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好的初中數學教案模版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初中數學教案模版,供大家參考。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熟練地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求等腰三角形內角的角度。

2. 熟識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

2.通過例題教學,幫助學生總結代數法求幾何角度,線段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簡潔的邏輯推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敘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也可以簡稱“等邊對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對折,折疊兩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與AC重合,點B與點 C重合,線段BD與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線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由于AD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所以BD= CD,AD為底邊上的中線;∠BAD=∠CAD,AD為頂角平分線,∠ADB=∠ADC=90°,AD又為底邊上的高,因此“三線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為3和4,則其周長為多少?

二、新課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底邊與腰相等,這時,三角形三邊都相等。我們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質呢?

1.請同學們畫一個等邊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個內角的度數,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識,通過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得到∠A=∠B=C,又由∠A+∠B+∠C=180°,從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條件和結論如何敘述?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

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有幾條對稱軸?

等邊三角形也稱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

分析:由AB=AC,D為BC的中點,可知AB為 BC底邊上的中線,由“三線合一”可知AD是△ABC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從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問題1:本題若將D是BC邊上的中點這一條件改為AD為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或底邊BC上的高線,其它條件不變,計算的結果是否一樣?

問題2:求∠1是否還有其它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判斷下列命題,對的打“√”,錯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兩個內角也為60°( )

2.如圖(2),在△ABC中,已知AB=AC,AD為∠BAC的平分線,且∠2=25°,求∠ADB和∠B的度數。

3.P54練習1、2。

四、小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可以推出等邊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為60°。“三線合一”性質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個結論成立,其他兩個結論一樣成立,所以關鍵是尋找其中一個結論成立的條件。

五、作業: 1.課本P57第7,9題。

2、補充:如圖(3),△ABC是等邊三角形,BD、CE是中線,求∠CBD,∠BOE,∠BOC,∠EOD的度數。

12.3.2 等邊三角形(二)

教學目標

1.掌握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 2.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

教學難點:等邊三角形性質的應用

教學過程

I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回顧上節課講過的等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1.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三條對稱軸.

2.等邊三角形每一個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4.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其中1、2是等邊三角形的性質;3、4的等邊三角形的判斷方法.

II例題與練習

1.△ABC是等邊三角形,以下三種方法分別得到的△ADE都是等邊三角形嗎,為什么?

①在邊AB、AC上分別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別在邊AB、AC上.

③過邊AB上D點作DE∥BC,交邊AC于E點.

2. 已知:如右圖,P、Q是△ABC的邊BC上的兩點,,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顯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邊三角形,每個角都是60°.又知△APB與△AQC都是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質即可推得∠PAB=30°.

3. P56頁練習1、2

III課堂小結:1.等腰三角形和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條件

V布置作業: 1.P58頁習題12.3第ll題.

2.已知等邊△ABC,求平面內一點P,滿足A,B,C,P四點中的任意三點連線都構成等腰三角形.這樣的點有多少個?

12.3.2 等邊三角形(三)

教學過程

一、 復習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

二、 新授:

1.等邊三角形的性質:三邊相等;三角都是60°;三邊上的中線、高、角平分線相等

2.等邊三角形的判定: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注意:推論1是判定一個三角形為等邊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方法.推論2說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個角是600,不論這個角是頂角還是底角,就可以判定這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推論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關系.

3.由學生解答課本148頁的例子;

4.補充:已知如圖所示, 在△ABC中, BD是AC邊上的中線, DB⊥BC于B,

∠ABC=120o, 求證: AB=2BC

分析 由已知條件可得∠ABD=30o, 如能構造有一個銳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邊是AB,30o角所對的邊是與BC相等的線段,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2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問題,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系和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確的進行運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證明。2、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鉆研精神。

二、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證明和應用。

三、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證明。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鉆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學程序: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個叫商高的人對周公說,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兩端連接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這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個性質呢?教師要善于激疑,使學生進入樂學狀態。

3、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通過自學感悟理解新知,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三)質疑解難 討論歸納:1、教師設疑或學生提疑。如:怎樣證明勾股定理?學生通過自學,中等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這時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2、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要求進行拼圖,觀察并分析;(1)這兩個圖形有什么特點?(2)你能寫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嗎?

(3)如何運用勾股定理?是否還有其他形式?

