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優秀的教案能夠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要怎么寫高中地理教案經典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教案經典,供大家參考。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

新編高中教材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所從事的一項跨世紀的重要工程。本文對新編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幾項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新知識同傳統知識的關系

地理傳統知識,大部分是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知識,也是他們中學畢業后學習和工作中探索知識新領域、研究新問題的基矗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應從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出發,尤其在課時偏少的情況下,注意精選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闡明主干知識,即仍以系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為主。隨著地理科學的發展,一些過時的、繁瑣的傳統知識將被淘汰,人們對一些概念、原理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識體系,體現時代性。

毫無疑問,教材內容若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更新,不反映先進的思想和當代產生的新成果,將無法實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目標。但是,有幾個問題必須注意澄清:一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有較大差異,新提出和流傳的觀念及名詞,并不一定體現了現代化;二是應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對國外教材加以比較、研究和借鑒;三是教材內容的更新應該是漸進的,變更過大會使師資和設備無所適從,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四是傳統的知識內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觀規律的知識,就永遠能適應新的形勢;五是新內容、新知識的大量涌現,可能增加學生學習的總量和負擔,應當堅持精選內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內容的更新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地理學的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及應用前景等,教材應有所反映,但并非意味著新知識的過度增加,而應當體現于思想觀念、科學態度和方法的改進上,不斷充實新的科學內容,修正陳舊、老化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通過這種變化,認識和理解地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科學。

2.從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大方向來看,新教材不僅要滲透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應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現代社會的最新問題,并引用新理論、新思想、新觀念、新信息解釋現象、分析問題,以深化和擴充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路。

3.在闡明基礎知識、重視基礎概念和原理的同時,應將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術等以閱讀材料的形式予以簡介,例如:地理信息系統、地理遙感技術、地理衛片航片等。

一方面表現了現代地理學領域內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相互支持,

另一方面可以彌補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視概念和原理而忽視科學技術與手段的介紹,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地理科學的發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科技意識。

二、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在繼承和發揚以往教材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加強地理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本國、本地區實際和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聯系,爭取有所發展和突破。

首先,增強地理科學知識在現代生活、現代生產中的應用介紹,打破純地理科學的局限,突出學以致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以及對社會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和直接效益。對于這些內容的介紹宜選取報刊雜志、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原文,可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當代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與科學技術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諸如資源、糧食、人口、能源問題、環境污染與環保問題等,既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內容,也可利用這些現實問題教育學生認識地理科學所具有的非其他學科所能替代的獨特價值。

其次,增強地理科學知識與本國、本地區實際的有機結合。對于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識,宜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加以闡述,尤其要注意結合富有代表性的具體事例和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事例,以增進學生對理性知識的理解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某些地理事實材料及實際應用內容,則要說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規律,指明理論與實際的相互聯系及結合,強調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來分析具體問題、解決現實問題。例如通過參與當地的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自覺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不僅要注重探求、開拓,也要重視學以致用。

再次,增強對學生科學志趣和科學素質的培養,使他們樹立熱愛祖國的堅定信念和建設祖國的宏偉志向。例如:可通過介紹地理科學對于人類社會文明、社會文化進步、國家經濟發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進一步學好地理科學知識;同時,應通過介紹古今中外地理學家不畏艱難、執著奮斗所作出的重大發現和貢獻,教育學生樹立勇攀科學高峰、報效祖國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通過滲透現代科學思想和觀念,比如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加強國際間合作觀念、全球觀念、參與意識以及效益觀念等,有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第四,增強地理科學成果與其他科技知識、文化知識的聯系。一要體現地理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相互聯系和交叉滲透,又要反映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強調的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促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聯系實際的內涵,認識地理學的重要作用,對他們現在的學習,將來走向社會也大有益處。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倍受矚目,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能克服思維定勢的思維活動,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新穎性等特點,好奇心強、善于聯想、富于想象,敢于質疑,勇于開拓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包括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是創造能力結構的基本要素。新編高中地理教材可在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1.可以通過巧設懸念,巧妙質疑和角度新穎、思考性強的設疑,配以圖像、圖表、演示、演算、演練等,啟發誘導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從而化難為易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識。

2.繼承以往教材的準確精煉、概括性強等優點,以表解、圖解和綱要說明等形式來敘述一些事實、材料等陳述性內容,力求突出地理知識的重點、難點,啟迪學生探索聯系,活躍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學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而學有所獲。

3.通過介紹一些思維獨特、別具一格或者尚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展開討論和辯論,作出自己的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富于創新的精神。

4.新編教材還可以專設一些“小欄目”、“小天地”等,讓學生扮演知情者、參與者的角色,對地方社會經濟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作出自己的判斷、決策或預測,并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專題內容展開探討和研究,從而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辟廣闊的新天地。

5.可以通過設計題型不同(如讀圖析圖、計算量算、實際演示、觀測觀察、比較鑒別、綜合分析、判斷推理、遷移應用等)、層次不同(如對程度不同的學生,分別進行求同求異思維,形象、抽象思維,直覺、分析思維等練習)、穿插形式不同(如練習題可靈活放在每章節教材前、中、后等)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練習題目,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誘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重視編排構思,適合教學

高中地理新教材應體現改革思想,有幾點認識需要注意:一是教材編寫要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需要,面向大多數學校,適應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教師;二是教材編寫有一定的伸縮性、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層次學校的需要;三是教材編寫應認真汲取有關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及時吸收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編寫中的成功經驗,注意總結教學實踐中所摸索、創造出的行之有效的編寫形式和教學方法,以方便廣大教師教學;四是教材編寫應倡導啟發式,對知識內容,學生特點、儀器設備、教具手段等要素綜合考慮,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學得主動而積極,既掌握知識,又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五是教材編寫應滲透整體觀念、聯系觀念、綜合觀念等,避免編寫形式簡單化,教學方法僵化,謀求編排體例、教學方法的最優組合,例如:可綜合學科課程(偏重知識系統性和結構)和活動課程(偏重實踐活動和操作)各自的優勢;綜合直線式、循環式、專題式、特征式、問題式、綱要式等編排形式各自的特色,充分發揮教材應有的作用、以獲得教學的整體效益。基于上述認識,可在編排體例和表述形式等方面有所改進。

總之,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編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繼承發揚、博采眾長,有所突破,編出特色,更好地為實現跨世紀人才的培養服務。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2

一、教材分析

單元活動“學用電子地圖”,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電子地圖的概念與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而且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光盤電子地圖和網絡電子地圖,所以本節課最好在微機室上,要保證每一個同學都有實踐的機會,并熟悉電腦的相關操作。本節課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一節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能夠說出什么是電子地圖及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2.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掌握光盤、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樹立科技的發展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和地理學習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了解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2)、了解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并學會使用網絡電子地圖。

2、教學難點

熟練操作電腦,學會使用光盤電子地圖、網絡電子地圖。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文科平行班,與文科小班相比有相當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同學對于地圖知識較為缺乏,所以對于電子地圖知識應充分使學生預習,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讓學生參與活動、多提示學生。

五、教學方法

1.采用電腦演示教學,通過看圖了解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2.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尤其是網絡電子地圖的運用。

3.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4.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將預習學案完成,并復習地圖的有關知識。

2.教師的教學準備:微機教室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學生對于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每個小組的疑惑問題有哪些,針對這些情況進行教學。(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在現代的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呢。當然傳統的紙質地圖也可以幫助我們,但作為新時代的人,我們就要學會使用新的東西。把地圖搬到計算機上,它能給我們更多的地理信息,更方便的操作,更智能化的服務。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學用電子地圖。

首先,用教師電腦展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然后宣布第一個探究問題。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由于本節課的的實踐性較強,講授新課時,首先完成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熟悉微機操作,熟悉電子地圖與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然后,學生在微機上完成獨立探究任務。)

師生共同探究一:什么是電子地圖

設問:什么是電子地圖呢?

