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好的教案應該包括合理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環節。好的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

第二章了解地區第一節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了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布。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學方法]討論法、啟發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云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揶風海韻”是這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

一、位置和范圍

1.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范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并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結合世界政區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征: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么流向?為什么?

C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區?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

D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因此,這里河流的什么資源豐富?

F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D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令列分布。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群島,并設問:

A從整體上看,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位置?

B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么特點?

C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群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說理論,馬來群島有什么特點?

2.小結馬來群島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各是什么?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么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布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東南亞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眾列分布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

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獲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東南亞的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分布著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并提問:

(1)東南亞處于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東南亞處于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么部位?

(3)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說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并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系著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過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了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并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并設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并結合有關資料說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五、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六、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2

(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6-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板書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 2.時區及換算

講述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 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 3.北京時間

講述 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 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 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系。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制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采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啟發、指導為輔,問題為情境,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法。為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便于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為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里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欲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初一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并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并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制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制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制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制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回歸線,使回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二: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并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范圍,然后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回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于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干極”,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布,明確了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系,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能看明顯的規律,并學會了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于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A.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__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關于降水的時空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于全年少雨區的是()

①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__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為之努力的地方。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學會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聯系我國氣候、河流等知識分析我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學會運用讀圖分析法解決實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

三、教學難點:

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展示我國長江和淮河洪水泛濫和西北(北方)地區干旱的場景。

【教師提問】這些場景說明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師補充】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地區分布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寶貴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書】二、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圖片】投影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狀圖

【教師提問】你從圖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國降水時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響?

(指導學生讀圖回答,加深對降水時間分布的鞏固,為建立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印象做好準備)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教師參與其中并作指導)

【教師引導】影響水資源的時間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教師引導】歸納總結水資源時間分布規律。

【學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維發散,探索求解

【教師引導】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對水資源的利用有什么影響?應采取哪些措施?結合當地實際說明。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讓一名代表發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師引導和同學補充。

(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調節徑流,增加了水資源利用的困難等。沂水跋山水庫、沂河橡膠壩等)

【投影】投影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在班內交流,建立水資源時間分布特征聯系實例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認識。

【教師承轉】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不均,在空間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資源空間分布圖

【教師引導】對照圖分析討論: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

【學生回答】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準確說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3、了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并能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說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并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說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分布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溫應該是2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圖”來說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布。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的樞紐之一,在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于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說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于東南亞的范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并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并說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后,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陸國,說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

東南亞重要地理位置的講述

首先找出東南亞在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然后,說明從古到今東南亞多時東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閱讀“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看清它是兩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講述中南半島地形時,說明中南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指圖,找出中南半島的主要河流——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中緬老泰柬越)。

結合讀圖在地圖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別位于哪條河流附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說一說為什么許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觀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圖”、“河口三角洲”圖和“泰國水上市場”彩圖,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及河流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講述馬來群島地形時,可先閱讀地形圖,了解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閱讀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區,了解印尼“火山國”名稱的由來。多火山的原因,可聯系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說明。

講解東南亞的氣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指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地區;然后利用“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來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特點。在分析熱帶季風氣候時,應配合“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來說明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的氣候特點及其分布地區。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教學提示與建議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教學建議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教學〗

1.讀:課本《波浪》景觀

2.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演示:錄像《錢塘潮》

5.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教學〗

1.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教學〗

1.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讀:《世界洋流模式》

4.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教學〗

1.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0

歐洲西部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1、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了解歐洲西部主要的國家和特征。

3、了解歐洲西部發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畜產品。

4、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破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43--------46

導入新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歐洲西部)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歐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點;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地理位置)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氣候狀況)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本區主要國家是英、法、德、意等。還有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氣候和農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么好處?有沒有弊端?

這里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多陰雨,熱量少,以畜牧業為主,荷蘭和丹麥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國。很多國家的畜牧業產值占本國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這里盛產柑橘和葡萄,是亞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

學生:閱讀46頁,了解歐洲西部農業的特點。

總結應用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本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主要國家,還有發達的農業生產。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1

一、教學目標:

1.運用事例,說明地球的形狀;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三、教學難點:

地球大小的單位。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地球是圓的嗎?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歷史過程

1.天圓地方

2.渾天說

3.麥哲倫環球航行

4.地球衛星照片

5.地球是圓的

6.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于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環節二、給地球量一量“身”

認識地球大小的歷史過程及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

環節三、地球儀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認識地球儀上的裝備。

3、緯線和緯度。

4、經線和精度

5、練習如何利用經緯網定位。

環節四、本節主要知識小節(標題)

附:板書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儀

3、緯線和經線

4、經緯網定位

環節五、作業布置:

練習冊第一節地理填充圖冊第一節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3

一、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

用屏幕顯示問題和課本圖片,給學生分析的機會,讓他們樹立信心。

問:右邊的圖片,說明了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特長.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嗎?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

●日本人愛吃魚,市場上的海產品琳瑯滿目。

●國際中長跑中,來自東非高原上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這些漂亮的服裝大多出自我國江浙一帶。

學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師該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說錯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別的學生給以糾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不用吝惜贊美之詞,至于答案,老師不必說出來,反是留給學生,留個懸念。

學了這些有什么用?