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人人參與的效果,接著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組代表發言,說明本組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評價和補充。教師及時進行富有啟發性的點撥,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最終解決疑難。

(四)鞏固練習 強化提高

1、出示練習,學生分組解答,并由學生總結解題規律。課堂教學中動靜結合,以免引起學生的疲勞。

2、出示例1學生試解,師生共同評價,以加深對例題的理解與運用。針對例題再次出現鞏固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練習中出現的情況可采取互評、互議的形式,在互評互議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全班討論的形式予以解決,以此突出教學重點。

(五)歸納總結 練習反饋

引導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學習思路。分發自我反饋練習,學生獨立完成。

本課意在創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優化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合作,營造一種學生敢想、感說、感問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教學活動,在學習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代數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數加減法可以互相轉化,會進行加減混合運算;

2.通過學習一切加減法運算,都可以統一成加法運算,繼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3.通過加法運算練習,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重點是依據運算法則和運算律準確迅速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難點是省略加號與括號的代數和的計算.

由于減法運算可以轉化為加法運算,所以加減混合運算實際上就是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了解運算符號和性質符號之間的關系,把任何一個含有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這是因為有理數加、減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靈活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計算.

(二)知識結構

(三)教法建議

1.通過習題,復習、鞏固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以及加減混合運算的法則與技能,講課前教師要認真總結、分析學生在進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常犯的錯誤,以便在這節課分析習題時,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改正.

2.關于“去括號法則”,只要學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減法的算式,都可把運算符號理解為數的性質符號,看成省略加號的和式。這時,稱這個和式為代數和。再例如

-3-4表示-3、-4兩數的代數和,

-4+3表示-4、+3兩數的代數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數和

等。代數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數運算的一個重要概念,請老師務必給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數與負數分別相加,可以使運算簡便。

5.在交換加數的位置時,要連同前面的符號一起交換。如

12-5+7應變成12+7-5,而不能變成12-7+5。

教學設計示例一

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代數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數加減法可以互相轉化.

3.應用:會進行加減混合運算.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計算的準確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一切加減法運算,都可以統一成加法運算,繼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了本節課就知道一切加減法運算都可以統一成加法運算.體現了數學的統一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采用嘗試指導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每一環節,設置一定題目進行鞏固練

習,步步為營,分散難點,解決關鍵問題.

2.學生寫法:練習→尋找簡單的一般性的方法→練習鞏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把加減混合運算算式理解為加法算式.

2.難點:把省略括號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數加法進行計算.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練習討論,總結歸納加減混合運算的一般步驟,教師出示練習題,學生練習反饋.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法和減法,同學們學得都很好!請同學們看以下題目:-9+(+6);(-11)-7.

師:(1)讀出這兩個算式.

(2)“+、-”讀作什么?是哪種符號?

“+、-”又讀作什么?是什么符號?

學生活動: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師繼續提問:(1)這兩個題目運算結果是多少?

(2)(-11)-7這題你根據什么運算法則計算的?

學生活動:口答以上兩題(教師訂正).

師小結:減法往往通過轉化成加法后來運算.

【教法說明】為了進行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必須先對有理數加法,特別是有理數減法的題目進行復習,為進一步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奠定基礎.這里特別指出“+、-”有時表示性質符號,有時是運算符號,為在混合運算時省略加號、括號時做必要的準備工作.

師:把兩個算式-9+(+6)與(-11)-7之間加上減號就成了一個題目,這個題目中既有加法又有減法,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2.7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1))

教學說明:由復習的題目巧妙地填“-”號,就變成了今天將學的加減混合運算內容,使學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題目組成.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講評(-9)+(-6)-(-11)-7.

(1)省略括號和的形式

師:看到這個題你想怎樣做?

學生活動:自己在練習本上計算.

教師針對學生所做的方法區別優劣.

【教法說明】題目出示后,教師不急于自己講評,而是讓學生嘗試,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時,有的學生可能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運算,有的同學可能是先把減法都轉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計算法則再計算??這樣在不同的方法中,學生自己就會尋找到簡單的、一般性的方法.

師:我們對此類題目經常采用先把減法轉化為加法,這時就成了-9,+6,+11,-7的和,加號通常可以省略,括號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問題:雖然加號、括號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這個算式可以讀成??

學生活動:先自己練習嘗試用兩種讀法讀,口答(教師糾正).

【教法說明】教師根據學生所做的方法,及時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來給學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寫成省略括號代數和的形式后,通過讓學生練習兩種讀法,可以加深對此算式的理解,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鞏固練習:(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寫成省略括號和的形式,并把結果用兩種讀法讀出來.