講解:電子地圖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呈現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電子地圖除地圖和地理信息以外,一般還包含有關的照片、圖表等信息。

電子地圖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先通過遙感系統(RS)獲取地表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存入電腦,最后再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處理的編程,進行二次開發,制成大家都能看懂的電子地圖。我們這里需要大家掌握的只是會用電子地圖就可以了。比如我們要去北京

1、打開電子地圖

師生共同探究二:電子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

1、選擇交通線路

2、確定后打開交通圖

3、到北京后,選擇旅游景點,比如頤和園

4、確定后可獲得頤和園的相關信息

在查詢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方向鍵來改變視野的范圍,也可以通過左右鍵來放大和縮小對某些地區,還可以看到相應的簡介。我們再來看一下課本上介紹的上海豫園

設問:另外,在電子地圖上還可以查到我國的地形圖、政區圖、降水圖、氣溫分布圖……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地圖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信息量大、檢索方便、展示方式靈活多樣,而且可以附加多種智能化服務功能。

(承轉)除了這種光盤電子地圖外,還有一種網絡電子地圖,那么網絡電子地圖又是怎樣利用的呢?我們以圖行天下網絡地圖為例,來學習一下網絡地圖的使用。

師生共同探究三:網絡電子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

首先我們進入網站首頁

我們選擇華東地區的南京為例,點擊打開南京市區圖

通過放大和縮小按鈕,可以選擇你想要范圍,還可以通過測距按鈕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如圖中的藍色線段為鼔樓到新街口的距離為1797Km,如果想去某個地方而又不知道路線的話,可以直接點最上面一排的行車路線超鏈接。如下圖

只要在上面的文本框內輸入起止點(如草場門到新街口),那么在圖上就會自動顯示路線

(見圖中兩紅點間的藍線),另外右邊還有公交車站的站點,所以運用起來也非常方便。同樣在網絡電子地圖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我國的任何地方,比如下圖的儀征市,甚至連鎮的位置也能找到:

(承轉)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地圖的功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電子地圖能夠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呢?

師生共同探究四:電子地圖應用領域

1、公眾信息服務

可以查到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信息。

可以充當“導游”,顯示出旅游區的主要景點,并介紹有關內容。

裝有語音識別系統的電子地圖,可以為盲人指路。

在GPS技術輔助下,還實施對老人、小孩等移動目標的跟蹤和保護。

2、智能交通管理

電子地圖一方面存儲了有關道路的基本信息,例如道路狀況、危險警告,收費地點、停車場所等;另一方面又實時接收相關的最新信息,例如交通事故發生地點、道路擁堵路段等。據此,人們可以準確選擇最佳路徑,節省交通時間。

比如將電子地圖和GPS結合起來還可以實現對汽車的導航

3、政府管理與決策

政府部門利用電子地圖,可掌握所轄區域的各種信息,又助于實現管理與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城市規劃與管理小區規劃方案

政府環保部門可利用電子地圖,動態監控工礦企業的排污狀況,對突發性污染事件作出快速反應。

如對污水排水路線和燃氣供給路線

污水排水路線

燃氣供給路線。

師生共同探究活動完成后,學生完成探究學案中的獨立探究任務,主要讓學生實踐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本節課主要給學生介紹了光盤電子地圖和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大家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去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并通過其強大的功能,了解目前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教師在電腦中顯示檢測試題。主要檢測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隨著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第三單元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學習也隨之結束。在預習“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時,重點應放在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對比上,并整體了解人類聯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九、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學生是在微機上操作,無板書。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因此需要老師完全講解的知識并不多,關鍵是演示操作的步驟,最后讓學生自己來操作獨立完成探究學案上的內容,所以我覺得這節課一定要在微機教室里上,不然教學效果會較差。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會從內心領會電子地圖的優越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會遇到電腦操作等許多問題,教師應在今后多從此方面提高自己。

十一、學案設計

第三單元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

單元活動學用電子地圖(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初步了解什么是電子地圖及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二.預習內容

1.電子地圖是一種化的地圖,它展示了某一地區能夠用地圖表示的多種信息。

2.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⑴:人們可以從中查到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信息。

⑵:據此,人們可以準確選擇最佳路徑,節省交通時間。

⑶政府管理與決策:有助于政府部門實現管理與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3.電子地圖的特點具有:、、、。

4.在使用光盤電子地圖時,先打開主界面,根據所要查詢的內容找出查詢哪一類地圖,如查詢省區圖,要找圖,查詢氣溫圖,找圖等。最后從中找出要查詢的內容。

5.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首先認識:網絡電子地圖,在瀏覽器中的顯示界面劃分為地圖顯示、操作工具、操作功能、操作結果等區域。然后查詢界面:主要包括確定查詢、選擇、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查詢結果等步驟。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電子地圖及其應用,拓展拓展學生的視野

2、能夠掌握光盤、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學習重點: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二、學習過程

學生獨立探究

以查找北京西站至故宮的公交路線為例,利用網絡地圖的查找過程。

活動提示

本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網絡電子地圖查詢某一具體的公交路線,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熟練使用網絡電子地圖的技巧。第一步:搜索進入北京電子地圖的&39;界面。

第二步:分別在起始點和終點輸入北京西站和故宮。

[來源:Zks5u第三步:確定最佳行走路線。

三、反思總結

通過此項活動,你體會到電子地圖與傳統的紙質地圖相比,優越性是什么?

四、當堂檢測

電子地圖實際上是一種數字化的地圖,它展示了某一地區能夠用地圖表示的多種信息。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有關電子地圖及其應用領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電子地圖不能通過聲音與讀圖者交流

B.電子地圖能顯示旅游區的主要景點,并介紹有關內容

C.電子地圖能及時接收道路擁堵段的最新信息,為人們節省交通時間

D.利用電子地圖,政府部門可提高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2.有關電子地圖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光盤電子地圖與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步驟一致

B.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中,點擊主界面的專題圖區,即可顯示專題內容圖

C.光盤電子地圖不能實現圖形的上、下、左、右移動

D.網絡電子地圖的顯示界面右部顯示出功能鍵區和專題圖區

3.下列關于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正確的是()

A.點擊主界面上索引圖中的上海市,即可顯示上海市地圖。

B.點擊主界面上的功能鍵區,可得到氣溫專題地圖。

C.點擊主界面上的專題圖區,可得到城市街區圖。

D.中國電子地圖主界面右部的顯示主要是功能區。

4.下列不屬于網絡電子地圖查詢方法的是()

