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中教案怎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什么樣的初中教案怎么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初中教案怎么,方便大家學習。

初中教案怎么

初中教案怎么篇1

一、教材分析

《杠桿平衡條件》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十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對使杠桿平衡的條件進行探究。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杠桿的相關知識,知道了什么是杠桿,理解了杠桿的五個要素,本節課將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復習什么是杠桿以及杠桿的五個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4)能初步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分析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小實驗來體驗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2)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猜想杠桿平衡的條件,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和交流,自主實驗并共同分析實驗數據來獲得結論,學生通過課堂活動初步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學生通過嘗試在分析數據并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探究激發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初步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

(2)學生通過猜想、談論、實踐,逐步養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以及與人協作,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

三、重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四、難點:根據實驗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五、教具儀器:

測力計、鉤碼、帶有刻度的杠桿、鐵架臺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學探究實驗的七個要素的探究方法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總結反思實驗。

七、教學過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杠桿和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設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杠桿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2、提出問題

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個蹺蹺板,同學們小時候都玩過蹺蹺板嗎?那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能玩蹺蹺板嗎?

現在我用一個大鉤碼表示大人和一個小鉤碼表示小孩,我先將小的鉤碼放到蹺蹺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蹺蹺板的一端翹起了。那么我要怎樣放這個大的鉤碼,才能使得這個蹺蹺板平衡呢?有沒有同學想要上來嘗試一下?(請學生上講臺將蹺蹺板調平衡)

此時蹺蹺板處在平衡狀態的,那么什么是杠桿平衡呢?(當杠桿動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靜止時,杠桿就處于平衡狀態。)

根據我們所學習的杠桿定義的知識,同學們認為是不是可以把這個蹺蹺板看作是杠桿呢?

(1).改變杠桿上鉤碼位置,觀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桿失去平衡呢?學生討論回答。

(2).在杠桿一端增加一個鉤碼,觀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桿失去平衡呢?學生討論回答。通過這個小游戲,我們又可以杠桿平衡與那些因素有關?(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和阻力臂L3、猜想與假設

現在我想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間要滿足什么關系,才能使杠桿平衡。

教師提問,學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們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學們可以在實驗中,自己得出結論,究竟哪一個猜想才是正確的。

F1+L1=F2+L2成立嗎?F1-L1=F2-L2呢?單位不一樣不能相加減,故排除;

4、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在實驗中我們需要測量那些物理量?(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這四個數據測出來,就可以得到他們之間的關系了是嗎?測量這些物理量我們需要那些器材呢?(彈簧秤、鉤碼、鐵架臺、杠桿)怎樣測量這些數據?(學生討論后回答)

為什么要實驗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兩個杠桿的作圖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處是便于讀出力臂。

天平怎么調節平衡的?(左沉右調、右沉左調)那我們杠桿調節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樣,左高向左調、右高向右調。

5、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好,現在我們已經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們現在統一把支點右側的鉤碼作用于杠桿上的力(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當作動力F1,把支點左側的鉤碼作用于杠桿上的力當作阻力F2。接下來抽同學為代表做實驗,根據我提供的實驗器材,操作并記錄數據,并進行適當的糾正。

一組數據夠嗎?(多次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完成實驗后請各組匯總實驗數據,填寫實驗報告。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收集幾組數據與學生共同驗證猜想

6現在請同學們對自己的實驗數據表格進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選派一名代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杠桿在平衡時應滿足的條件是什么?我們通過最初的猜想與假設,到自己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然后通過實驗與數據收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要使杠桿平衡,必需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評估

實驗做完了,大家能從上面的實驗中得到那些因素會造成誤差嗎?杠桿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數據都是不準確的。大家反思一下剛才的實驗,每個小組得出的數據準確嗎?如果不夠準確,是不是由于沒有嚴格按照步驟和要求來做呢?

8、運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動地球嗎?

八、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初中教案怎么篇2

教材分析:

《蟬》是一篇事物說明文。在《昆蟲記》第5卷中,《蟬》原文共有5章,本文節選自第14章和第17章。本篇安排在第五單元第三課,本單元主要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蟬》的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于科學著作的范疇。蟬是大自然中一種極普通的昆蟲,作者對蟬做了長期、大量、細致的實地觀察,用生動有趣的文筆,向人們科學而又詳盡地介紹了蟬的生活習性和生長過程。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這一問題特點,引導學生注意其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為的寫法,還有語言表達,把一般不為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的特點。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作者為了獲得第一手材料,鍥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細致、深入的觀察方法。

2、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動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義關懷(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對萬物的贊美之心)。

2、掌握科學小品的基本特點,體會運用文藝性手法寫作科學小品的用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不過,這個謎語是一首詩,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一讀,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

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師:有沒有人知道這是誰的詩?(虞世南)讓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生齊讀古詩。世界上有一個的昆蟲學家也寫了一篇關于《蟬》的文章,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

二、作者簡介:

法布爾:出生于法國南部圣雷翁村一戶農家,童年在鄉間與花草蟲鳥一起度過。由于貧窮,他連中學也無法正常讀完,但他堅持自學,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880年,他終于有了一間實驗室——一款荒蕪不毛但卻是矢車菊和膜翅目昆蟲鐘愛的土地,他風趣地稱之為“荒石園”。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爾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園”里,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科學札記等資料,完成了《昆蟲記》這部著作。1915年,92歲的法布爾在他鐘愛的昆蟲陪伴下,靜靜地長眠于“荒石園”。他被國人譽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而《蟬》這篇課文就是改編自《昆蟲記》。法布爾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一筆非常寶貴的知識財富。

三、總體感知文章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昆蟲記》,去看一看法布爾眼中的《蟬》究竟是什么樣的?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先去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并思考: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

學生讀文章,思考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兩方面——蟬的地穴、蟬的卵。

歸納:全文自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地穴”,但內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環境可以研究蟬的習性”,并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次(2—7自然段),寫對蟬的地穴的考察。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自然段說明對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說明對地穴內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層次(7—10自然段),寫對蟬的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

這一層次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時按實物發展順序進行的。第7自然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于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8—9自然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0自然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卵”,但內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

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1—13自然段),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方式和數量等。

第二層次(第14—17自然段),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為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次(第18—24自然段),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的活動。這一層次詳細記述了蟬的幼蟲從蛻皮、懸掛、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經過。

第24自然段寫幼蟲鉆到地穴后“隱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見了”,以后,蟬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發現,那就是課文第2自然段開頭所寫的“蟬初次被發現”。這時蟬才會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樣,課文就把蟬從卵——幼蟲——成蟲的生長過程銜接起來并連成一體了。

第四層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寫蟬的生活歷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這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做了形象化的總結。

四、學習《蟬的地穴》

1、蟬的地穴考察(2—7)

思考:蟬的地穴是什么樣子的?按什么順序寫的?

