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自信心。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希望對大家寫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

一、介紹“我”為什么要選這節課。(主要是介紹這節課的重要性、這節課在教材中的前后聯系和本課的教學目標。)

介紹大氣的運動在大氣環境單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氣要素的聯系;對其他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例:大氣運動是大氣環境這一單元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大氣中的熱量、水汽的輸送、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

首先,表現在他和本單元前、后知識的聯系上。。。

其次,從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來看,“風”是表征天氣和氣候特點的要素之一。。。

第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

第四,從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看。。。

所以我覺得本課學習的重點應該是。。。。(注意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感)

二、介紹“我”關于對這節課的教學策略。(實際上是介紹這節課擬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流程、教學目標達成的途徑,尤其注意對教材、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

例:(以教學方法為例,注意應說明幾方面,針對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如果有必要還要加上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根據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從呈現具體現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壓線配置情況下的實際風向判讀,是本節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關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紹本課的應準備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學習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課打算主要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多媒體具有。。。的特點,而本課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有過程的呈現。比如,在不同等壓線分布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自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

四、關于教材中插圖、圖冊的使用。

例: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

五、關于本課板書的設計和結構。

例,這節課的板書,打算設計成“綱要信號”的形式,其好處是。。。

特別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覺得有必要單獨立出來講的,可以再分幾點。

2.說課的關鍵是解決好“我”將做什么和“我”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基本原則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據”。

3.如果把說課簡單地認為是說“教案”那就大錯特錯了。

4.從教學相長的原則看,說課時還應說明"我"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系

2、了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

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備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現)

閱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__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預習新課】(備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現)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9—50《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么?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系?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系?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最大,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_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_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板書】(備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進行總結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小結】略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本節介紹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四個問題。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相促進的,但城市化也給化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了解城市化的含義、標志和當代

城市化的特點;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圍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發展;從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圍繞著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分析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從城市數量、規模擴大所引起的變化角度分析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領會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勢;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城市化及其特點,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難點: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沒有什么知識基礎,要求教師多搜集資料、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給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方法:

1、圖表、圖片展示法

2、學案導學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4

一、注重發揮集體教研的力量

設計導學案的工作量遠遠超過設計教案,沒有哪位教師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出整冊書的導學案,同時它要發放到不同班級學生的手中,所以導學案要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出來。因此,老師們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對自己的任務不能得過且過,每位教師都要把自己精心準備的成果拿出來和大家交流,與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揚己之長,補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設計出版面精美、環節清晰、重難點突出的導學案。

二、導學案設計主線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四方面對教學進行探討。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而產生的行為變化。而導學案“主線”的合理設計恰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的一種載體。實踐證明,主線清晰明了的導學案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明確學習目標,解決哪些問題,獲取哪些知識,取得怎樣成果。

三、案例精選、問題設計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爾斯泰說:“成功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而地理現象、地理規律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會大大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設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氣受熱過程”案例時選擇了“四川和北京太陽傘銷售情況統計表”,并設計如下問題:(1)結合圖標談談北京和四川太陽傘銷售情況有何差異?(2)從四川太陽傘的銷售情況上看,四川與北京的太陽輻射量有何差異?(3)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圖談談四川為什么獲得太陽輻射量少?(4)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大氣對太陽輻射起到怎樣的作用?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四、導學案設計要多元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存在著語言、邏輯、視覺空間、音樂節奏、身體運動、人際交往等八大智能。八種智能在現實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智能組合,教師應幫助學生發現其潛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點的學習方式。

五、導學案課堂檢測要注重質和量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

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認識巖石圈的范圍、結構,掌握地殼的組成;巖石圈的組成物質及物質循環;

褶皺、斷層與地貌的關系,研究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課本插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位置、范圍、結構,提高運用讀圖觀察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b5E2RGbCAP能夠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自己動手繪制褶皺、斷層、向斜、背斜等地質構造簡圖,培養準確判斷地質構造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三大巖石的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物質的運動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p1EanqFDPw通過對地質構造意義的學習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提高科學素養。

【重點難點】: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判斷

3、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較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板圖

【講授過程】: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宇宙對地球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知道了宇宙環境對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來說特別重要,但人類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環境。因此,從本單元開始我們就進入地球本身對做一些微觀的了解。DXDiTa9E3d提問:

1、閱讀單元標題,說說你的理解?

2、閱讀本單元序言部分的圖文,設計出地球圈層構成的知識框架,并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

歸納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層,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巖石圈與地表形態。RTCrpUDGiT提問:

1、閱P26圖,指出巖石圈的范圍,并說明巖石圈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結合2-1-1圖)

承轉:人類活動受地表形態的影響,而巖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態的基礎,因而,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巖石圈的具體情況。5PCzVD7HxA

一、巖石圈

快速閱讀一、二兩部分內容,試設計本部分內容的知識框架:

仔細閱讀該部分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試用資料說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差異?

2、閱讀P30知識窗,了解巖石、礦物與元素的關系及地殼的元素組成?(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完成)

3、試繪制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各大巖石的形成及分類?(可分組進行;一組回答,其他組點評;老師可展示其他比較形象、實際的示意圖)jLBHrnAILg4、P29“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地殼中原有的巖石”可能指哪些巖石,這說明三大巖石之間有何聯系?完成P31活動1。xHAQX74J0X5、地殼的物質循環對人類活動有何意義?完成P31活動2。

承轉:讀圖2-1-6試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具體影響?(學生對圖中的地表形態進行說明并歸納總結)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試解釋下列現象:

1、兩千萬年以來,珠穆朗瑪峰地區抬升了大約兩萬米,但珠穆朗瑪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黃河每年將16億噸泥沙輸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萬年來,渤海的輪廓并沒有太大的變化。3、上述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二、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變化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一)內力作用的“足跡”

展示《巖層分布示意圖》——褶皺、斷層直觀圖

思考:沉積巖在形成時一般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為什么在山區常??吹綆r層是彎曲的或是斷裂錯位的?