二、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也可以讓學生說。

三、學會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節課前都進行“地球人考察”活動,屏幕顯示“方舟計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達100億。由于工業革命200多年來的盲目發展,盡管人類在2070年科學、技術、經濟達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類的自然界已破壞殆盡,再也無法承擔這龐大的人口壓力。同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人們行為失范……人類和地球面臨著毀滅的危機。

幸運的是,人類此時已經擁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員會制定了一個“方舟計劃”,準備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約1億)普通公民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為了不重蹈地球命運的覆轍,全球委員會決定:這1億人要經過嚴格挑選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開……”

今天,我們從娃娃抓起,在同學們之間也來考查一番,希望我們的考察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成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為地球發展貢獻出我們應有的力量,使“方舟計劃”不需要實行,讓我們和地球和諧發展。

四、裝上地理頭腦

舉例一:展示課本圖:“風沙掩埋了古文明”,問: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

學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規律。

舉例二:聽老家姑姑談家鄉變化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3.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4.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

以上4條比較抽象,不用多解釋,也不需要學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學和學習中需要應用到。

【教學后記】

本節課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不知道該對學生說些什么!本著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原則,課堂上注意隨機應變,不必要求學生掌握什么記住什么,只要這節課下來,學生對老師、對地理學科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節課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在“發現”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據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4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預習目標:

1、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的地理問題。

2、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道理知識。

預習重點:

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的關系

預習任務:

1、從日常生活出發,提出地理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2、列舉一些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3、歸納各地風土人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預習珍斷

一、選擇:

1、下列體育活動與開展地區的組合正確的是:

A沖浪內陸地區

B冬季運動會廣州

C登山運動平原地區

D滑雪運動東北地區

2、下列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

二、綜合題

學校所在地和你的家鄉群眾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什么?與當地的道理環境有什么關系?

預習質疑

探討如何解開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學科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總二第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目標:

調查家鄉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預習重點: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預習任務:

調查訪問收集有關農作物生長的條件

預習診斷:

小麥、玉米等需要熱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組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__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①亞洲地域遼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點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6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位置和范圍(1)

學習目標:

1.能夠看圖說出亞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點。

學習重難點:亞洲的地理位置。

知識鏈接: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導入:播放中東的戰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一課時)(2)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二課時)(3)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1)用筆圈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

(2)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7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2(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3.亞洲的地理位置

第2課時(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6—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1.地方時2.時區及換算3.北京時間4.國際日期變更線

第3課時

4(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復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講授新課)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歸納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群島,說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么?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征。

(課堂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第4課時(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2.大陸性特征明顯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三種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1.氣候復雜多樣2.大陸性特征明顯3.季風氣候顯著

第5課時(課堂導入)

復習提問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是有關歐洲的?

(1)除溫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征顯著。

(5)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講授新課)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說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看圖1—1,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書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講述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活動學生在6—3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最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并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結歐洲河流的特點有哪些。

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

(二)歐洲

氣候溫暖濕潤—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長,航運價值高。

活動完成教材P.11的活動來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小結

歐洲河流的特征: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練習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觀察河流流經的國家。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課堂總結)

河流的特征與天氣、地形的聯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亞洲和歐洲的河流有助于學習氣候和地形特征,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

板書設計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

(二)歐洲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第6課時(課堂導入)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講授新課)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6—15,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__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勻

活動課下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板書設計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勻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征;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準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于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準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么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游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游。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后,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A、從①到②B、從②到④C、從③到⑤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么?為什么?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總結:以上可以通過準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準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問:

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是什么?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準確定位后,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藥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藥材資源的突出特征。

(2)簡述A地發展中藥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征。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地理教學課件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19

教材簡析:

本節課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初步認識地球儀三部分內容。“地球的形狀”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中有3個閱讀部分和一個活動部分,并配有相應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他們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內容教材是通過圖片來說明的,要求學生認識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并重點掌握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認識地球儀這部分是學生以后學習經緯網、認識海陸分布等內容的前提條件,教材中配有圖片以及一個活動部分,要求學生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并能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2、能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學會運用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觀察地球儀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方法:

1、學生活動,分組交流,讓學生思考、討論,談看法。

2、通過對比古代與現代人們對地球形狀的不同認識,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4、觀察圖片、課件及地球儀,讓學生學會描述相關地理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講授新課: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展示圖片:地球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蓋天說”與“渾天說”)(學生討論,小組交流,根據教材的閱讀部分和自己的認知情況談談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活動:(看圖回答:)

A.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繞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經過了那些大洋?