A.確定查詢對象B.選擇操作功能

C.確定操作方法D.點擊索引目錄中的圖錄

5.有關中國電子地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主界面圖右部,顯示出索引圖和專題圖區兩部分。

B.索引圖包括中國全圖、省區圖和城市街區圖三級。

C.點擊索引目錄,即可顯示行政區劃、氣溫、航線等專題圖。

D.在某地區的地圖上,點擊鼠標左鍵和右鍵,可實現圖形上、下、左、右移動。

6.網絡電子地圖查詢使用的正確步驟是()

A.確定查詢對象、選擇操作功能、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操作結果

B.確定查詢對象、確定操作方法、選擇操作功能、顯示操作結果

C.選擇操作功能、確定查詢對象、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操作結果

D.確定查詢對象、選擇操作功能、顯示操作結果、確定操作方法

電子地圖信息量大、檢索方便、展示方式靈活多樣,而且可附加多種智能化服務功能,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據此回答7~8題。

7.一中學生想利用暑假到青島旅游,從電子地圖上獲得的信息有()

①青島的主要旅游景點②青島主要景點的文字介紹

③各景點的乘車指南④某景點未來幾天的旅客人數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利用電子地圖,可對老人、孩子實施跟蹤、保護,需要()

A.GIS技術輔助B.GPS技術輔助

C.RS技術輔助D.因特網技術輔助

課后練習與提高

1、熟悉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界面和功能。

2、在地圖上找出自己家(鄉)和我們二中的位置,并加以標注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3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交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的技巧所在。”其實這里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老師要善于“點化”舊知識,從而啟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在講到歐洲西部的時候,我就問了我們上一節西亞講到的一個知識點-----被西方人稱為海上生命線是哪個海峽?這時我發現好多學生都在那里翻書,這時我就稍微的給大家做了一點提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霍爾木茲海峽”。通過這一個問題我發現下面的學生的聽課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

中午吃過飯在休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情趣一定不是太高,我能用什么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呢?這時我就想起了上午我用的一方法-----提問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學生上黑板上寫我們上一節學的西亞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不會寫的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機會,這時下面的好多學生都舉手了,沒有記住的也馬上翻書去看。這時我隨意的叫了三個學生上黑板寫,由于石油運輸路線是一個難點,都是一些海洋、海峽,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來的這幾個學生沒寫幾個就不會寫了,這時我就說你可以求助下面的學生,這時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把手舉起來了,有的甚至都站來起來,還大聲的喊:“老師我去”。

這時我看見下面學生已經完全被我調動起來了,也該到收場的時候了。

“同學們來我們共同看一下,看這三個同學寫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最后我又對這幾個學生進行了表揚。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但是卻把整個班級參與課堂的興趣完全的調動起來了,這節課上下來使我感覺到無比的輕松。點化舊知識,容易勾引起學生回憶的思考,啟動了他們的大腦,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十分的興奮,這種興奮又調動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中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4

一、介紹“我”為什么要選這節課。(主要是介紹這節課的重要性、這節課在教材中的前后聯系和本課的教學目標。)

介紹大氣的運動在大氣環境單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氣要素的聯系;對其他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例:大氣運動是大氣環境這一單元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大氣中的熱量、水汽的輸送、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

首先,表現在他和本單元前、后知識的聯系上。。。

其次,從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來看,“風”是表征天氣和氣候特點的要素之一。。。

第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

第四,從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看。。。

所以我覺得本課學習的重點應該是。。。。(注意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感)

二、介紹“我”關于對這節課的教學策略。(實際上是介紹這節課擬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流程、教學目標達成的途徑,尤其注意對教材、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

例:(以教學方法為例,注意應說明幾方面,針對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如果有必要還要加上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根據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從呈現具體現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壓線配置情況下的實際風向判讀,是本節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關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紹本課的應準備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學習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課打算主要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多媒體具有。。。的特點,而本課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有過程的呈現。比如,在不同等壓線分布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自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

四、關于教材中插圖、圖冊的使用。

例: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

五、關于本課板書的設計和結構。

例,這節課的板書,打算設計成“綱要信號”的形式,其好處是。。。

特別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覺得有必要單獨立出來講的,可以再分幾點。

2.說課的關鍵是解決好“我”將做什么和“我”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基本原則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據”。

3.如果把說課簡單地認為是說“教案”那就大錯特錯了。

4.從教學相長的原則看,說課時還應說明"我"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體的特征和區別,初步認識各類天體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從而加深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地球儀、地球的衛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燈片,天文掛圖,多媒體、“太陽系模式圖”掛圖,錄像機及自行剪輯九大行星概況、彗星錄像節目,投__或月貌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現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2閱讀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所見,談談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過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的各種天體是否為孤立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我們稱之為天體系統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00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啟發討論】閱讀教材P4圖1.4太陽模式圖思考太陽系周圍有幾顆行星,它們由近及遠的排列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啟發討論】在太陽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家庭中的九個兄弟,有許多共性,請結合有關材料完成P4—P5活動題1、2,并總結九大行星在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現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6

一、教材分析:

地殼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地殼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礦物與巖石,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二、教學目的:

1、了解礦物的定義及分類,能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觀察巖石標本,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運用示意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

4、結合實際,理解地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通過對不對礦物、巖石的對比,初步學會對常見巖石的識別方法。

6、通過對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7、通過填繪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學重點:

1、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殼的物質循環。

四、教學難點:

1、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地殼的物質循環。

五、教具:

教師:礦物、巖石標本、瓷板、多媒體課件學生:采集巖石標本。

六、教學方法:

講解法;圖表對比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我們從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現在讓我們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來認識人類的唯一家園——地球。我們知道,地球從形成至今經歷了46億年,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其地表形態、大氣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那么自然環境中的物質是怎樣運動的?能量又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講授新課】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板書、圖片、幻燈片并講解)

(一)礦物(板書并講解結合用表格形式講解)

1、礦產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礦產的基本存在形式(板書并講解)

3、礦物的硬度等級

4、礦產的形成

地殼中的礦物很少單獨存在,它們常常按一定的規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巖石。(二)巖石(板書并講解)1、巖石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地球上主要的巖石類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講解)

研究表明,我們生活的地球已走過了她46億年的漫長歷史。在這46億年中,她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中規律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地質循環。

二、地殼的物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一)地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二)巖石的轉化(板書并講解結合幻燈片講授)

巖漿巖沉積巖

上變變風化

升熔質侵蝕

冷融作搬運

凝沉積

巖漿變質巖

熔融作用

特別講授:化石的地質意義

【復習新知】

地殼物質循環需要的時間很漫長,往往需要幾十萬年,有的要經過幾億年,遠遠超出了人類歷史的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地殼的物質循環一刻也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地殼的物質循環一段時期內留在地表的痕跡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地殼的演化。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7

主要內容:

第一節環境與資源特征

第二節產業基礎與經濟發展

第三節資源開發與環境整治

教學重點:

1、闡明東北區的資源與環境特征和資源優勢。

2、闡明東北區農業、工業等布局的特征和發展前景。

3、指出東北區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第一節環境與資源特征

東北區位于中國的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面積78.8×104k㎡,約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8.2%,人口10696萬(20_年),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表結構

略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帶是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緊接著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內則是廣闊的平原。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了本區的地形輪廓。