閱讀本部分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地質構造褶皺斷層形成基本單元巖層形態地貌形態

2、褶皺和斷層在形成過程及地貌上有何異同?

3、圖2-1-10與2-1-11中的構造和地貌有何異同?并解釋原因?

4、研究這些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意義?具體說明。

承轉:內力作用為地表形態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師,不斷地對“粗毛坯”進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LDAYtRyKfE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

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認識幾種主要的外力并設計前五種外力作用的關系圖?

各種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斷雕塑著地表,其中最鋒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閱讀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部分的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分布地區作用形式地貌類型典型地貌

2、沖擊扇、沖擊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黃土高原和黃土高原地區錢溝萬壑現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積地貌處做一個剖面,剖面上會出現什么現象,試解釋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外,還有哪些外力對地貌產生著巨大影響?它們作用下的地貌會是怎樣的呢?

閱讀P36知識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蝕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分布位置。

(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閱讀)

外力的來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有何關系?試舉例說明。Zzz6ZB2Ltk(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讀圖觀察法、繪制示意圖法、列表對比法、討論法等地理

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結構、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及循環、地質構造與地貌;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6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圖了解我們國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區分析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性的災害發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律的&39;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的分布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4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處于一時發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7

一、高中地理學案的組成

1、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地理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精講點撥的“導航器”。學習目標主要是根據地理課程標準、高考考綱、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確定的三維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

2、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是地理學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精講點撥過程中著力解決的問題,通常是從學習目標中篩選出來的地理主干知識、地理核心知識點、地理知識的“生長點”或地理“十項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項目,是要求學生了熟于心的知識或能力。

3、學習難點

學習難點也是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案中列出學習難點,有利于學生在依案自學過程中集中精力,知難而進,深入思考。難點是基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習慣、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確定的,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識或技能以及難以解決的問題。

4、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地理學案的關鍵部分,多以問題的形式表現。主要是針對教材內容的知識體系以及重點、難點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嘗試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回憶和調動運用已有知識,獲取和解讀信息,從而讓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首先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對于學習目標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技能等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并且把問題答案思考結論寫在學案上。此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和運用已有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表述地理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識體系構建

知識體系構建是地理學案的總結部分,主要是在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的精講點撥完成之后,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的邏輯關系梳理出來,一般以知識框架圖的形式表現。知識體系的構建是讓學生不斷將所學知識系統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知識和梳理知識間邏輯關系的能力。

6、習題檢測

習題檢測是地理學案中的反饋部分,其中習題的選擇主要是針對當堂的教學內容,適當增加一些綜合題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題。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學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完成一節課的學習后進行反思總結,是不斷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針對學習過程的,也可以是針對解題過程的,可以針對知識的學習,也可以針對能力的形成。在學案統一要求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在知識的接受,問題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學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這些感悟正是學生自己在求知過程中所發現的獨特亮或所掃除的獨特障礙,及時反思總結有利于查漏補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學案設計策略

1、目標化策略

設計地理學案,首先要從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材內容和高考考綱的要求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確切的(表述要具體)、真實的(可達成的)三維學習目標(即:要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各項要求的表述要具體、明確,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詞,而要用“說出、說明、列舉、繪制”等行為動詞,使每一條學習目標都成為學生能夠自我檢查的命題。三維目標可以分別表述,也可以綜合在一起表述。學案中有了確切、真實的學習目標,學生的依案學習過程就能有的放矢。

2、問題化策略

學習過程部分實際就是由一個個問題組成,所以問題的設計就成為地理學案設計的核心。設計問題就是要把地理課程內容轉變為探索性的學習任務,以問題的形式將知識點、能力點呈現出來,學生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閱讀教材,調動原有知識,查閱相關資料,這樣既能起到預習的作用,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知識建構在原有知識的體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識體系。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符合地理課程標準;②能夠反映地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③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鮮明的邏輯關系;④問題形式要多樣化;⑤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⑥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最近發展區的發展”,具有思維訓練價值。

3、方法化策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地理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會地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地理”,即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科學方法。因而,在地理學案中問題設計的基礎上,還要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地理方法的指導,這些方法指導常??梢耘c問題結合在一起。例如以下問題就含有學習方法指導,“用列表法比較地球自轉、公轉運動規律”、“用結構圖歸納出本節知識”、“演示一年中晨昏線的變化過程,說明晨昏線與緯線的關系”等,這樣能使學生在運用學案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習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8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地理教學理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地理教學手段更為豐富多樣,其中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學方法,使高中地理教學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是通過描述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實踐、思考與歸納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高中地理新課改的一大特色,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打破了教學的封閉性,使教學更為開放,同時案例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改進。如教學教育教學能力不足,案例教學對教師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必須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大多數教師都是由“學校”直接到“學校”,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有效對案例進行研究、判斷等,導致教學中運用案例只是起補充作用,案例點評不夠深入,從而影響教學效果;使用的案例質量不高,缺乏適用的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正是在案例內容的閱讀、思考、辯論中達到思維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案例質量會決定案例教學的質量。當前地理教學中采用的案例大都是涉及某一個知識點,跨知識點、跨章節的綜合性案例較少;一些教師搜集案例用于教學,但這些案例與實際應用不相符,激不起學生參與案例學習的積極性,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呢?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案例教學應注重案例選取