(1)孔口與地面相平,小圓孔約一英寸口徑,周圍一點兒土都沒有。位置:陽光曝曬的道路上。

(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較寬大,底部卻完全關閉起來。

(3)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

2、地穴為什么不為坍塌?

其實,它干起活來簡直像礦工或鐵路工程師。礦工用支柱支撐隧道,鐵路工程師利用磚墻使地道堅固。蟬同他們一樣聰明,在隧道的墻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種極粘的液體,可以用來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須上,是為了從這些根須取得汁液。

3、關于“金蟬脫殼”:

金蟬:金蟬的知了;殼:堅硬的外皮。蟬越過漫長的冬伏期后,從地底下爬出來,通體土黃透亮,雅稱“金蟬”。金蟬爬上樹干或樹枝,靜靜地歇著,開始蛻變。金殼背部裂開一條縫,新生蟬從縫里爬出,蟬翼豐滿后飛走;金殼依然在枝頭搖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蟬已經飛走,這就是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用來指人,是一個比喻,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制造沒走的假象,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象,他人還以為沒有走。這實際是一種分身計,一種逃遁計。

那么我們這篇文章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蟬脫殼的呢?再讀課文7—9節

明確:先找支撐點——接著寫背部變化——再依次寫頭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寫尾部。

那么你從蟬的脫殼的這些變化體會到了什么?(作者觀察的仔細、認真)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作者并沒有按昆蟲一般的生長過程“卵——幼蟲——成蟲”的順序來介紹,而是從中間的一環“幼蟲”入手,介紹蟬循環往復的生活史(看最后附表),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安排順序有什么妙處?

明確:這樣安排順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一:幼蟲建筑地穴,這比成蟲產卵要生動、豐富、有趣得多,以此開頭,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而跟隨作者去進一步探究蟬的世界的奧妙;

其二:使行文新穎活潑,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蟬“四年黑暗的苦工”這一重要特點(蟬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的活動)。

請同學們列一張關于蟬從產卵到成蟲的生長過程表:

成蟲產卵——蟬卵孵化——幼蟲走出殼外——幼蟲落在地上——到地下尋覓藏身的地方——幼蟲鉆進地里——幼蟲從地穴爬出——幼蟲爬上灌木枝或草葉——變為成蟲——成蟲離枝飛去——成蟲結伴(產卵,死亡)

五、語言特色

作為事理說明文,《蟬》是一篇科學小品。本文對“蟬”的說明既不像一般辭書、昆蟲學著作那樣進行系統的純科學性的說明,也不像一般科學小品那樣運用文學方法來表達。

《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于科學著作的范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采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為。如寫蟬產卵,寫出了以為“可憐的母親”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寫由卵發育成蟬,表現出了蟬所經歷的四年漫長歷程的艱苦。這就使文章具有了較強的感染力,能使讀者為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從而對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來之不易又如此的轉瞬即逝”的議論和抒情產生共鳴。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為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離殼過程。又如以準確而形象的語言描寫所觀察到的情形,寫蟬“身體在空中向后翻騰”,“翻轉身體……將折皺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張開,……用腰部的力量盡力將身體翻上來,恢復頭朝上的爭唱姿勢,并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從鞘中脫出”,其中的動詞準確而又生動地描寫了蟬脫殼的整個過程。

六、深入剖析

魯迅說,法布爾的著作有一個缺點:“用人類的道德于昆蟲界。”“農學者根據對于人類的利害,分昆蟲為益蟲和害蟲,是有理可說的,但憑了當時的人類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蟲為善蟲或壞蟲,卻是多余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對蟬深厚的感情,如(17節)“但這可憐的母親一直一無所知,它那大而銳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見這些可惡的家伙不懷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無動于衷,任由這些家伙胡作非為。它要踏扁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過它竟不能改變它的本能來拯救自己的家族。”還有(末節)“它穿著骯臟的外套,掘土四年,現在才能忽然換上了高雅的服飾,長出了堪與飛鳥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陶醉在這個世界的歡愉中。幸福是如此的來之不易又如此的轉瞬即逝,你想,什么樣的歌聲才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此時的快樂呢?”等等,所有這些都寄托了作者對蟬的深厚的感情。

七、作業:寫一種昆蟲或動物。

要求:同學們也能像法布爾一樣仔細地觀察,認真地研究,然后寫成文章。

作者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CasimirFabre(1823~1915)享年92歲】,他是一個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出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圣萊昂的一戶農家。此后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螢火蟲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于茜草的粉末。

1859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后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于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這十余年里,法布爾完成了后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采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使兩人先前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六個孩子,其中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后,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了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并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并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鐘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后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半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致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和“昆蟲界的維吉爾”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樸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于《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并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侖三世,后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細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余,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同時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初中教案怎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領悟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2.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的過程

難點:運用數學一次函數圖象分析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式

【教學用具】

教師方面:電流表、電壓表、學生電源(或三節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1=5Ω和R2=10Ω)、開關、導線。

學生方面:電流表、電壓表、三節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1=5Ω和R2=10Ω)、開關、導線。以上器材為一組,每三人準備一組器材。(若學校條件好,可將干電池換成學生電源,實驗效果更好。)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的知識。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如: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②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這些例子同時還揭示了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

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值,還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值,你能不能計算出通過它的電流值呢?(或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來)

二、進行科學探究

1.提出問題

讓學生回答: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

2.猜想或假設

應根據以下兩個事實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想像力,進行猜想或假設

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②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學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大幾倍,導體中的電流也增大幾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設計實驗(采用啟發提問式,幫助學生設計實驗)

以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一問一答

問:我們所學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哪些量可以測量出,分別用什么儀器來測量?

答:能測量的量有:電流和電壓,儀器分別為電流表和電壓表。

問:電阻不能測量,我們怎樣知道導體的阻值呢?