(二)自然景觀

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地表積雪時間長。深厚的季節凍土與多年凍土廣泛分布,草甸化與沼澤化現象顯著。夏季氣溫較高,降水集中,對植物的生長有利。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東北自然景觀的主要表現。

二、資源優勢

(一)農業資源豐富、質量良好

(1)有遼闊富饒的土地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耕地面積為192×104h㎡,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9.7%,人均占有耕地為0、167h㎡,相當于全國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較肥沃,東北區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層。全區可墾荒地多,約有667×104h㎡。

(2)是我國森林主要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為寒溫帶針葉林分布區,以興安落葉松為主,小興安嶺、長白山地以紅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為主,材質優良。

(3)東北草甸草原區,草地面積2866、7×104hm㎡,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3.8%,是我國重要的牧業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質含量高,草質好,適口性強,適合多種牲畜飼養。

(4)本區內陸水面約333、3×104h㎡,南臨黃海、渤海,利于發展淡水漁業和海洋漁業。

(二)水資源比較豐富

較多的降水,較低的蒸發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嶺,保證了本區有比較豐富的水資源。集水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條,水網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徑流總量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約為330×108m。水力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開發的約為1370×104kW。

本區水資源分布的特點是東豐西歉,北多南少,總量屬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當于全國人均值的72.5%。

(三)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配合較好

礦產資源豐富,礦種比較齊全,已探明儲量的有100余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3位的達45種。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非金屬礦產。

有菱鎂礦、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鉀長石、硼、金剛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開發利用。

第二節產業基礎與經濟發展

一、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基地建設

東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前期以鋼鐵、機械為重點,后期以石油開采加工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為主體的重型工業結構。

(一)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冶金工業基地

鋼鐵工業是東北區工業的基礎,以鞍(山)鋼、本(溪)鋼為主,建起了包括大連鋼廠、撫順鋼廠、北滿鋼廠,以及通化、齊齊哈爾、凌源等鋼鐵廠在內全國的鋼鐵工業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經濟發展。

(二)以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中心的機械工業基地

以沈陽、齊齊哈爾為主,形成機床、重型機械、冶金設備、礦山設備生產基地。以長春、大連為中心形成運輸機械制造中心,能夠生產汽車、內燃機車、船舶、鐵路客車、拖拉機、收割機等。以哈爾濱為中心形成動力機械制造業基地,能夠生產大、中型水電、火電發電機組及先進的輸變電設備。

(三)利用資源優勢,建立了能源生產基地

煤是本區主要常規能源。全區煤炭儲量約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區東部和西部。石油儲量和產量長期約占全國的1/2左右,是我國的儲油和產油區。其中80%的儲量集中分布在大慶。

(四)以大慶、吉林、遼陽、大連、盤錦、錦西、撫順為主的化工工業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國29%,以硫酸、純堿、燒堿、硼酸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業,以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橡膠加工等為主的化學工業在全國有相當的優勢。化工產值占全國的12.6%。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可成為全區有潛力的支柱產業。

(五)其他骨干產業得到良好發展

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具有堅實的基礎和發展遠景;建材工業也有相當規模;木材加工及綜合利用工業也具有優勢。

二、農業基地建設(一)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

(1)本區是大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農、林、牧、漁業俱全的農業地區。全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甜菜生產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2%,45%和54%,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甜菜、亞麻、柞蠶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4%,90%和82%,均為本區的重要工業原料作物。

(2)以農區舍飼為主的畜牧業。本區畜牧業既有與耕作業緊密結合的舍飼畜牧業,也有以放牧為主的畜牧業,但以舍飼為主。全區產奶量約占全國的1/4,是中國主要產奶區。

(3)具有全國意義的用材林基地。東北區是全國的天然用材林區,全區林地總面積約4665×104h㎡,其中有林地3550×104h㎡。東北林區基本上為國有林區。全國130多個森林工業局有82個分布于本區。

(二)松嫩平原農業基地建設

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出發,堅持開發利用、保護、治理相結合,堅持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今后應立足于資源的深度開發,著重解決產量不穩不高的問題,加強水利建設和建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增強對旱、澇的抗御能力;合理調整作物品種布局,避免、減輕低溫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強化種植業和飼養業、農區和牧區的結合;鞏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甜菜以及肉、奶為主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

(三)三江平原的開發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江沖積而成的低濕平原。1949年以來,以國營農場為主力軍,開墾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積由1949年的40×104hm2擴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國有農場機械化程度高,機耕、機播、機械收割面積分別達耕地的99.5%,93.4%和87%。沼澤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泥炭資源,又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對沼澤的開發利用,應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利用。

三、交通運輸、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比較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

在東北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居主要地位,約有70多條,營業里程占全國的28%。鐵路密度達125km/k㎡,高于全國57km/k㎡的水平,縱橫交織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東北區公路建設發展迅速。公路總長已達14×104km,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形成不同層次的輻射公路網。

以大連港為中心,以及營口、丹東、錦州港的海上運輸已展開。管道運輸主要是從運輸大慶、扶余油田的石油至東北、北京各煉油廠,部分經大連鲇魚灣港外運。

(二)郵電通訊業:目前綜合通訊能力嚴重不足

目前綜合通訊能力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電話普及率低,長途電路不足,農村通訊嚴重落后,管理機制和服務質量跟不上發展的需要。

四、對外開放與邊境貿易發展

(一)東北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優越區位

周邊有俄羅斯、蒙古、朝鮮,與韓國、日本也相距不遠。從世界地緣角度看,我國東北區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日本共同構成“東北亞經濟圈”。東北區正處于這一經濟圈的中部,為本區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連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滿洲里陸上口岸。

(二)圖們江地區開發

圖們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國界河。以圖們江口為中心,以900km為半徑,可以到達東北亞各國。圖們江下游地區處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國從陸路進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實現東北亞各國的區域經濟互補的重要結合點和經濟聯系的樞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將“小金三角”定義為圖們江經濟區,把“大金三角”定義為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圖們江開發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經濟開發。

第三節資源開發與環境整治

一、水利建設東北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資源短缺,特別是遼中南地區,城市密集、工業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跨流域調松花江水入遼河是解決南部水資源短缺的主要途徑。

水利建設的另一重點是松花江、遼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標準,同時加強遼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森林資源豐富是本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樹種在300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50多種。森林生態嚴重破壞:

(1)采育失調,采伐大于更新,資源減少,材質下降。

(2)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19世紀末至今,黑龍江省森林覆蓋率由70%降到35、55%,林緣平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態平衡失調,氣候變壞,水土流失加劇,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合理開發措施:

第一,堅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進珍貴樹種紅松的更新。

第三,積極營造人工林。

三、開發旅游資源

1、冰雪旅游。

2、長白山、五大連池、鏡泊湖等火山熔巖風景名勝旅游。

3、自然風景有千山、林海雪原、興凱湖、以及扎龍等自然保護區。

4、沈陽故宮為清初皇宮旅游四、生態環境建設。

大量采伐森林,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采育嚴重失調,森林日減,林相漸趨惡化,特有的野生動植物也在迅速減少,有的瀕臨滅絕。草原建設投資很少,而開墾草原,以農擠牧的現象嚴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載過牧,導致土地沙化、堿化,草原退化加劇,產草量下降。從農業上看,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機質明顯減少。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危及人體健康。環境中的化學元素或化合物過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病等。