案例教學中最關鍵的是案例的選取,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整理地理案例。一般來說案例可用文字、圖像、景觀等形式顯示出來。教學實踐中,如果地理教學案例選取不當,會適得其反。如教學《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這一課時,介紹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問題產生的地理北京這一知識點,緊靠參考課本上的圖,會使學生難以理解。主要是因為:自然背景的生成方面;建立干旱成因之分析思路方面等。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應注重案例選取,首先案例選取要有針對性。案例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而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是用于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習的載體。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在對案例作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廣泛收集選取最為合適的案例。其次選取的案例應真實、客觀。教學案例應源于現實生活,這樣容易讓學生信服。案例可信度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案例教學就會達到較好的效果。再次選取的案例應有時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案例會變得陳舊,因此原則案例時應注重時效性,與時俱進。最后選取的案例應注重實用性。案例應與生活緊密聯系,案例探究對生活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案例教學忌拘泥學生實際

目前,地理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國外案例,運用國外案例教學,教師無法掌握這些案例的內涵,不能有效的與本國實際相聯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搞好案例教學的前提是讓學生擁有相應的基礎知識,不然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更不能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鄉土案例在教學中有著諸多優勢,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案例教學忌拘泥于學生生活實際。鄉土案例對學生來說太過熟悉,學生可能會表現的比較積極,但不一定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如觀摩《水污染》教學時,有教師采用了案例:20--年無錫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即太湖水體富營養化,曾幾何時美麗的太湖消失了,隨著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太湖的水質惡化,危害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后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水質有所好轉。問:太湖水污染的人為原因是什么?太湖水污染會帶來哪些危害?這問題對學生來說沒有探究的意義,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說出答案,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意義。因此案例教學不能拘泥于學生實際,雖然案例都是源于生活實際的,但選擇的案例學生不能太過熟悉,要讓學生經歷思考再給出結論。

三、案例教學忌羅列案例知識

案例教學目的是通過一個案例的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以分析類似的地理知識。如果案例教學只注重知識記憶,那就偏離了案例教學的目的。如有教師教學“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這一知識點時,設計了案例:李守銀家住在江淮平原,全家六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李守銀承包了半公頃土地,他和妻子做。他還與村里的另外五家合購了一頭耕牛、一臺水泵、一臺脫粒機。李守銀一般用0.3公頃土地種雙季稻,用0.1公頃土地種單季稻,余下的種其他作物。這樣每年能收稻谷約3800千克,其中2500作為口糧、飼料等,余下的1300千克出售。問:我國水稻生產經營規模有什么特點?說說理由?單位土地的產量如何?機械化水平如何?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給出總結:通過討論我們明白了水稻生產的基本特點,人均耕地少、機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等。這里的案例運用明顯停留在知識羅列階段,沒有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其實案例是一種方法,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運用案例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9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7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達1.04億畝,其中重旱2428萬畝,因旱飲水困難人口196萬人、大牲畜67萬頭。

一、基礎知識歸納

僅僅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干旱和旱災是兩個不同的科學概念。

1、干旱通常指因長期少雨而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氣候現象。因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氣候現象。干旱一般是長期的現象,

2、旱災只是屬于偶發性的自然災害,甚至在通常水量豐富的地區也會因一時的氣候特別而導致旱災。

3、北方此次干旱表現了哪些特點:

一是降水嚴重偏少、氣溫偏高。二是農作物受旱面積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突出。四是江河來水持續偏枯,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產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氣流以西北氣流為主,也就是大氣環流在中緯度地區盛行西北環流,西北氣流為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氣。

二是暖濕氣流偏弱能給北方帶來降水的西南暖濕氣流幾乎不存在

三是處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氣溫顯著偏高

五是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現象日趨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干旱地區的擴大與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決措施

危害:干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大,尤其是對冬小麥越冬極為不利。干旱易引發森林火情,冬春季節容易引發沙塵暴,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措施:要合理調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實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業,利用秸稈覆蓋等措施進行保墑抗旱。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發展節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選擇耐旱作物等

6、沙塵暴:

沙塵暴(黑風暴)是大風揚起沙塵,水平能見度低于1000米的惡劣天氣,屬于沙塵天氣(浮塵、揚沙、沙塵暴)中最強的一種。沙塵暴易發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風的季節,多發生于沙漠及鄰近的地區,中亞、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亞是世界四大沙塵暴區,中國北方是中亞沙塵暴區的一部分。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特別是春季,空氣不穩定,多大風(冷鋒活動),氣溫回暖解凍,干旱少雨而蒸發加劇,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類不當活動破壞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塵來源,是導致沙塵暴日益頻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沙塵源區,沙塵向東南輸送,西北、華北大部、青藏高原和東北平原地區是沙塵暴的主要影響區。造成的危害表現在:強風、風蝕土壤,沙埋,嚴重的大氣污染,影響交通等。通過氣象衛星對沙塵暴的監測,目前已能作出準確預報。減緩沙塵暴災害頻率與強度,關鍵在于做好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如建設防護林,從沙源區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廣免耕法,加強國際合作等。

7、總結我國五個災區的基本情況

(1)東北地區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對穩定,旱災頻次較少

(2)華北地區春旱嚴重,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旱災頻次居首位

(3)長江地區伏旱,有農諺“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7月份雨帶北移,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易發生旱災,但是臺風雨經??梢跃徑鉃那?。

(4)華南地區春秋旱

(5)西南地區四季均可發生旱災

總的說來,我國旱災以春旱發生地域最廣,頻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二、練習題

讀圖(圖中直線為總趨勢線)

1、圖示資料,表示北京氣候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2、分析圖示資料可知

A兩地近50年來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B兩地年平均氣溫與年降水量均呈負相關關系

C我國越向西北內陸降水變率越小

D兩地氣溫的變化基本一致,降水的變化也基本一致

3、圖示資料顯示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國北方地區的情況。氣溫和降水的這種變化給北方地區帶來的影響是

A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增加B植被的覆蓋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長期縮短D氣溫的年較差減小