答:可以給出導體的電阻值。

問:也就是說在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之間關系時,我們是固定電阻不變,讓電壓發生改變,觀察電流的變化,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變量法。

問:實驗時,針對于某一導體測量一組電壓和電流值,行嗎?

答:不行。

問:為什么?

師生共同回答:多次測量可以減少誤差,同時考慮到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應該多測量幾次。

教師還應進一步指出:不僅針對同一導體測量幾組電壓和電流值,同時還要更換定值電阻反復進行實驗,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不可忽視的。實驗時,給出了二個不同的定值電阻(R1=5Ω和R2=10Ω)

問:我們在實驗要多次測量電壓和電流值,那么怎樣去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呢?

學生1答:改變電源的電壓,如:增減串聯的干電池的節數。

學生2答: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

師總結指出:同學們知道了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方法,請大家根據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方法和剛才我們設計的.思路,對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選擇你所需的實驗儀器,并畫出能夠同時測量電壓和電流的電路圖。

4.進行實驗

實際操作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測量次數不要過多,根據時間而定,一般測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的情況下,盡量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如:1V,2V,3V……)。同樣若用干電池(或學生電源)改變電源電壓時,也應該使電源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指出學生在實驗中錯誤,并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填寫實驗數據。

5.分析和論證

數據處理時,可引導學生仔細思考測量數據:分析電壓是怎樣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電流的怎樣變化;同時還應考慮到實驗會有誤差,可能數據不很一致。得出電流、電壓的關系的結論。

結論:電阻相同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然后指導學生用測量的數據對照課本圖7.1-1畫出U-I圖。

啟發學生對比數學中的一次函數的知識,推導出U-I表達式:U=IR。

6.評估

要求學生在探究報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動一些問題,如:

(1)實驗設計方案是不是最優的,還可能會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沒有什么失誤,讀數時會不會有失誤。

(3)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還有哪些問題還不清楚,哪些問題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學生課后進行交流,交流時,可以相互交換各自的探究報告,也可以口頭表述自己在探究與他人不同的意見,同時還應聽取他人正確的意見。交流時,不應只是交流探究結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探究的過程中。

如:為什么我的猜想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么我的方法與你不一樣?

為什么你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結論不和你一樣?

……

作業:

完成探究報告,并在報告寫出對自己所選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評估。

初中教案怎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初中教案怎么篇5

一、活動背景:今年是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

二、活動目的:為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引導學生形成“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意識,12月7日下午,我班開展了“憲法在我心中”主題班會活動。

三、活動主題:“憲法在我心中”主題班會

四、活動時間:20__年12月7(星期天)下午

五、活動對象:20__級全科5班全體同學

六、活動流程:

(一)、由支持人致開場白,主持說明此次主題班會的具體細則、主要內容、具體安排及活動目的;

(二)、副班長說明此次憲法主題班會的主要意義,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權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因自覺接受權威而主動服從,真正將憲法作為其行為準則。

(三)、班長精心挑選了很多有關憲法的題讓同學們進行搶答,以便讓同學們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產生主動去了解憲法的動力。

(四)、很多同學積極主動的說了一段自己對憲法的了解,有的暢談“法在我心中”、“如何做遵紀守法的小公民”、“法律與我同行”,有的以案例來“今日說法”,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把班會推向了高潮。

(五)、團支書對活動進行總結:此次“憲法在我心中”主題班會活動緊密結合工作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取得了實效,做到學習人員、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四落實。使同生們了解了憲法基本知識,作為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懂得了要學法、知法、守法,遠離犯罪,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使學生們成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好公民。

總結: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我們將繼續抓好法制宣傳和教育,營造濃郁的法治氛圍,努力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初中教案怎么篇6

——如何與人和睦相處

一、課程設計

與人和睦相處是融洽人際關系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良好人際關系交往能力的具體體現。中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思想都相對單純,在人際交往中沒有利益上的直接沖突,所以人際關系相對較為簡單和容易。但是,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時期,心理素質不穩定,也沒有多少社會經驗,因而,不少同學不知道如何與人和睦相處。他們可能只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發生矛盾,也可能因為一句話就傷害了自己的自尊;他們常常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及自己的需要,卻忽視了別人也有同樣的需要等等。因此,教育學生與人和睦相處,需要教育學生有人人平等的人際交往意識,并且需要有恰當的人際交往方式工,尊重別人,相信別人,和別人交往時要禮貌和友善等。

二、課程目的:1、幫助學生認識人際交往中交往方式的重要性:2、學習與人進行人際交往的技巧

3、認識到友善行為是受人歡迎的行為

三、教學方式:1、講述與討論;2、角色扮演;3、問卷調查

四、課程準備:1、教師編制有關人際交往的故事

2、教師印制“人際關系自我查核表”

五、教學時間與場地:1、教學時間:1學時:2、教學場地:課室

六、教學步驟:

(一)教師講述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受人歡迎的,另一不受歡迎的。故事內容:

故事1:放學了,小明走路回家。在十字路口的時候,他看到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先生正張望著過馬路,老先生走路顫顫巍巍的,很危險。小明趕緊扶著這位老先生過馬路。走過馬路后,老先生向小明道謝,小明感到很高興。當他走到家門前的巷子口時,正好鄰居李媽媽買菜回來,手里提了很多東西,走得好累的樣子。他又向前跑去,幫李媽媽提菜。李媽媽稱贊小明是個好孩子。

故事2:一天,班主任給初一(3)班帶來了一位新同學小海。同學們鼓掌歡迎新同學,

班主任安排小海坐在李玲玲旁邊,小海卻說:“我討厭和女生坐在一起”。班主任看到小海沒有課本,就讓李玲玲和小海一起看,小海卻說:“把課本給我,你那樣拿,我怎么看得見?”說著,一把把書搶過來,幾乎把書都撕破了。老師狠狠地批評小海,叫他一個人坐在后面的位子上。沒想到他卻站起來想跑出教室,但被老師一把捉住。

(二)教師講完故事后,組織同學討論下面的問題:

1.小明、小海誰做得對?為什么?

2.小海這樣做,在班上能夠交到新朋友嗎?

3.李媽媽稱贊小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她喜歡小明嗎?

4.如果有人像小海那樣對待你,你會怎么樣?

5.我們為什么要幫助別人,我們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嗎?

6.小海如果想別人喜歡他,他應該怎么做?