東北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資源保護與環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經濟、技術手段加強對水、土、森林、草場、野生動物、水產等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護;積極治理三廢污染,凈化生態環境;對地方病多發區加強環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協調發展,達到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

四、能源建設

為了解決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設東西部和南北兩頭能源基地建設。

(1)西部煤電新基地建設。重點開發霍林河、元寶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應新建和擴建元寶山、伊敏河、通遼、海拉爾等電廠,建設坑口電站。

(2)開采北部煤炭資源,建設一批火力、水力發電站,擴建鶴崗、雙鴨山、雞西、七臺河煤礦及相應的電廠,將來可與俄羅斯合作在黑龍江中上游建設大中型梯級電站。

(3)開發東部的琿春煤田,新建擴建白山水電站等。

(4)擴大南部的能源建設,利用鐵法煤建鐵嶺電廠,用晉煤建綏中電廠、鲅魚圈港口電廠,同時籌建核電站。

教學活動建議主題:東北區在東北亞經濟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閱讀文獻

能力訓練:網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報告

思考與練習

1、簡述東北區的基本特征。

2、分析東北平原農業開發中的主要環境問題

3、分析東北工業基地的發展前景如何?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8

案例教學就是為了達到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展開典型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判斷、推理以及分析。在平時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某一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和一般分析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運用的都應該比較多。

一、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高中地理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愛國熱情有重要意義,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地質概貌以及地形結構等,高中地理歷來都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很長時間以來,學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被教師安排了,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傾向,大多數學生毫無主動性可言,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課堂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分注重成績提升,導致課堂形式單調,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傳統僵化。案例教學法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本質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而教師并非傳統教育思想中單純就是一名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學中扮演著激勵者以及設計者的角色。本文在新課改背景下,擬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高中地力教學之中,最終為促進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學打好基礎。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的策略

1、構建案例運用平臺,充分挖掘案例素材

一個恰到好處的案例,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增色,有效提升整個課堂的氛圍。所以,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一直為之努力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方便快捷的獲取有效的案例。但在快節奏的教學工作中,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要想方便的獲得很多急需的案例素材,是很難通過自己查找實現的。所以,學校可以聯系其它學校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協調自己學校各年級的地理教師,互相交流經驗、交換意見,定期的進行研討。并且為了激發教師們搜集案例的積極性,對于能夠積極提供案例的教師,要在工作考核方面以及職稱評定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

2、科學評價學習效果,加強課堂進程指導

有了案例,就不用在進行什么指導了,學習起來都會非常直觀,這是很多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所認同的。實際上,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是方式更為直觀一些,其實案例教學也無非是一種教學平臺。而這種教學效果的好壞,還是要通過評價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來最終確定。所以,恰當的、及時的學習評價,在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追求的評價標準既要關注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和學生個體的差異,又要體現學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案例教學中,我們要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將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注重案例教學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3、拓展案例應用思路

地理課程可運用的案例非常多,其案例具有形象、直觀、典型等特點,是一門介于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之間的學科。而現在很多教師感覺棘手的問題就是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怎么能夠使這些案例的價值更好的體現,以及怎么應用這些案例。實際上,教師還是需要積極拓展應用的方法和思路,充分理解案例自身的特點和內涵。還有一個例子,教師在講解長江沿江地帶的教學,可以在分層分析、分段分析之前,先展示沿江地帶的基本情況,必要時可重新展示案例的部分或者全部。這個例子說明,除了上述應用思路之外,教師還應當對案例進行必要的加工。

4、豐富課堂組織形式

同學們聽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的講解,然后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去記憶,這并不是運用案例教學。相反,有了案例作為平臺,教師更可以更多的激發學生主體性,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運用更為豐富的更多的課堂組織形式。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明確學生和自己分別承擔什么樣的作用,這是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在案例教學中,具體來說,學生是研討案例、分析案例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展開研討和探索,主動交流,積極參與,并且對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起到調控、組織、引導、啟發的作用。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教材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識?這是教師在展示案例后仍需要做的。另外,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參與到案例的搜集和制作之中,這樣可以提升案例教學的針對性,豐富案例的獲取途徑。學生負責動手搜集和整理,教師只是提出方向。這樣以來,學生也會感覺到案例與自己關系更加親切,所有的案例經過師生一起加工,學生接受起來也會更加容易。

三、結束語

案例教學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其貼近生活、說服力大、直觀性強的特點。應用案例教學,切記不能為了應用案例而引入案例,那樣的話,不但不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很多教學內容與所舉案例都沒有關系的話,還會適得其反,使得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所以,為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還需要教師積極的總結案例教學方法,充分聯系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堂進程,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剛.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案例應用.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學,20--.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9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延伸,是引起一個地區人口的變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間變化,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節知識內容教學難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什么是人口遷移?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其意義。本節課的難點在于“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辨別,教師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該強調兩者所具備條件上的差異以及多列舉身邊的例子加于區別理解。總之,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人口遷移的有關知識有一個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情分析】

該節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可以聯系身邊的例子和現象,幫助其對人口遷移現象的判別及其產生原因的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及其意義。

(2)重點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標

通過該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利用資料或圖表,結合自己所學理論分析當今世界某個區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3.情感目標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全面認識人口的發展理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重點】

1.能辨別人口遷移及人口流動現象;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難點】

正確理解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提問式、探究式、啟發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設計立意導入:(圖片引入)通過展示一些同學熟悉的梅州客家飲食和景觀圖片,設置問題:①這是哪里的飲食習慣及景區?②知道客家人的來歷嗎?

一、人口的遷移

學生活動:請學生閱讀課文P8該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滿足什么條件?周圍有哪些現象屬于人口遷移?

【教師歸納】

1.概念: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變化。

滿足條件:①居住地的改變;②改變居住地持續的時間(通常1年以上);③必須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舉例:①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等;②展示圖片

設置疑問:以上兩張圖片中,第二張圖片為什么不屬于人口遷移?

【區別】人口流動:人口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現象。

學生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了解人口遷移的分類,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遷移特點、遷出(入)地、遷移原因及其意義國內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階段、遷移原因、遷移方式、遷移方向、遷移規模、遷移目的等,然后請學生填表。

【學生歸納】

2.分類:a.按地理范圍分: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

?教師補充:b.按遷移方向分:城市和農村互遷。

3.國際人口遷移

階段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舊大陸

美洲、大洋洲等

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以后

從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

亞、非、拉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等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了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

注:在學生回答遷入和遷出地時,教師事先可展示兩張圖片請學生看圖思考總結,同時也可鞏固學生有關大洲的知識。

圖一

圖二

4.國內人口遷移

要求學生根據課本所描述的該部分有關知識,結合圖1.8和P11案例3,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并完成下表和解決相關問題。(具體見課件)

階段

遷移原因

遷移方式

遷移方向

古代

農業經濟的脆弱、戰爭、自然災害

大批遷移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地區

成立到20世紀80代中期

計劃經濟的影響、國家政策

有計劃、有組織的遷移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0

常見天氣系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示意圖畫完整。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做規律小結。

學生活動:(抽兩名學生上黑板畫,一個畫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一個畫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其余學生在學案上畫。)主要步驟:

1、在高壓中心用“G”標明。

2、畫四點的水平風向。

小結:

1、通過畫圖,我們得出結論:北半球,反氣旋順時針向外輻散,南半球由于地轉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時針向外輻散。因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氣會不斷輻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氣下沉來給予補償。

2、關于天氣,高壓區,垂直方向上,高層大氣自上而下來補充,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下沉升溫,教師可引導“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為,在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天氣一般“晴朗干燥”。聯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活動】案例分析,研究控制東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當地天氣的影響

教師引導:【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區的衛星云圖

學生活動:觀察北京上空的云層特點,發現此處晴空萬里。繼而驗證了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干燥的規律。

教師引導:那么在該高壓系統的東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氣系統的控制?