4、(10分)[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干旱災害是中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圖22反映了我國1950-1991年間不同區域季節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寫序號)并說明依據。(3分)

(2)分析②、②兩區旱災季節差異的原因。(4分)

(3)說明①區春旱引發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測手段。(3分)

1近年,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據報道,20__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塵暴中心之一爆發的一場強沙塵暴揚起的沙塵,隨高空氣流運行,導致瑞士山地的一場“泥雨”,將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卮?~7題。(20__年廣東卷)

5、這次沙塵暴的源地是

A.中亞和中國西北部B.北美中南部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D.澳大利亞中部

6、導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A.自東向西的海洋氣流與含有沙塵的氣流在山地相遇B.含有沙塵的北上氣流與冷空氣在山地相遇

C.由東向西的含沙氣流在迎風坡被抬升D.含沙氣流在阿爾卑斯山的背風坡下沉

7、中國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區,春季頻發揚沙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A.高壓脊過境,下沉氣流“沖擊”地表,造成就地揚沙B.裸地面積擴大,急行冷鋒經過,導致近程揚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風產生遠程揚沙D.熱島效應導致強烈的對流,使高空的沙塵降落

8、圖(一)、(二)、(三)是“我國部分災害分布”示意圖,圖(四)是“我國自然災害區劃”示意圖。讀圖填空并回答:(20__年上海卷)

11)將下列自然災害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相應空格內:

A洪水B風暴潮C干旱D水土流失E泥石流F臺風

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在我國分布地區最廣的是、。在圖(四)中,地區I與地區III共有的自然災害是(多項選擇);在地區II內、災害的分布地區最廣;與其它地區相比,地區Ⅳ災害的分布最為集中。

2)(多項選擇)按所在的地球圈層與災害成因分類,在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發生在巖石圈中的是,發生在大氣圈中的是,發生在水圈中的是。

3)試列舉我國防災抗災設施建設的具體實例,至少兩件。

答案:

1、A2、D3、A

4.(1)②區。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占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或B)、旱災面積占全國旱災面積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溫快,蒸發旺盛。

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災;遙感技術。

5C,6B,7、B

8(1)A;C;ABCF;C、D;E(2)DE;CF;AB(3)興建長江三峽(或葛洲壩、小浪底)大型水利樞紐(水庫)在黃河中上游(或黃土高原)、長江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或加固長江黃河堤防等沿海一帶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內疏通排水通道)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0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一個案例,是前面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比較四個版本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課本案例和鄉土案例,以達到學生學習到身邊的地理,化抽象為具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等。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通過教學過程中各種河流地貌景觀圖片的多媒體演示,加強直觀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中,既實現本節的三維目標,又獲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說出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掌握流水堆積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讀各類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說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點。

過程與方法

(3)讓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與課堂有關的地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運用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歸納能力。

(4)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探究討論和實驗研究,讓學生開心地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加強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法與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動畫演示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等。

重、難點

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流水侵蝕地貌類型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流水堆積地貌類型及形成原因。

難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以及碼頭的選擇。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現在請大家判斷下面那個圖片分別屬于河流侵蝕還是堆積地貌?多媒體圖片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說清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掀起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后導入正題。

展示【學習目標】:

1、以河流地貌為例,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自查自糾(5分鐘)針對課前預習學案,教師多媒體展示預習學案答案,讓學生自己發現本節課存在的疑問點,并對學生提出要求(認真獨立,記憶基礎,對照答案,改正錯誤,標注疑難,準備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閱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探究時組內成員應該共同參與,說出自己的觀點

3、小組合作探究時應全體起立,相互討論

4、小組合作探究后要達成共識

請學生看書P77頁,以小組長為中心,自由討論,然后提問。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的信息(尤其錯誤信息)以備總結時點評糾正。

[多媒體展示]討論內容:閱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1、河流侵蝕有三種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對地貌的影響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對地貌的影響溯源侵蝕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下蝕垂直于地面的侵蝕

側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谷發育和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MERGEFORMAT

[展示點評]教師提出要求:

1、小組成員回答問題時要脫離課本

2、小組成員的回答應代表本組的觀點

3、小組展示時,其他同學應認真傾聽

4、小組展示完后,其他小組可起立點評(問題存在分歧的時候)

小組輪流展示完畢后,小組互評,后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蝕下蝕側蝕概念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垂直于地面的侵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對河流的影響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特別強調伸長加深展寬

3、[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并說明理由。學生搶答展示。

4、【重點點撥】河谷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并在黑板上畫河谷剖面圖加以說明。

5、[重點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初期:形成“V”字形峽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出現連續的河灣。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2.?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條件也越來越大地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事物是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教具準備:相關資料和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并不從事種植業,那么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段錄像,請大家認真觀看,錄像里反映的是什么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錄像內容反映了什么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板書: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出示圖3.15和3.16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么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

出示“世界地形圖”、“氣候類型圖”

提問:1、為什么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么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么?

請大家閱讀案例4回答以上三個問題。

板書: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2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談話法,討論法。

2.讀圖分析法。

3.多媒體課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教學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課題:地球上的水同時播放音樂《高山流水》)

[新課導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和最重要的物質,地球因為有了水才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們又是如何運動的呢?從今天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課件展示本節課題:自然界的水循環)

(課件展示圖片:南極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葉子)

[教師精講]

師:大家注意觀察圖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幾種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地球上?

生: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式。

師: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圖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體,地球上的水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老師給你們看的圖片還有哪些類型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1以及課文,注意圖中各水體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存在于不同空間的水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圈層,也就是——

生:(齊答)水圈。

師:讀了圖3.1,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圈的主體是——

生:海洋水。

師:對!它的水量約占全球水儲量的——

生:(齊答)96.53%。

師: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陸地淡水的主體是哪一種水體呢?