7.你以前經常幫助別人嗎?或你以前不會幫助別人嗎?為什么?

8.你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的意思嗎?

(三)教師講評:

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不但自己能得到快樂,也會受到別人的敬愛。熱心幫助別人的是很受人歡迎的,而不懂尊重別人、自以為是、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像小海一樣,他不懂得禮貌,不守紀律,不尊敬老師,也不能和同學和睦相處,這種行為表現是不受人歡迎的。他應該設法改進,才能得到同學們的友誼。那他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改進呢?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知道,與人相處的時候,一個人的言語、舉止、態度是關乎個人形象的關鍵,禮貌的語言、文明的舉止、謙虛的態度能一下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那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禮貌用語呢?請同學們舉例!例:請、謝謝、對不起!麻煩了!慢走!……

不禮貌的又有哪些?請舉例!例:滾開!去死吧!你算老幾?蠢豬!笨蛋!……

怎么做才算是文明的舉止呢?請同學發表意見!

(1)在公共汽車上主動讓位給老弱病殘。

(2)在公共場所不吸煙、不隨口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

(3)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打架、不鬧事、尊敬老師和同學……

(4)在圖書館館里保持安靜……

(5)在家里勤做家務事,尊敬長輩……

什么叫謙虛的態度?主動與別人交流,征求別人的意見,別人講話時靜靜地聽,不時點頭,不隨便插口;與人辨論時要注意分寸,不卑不亢也不咄咄逼人;做事保持平和的心態,不爭強好勝,不自以為是,照顧他人的感受及想法。

可以知道,如果小海想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他就有必要從言語、舉止、態度這三方面來改進自己。誠懇地接受別人的批評,多與同學、老師接觸、交流,學習別人的交往技藝,注意自己的形象,多關心、愛護別人。

(四)教師總結:

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一定要態度誠懇,要有禮貌,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不可以自私自利,冷漠,驕傲,譏笑別人或者對別人亂發脾氣。這樣才會受人歡迎,與人和睦相處。

(五)角色扮演

下面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表演幾個小品,以求加深我們對這節課的理解。

(1)同學數學題不會做,跑過來問我。我耐心地講給他聽。

(2)下課了,同學在走廊上被人撞倒了,跌破膝蓋。我背著他到醫院處醫生。

(3)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小孩在哭。我送這個小孩回家。

(4)兩手抱著東西進門。別人幫助我開門。

(5)扣背后的扣子。同學幫助我扣扣子。

(6)我數學題不會做。同學耐心進講解給我聽。

(7)上美術課,忘記帶彩筆,同學和我一起共用彩筆。

(8)我感冒了,頭痛、發燒、全身無力,同學送我去醫院。

(六)教師總結:

上面的事情都是一些看似很簡單的事情,事實上,從這些小小的事情上就有夠體現一個人品質和精神風貌。一個人是否受歡迎往往就是由他能否做好這些小事情來決定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我們。只有我們相互幫助,我們才可能和睦地、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七)填寫“人際關系自我查核表”,檢查學生的人際關系情況。“人際關系自我查核表”內容如下:(見附表)

初中教案怎么篇7

一、指導思想: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水平的目標,以人為本,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練習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和鍛煉方法,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集體關念。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覺性和主動性。

2)技能目標:通過學習,同學們基本上能順利完成跑位和掌握行進間四角傳球的技術,少數的同學能較好完成傳接球的動作。

3)情感目標:同學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團結協作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在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再進一步的獲得成功,以此來增強他們進取心和自信心。

三、學情分析:

高中的學生正處在具有很高的求知欲望的階段,籃球運動對他們來說具有很濃的興趣,他們渴望了解與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但是還處在一個很初級的階段。四角傳球對于他們來說我相信是有一定難度的,無論對于我還是對于學生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內容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和熱情,在老師和學生雙方的互教互學之下,能夠更好加強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和交往能力。

四、教學策略:

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的問題。所以我們通過讓學生看老師畫板的講解,動作的示范和講解,觀察動作使之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并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再通過老師的質疑、啟發、引導使學生不斷的吸取經驗和教訓。

接下來讓學生再次嘗試并且通過增加難度使學生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加強理解來提高學生練習過程中的成功率,促使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最后通過《感恩的心》的歌曲片段以手語的形式讓學生在放松、愉悅的音樂心境下放松心情結束本課。

初中教案怎么篇8

■課標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對應的課標是: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

“美麗富饒的寶島”對應的課標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外向型經濟”對應的課標是: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地圖上準確說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

2.根據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

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分布特點和民族構成。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氣候資料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

3.閱讀資料,認識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深厚淵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閱讀史實材料,明確臺灣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2.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圣的&39;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教學難點:

1.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重難點突破方法:強化讀圖訓練,從圖上獲取信息,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征,通過繪制臺灣島簡圖,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經過圖文轉換,就會鞏固所學的知識了。

■教學策略

自學輔導法、啟發式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談話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及多方搜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制作精美、適用的課件,以便輔助教學。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本節課內容,準備好地圖冊。搜集有關臺灣的圖文資料,以備課堂展示。

初中教案怎么篇9

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新目標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8whenisyourbirthday?SectionA部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的說課內容。

一、教材分析

1、SectionA是本單元的重點部分,也是核心教學。為口語練習課,主要學習日期的表達。它上承Unit7的數字教學,下接SectionB與以后有關日期的英語教學。因此本部分是前后知識的載體,在本單元以及今后的英語學習中都占重要的&39;地位。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說: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

①詞匯掌握1-12月份,序數詞1-31的表達

②日常交際用語whenisyourbirthday?

Mybirthdayis….

③語法掌握日期表達法

(2)、能力目標

在連貫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快速反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熟練應用:whenisyourbirthday?句型及其回答。

(3)、情感目標

熱愛生命,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3、本課的重點難點及其理論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重點是掌握句型whenisyourbirthday?及其回答.