學生活動:該處云層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氣。可能是受低壓(氣旋)的控制。

學生活動:

1、標出低壓、低壓槽

2、畫出此時伯力、東京的風向

3、完成低壓(氣旋)示意圖(畫出A&39;B&39;C&39;D&39;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氣流,天氣陰雨。

小結:教師應引導學生邊畫、邊想、邊理解。自然地理難,往往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是其科學性強,邏輯性強,一環扣一環。這個活動題中,從確定中心氣壓性質(低壓區),到畫風向(水平方向上,大氣從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氣流方向(中心的空氣被迫上升,盛行上升氣流),最后推測天氣變化(氣流上升遇冷凝結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陰雨天氣),一步接著一步。只要學生能把整個過程從頭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順,那么這個問題就解決,掌握了,甚至可以說,以后都很難忘記。

【活動】探究二研究20--年8月6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示意圖,分析有關問題。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天氣系統對天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天氣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又時時刻刻使天氣也隨之變化。生活中,我們研究天氣系統,也是為了預測天氣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指導人們安排好生產和生活。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討論:

學生活動1、請根據等壓線數值,標出甲、乙分別是何氣壓中心。

學生答:甲,低壓系統;乙,高壓系統。

學生活動2、圖示時間,影響北京和上海的分別是什么天氣系統?

學生答:北京受低壓控制,上海受高壓控制。

以上兩題,難度系數都較低。第二題中,學生答出北京受低壓槽控制,超出預計水平,說明對槽脊的概念已經理解掌握,能在圖中判斷并描述出來了。

學生活動3、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

學生答:北京,陰雨天氣;上海,高溫晴朗。

這一題難度系數略高,一方面需要結合之前剛學的規律,從高低氣壓來判斷天氣,這個還不算難;更難的一面是,題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這就需要學生用規范的術語來回答這個問題。普遍的結果是學生知道意思,卻不會表達,或者表達得不夠精確。以此作為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既要用準確的文字來表達,也要通過口述,來檢驗其合理和流暢的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盡量用較為簡略的語言來描述,言簡意賅,突出天氣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

提供當時的天氣預報,ppt展示文字材料,一來驗證學生的推測分析,提高趣味性,二來引導學生作出更精確的歸納。北京:天氣悶熱,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溫天氣,且無降水。

<過渡>炎熱干燥的伏旱天氣就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引起的。

介紹:伏旱是指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顯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現象,屬于季風區災害性氣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且少臺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干旱。夏季是農作物生育旺盛的時期,伏旱對作物的生長及產量都有重要影響。圖片展示伏旱中,皸裂的土地。伏旱期間雖然晴朗少雨,但因長江中下游和川東地區河網密布,水汽蒸發很多,低空濕度仍很大,故熱量不易散發。高溫加高濕,人體不易排汗,感到悶熱難耐,還可能引發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這個時候最能緩解高溫酷暑的是誰呢?

學生活動4、據圖判斷當時影響臺灣的天氣系統。

學生答:低壓(氣旋)。

教師引導:這題本身不難,但是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探究。例如:1、從該系統等壓線的分布來看,氣壓值向中心方向急劇下降,中心氣壓值非常之低,這是普通的低壓中心嗎?2、等壓線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受教師的啟發后,思考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強烈發展的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風力很大。學生恍然大悟,是臺風。

介紹有關臺風的源地、移動路徑等知識。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1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并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于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于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后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并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2

1、類比思維法

類比思維是通過聯想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把已經熟知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思維經驗與所研究的地理現象、過程相聯系,找出它們的相似性,并用類似方法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如講到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時,教師只要提示學生與等高線相對比,就可解決這些概念。

2、聯想思維法

這是從巳知的地理概念出發,將有關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聯系起來的思維過程。聯想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發散形式。縱比是從地理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比較,如地殼的演化史,可比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階段的不同。橫比是由此地理事物與彼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如馬達加斯加島的自然帶與我國臺灣自然帶的比較。

3、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于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了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借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干涸說”、“擴展說”三種假設。

4、選言排除法

是指為了找到正確答案,根據現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過驗證,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腳的假定,余下的一種就是正確答案。

5、形象思維法

這是人們利用自然形象進行思維的方法。如在進行地圖教學時,由于地圖引起學生形象思維有三種因素:一是空間關系,如地圖的范圍,經緯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脈、河流、島嶼等;三是圖例符號,如地圖上的顏色、等高線、表示城市的圓圈等。通過對地圖的觀察,會從三方面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于形成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3

【體系和要點】

(一)人口與環境

1.人口再生產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概念: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延續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人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2.人口數量與環境

(l)人口數量的變化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口少,影響小

農業社會: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工業社會:人口激增,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環境;生產擴大、污染擴大

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于不重視保護環境等原因造成

3.環境人口容量

(l)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響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資源是首要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4.人口素質與環境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狀況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著特殊的影響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環境觀、資源規和發展觀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

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

5.人口遷移與環境

(l)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概念: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涉及人口由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

(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個地區吸引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一個地區排斥人口遷移的因素

(3)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

①環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人們為了尋找食物、土地而遷移,受自然環境影響深刻

工業社會,為了尋找優化配置而使勞動力不斷遷移,社會經濟因素成為遷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對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遷入地:使其綜合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但也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既有積極意義,也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6.中國人口遷移

(1)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一:黃河中下游平原

遷移方向:從秦漢開始人口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人口大遷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

原因:移民支邊、戰爭、自然災害

(2)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特點:遷移規模比較小、頻率比較低

原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

階段:1954~1960年活躍時期;1961~1976年低潮時期;1977~1984年回升時期

方向:凈遷出省區:遼、魯、滬、川;持平省區:西藏;其余為人口凈遷入省區

方式: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支援新開發地區工業建設;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高等學校搬遷、招生與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庫移民;壓縮城市人口規模;少量的自發遷移

(3)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自發流動為主

方向:從農村到城市高中英語;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目的:務工和經商;、培訓、分配遷移的人數增加

變化:原來人口的凈遷出地區,有些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4

■學習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6

一、授課目的與考點分析:

1.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與地形的關系。

3.了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實踐意義。

二、授課內容:

一: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三大巖類物質循環:

三大類巖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巖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巖和巖漿巖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巖漿巖和變質巖又可以通過母巖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當進入地下深處后,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巖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巖漿巖。因此,在地球的巖石圈內,三大巖類處于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①地球表層的巖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為六大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相對運動;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④兩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塊移動發生張裂地區,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塊相撞擠壓處,形成山脈,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2、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應用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所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2.實踐意義