生:不多。陸地上淡水的主體是冰川。

師:目前冰川還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非?!?/p>

生:有限的。

師: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化,但同時各種水體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生: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師:組成水圈的各種水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注意觀察陸地水體是如何聯系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思考討論圖右的“讀圖思考”。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通過讀圖觀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有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補給是世界大多數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第二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當河流與湖泊之間存在補給關系時,假若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則存在兩種情況,即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由河水補給湖泊水;反之,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時,由湖泊水補給河水)

師:圖中河水可能有哪些來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師:還有嗎?

生2:大氣降水。

師:對。還可能有地下水,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種來源,也就是說有多種補給。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來研究一下,誰來說說長江水的補給?

生: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頭有來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有許多湖泊與之相連,可以得到湖水的補給,長江大部分河段處于季風氣候區,有豐富的降水,所以還有大氣降水補給。

(板圖:長江中下游河段及與之相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師:非常好!在長江的中下游地區,當湖水水位高于長江水位時,湖水會補給河水,但當雨季到來時,長江水位高漲,當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怎樣?

生:(齊答)河水補給湖水。

師:對,所以長江水和湖泊水之間存在相互補給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在長江處于洪水期時,湖泊對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調節洪水的作用。

師:非常好!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嗎?

生:我們可以通過修建人工湖泊——水庫來防洪。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事實上,不僅河流與湖泊之間可以相互補給,河流和地下水之間也存在類似的相互補給關系,補給的方向均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差。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從我們研究的水體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看就不科學了。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課件展示:“黃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圖”,思考該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

師:這是黃河下游,河床遠遠高出周圍地面,最大的高差要達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間會是怎樣的補給關系?

生:河水補給地下水。

師:很好!李白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吟誦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復回了嗎?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動畫

(動畫演示:水循環)

師:從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斷地進行著連續的循環運動,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水循環。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問題,閱讀教材第59頁“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注意圖文結合,觀察圖中每一個箭頭的含義。

(屏幕展示思考題)

水循環將哪幾個圈層聯系了起來?

水循環主要發生在哪些領域?

水循環可劃分為哪幾種類型?

你能用更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出各種類型的水循環嗎?

(學生閱讀完課文后回答所列問題)

生1:水循環聯系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

生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主要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生3:水循環可劃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

師: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確!三種水循環中最重要的也是環節最完整的是海陸間循環,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簡單的示意圖畫出這一循環過程,大家要注意每一個箭頭所代表的環節的名稱。

(用邊講邊畫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加強學生對海陸間水循環每一個環節的記憶)

師:海陸間循環我們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上來完成其余兩個水循環。

(兩學生板畫完成后,師生共同指認所畫箭頭的含義)

師: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環給地球和人類帶來了生機,同時人類活動也在時時影響著水循環。教材第60頁的活動題給我們列舉了兩個例子,我們在課前布置大家分別收集與這兩個例子有關的資料,下面就請兩組同學派出代表分別上臺談談各自的研究結論,可以在投影儀上投影你們收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課前先讓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寬自己的視野,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比被動接受教師提供的現成資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紀90年代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但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對黃河斷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補充,注意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根據學生提供資料的情況,可補充自己準備的圖片資料,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黃河斷流的嚴重性)

(課件展示:黃河斷流圖片和資料)

師:剛才我們第一小組的同學代表的發言非常精彩,語言表達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條有理,并且還收集了黃河斷流的圖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我們一代一代炎黃子孫,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可由于我們無節制地對她進行索取,致使出現斷流,而且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1997年斷流時間竟長達226天。黃河斷流,除了剛才我們同學所說的原因外,黃河源頭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大量退化,黃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喬木林覆蓋率幾乎不到0.35%,這些都是黃河斷流日趨嚴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我們的行為!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小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個同樣讓我們憂慮的問題的。

(第二組代表上臺發言)

生: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采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采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師:這位同學說得也很好!由于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國很多地區極為常見。隨著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們常常不顧客觀自然規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兩個事例都體現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不良影響,你們有沒有發現主要是影響了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生: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師:對!我們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必然對水循環產生不合理的影響,那么,人類能否通過改變水循環的某些環節,促進水循環的形成呢?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生1:人類可通過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變降水這一環節。

生2:還可以修水庫、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改變地表徑流。

師:很好!譬如我國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大家說得都非常好,還可以通過補充地下水、植樹造林、改變地下徑流等。

師:通過上面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水循環原理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環對地理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視頻1:“滾滾長江東逝水”)

師:長江水屬于水循環中哪一個環節?

生:地表徑流。

師:它為什么能源源不斷地東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為不斷地有降水補充。

師:正因為不斷進行的水循環,使長江水得到了不斷的——

生:(齊答)更新。

師:對!水循環促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得到不斷的更新。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幾個素材又體現了水循環的哪些意義?

(圖片:“黃土高原地貌”)

師:黃土高原當初形成的時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這種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動的地表徑流對高原表面的長期侵蝕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師:回答得很好!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動力的循環運動,它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

(圖片:舟山漁場)

師: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最大的漁場呢?與水循環有什么關系呢?

生1:處于大陸架,陽光充足。

師:還有原因嗎?

生2:暖流與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師:很好,它的成因還和長江、錢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關,誰來具體講講?

生3:因為長江、錢塘江入海帶來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所以這里餌料很豐富。

師:不錯!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材料分析和總結一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學生討論后發言,課件展示結論)

促進水資源更新,維持水量平衡;

促進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

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塑造地表形態。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水圈的構成和特點,各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水資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寫一篇小論文,課后評比。

2.請你提出10條節水建議。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教師提問】:

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教師點撥】:

鐵路運輸。那么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學生回答】:

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教師點撥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和队罢故緢D片』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生活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教師引導】:

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么,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學生活動】:

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后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教師點撥】:

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教師引導】:

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運輸網呢?