難點是日期表達中月份和序數詞的正確使用。

二、教學策略

教學的實質是交際,為此我選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引入法通過提問,由集體,分組,分行回答,或學生逐個回答的形式開展教學,檢查和鞏固新舊知識。

2.交際功能法通過集體,分組,兩人,個人操練等形式,達到交

初中教案怎么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力

1、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歸納光合作用反應式

3、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獨立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

2、認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義,形成愛護植被意識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設計完成探究活動

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器材、探究活動器材

課時安排二課時

過程

一課時

一、導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每天都消耗了空氣中大量的氧,空氣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們為什么沒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氣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每天都消耗了空氣中大量的氧。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探討問題:

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植物能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39;空氣。

三、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實驗

【活動目標】

檢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材料器具】

金魚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試管、衛生香牙簽、火柴、小木塊、碳酸氫鈉、清水。

【方法步驟】

1.取一個玻璃水槽或20cm直徑的標本瓶,注滿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氫鈉,用玻璃棒攪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將采集的金魚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帶頂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內,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將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墊上兩個小木條,使漏斗與水槽底部分開。

3.取一支盛滿清水的試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轉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試管內要充滿水。

4.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而陽光充足的環境里,使金魚藻接受陽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許多氣泡從金魚藻放出,并聚集在試管頂端。

5.待收集約1/2管氣體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試管并立即倒轉,使水落到試管的下部。然后,將帶火星的衛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中。請注意觀察衛生香或牙簽的燃燒情況。

【討論】

1.請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魚藻在光照條件下產生氣體的狀況。

2.將帶火星的衛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后發生哪種實驗現象?

3.分析該實驗結果,獲得的實驗結論是。

【思考】綠色植物在光下釋放氧氣有什么意義?

技能

三、拓展訓練

分析數據:

試管與燈的距離cm每分鐘產生的氣泡個數

1060

2025

3010

405

問題

1.光源與金魚藻的距離遠近與其產生的氣泡數目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距離越遠,氣泡越少,距離越近,氣泡越多。

結論,光源越強,光合作用越強。

2.如果這個實驗在黑暗中進行,你能預測結果嗎?

沒有氣泡產生

四、總結

1.綠色植物光的合作用產生氧氣。

2.實驗經驗總結

反思

板書計劃

第一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一、光合作用過程

二、實驗

1、目的

2、要求

3、現象

4、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初中教案怎么篇11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根本政治制度》。按照新課標的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等內容,是國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本政治制度》這一節內容主要介紹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含義、內容以及對我國社會民主事業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基本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以及作用,樹立公民意識,形成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的認識。

二、說學情

教學之路從認識學生開始,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對于國家常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國家的基本情況有一定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但是,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具體含義和內容還不了解,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如何保障人民民主和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缺乏必要的理性認識,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方式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樹立公民意識,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我國的作用。

【能力目標】

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知識目標】

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具體內容。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具體內容。

【難點】

學生樹立公民意識,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我國的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從新課導入、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課堂導入

我將采用視頻導入的方式,播放情境,導入新課。

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每年三月份,國家都會召開_,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_的重頭戲。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時是什么場景?它對我國政治生活有著怎樣的作用?人大開會具體都要討論哪些問題?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在簡單討論之后,我將引導學生思考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的政治體系中居于什么地位,對我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并順勢導入本課。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視頻導入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具體的環境中讓學生體會人民代表大會的具體內容。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活動一:合作探究。

在上課伊始,我將為學生出示案例,請學生結合案例探究人民代表大會的具體內容。

活動二:尋找身邊的人大代表

在此之后,我將構建具體情境,作為公民,如果你想反映問題,如何尋找到你身邊的人大代表呢?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微博和當地的人大代表聯絡處找到人大代表反映問題。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以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2.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活動三:小組討論

在此基礎上,我提問學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怎么樣的積極作用,并出示全國人大代表構成的數據,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總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式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活動四:小小人大代表

在完成本堂課學習之后,我將構建情境,當代城市夜晚燈光影響人們休息的問題:如何你是韌帶代表,你將如何開展相關工作并解決這一問題?

在學生自由討論時,教師進行正確引導。最后師生明確:人大代表首先要進行充分你的社會調研,通過了解群眾的意見草擬相關提案,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我子所以這樣設計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將本課學習的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及基本內容包括: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的權利。

課后作業:就你身邊的社會問題給人大代表寫一封信,請他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這樣的作業能夠是學生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七、說板書設計

(略)

結束語: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初中教案怎么篇1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教學流程圖

設計內容設計意圖活動層面

教材處理師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所做的功所用時間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1min

D6000J1min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小結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點評

功率的教學一個難點,以往的教學過程按教科書的思路進行授課,課堂顯得枯燥,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本教學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議議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功率的知識,最后讓學生用所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現到學致用的樂趣。本人教學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初中教案怎么篇13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教案怎么篇14

1.初中數學教案模板

1.課題

填寫課題名稱(初中代數類課題)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發現、探究)的過程,提高......(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本節課的知識重點

(2)教學難點:易錯點、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4.教學方法(一般從中選擇3個就可以了)

(1)討論法

(2)情景教學法

(3)問答法

(4)發現法

(5)講授法

5.教學過程

(1)導入

簡單敘述導入課題的方式和方法(例:復習、類比、情境導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授課程(一般分為三個小步驟)

①簡單講解本節課基礎知識點(例: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驟)。

②歸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置易錯點,進行強調。可以設計分組討論環節(例:分組討論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歸納總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驟,設置系數化為一,負號要變號的易錯點)。

③拓展延伸,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設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題,學生再次體會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再次鞏固不等式的解法)。

(3)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本節課的收獲。

(4)作業提高

布置作業(盡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有所創新)。

6.教學板書

2.初中數學教案格式

課程編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學時/周學時:/

開課時間:年月日第周至第周

授課年級、專業、班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課教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節名稱

2.教學目的

3.課時安排

4.教學重點、難點

5.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方法等)

6.復習鞏固與作業要求

7.教學環境及教具準備

8.教學參考資料

9.教學后記

3.初中數學教案范文

教學目的

1.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的作用。

2.使學生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3.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

重點、難點

1.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2.難點: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一本筆記本1.2元。小紅有6元錢,那么她最多能買到幾本這樣的筆記本呢?

解:設小紅能買到工本筆記本,那么根據題意,得1.2x=6

因為1.2×5=6,所以小紅能買到5本筆記本。

二、新授

問題1:某校初中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以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作講評)

算術法:(328-64)÷44=264÷44=6(輛)

列方程:設需要租用x輛客車,可得44x+64=328

解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結果。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問題2: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我今年45歲,幾年以后你們的年齡是我年齡的三分之一?”