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課后作業:

相關練習附后

四、學生對本次課的評價:

○特別滿意○滿意○一般○差

學生簽字:

五、教師評定:

1、學生上次作業評價:○好○較好○一般○差

2、學生本次上課情況評價:○好○較好○一般○差

教師簽字: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獲得噪聲污染的概念、種類及不同區域的噪聲標準等有關知識。

2.理解噪聲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噪聲污染的控制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獨立收集、觀測、調查一個區域的噪聲污染問題,并用所學地理技能對噪聲污染問題進行分析。

2.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噪聲污染問題,能夠與同學合作開展噪聲污染調查研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3.用論文或者圖表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社區、學校或工廠的噪聲污染問題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噪聲與我們生存環境關系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了解生存環境中的噪聲污染狀況,養成環境噪聲污染危機意識,形成正確的環境評價觀。

3.了解工業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噪聲污染的關系,增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習慣。

[教學重點]噪聲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教學難點]噪聲污染的危害

[教學媒體與教具]課本圖片、網絡搜集資料等

[課時安排]1課時

[講授過程]

【新課導入】優美、動聽的聲音能夠讓人心情愉悅,能使人身心放松……相反,嘈雜、刺耳的聲音卻讓人心情煩躁,我們通常把一切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有妨礙的聲音稱為噪聲。

【板書】第四節噪聲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聲概述

【講述】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它被認為是僅次于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流討論】說說你所在的生活小區,噪聲來自哪些方面?

【總結】噪聲的分類:按照聲源的不同,噪聲可以分為工業噪聲、交通噪聲、生活噪聲和其他噪聲。

【閱讀】目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不同的活動場所允許的噪聲標準不同。閱讀課本第75頁材料,了解我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資料收集】通過網絡、圖書館、書刊雜志,收集噪聲污染對我們人類各個層面上的危害。

【過渡】噪聲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大家雖有所察覺,但只有身邊出現超強的噪聲時,我們才會有所防范,而噪聲對兒童成長、心理情緒、心理壓力等影響往往不為大家所重視。

【閱讀】閱讀課本第76頁材料“家庭噪聲——兒童健康的殺手”。了解噪聲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思考活動】根據你的生活體驗,家庭噪聲日趨嚴重的原因是什么?怎樣防治家庭噪聲?

【點撥】室內噪聲的主要來源

1.交通運輸噪聲。城市交通業日趨發達,給人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便捷和舒適,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不能不看到,隨著城鄉車輛的增加,公路和鐵路交通干線的增多,機車和機動車輛的噪聲已成了交通噪聲的元兇,占城市噪聲的75%。據統計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聲污染城市。雖然城市車輛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噪聲程度卻比日本高出1倍。特別是一些臨街的建筑,受害極重。

2.工業機械噪聲。這也是室內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由于各種動力機、工作機做功時產生的撞擊、摩擦、噴射以及振動,可產生七八十分貝以上的聲響。這些聲響,像紡織車間、鍛壓車間、粉碎車間和鋼廠、水泥廠、氣泵房、水泵房都比較嚴重,雖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處理,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機器本體上所產生的噪聲。

3.城市建筑噪聲。特別是近年來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道路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筑開發、舊城區改造,還有百姓家庭的室內裝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聲,建筑施工現場噪聲一般在90分貝以上,最高達到130分貝。

4.社會生活和公共場所噪聲。比如公共場所的商業噪聲、餐廳、公共汽車、旅客列車、人群集會、高音喇叭等。據統計,社會生活和公共場所噪聲占城市噪聲的14.4%。

5.家用電器直接造成室內噪聲污染。隨著人們生活現代化的發展,家庭中家用電器的噪聲對人們的危害越來越大,據檢測,家庭中電視機、收錄機所產生的噪音可達60至80分貝,洗衣機為42至70分貝,電冰箱為34至50分貝。近幾年家庭卡拉OK機廣泛流行,有些人不顧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噪聲的污染強度。

室內噪聲防治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在室內裝飾中進行降噪聲處理。方法有:

1、安裝雙層隔聲玻璃窗;

2、安裝鋼門隔聲,鍍鋅鋼門中層隔有空氣,室內和室外的聲音均很難傳送開去。此外,鋼門附有膠邊,與門身碰撞時并不會發出噪音;

3、多用布藝裝飾和軟性裝飾,布藝產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注意室內不同功能房間之間的封閉,而且墻壁不宜過于光滑;

5、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質纖維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二,注意防止家用電器的噪聲污染。盡量不要把家用電器集中在一個房間,冰箱最好不要放在臥室。一旦家用電器發生故障,要及時排除,因為“帶病”工作的家用電器產生的噪聲比正常電器工作時的聲音要大得多。應避免同時開動多種家用電器。電視、音響的音量要適當控制,不要影響家人及鄰居的休息。

【承轉】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要提高生活質量和人口質量,就要注意防治這種污染。

【板書】

二、噪聲控制途徑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第76~77頁征文內容,說明噪聲控制途徑。

【學生回答】噪聲控制途徑是從噪聲的三個環節,即聲源、過程、接受者進行防護的,就是控制聲源的產生,絕斷傳播過程,拒絕噪聲進入。

【思考】下列噪聲控制措施分別屬于哪種噪聲控制途徑?

①禁止在城區鳴喇叭②在高架橋上裝隔聲屏障③在體育館內裝吸聲吊頂④工作的人員佩戴護耳器

【學生回答】①禁止在城區鳴喇叭——控制聲源②在高架橋上裝隔聲屏障——傳播途徑控制③在體育館內裝吸聲吊頂——傳播途徑控制④工作的人員佩戴護耳器——接受者的防護

【閱讀】閱讀課本第77頁材料“一些發達國家控制噪聲的規定”。

【資料收集】通過網路查找,我國一些城市限制公共場所噪聲的某些規定。

【討論】按照課本第76頁表判斷你所生活區域的噪聲污染狀況。你認為有必要對噪聲污染采取更嚴格的措施嗎?

【板書設計】

第四節噪聲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聲概述

1.概念

2.分類和標準

3.危害

二、噪聲控制途徑

1.聲源控制

2.傳播途徑控制

3.接受者的防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復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恒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于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39;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地理教案經典篇20

從容說課

南水北調是我國又一項大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氣東輸工程之外的又一學習案例。

關于南水北調,有許多問題學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選取了一個地理性比較強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調?包括線路選擇、季節選擇、使用分配等問題。

課本提示了調水工程研究步驟和背景資料,使學生對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標。

教學重點

搜集、選擇資料,獲取信息、解決現實問題和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教具準備

中國地形圖、網絡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節分配的比較、調水受水區域的水資源供需差異等資料的分析,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課本提供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讀圖、歸納、分析、總結等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網絡的查找,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所采取的經濟新對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將長江富余的水資源引入缺水的華北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西線、中線三條調水線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標和范圍,并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對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新課

板書: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自主學習:按照課本P101的研究步驟進行)

(教師: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出示課本圖5.17“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和中國地形圖)

師: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在工程量、調水量、水質、現有條件等方面有什么差異?