(1)(+9)-(+10)+(-2)-(-8)+3;

(2)+()-()-().

2.判斷

式子-7+1-5-9的正確讀法是().

A.負7、正1、負5、負9;

B.減7、加1、減5、減9;

C.負7、加1、負5、減9;

D.負7、加1、減5、減9;

學生活動:1題兩個學生板演,兩個學生用兩種讀法讀出結果,其他同學自行演練,然后同桌讀出互相糾正,2題搶答.

【教法說明】這兩題旨意在鞏固怎樣把加減混合運算題目都轉化成加法運算寫成代數和的形式,這里特別注意了代數和形式的兩種讀法.

2.用加法運算律計算出結果

師:既然算式能看成幾個數的和,我們可以運用加法的運算律進行計算,通常同號兩數放在一起分別相加.

-9+6+11-7

=-9-7+6+11.

學生活動:按教師要求口答并讀出結果.

鞏固練習:(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活動:討論后回答.

【教法說明】學生運用加法交換律時,很可能產生“-9+7+11-6”這樣的錯誤,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去做,然后糾正,又做一組鞏固練習,使學生牢固掌握運用加法運算律把同號數放在一起時,一定要連同前面的符號一起交換這一知識點.

師:-9-7+6+11怎樣計算?

學生活動:口答

[板書]

-9-7+6+11

=-16+17

=1

鞏固練習:(出示投影3)

1.計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兩個題目計算:(1)(+9)-(+10)+(-2)-(-8)+3;

(2).

學生活動:四個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教法說明】針對一道例題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組相應的鞏固練習,這樣每一步學生都掌握得較牢固,這時教師一定要總結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識有相對的集中.

師小結:有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題目的步驟為:

1.減法轉化成加法;

2.省略加號括號;

3.運用加法交換律使同號兩數分別相加;

4.按有理數加法法則計算.

(三)反饋練習

(出示投影4)

計算:(1)12-(-18)+(-7)-15;

(2).

學生活動:可采用同桌互相測驗的方法,以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

【教法說明】這兩個題目是本節課的重點.采用測驗的方式來達到及時反饋.

(四)歸納小結

師:1.怎樣做加減混合運算題目?

2.省略括號和的形式的兩種讀法?

學生活動:口答.

【教法說明】小結不是教師單純的總結,而是讓學生參與回答,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將本節的重點知識納入知識系統.

八、隨堂練習

1.把下列各式寫成省略括號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說出式子-3+5-6+1的兩種讀法.

3.計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業

(一)必做題:1.計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選做題:(1)當時,,,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2)當時,,,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十、板書設計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4

教學設計思想:本節安排1課時講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教學中引用太陽光照射下的影子種種生活中的實例,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發學習的興趣。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觀察不同時刻物體影子的變化,親自感受變化的情況,再通過教師講授逐步加深對投影相關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經歷實踐、探索的過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義;

能夠確定物體在太陽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時刻物體在太陽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想象、實踐形成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探索不同時刻不同物體的影子的變化規律:影子長的比等于物體高度的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論研究自然現象,引發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增進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平行投影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對平行投影的認識進行物體與投影之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讓學生在課前觀察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自己總結出一些結論。

一、創設情景

問題1:

師:請看這幅圖片,哪位同學知道這是什么?(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陳述: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定時刻的儀器,它由“晷面”和“晷針”組成。

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動。以此來顯示時刻。(看下圖)

設疑激趣:利用古代顯示時刻的物體來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引出課題

問題2:

師:太陽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線,在陽光下,我們經常看見物體的影子,那同學們你們知道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樣變化的嗎?

下面我們來看幾副圖片:(幻燈顯示)

(1)(2)(3)

上面的三幅圖是在我國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時刻的同一位置拍攝的,請根據樹的影子,判斷拍攝的先后順序,并說明理由。

生:通過這幾天觀察,如果上午觀察物體的影子,都是逐漸變短的一個過程,所以拍攝的先后順序是:(3)→(2)→(1)。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正確;但是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呢?

生:上午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逐漸升高,這里我們把太陽光線看成平行的直線,根據以前我們學過的幾何知識,通過畫圖,顯而易見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逐漸變短的。

師:回答的很好;根據上面的總結,我們觀看下面的圖片,觀察有什么變化?

在我國北方地區,人們居住的房屋窗戶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時刻室內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會有什么變化呢?

