方珠江科技电缆-南方珠江科技有限公司 南汇8424西瓜_南汇玉菇甜瓜-南汇水蜜桃价格 | 中高频感应加热设备|高频淬火设备|超音频感应加热电源|不锈钢管光亮退火机|真空管烤消设备 - 郑州蓝硕工业炉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