4、交通運輸網及布局

(1)概念

(2)組成要素:

交通運輸中的線:鐵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運輸中的點:車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師提問】:

雖然交通運輸網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層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隨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響。那么,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投影展示中國鐵路網分布圖』思考:我國鐵路網分布有什么特點?這樣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

東部密集,西部稀疏。東部地形以平原為主,相比西部更為低平和緩。而且東部經濟發達,人口與城市眾多,對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師點撥】:

由此看來,交通運輸的布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具體分析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播放視頻南昆鐵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鐵路之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1)在地圖上分別讀出南寧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鐵路的建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礙?

(2)南昆鐵路沿線有哪些資源分布?

(3)鐵路沿線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

(4)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是憑借什么去克服困難的?

【學生回答1】:南寧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鐵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區,所以地形險峻、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鐵路的修建必須克服這些自然障礙。

【教師點撥】: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鐵路的興建必修要考慮自然因素的影響,它決定了能不能修鐵路,修建的難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這么多的自然障礙,為什么我們還要興建這條鐵路?

【學生回答2】:因為鐵路沿線有豐富的資源。

教師點撥:具體有哪些資源分布呢?

【學生回答2】:鋁礦、煤礦、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

【教師點撥】:對,正是由于西南地區有豐富的資源,修建南昆鐵路就有利于當地的資源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南昆鐵路的修建還考慮了經濟因素。南昆鐵路沿線的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呢?

【學生回答3】:南昆鐵路途徑19個縣(市),沿途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里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

【教師點撥】:在這里修建鐵路,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還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雖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畢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施工難度非常大呀,我們又是憑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難的呢?

【學生回答4】:先進的科學技術。

【教師總結】:

回答得非常好!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保證。所以南昆鐵路沿線建有橋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條線路31%都是橋梁和隧道。南昆鐵路也是我國科技含量的鐵路之一。

通過南昆鐵路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有:經濟、社會、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經濟是主導因素。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需要同學們了解五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能結合運輸貨物的特點、運輸量等對交通運輸方式作出合理的選擇;我們還了解到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交通運輸網的布局特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當前來看,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技術則提供了保證,自然條件的影響越來越小。

【板書設計】: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方式及其特點;

2、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3、發展趨勢

二、運輸網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網中的線和點

2、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技術水平等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2.知道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種最主要的土地類型的分布,以及它們內部的地區差異和特點。

4.記住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了解其特點。

5.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3.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學生齊唱環保之歌《我愛您,媽媽》“我悄悄獻上一束鮮花,獻給您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給我生命,您把我從小養大,媽媽啊,我愛您親愛的媽媽……”

(師問)歌中的“媽媽”指的是誰?

(生答)歌中的“媽媽”指的是養育我們的土地。

教師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二、新課教學

(一)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

教師:多媒體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這些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師: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承轉)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祖國的土地資源有何特點呢?

中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國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

(屏幕顯示)教材P68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師問)這些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什么特點呢?

(生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

(師問)我國土地資源如此豐富、齊全,對我們來說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師總結:如此豐富和類型齊全的土地資源,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請大家觀察各類土地所占比例,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教師總結:咱們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們不需要的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這樣的土地構成結構合理嗎?

大家請看我國人均耕地狀況。屏幕顯示圖3.8《中國人均農業用地面積與世界的比較》??梢钥闯?,中國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區分布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結合此圖并聯系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P71“活動2”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

耕地--氣候濕熱,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較多,山地地區。

草地--降水較少。

難以利用土地--氣候惡劣,干、寒。

(師問)我國季風區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卻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國農、林、漁業的主要分布區,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難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分布不均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又一特點。大家想一想,這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生答)劣勢。

大家知道我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結合圖3.10,你能說出水田和旱地分別位于哪個地區嗎?

(生答)水田--濕潤區;旱地--半濕潤區

教師提問:下面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為界?

秦嶺-淮河一線。

(2)大致與哪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國耕地南北差異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屬濕潤區;北方降水少,屬半濕潤區。即氣候差異(降水差異)造成了農作物品種的差異。

(承轉)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夠供人們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會出現什么問題呢?(生產能力會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讀圖3.11《土地資源遭到破壞》中的漫畫:

第一幅圖:人口增長,非農業用地增加,造成耕地減少→加劇人與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圖: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圖:由于人類濫伐森林,加劇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圖:人們不當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學生:閱讀課本P72圖3.12,明確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完成P74“活動3”,

三、課堂小結

我們知道了我國土地資源有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的優勢;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盡合理、分布不均及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劣勢。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土地資源。

四、課外活動:實踐探究拓展延伸

調查實踐:

l.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2.調查當地土地的主要利用類型和狀況,是否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采用了哪些保護措施。

課后習題

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課后習題

1、下列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為基礎的是:()

A、天山博格達峰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有明顯的更替變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瑪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從連云港坐火車向西到烏魯木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D、從廣州沿京廣鐵路坐火車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睋送瓿?~3題。

2、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觀的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

4、位于亞歐大陸35°~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6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養,是在地理素養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對今后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地理學科素養。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轉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養下,我們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工作,加快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水平。不過,目前學校教育中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為了提升學生考試成績水平,地理課堂教學中依然以傳統教學理念。而在實際教學中,基于地理核心素養下的案例教學發展中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養下地理課堂的案例教學工作,對于我們做好地理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存在問題

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案例教學開展中,不同教師也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持有積極態度。不過,在實際過程中,推動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工作,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案例教學中,地理核心素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在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認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認為地理學習中僅僅通過死記硬背便能夠過關。整體上看,學校管理中,對于地理教育內容及其價值普遍缺乏明確的認知,特別是在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方面,認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從教師層面,由于尚未對地理教育的認知特別是對于地理教育核心素養的認知沒有提升到一定的層次。因此,地理課堂案例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會忽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