通過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

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初中教案怎么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平行四邊形判別條件的探索過程,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常用判別條件。

2.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索的習慣。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說理。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創設“釘制平行四邊形框架”這一情境,便于學生發現和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常用判別方法。如有條件可要求學生自己準備,由學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師演示。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進行正確的說理。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維還不夠,學習幾何知識處于現象描述和說理的過渡時期。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說理,理清楚四邊形在什么條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條件下用性質定理。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小木條,幫助小明的爸爸釘制平行四邊形的框架。

學生活動:學生按小組進行探索。

初中教案怎么篇1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品析課文,指導學生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并學會在閱讀中通過寫旁批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化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內容,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通過寫旁批來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化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討論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探究旁批的內容、實踐旁批的方法來完成的。

2.學生就課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來品評旁批的高下,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好的旁批的標準。

3.設置情境中的小組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自主進行讀寫結合的旁批,并在小組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中國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所謂“動筆墨”,其實就是邊讀書邊做圈點批注。它是讀書的方法,更是讀書的習慣。有些精彩的批注,因為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和思考書本內容,甚至和經典名著一起流傳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選購附上這些點評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見的有金圣嘆批注的《水滸傳》、脂硯齋批注的《紅樓夢》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于圈點批注這種讀書方法的興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請大家打開第一單元的課文《雨的四季》,同學們請看,正文旁邊有編者為我們做的批注,這和點評批注版的《水滸傳》《紅樓夢》排版很相似,這種在正文旁邊用簡短的文字寫的批語就叫旁批。

1.教師出示問題: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對文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寫旁批呢?(評論式旁批、提問式旁批)

2.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全班思考并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再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課文層次結構的把握、內容的理解、詞句的品析、寫法的`探究等角度對課文做旁批,并結合課文內容舉例分析(在探究中帶入對課文語言美的品析,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難心理,并通過品析課文內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對讀書的作用。

(三)方法實踐

1.教師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嘗試在課文中找出一處你有心得或有疑問的地方,自己動筆寫一則旁批。

2.教師組織班級內的交流討論:我們一起來評一評、品一品同學們寫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學寫的旁批對品析、理解課文起更好的作用。借著討論,我們也來思考一個問題──好的旁批應該是什么樣的?

明確:好的旁批應該是在找到可品之處的基礎上理解準確的、表述精當的,能引發人思考的批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旁批的讀書方法,在課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應具備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動學習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情境展開小組活動。

我們的校刊增加了一個新欄目──“名家散文推薦”,本期推薦的文章是先生的《夏感》(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本《我的四季》第4頁),需要由欄目編輯部寫出文章的旁批,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欣賞、感悟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分小組成立“名家散文推薦”欄目編輯部,完成以下任務:

1.每一位小編輯先獨立思考、自己在自讀課本的《夏感》原文旁做兩則旁批。

2.編輯部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品評、篩選、修改,最終形成四則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師印發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課后將每組的成果展示在班級的公共區域供大家品評。

【設計意圖】將自讀課文中所學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實現能力的遷移和內化。

(五)布置作業

課后請摘抄自己喜歡的一篇文章,或者幾個精彩片段,并獨立完成5則以上的旁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并學著將圈點批注法與摘抄結合起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初中教案怎么篇17

人體與運動

教學目標

1、通過講解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

2、通過典型事例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重點:骨骼、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教學難點:骨骼、關節、肌肉如何相互協調完成運動過程。

教具:人體骨骼、肌肉模型及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既然提到運動,那么我們就需要研究一下人體的運動系統。通過提問人體的運動系統由哪幾部分構成引入本課。[通過出示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片和提問與小組討論]

二、授課:[總結學生的討論,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

(1)、認識骨骼和關節[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圖片]

提問學生人體骨骼由多少塊構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人體骨骼、肌肉模型簡單介紹人體的骨骼。

介紹關節:球窩關節(肩關節)滑車關節(肘關節)平面關節(脊椎)

自己動手并討論:我們身上哪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哪些是微動關節。

(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圖片和肌肉類型圖片]

肌肉分成三大類: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

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臟)具有律動性

重點講解骨骼肌:人體是很很復雜的即使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也要很多肌肉協調配合完成。因此在運動生理學中我們又將肌肉分成這樣幾類:原動肌(使骨骼產生運動的一塊或一組肌肉)對抗肌(在同一動作中與原動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塊肌肉或一組肌肉)固定肌(了解)

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動作來具體講解原動肌與對抗肌。當我們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而肱三頭肌舒張。他們正好是一對作用相反的肌肉組。所以,這時我們就將肱二頭肌稱為本動作的原動肌,而肱三頭肌就稱為對抗肌。

(3)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之間的關系[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上臂結構解剖運動圖]

自己動手并討論: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4)小結:

A我們說心肌有律動性,假設心肌每分鐘跳60次,我們算一下它一小時、一天、一年分別能跳動多少次?并說說它的重要性!

B踢足球時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初中教案怎么篇1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數是初等數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貫穿于整個初等數學體系之中,也是實際生活中數學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數在初中函數的教學中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初中代數內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更為高中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圓錐曲線奠定基礎。在歷屆佛山市中考試題中,二次函數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2)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基本數學思想和素養的形成起推動作用。

(3)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能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課標要求:

①通過對實際問題情境的分析確定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并體會二次函數的意義。

②會用描點法畫出二次函數的圖象,能從圖象上認識二次函數的性質。

③會根據公式確定圖象的頂點、開口方向和對稱軸(公式不要求記憶和推導)。

④會根據二次函數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學情分析:

(1)初三學生在新課的學習中已掌握二次函數的定義、圖像及性質等基本知識。

(2)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學習新課時有明顯提高。

(3)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很高,思維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4)學生能力差異較大,兩極分化明顯。

4.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二次函數y=圖像與系數符號之間的關系。通過復習,掌握各類形式的二次函數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夠一題多解,發散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制作動畫增加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數學之美。在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會感受探索與創造,體驗成功的喜悅。

5.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掌握二次函數y=圖像與系數符號之間的關系。

(2)各類形式的二次函數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節課主要目的,對歷屆中考題中的二次函數題目進行類比分析,達到融會貫通的作用。

難點:(1)已知二次函數的解析式說出函數性質

(2)運用數形結合思想,選用恰當的數學關系式解決幾何問題.