(利用地圖以及網絡)(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師:

(介紹)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南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分兩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到煙臺、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在鄭州以西穿越過黃河,繼續沿京廣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克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陜、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規劃分三期實施。

西線雖然短,但地形最復雜;中線從丹江口向北地勢低,且已經有丹江口水庫;東線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區,且可利用大運河河道。三條線路比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調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水質由優至劣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現有條件由好至差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

板書: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師:

三條線路可以相互替代嗎?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討論交流)

生略。

師: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5省市凈增供水量143.3億m3,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m3。

東線工程實施后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省黑龍港以東地區、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并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中線工程可緩解京、津、華北地區水資源危機,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線城市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m3,增供農業30億m3。大大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提高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保障漢北平原及武漢市安全。

西線工程三條河調水約200億m3,可為青、甘、寧、蒙、陜、晉6省區發展灌溉面積3000萬畝,提供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90億m3。促進西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西北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

師: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02資料2和圖5.18“北京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5.19“長江流量”思考:

(資料分析、引導讀圖)

1.北方什么季節缺水?長江什么季節最適宜調水?

2.如何解決調、需之間的季節差異?

3.要保證工程向北方穩定供水,還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生略。

板書:

三、調水的可行性

師:

(歸納總結)

1.從圖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節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節最缺水。長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適宜調水。這就導致了南北方之間調水的季節差異。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長江的枯水期,長江豐水期時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從長江調至華北,路途上還需要一段時間。工程要穩定調水,只能先蓄水再調水,解決水資源和調水的季節差異。

師:

南水北調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態效益。對于受水區域來說,調來的水怎么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師: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合作探究)請閱讀課本P102資料3和表5.1“南水北調受水區城市水資源供需差異預測”思考:

1.在城市生活、工業、生態以及農業等方面,受水區對調來的水應重點保證哪個方面的需要?

2.受水區使用調來的水,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3.規劃南水北調工程時,國家提出“先節約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方針,為什么?

(教師:總結)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師:

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因而優先實施東線和中線工程勢在必行;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業產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巨大。因此,優先解決城市缺水是必然選擇。經過上述分析后,確定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標:以解決城市缺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水污染不僅危害生態系統,威脅生物多樣性,損害人民身體健康,還進一步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強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將有利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環境質量。

節水、治污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合理配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科技進步對節水的促進作用,采用了較先進的用水定額和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大節水力度,同時還應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資源化的數量、措施與投資。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十分短缺,同時也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和用水浪費的現象,節水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節水不僅可以抑制需水增長,減輕供水壓力,還可以減少污水排放量。

在農業用水方面,采取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推廣節水技術與設施以及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進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穩定農業用水總量的情況下,保證農業糧食生產安全。

在工業用水方面,通過提高水價,以及采取調整工業產業結構、限制高耗水企業的發展、推行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強工業清潔生產和廢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業需水的過快增長。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過適當提高城市水價,以及采取普及家庭節水器具、減少城市管網漏損率、加強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可減少用水浪費,盡可能保證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長。

課堂小結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對解決北方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意義十分重大。同時,調水到北方,不僅能解決北方缺水,還能實現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南水北調怎么調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三、調水的可行性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活動與探究

就我國的水資源調配為題出一期黑板報。

957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400电话_400电话申请_888元包年_400电话办理服务中心_400VIP网 | 精密五金冲压件_深圳五金冲压厂_钣金加工厂_五金模具加工-诚瑞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齐宝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临时厕所租赁_玻璃钢厕所租赁_蹲式|坐式厕所出租-北京慧海通 | 无线讲解器-导游讲解器-自助讲解器-分区讲解系统 品牌生产厂家[鹰米讲解-合肥市徽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胶泥瓷砖胶,轻质粉刷石膏,嵌缝石膏厂家,腻子粉批发,永康家德兴,永康市家德兴建材厂 | 低合金板|安阳低合金板|河南低合金板|高强度板|桥梁板_安阳润兴 北京租车牌|京牌指标租赁|小客车指标出租 | 智成电子深圳tdk一级代理-提供TDK电容电感贴片蜂鸣器磁芯lambda电源代理经销,TDK代理商有哪些TDK一级代理商排名查询。-深圳tdk一级代理 | 流变仪-热分析联用仪-热膨胀仪厂家-耐驰科学仪器商贸 | 冷柜风机-冰柜电机-罩极电机-外转子风机-EC直流电机厂家-杭州金久电器有限公司 | 紫外荧光硫分析仪-硫含量分析仪-红外光度测定仪-泰州美旭仪器 | 企业彩铃制作_移动、联通、电信集团彩铃上传开通_彩铃定制_商务彩铃管理平台-集团彩铃网 | 工业用品一站式采购平台|南创工品汇-官网|广州南创 | 凝胶成像仪,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上海培清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西朗门业-欧盟CE|莱茵UL双认证的快速卷帘门品牌厂家 | 红立方品牌应急包/急救包加盟,小成本好项目代理_应急/消防/户外用品加盟_应急好项目加盟_新奇特项目招商 - 中红方宁(北京) 供应链有限公司 | 空压机商城|空气压缩机|空压机配件-压缩机网旗下商城 | 温室大棚建设|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 | 磁棒电感生产厂家-电感器厂家-电感定制-贴片功率电感供应商-棒形电感生产厂家-苏州谷景电子有限公司 | 氧化锆陶瓷_氧化锆陶瓷加工_氧化锆陶瓷生产厂家-康柏工业陶瓷有限公司 | 座椅式升降机_无障碍升降平台_残疾人升降平台-南京明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TTCMS自助建站_网站建设_自助建站_免费网站_免费建站_天天向上旗下品牌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 海南在线 海南一家| 哈希余氯测定仪,分光光度计,ph在线监测仪,浊度测定仪,试剂-上海京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浙江宝泉阀门有限公司 | 婚博会2024时间表_婚博会门票领取_婚博会地址-婚博会官网 | 磁力加热搅拌器-多工位|大功率|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司乐仪器官网 | 合肥白癜风医院_[治疗白癜风]哪家好_合肥北大白癜风医院 | 机床主轴维修|刀塔维修|C轴维修-常州翔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北京百度网站优化|北京网站建设公司-百谷网络科技 | 进口便携式天平,外校_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奥豪斯工业台秤,V2000防水秤-重庆珂偌德科技有限公司(www.crdkj.com) | 物联网卡_物联网卡购买平台_移动物联网卡办理_移动联通电信流量卡通信模组采购平台? | 郑州宣传片拍摄-TVC广告片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制作-河南优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TPM咨询,精益生产管理,5S,6S现场管理培训_华谋咨询公司 | 金属回收_废铜废铁回收_边角料回收_废不锈钢回收_废旧电缆线回收-广东益夫金属回收公司 | 液氨泵,液化气泵-淄博「亚泰」燃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石膏基自流平砂浆厂家-高强石膏基保温隔声自流平-轻质抹灰石膏粉砂浆批发-永康市汇利建设有限公司 | 合肥升降机-合肥升降货梯-安徽升降平台「厂家直销」-安徽鼎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H型钢切割机,相贯线切割机,数控钻床,数控平面钻,钢结构设备,槽钢切割机,角钢切割机,翻转机,拼焊矫一体机 | 对辊破碎机-液压双辊式,强力双齿辊,四辊破碎机价格_巩义市金联机械设备生产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