(二)教師案例素材選擇渠道單一,尚未形成系統化案例素材庫

案例教學中,教師選取的素材來源主要以網絡、課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過,在各種各樣的素材來源下,如何選擇與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則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篩選。在案例選擇中,部分教師僅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識性。因此,案例選擇的針對性不強,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地理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并沒有建立系統化、專業性的素材庫,教師具體應用教學案例時,每次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篩選。

(三)案例教學中沒有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沒有發揮主導作用,對于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缺乏一定的引導。相應的,在案例討論中,教師也缺乏對于學生案例討論的指導,甚至存在著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相違背的情況。同時,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時,大多以小組討論并由代表發言匯報方式為主,而在討論中很容易出現部分學生討論不積極、不主動的情況,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水平。

三、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提升建議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在案例教學中的認知

提升核心素養在案例教學中的認識水平,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提升合作及互動性水平。同時,教師也應該重點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推動地理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首先,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確定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應用到地理案例教學中來,在能夠明確課堂教學方向的基礎上,推動學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來找出并分析問題,通過不斷探索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來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能力。

(二)確定案例篩選原則,建立案例素材庫

案例篩選中,地理教師應該按照典型性、客觀性的原則做好案例篩選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案例選擇時,教師還應該以客觀事實為參考。在案例素材選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觀為主。只有這樣的案例,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習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重點做好案例素材庫收集整理工作,結合生活實際做好素材更新。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7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總體特征以及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支持下,其潛力是無限的,使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同時使學生懂得利用自然資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和綜合的觀點,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首先使學生明確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雙向的,即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有影響,同時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也會產生影響。其次,使學生明確本節側重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人類活動對資源的影響將在后面的學習中涉及。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雖然自然資源屬于自然環境范疇,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的自然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程度對人口的發展有較為重要的影響。第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這一影響教材配有“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加以說明。第三,以能源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為例,說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時間變化的動態特征,因此分析其影響,不能忽視其歷史發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資源

本節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知識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備的概念,在本節不再涉及,而是直接應用,對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經出現過,本節再次提出,是側重在資源在人地系統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教材為此配備了“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圖,概括說明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體現人類社會與陸地環境之間所構成的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的活動以及人口的發展有可能打破系統的動態平衡,而自然資源正是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協調系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時,還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既是同一類物質,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資源是從人類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屬于自然資源,本節包括關于能源的內容。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因此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現,并強調其利用方式。

關于“自然資源的特點”,教材從四個方面突出了自然資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兩個特點是講述自然資源有限性和無限性的辨證關系,資源的有限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間的有限性;一定時間內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樹立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的觀念。資源的無限性,是指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這里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挖掘資源潛力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辨證的看待資源的有限性,對資源的利用前景充滿信心。資源特點的第三和第四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整體性。對于地域性,教材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個方面說明,可再生資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熱條件影響顯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帶性,非可再生資源其分布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地區資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個地域的資源由于其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各種資源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當一種資源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發生相應的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為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氣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這兩個資源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綜合的觀點。

對于能源的概念及分類,教材主要強調了根據人類利用的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劃分的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劃分方法,教材沒有涉及,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另外對于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劃分,應使學生明確,一種能源在沒有大規模利用以前,屬于新能源,但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以及其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新能源也就成為常規能源了。二者的劃分是相對的。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教學,應注意知識的遷移,教材中圖像的運用,以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特點。關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與初中知識應有所區別,應將其深化,可以從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圖“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學生通過對示意圖的分析明確陸地自然資源在協調人地關系系統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圖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陸地自然資源”與“陸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說明,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實例并將利用方式細化,使學生對資源的分類能夠更清晰。

對于“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實例,從對實例的分析入手,說明其特點。前兩個特點具有辨證的關系,為突出這種關系,教師可以列舉同一類資源在不同技術條件或不同階段利用狀況的不同加以對比說明?!瓣懙刭Y源的分布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分析某類可再生資源的分布特點,由此總結得出資源分布的地域性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此類資源或其分布環境發生變化,在此環境中的其他資源是否會發生改變,由此得出“陸地資源整體性特點”。教師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壞對環境的影響”示意圖,首先請學生根據已有的氣候及自然帶等知識分析熱帶雨林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由此得出地帶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示意圖,說明資源的整體性特點。

關于“能源”,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能源屬于資源,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例說明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幾種?世界廣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幾種?教材提供的兩幅圖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經被廣泛利用?由此明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這部分內容也可放到“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關于能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部分進行講述。

關于“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入手,說明自然資源就其自然屬性看,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對人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史,教師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實例,以能源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加以說明。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對于地理學科某些內容的分析,應從歷史思維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某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特點,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本節內容又是重要的基礎性部分,為人文地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態、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而要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必須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的基本知識??紤]到本章討論的是城市與城市化的問題,因此,作為基礎知識,也為了溫故知新,本節教材把與自然地理關系較為密切的“城市形態”放在本節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使學生對城市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學習了不少關于城市的知識,日常接觸的媒體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動過程中,學生也積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認識。高中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理性的思考,進而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區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特點和區位

3.理解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城市的幾個重要功能區(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的特征和區位;

2.形成城市空間結構的原因

教學難點:形成城市空間結構的經濟原因

六、教學準備

比較分析法、圖示法、講述法、列表對比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19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植被的含義及類別,能夠說明植被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2、聯系實際,探究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正確認識、處理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強化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植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難點:植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地圖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智利花海的圖片,引導觀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區為什么會出現除此美麗的花海景觀呢?啟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植被的含義與類別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并結合教材總結植被的含義。

【師生總結】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稱為植被。

【教師活動】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經濟林、人工林等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嘗試簡單的分類。

【學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師總結】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經營管理的植被,如經濟林、人工草場等,叫人工植被。

【過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以地理學習興趣小組為單位,推測并探討植被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植被從小株植物,不斷成長為植被群落。

【教師總結】在新形成的沒有土壤、沒有植被的裸露地面,當水分、溫度等條件達到一定程度,很快會有少數種的植物生長;植物生長過程中,也不斷地改造其生長的土壤、水分等環境條件,從而使得有更多種類的植物在此生長,直至形成穩定的植被。然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長時光。

【過渡】通過植被的形成過程,我們了解到植被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他們又是如何互相影響的呢?