二、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直觀、生動地反映圖形變換,增強教學的條理性和形象性,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有利于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2.將知識點分類,讓學生通過這個框架結構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數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形成一個清晰、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

3.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以課標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初三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形成學生自動、生生助動、師生互動,教師著眼于引導,學生著眼于探索,側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的訓練。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分層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三、學法指導:

1.學法引導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基本知識,還要培育學生主動思考,親自動手,自我發現等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終極目標。

2.學法分析: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因此教師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并參入到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設計理念:《課標》要求,對于課程實施和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4、設計思路:不把復習課簡單地看作知識點的復習和習題的訓練,而是通過復習舊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設計: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復習舊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新課應具備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檢測判斷”。學生自主完成,不僅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為課堂教學掃清障礙。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數圖像與系數之間的關系,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分層遞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安排了6個由淺入深的題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準備。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環節通過開放性題的設置,發散學生思維,學生對二次函數的性質作出全面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經歷發現過程,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運用知識,體驗成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配有兩個由低到高、層次不同的鞏固性習題,體現漸進性原則,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

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一)從定義出發的簡單題目。

(二)典型例題分析,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三)綜合應用能力提高。

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識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增強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方法與小結

由總結、歸納、反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且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作業設計:(見課件)

3、板書設計:(見課件)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的設計,我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通過“觀察、分析、探索、交流”等過程,讓學生在復習中溫故而知新,在應用中獲得發展,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節教學過程主要由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運用知識,體驗成功;知識深化――應用提高;歸納小結――形成結構等環節構成,環環相扣,緊密聯系,體現了讓學生成為行為主體即“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新課標》要求。本設計同時還注重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合作、開放、探究、交流中,愉悅地參與數學活動的數學教學。

初中教案怎么篇19

一、學習目標:

1、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2、會選擇參照物描述機械運動,會根據對運動的描述指明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3、會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生活問題

二、【重點】1、機械運動的概念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運動的快慢

【難點】1、參照物的概念2、理解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應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一)自學互動一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一.知識回顧

1、長度單位國際單位為______,1nm=m,1微米=米;時間的國際單位為________,其它的單位有_____________。

2、正確使用刻度尺方法:(1)選:觀察刻度尺的和,根據測量的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的程度是由______決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時,刻度尺要與被測長度_______,且尺的______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3)讀: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要估讀到分度值的。(4)記:測量值分為_______、_______兩部分,如測得結果為23.32cm,則此刻度尺分度值為_____________。

3、減小誤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所選擇的______而言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的變化,就說它是運動的,相對于參照物的變化,就說它是靜止的。

5、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1);(2).

6、速度:(1)定義:速度是表示物體________的物理量。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在叫做速度;(2)計算公式:速度=,用符號表示;(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物理意義是。1km/h=m/s.

7、勻速直線運動:快慢______、經過的路線是______的運動。

8、平均速度:物體通過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與_____的比值。

二.考點點擊

考點1:時間和長度的估計與單位

1.下列各過程經歷的時間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臟跳動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個哈欠

2.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單位(1)教室每層樓高約32____;(2)課桌高度大約70________;

(3)一張紙厚度約75_________;⑷脈搏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約為0.015_________。

3.某物體直徑為125nm,該物體可能是

A一個籃球B一個乒乓球C一根頭發D一種病毒

考點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學測量長度的方法如圖所示。他在測量中的錯誤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在學校“運用物理技術破案”趣味游戲活動中,小明根據“通常情況下,人站立時身高大約是腳長的7倍”這一常識,可知留下圖中腳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約為()

A.1.65mB.1.75mC.1.85mD.1.95m

6.用A、B兩把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木塊,你能讀出測量值嗎?

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

考點3:誤差與減小誤差

7.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是()

A.誤差是未遵守操作規則產生的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減小誤差

C.誤差就是實驗中產生的錯誤D.只要選用精密測量儀器,認真測量,可避免誤差

8.一位同學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測量一物體長度,各次測量結果分別是5.43cm、5.45cm、5.46cm、5.44cm,則此物長應是()

A、5.44cmB、5.45cmC、5.46cmD、5.445cm

總結:

考點4:長度的特殊測量

9.要測量1分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佳的選項是()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分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分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分硬幣的厚度

10.如圖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測量圓柱體直徑,則圖中圓柱體的直徑應為cm。一根細銅絲如圖纏繞

在鉛筆上,該銅絲直徑為mm.

總結:

考點5:靜止與運動的判斷

11、小紅在路上騎自行車,若說她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來的行人B.路旁的樹木C.小紅騎的自行車D.從身邊超越的汽車

12.坐在長途汽車上的乘客,看見前面的卡車與他的距離保持不變,后面的自行車離他越來越遠.若以卡車為參照物,自行車是_______的,長途汽車是_________的.

13.在《刻舟求劍》的故事中,行船時,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劍落水時的位置;當船停靠到岸邊后,在所刻記號下方的水中尋找劍,卻找不到,這說明。

14、通過電視,我們看到“神舟七號”飛船中的一個情景:翟志剛放開了手中的飛行手冊。綠色的封面和白色的書頁,在失重的太空中飄浮起來并懸停在空中。這時的飛行手冊相對于______是靜止的,相對于______是運動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業大樓建有觀光電梯,乘客在隨電梯豎直上升的過程中,可透過玻璃欣賞到樓外美麗的城市景色.分析這一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B.以電梯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C.以地面為參照物,電梯是靜止的D.以乘客為參照物,地面是靜止的

總結: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首先選擇,然后看研究對象相對于是否有變化。同一研究對象,由于選擇的不同,判斷的結果也不相同,叫做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考點6: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6.《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說的是兔子瞧不起烏龜.它們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覺,醒來時發現烏龜已到了終點.整個賽程中()

A.兔子始終比烏龜跑得慢B.烏龜始終比兔子跑得慢

C.比賽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D.比賽采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

考點7:速度的計算

17.單位換算:20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_m/s.

18.為宣傳“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個好朋友在某景點進行了一場有趣的運動比賽。小張駕駛電瓶車以36km/h的速度前進,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進,小李騎自行車,每分鐘通過的路程是0.6km。則:()

A.小張速度大B.小王速度大C.小李速度大D.三人速度一樣大

19.下列運動物體中,平均速度有可能為20m/s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B.正在快速爬行的螞蟻

C.正在進行比賽的短跑運動員D.在高空中正常飛行的波音747飛機

20.圖2所示的是一輛桑塔納小轎車的速度表,從表中可知該汽車此時的速

度為______km/h,按照這個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_____h.