B.麥哲倫船隊航行成功證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狀?(注意讓學生分清圓形和球體(平面、立體))

2、證據: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說說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事例嗎?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交流、探討,舉出實際中的例子啟發、解釋。)

典型事例:A、站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課件)

B、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現的地球陰影的邊緣是圓弧形,使我們確認了地球的球體形狀。(課件)

C、地球儀衛星照片。

3、真實形狀: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閱讀課本,說出地球的真實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小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經過長期探索,多方考證的,同學們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勤思考,常體驗,勇于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轉:有哪些具體的數據可以說明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圖片:地球的基本數據圖

學生活動:讓學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讀出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

(注意: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

三、地球儀展示:地球儀

提問:

1、地球儀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3、地球儀與真的地球有什么區別?(啟發學生積極回答)如:A、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B、地球儀上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C、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D、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板書設計: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

2、證據

3、真實形狀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三、地球儀

1、定義及作用

2、地軸、南北極等

3、與地球的不同點

反思:

對于“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這一內容,由于很多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說不出來,因此在教學時需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并注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七年級地理經典教案篇20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39;。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布聯系起來,氣候的分布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于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么,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布和海陸分布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布,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征,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859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韩创-专业绝缘骨架|马达塑胶零件|塑胶电机配件|塑封电机骨架厂家 | 空心明胶胶囊|植物胶囊|清真胶囊|浙江绿键胶囊有限公司欢迎您! | 电机铸铝配件_汽车压铸铝合金件_发动机压铸件_青岛颖圣赫机械有限公司 | 北京网站建设首页,做网站选【优站网】,专注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推广,天津网站建设,天津网站推广,小程序,手机APP的开发。 | 贴片电容代理-三星电容-村田电容-风华电容-国巨电容-深圳市昂洋科技有限公司 | 山东钢衬塑罐_管道_反应釜厂家-淄博富邦滚塑防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校车_校车价格_19座幼儿园校车_幼儿园校车_大鼻子校车 | 作文导航网_作文之家_满分作文_优秀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素材_最新作文分享发布平台 | 10吨无线拉力计-2吨拉力计价格-上海佳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大型冰雕-景区冰雕展制作公司,3D创意设计源头厂家-[赛北冰雕] | 福州时代广告制作装饰有限公司-福州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福州展厅文化墙广告设计, | 焊接减速机箱体,减速机箱体加工-淄博博山泽坤机械厂 | 气动球阀_衬氟蝶阀_调节阀_电动截止阀_上海沃托阀门有限公司 | 河南中整光饰机械有限公司-抛光机,去毛刺抛光机,精密镜面抛光机,全自动抛光机械设备 | 飞扬动力官网-广告公司管理软件,广告公司管理系统,喷绘写真条幅制作管理软件,广告公司ERP系统 | 磁力抛光机_磁力研磨机_磁力去毛刺机_精密五金零件抛光设备厂家-冠古科技 | 压接机|高精度压接机|手动压接机|昆明可耐特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胶泥瓷砖胶,轻质粉刷石膏,嵌缝石膏厂家,腻子粉批发,永康家德兴,永康市家德兴建材厂 | 济南轻型钢结构/济南铁艺护栏/济南铁艺大门-济南燕翔铁艺制品有限公司 | 胃口福饺子加盟官网_新鲜现包饺子云吞加盟 - 【胃口福唯一官网】 | 蓝鹏测控平台 - 智慧车间系统 - 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 对辊破碎机-液压双辊式,强力双齿辊,四辊破碎机价格_巩义市金联机械设备生产厂家 | 净化工程_无尘车间_无尘车间装修-广州科凌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 济南律师,济南法律咨询,山东法律顾问-山东沃德律师事务所 | 27PR跨境电商导航 | 专注外贸跨境电商 | 横河变送器-横河压力变送器-EJA变送器-EJA压力变送器-「泉蕴仪表」 | 耐磨陶瓷,耐磨陶瓷管道_厂家-淄博拓创陶瓷科技| 光栅尺厂家_数显表维修-苏州泽升精密机械| 亿立分板机_曲线_锯片式_走刀_在线式全自动_铣刀_在线V槽分板机-杭州亿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高压贴片电容|贴片安规电容|三端滤波器|风华电容代理南京南山 | 寮步纸箱厂_东莞纸箱厂 _东莞纸箱加工厂-东莞市寮步恒辉纸制品厂 | 称重传感器,测力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扭矩传感器,南京凯基特电气有限公司 | 聚合甘油__盐城市飞龙油脂有限公司 | 体感VRAR全息沉浸式3D投影多媒体展厅展会游戏互动-万展互动 | 喷漆房_废气处理设备-湖北天地鑫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IIS7站长之家-站长工具-爱网站请使用IIS7站长综合查询工具,中国站长【WWW.IIS7.COM】 | 万师讲师网-优质讲师培训师供应商,讲师认证,找讲师来万师 | 湖南自考_湖南自学考试 | 集装袋吨袋生产厂家-噸袋廠傢-塑料编织袋-纸塑复合袋-二手吨袋-太空袋-曹县建烨包装 | 老城街小面官网_正宗重庆小面加盟技术培训_特色面馆加盟|牛肉拉面|招商加盟代理费用多少钱 | 铸铝门厂家,别墅大门庭院大门,别墅铸铝门铜门[十大品牌厂家]军强门业 | 5nd音乐网|最新流行歌曲|MP3歌曲免费下载|好听的歌|音乐下载 免费听mp3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