3、植被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活動】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森林中的成層現象》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光照條件的差異。

【教師總結】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得好,這屬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陽光就能生長得好,這屬于喜陰植物。不同種類的植物群體,通過爭奪陽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從而形成分層明顯的垂直結構。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除了光照條件,還有哪些環境條件會影響植被?

【學生回答】氣溫和降水條件。

【教師總結】一般而言,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的數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綜上所述,環境會影響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律地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并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對環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將學生課前搜集到的學校所在地的植被類型與環境特征等資料進行交流和討論,并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依據校園樹木與環境的關系,為校園綠化提供合理的建議。

五、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創意教案大全電子版篇20

一、課標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課程標準在本節以區域生態建設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和策略:

(1)知識與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2).能力目標:學會結合區域特征、人類活動分析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措施。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念。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四、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七、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這兩節課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來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因素人類活動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賀蘭山以西賀蘭山內蒙古高原東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極端干旱區干旱區

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自然景觀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梢允勾嗳醯纳鷳B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圖2,5)

人為因素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

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934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装盒厂家_纸盒印刷_礼品盒定制-济南恒印包装有限公司 | 识禅_对禅的了解,从这里开始 | 东莞韩创-专业绝缘骨架|马达塑胶零件|塑胶电机配件|塑封电机骨架厂家 | 武汉EPS线条_EPS装饰线条_EPS构件_湖北博欧EPS线条厂家 | 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2025新澳门全年免费,新澳天天开奖免费资料大全最新,新澳2025今晚开奖资料,新澳马今天最快最新图库 | 北京乾茂兴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洛阳永磁工业大吊扇研发生产-工厂通风降温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实洛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China plate rolling machine manufacturer,cone rolling machine-Saint Fighter |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现代农业物联网-托普云农物联网官方网站 | 除湿机|工业除湿机|抽湿器|大型地下室车间仓库吊顶防爆除湿机|抽湿烘干房|新风除湿机|调温/降温除湿机|恒温恒湿机|加湿机-杭州川田电器有限公司 | 济南保安公司加盟挂靠-亮剑国际安保服务集团总部-山东保安公司|济南保安培训学校 | 超声波分散机-均质机-萃取仪-超声波涂料分散设备-杭州精浩 | 软文发布-新闻发布推广平台-代写文章-网络广告营销-自助发稿公司媒介星 | 无锡市珂妮日用化妆品有限公司|珂妮日化官网|洗手液厂家 | 档案密集架_电动密集架_移动密集架_辽宁档案密集架-盛隆柜业厂家现货批发销售价格公道 | 【中联邦】增稠剂_增稠粉_水性增稠剂_涂料增稠剂_工业增稠剂生产厂家 | 合肥升降机-合肥升降货梯-安徽升降平台「厂家直销」-安徽鼎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天津仓储物流-天津电商云仓-天津云仓一件代发-博程云仓官网 | LNG鹤管_内浮盘价格,上装鹤管,装车撬厂家-连云港赛威特机械 | 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 - 三叶罗茨风机,罗茨鼓风机,罗茨风机 | 回转窑-水泥|石灰|冶金-巩义市瑞光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 亿诺千企网-企业核心产品贸易| 大白菜官网,大白菜winpe,大白菜U盘装系统, 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 | 北京易通慧公司从事北京网站优化,北京网络推广、网站建设一站式服务商-北京网站优化公司 | 河南中专学校|职高|技校招生-河南中职中专网 | ★塑料拖链__工程拖链__电缆拖链__钢制拖链 - 【上海闵彬】 | 震动筛选机|震动分筛机|筛粉机|振筛机|振荡筛-振动筛分设备专业生产厂家高服机械 | 智能楼宇-楼宇自控系统-楼宇智能化-楼宇自动化-三水智能化 | HEYL硬度计量泵-荧光法在线溶解氧仪-净时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点焊机-缝焊机-闪光对焊机-电阻焊设备生产厂家-上海骏腾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防水套管|柔性防水套管|伸缩器|伸缩接头|传力接头-河南伟创管道 防水套管_柔性防水套管_刚性防水套管-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自动记录数据电子台秤,记忆储存重量电子桌称,设定时间记录电子秤-昆山巨天 | 本安接线盒-本安电路用接线盒-本安分线盒-矿用电话接线盒-JHH生产厂家-宁波龙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_矿用无线通信系统_煤矿广播系统 | 艾乐贝拉细胞研究中心 | 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华南分库 | 卡诺亚轻高定官网_卧室系统_整家定制_定制家居_高端定制_全屋定制加盟_定制家具加盟_定制衣柜加盟 | 浙江清风侠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酵素生产厂家_酵素OEM_酵素加盟_酵素ODM_酵素原料厂家_厦门益力康 | 刚性-柔性防水套管-橡胶伸缩接头-波纹管补偿器-启腾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糖衣机,除尘式糖衣机,全自动糖衣机,泰州市长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体感VRAR全息沉浸式3D投影多媒体展厅展会游戏互动-万展互动 | 沈阳缠绕包装机厂家直销-沈阳海鹞托盘缠绕包装机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