21.觀察如圖3所示的出租車票,可知:乘車人在乘坐該車的時間內,該出租車運行的平均速度是米/秒(車票中里程的單位是千米)。

22.從哈爾濱東站開往北京的K18次列車,全程運行1288千米,列車運行時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車從哈爾濱東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時?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時?

考點8: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運動

23.由勻速直線運動公式V=s/t可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A.與路程成正比B.與時間成正比

C.隨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D.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24.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時的運動,某物理實驗小組的同學用照相機每隔相等的時間自動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時的運動狀態,如圖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其理由是。

(2)圖中四個速度隨時間的關系圖象,能反映出該小球下落運動的是。(選填圖中的選項字母)

25.運動會上,100m決賽,中間過程張明落后于王亮,沖刺階段張明加速追趕,結果他們同時到達終點。關于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張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張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無法比較

26.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______和______;經過5s,跑在前面的小車是______。

27.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甲、乙兩直線分別是兩運動物體的路程s和時間t關系的圖象,從圖可知兩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關系是()

A.v甲大于v乙B.v甲小于v乙C.v甲等于v乙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28.在學校運動會上,小明參加的項目是百米賽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終以12.5s的優異成績獲得冠軍。關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賽跑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明在前50m-定用了6.25sB.小明每秒鐘通過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20.斜面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試按圖填寫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學里所說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內的平均速度。

(2)實驗時,斜面的坡度應很小,其原因是為了·

初中教案怎么篇2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電壓的計算規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猜想:串聯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節三:鞏固提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910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慢回弹测试仪-落球回弹测试仪-北京冠测精电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酒万铺-酒水招商-酒水代理 | 赛默飞Thermo veritiproPCR仪|ProFlex3 x 32PCR系统|Countess3细胞计数仪|371|3111二氧化碳培养箱|Mirco17R|Mirco21R离心机|仟诺生物 | 欧洲MV日韩MV国产_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_少妇被 到高潮喷出白浆av_精品少妇自慰到喷水AV网站 | 电缆桥架生产厂家_槽式/梯式_热镀锌线槽_广东东莞雷正电气 | 中药超微粉碎机(中药细胞级微粉碎)-百科 | 德国GMN轴承,GMN角接触球轴承,GMN单向轴承,GMN油封,GMN非接触式密封 | 江苏全风,高压风机,全风环保风机,全风环形高压风机,防爆高压风机厂家-江苏全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深圳市超时尚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月嫂,育婴,养老,家政;化妆,美容,美发,美甲. | 密度电子天平-内校-外校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 | TPU薄膜_TPU薄膜生产厂家_TPU热熔胶膜厂家定制_鑫亘环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超细粉碎机|超微气流磨|气流分级机|粉体改性设备|超微粉碎设备-山东埃尔派粉碎机厂家 |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_烟气在线监测仪_扬尘检测仪_空气质量监测站「山东风途物联网」 | 南京种植牙医院【官方挂号】_南京治疗种植牙医院那个好_南京看种植牙哪里好_南京茀莱堡口腔医院 尼龙PA610树脂,尼龙PA612树脂,尼龙PA1010树脂,透明尼龙-谷骐科技【官网】 | 【孔氏陶粒】建筑回填陶粒-南京/合肥/武汉/郑州/重庆/成都/杭州陶粒厂家 | 震动筛选机|震动分筛机|筛粉机|振筛机|振荡筛-振动筛分设备专业生产厂家高服机械 | 超声波焊接机,振动摩擦焊接机,激光塑料焊接机,超声波焊接模具工装-德召尼克(常州)焊接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装修_店面装修设计_餐厅设计_装修全包价格-尚泰装饰设计 | 品牌策划-品牌设计-济南之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官网-提供品牌整合丨影视创意丨公关活动丨数字营销丨自媒体运营丨数字营销 | 工业淬火油烟净化器,北京油烟净化器厂家,热处理油烟净化器-北京众鑫百科 | 广州印刷厂_广州彩印厂-广州艺彩印务有限公司 | Dataforth隔离信号调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加速度振动传感器-北京康泰电子有限公司 | 四川成都干燥设备_回转筒干燥机_脉冲除尘器_输送设备_热风炉_成都川工星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除尘布袋_液体过滤袋_针刺毡滤料-杭州辉龙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吊篮式|移动式冷热冲击试验箱-二槽冷热冲击试验箱-广东科宝 | 储气罐,真空罐,缓冲罐,隔膜气压罐厂家批发价格,空压机储气罐规格型号-上海申容压力容器集团有限公司 | 垃圾处理设备_餐厨垃圾处理设备_厨余垃圾处理设备_果蔬垃圾处理设备-深圳市三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雷冲击高压发生器-水内冷直流高压发生器-串联谐振分压器-武汉特高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跨境物流_美国卡派_中大件运输_尾程派送_海外仓一件代发 - 广州环至美供应链平台 | 移动厕所租赁|移动卫生间|上海移动厕所租赁-家瑞租赁 | 空调风机,低噪声离心式通风机,不锈钢防爆风机,前倾皮带传动风机,后倾空调风机-山东捷风风机有限公司 | 扬子叉车厂家_升降平台_电动搬运车|堆高车-扬子仓储叉车官网 | 西安微信朋友圈广告投放_微信朋友圈推广_西安度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破碎机_上海破碎机_破碎机设备_破碎机厂家-上海山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游动电流仪-流通式浊度分析仪-杰普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东莞螺杆空压机_永磁变频空压机_节能空压机_空压机工厂批发_深圳螺杆空压机_广州螺杆空压机_东莞空压机_空压机批发_东莞空压机工厂批发_东莞市文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匀胶机旋涂仪-声扫显微镜-工业水浸超声-安赛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壹作文_中小学生优秀满分作文大全 | 智成电子深圳tdk一级代理-提供TDK电容电感贴片蜂鸣器磁芯lambda电源代理经销,TDK代理商有哪些TDK一级代理商排名查询。-深圳tdk一级代理 | 南溪在线-南溪招聘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南溪综合生活信息门户! | 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多样品组织研磨仪-全自动组织研磨仪-研磨者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