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生:夏天的時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長的,春秋次之。

活動:學生有豐富的關于影子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結合經驗想象自己的影子從早到晚是如何變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個學生代表太陽、物體、影子,模擬太陽東升西落。得出結論: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東——東。

教師總結: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在地面或墻面上留下它的影子,這種現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陽的光線可看做平行線的,像這樣的光線照射在物體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線是投影線,地面或墻面是投影面。

如上圖,用一束平行光線豎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線、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這種平行投影中,光線是豎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這種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現在大家對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這個圖形,思考問題:[

如圖,正方體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圖形?與R面相對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圖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圖形?與Q面相對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圖形?

3.P面及與它相對的面的正投影分別是什么圖形?

學生相應回答上面的問題。

師:我們學習了投影的相關概念,也觀看了許多投影的圖片,那同學們思考這樣的問題:

(1)一個物體的正投影是立體圖形還是平面圖形?

(2)點、線段和多邊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別是什么圖形?

第一問顯而易見,教師可以找中下等學生回答。

第二問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演示,學生觀看,回答問題。(參看課件:點、線、面的投影)

師生互動:

例:旗桿直立在A處,它的平行投影如圖所示。

(1)請畫出小明站在B處時的投影(用線段表示)。并說明你這樣畫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處,請畫出他的投影(用線段表示),并比較小明站在B、C兩處投影的長短。

(3)旗桿的高度與它投影長的比和小明的身高與他投影長的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這道例題,教師再進行講解。

教師總結:一般地,兩個直立于地面的物體在陽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條直線上,兩個物體、他們的平行投影及過物體頂端的投影線,分別組成直角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三、練習

1.大致說出我國北方的確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陽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長短。

2.下圖是一棵大樹在陽光下的投影,請畫出另一棵樹的投影(用線段表示)。

3.結合地理知識,談談在我國哪些地區會有太陽直射現象。這時人的投影是什么樣的?

四、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平行投影

一、導入平行投影

問題1:正投影

二、新授例:

問題2:

三、練習

投影:

四、總結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5

一、教材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負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39;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1.8千克。

④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后,交流、檢查。

3.聯系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折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教學例2。)

(2)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來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發言板書。

這樣的正、負數能寫完嗎?(板書:……)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小數、分數等都是正數,也叫正整數、正小數、正分數;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負小數、負分數,統稱負數。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屏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課件出示)。

哈爾濱:-18℃~-5℃

北京:-6℃~6℃

深圳:15℃~25℃

溫度中有正數也有負數,請把負數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

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課件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為什么?

現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了?

(課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么發現?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或負數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只分為正數和0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對“數”進行重新分類:

5.練一練

讀一讀,填一填。

6.出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能為今天的數學課定一個課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選擇板書課題:認識負數。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6

案例主題:學生參與教學,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新。

背景:我在進行數學七年級上冊圖形的認識的應用教學時,處理定理時,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題:課本p123證明兩個角之間的關系,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他們可能出現的情況。

活動過程:師:誰能總結一下判定兩個角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都在緊張的思考中)(突然間,我發現一名平時學習較困難的學生閆家銜這次第一個舉起了手,很驚奇,便馬上讓他發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飛躍。)

生:我認為前面,度量,而剛才第一條,第二條的疊合法。(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別同學在譏笑,這位學生頓時有些難堪,想坐下去,我趕緊制止。)

師:很好!那你準備應該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來勁了):接著這位同學上黑板畫了圖,寫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師:剛才閆家銜同學真的不錯,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還給出了說理,我和全班同學都為你今天的表現感到非常高興(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要有勇氣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現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現一定會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讓我們一同來總結一下菱形的證明方法。

在師生的共同研討下得出了這些方法。

師:今天的課程內容還有一項,那就是請閆家銜同學談談這堂課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發言,我怕說的不對會被同學們笑話,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幾天才預習過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發現不是這樣??我今后還會努力發言的??

理念反思:從這一個學生的舉手發言到說得頭頭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學生需要一個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間,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民主的氛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信,使“學困生”也能產生發言的欲望,也能對問題暢所欲言,教師還應能及時捕捉到這一閃光點,給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也就是說要使學生全部積極參與教學,因為它集中體現了現代課程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新。

1、活動、合作是現代課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參與,才能合作創新。

2、民主是現代課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課程實施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參與。沒有主動參與,只有被動接受,就沒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沒有民主,學生的`參與

就不是主動性參與,而是被動的、消極的參與。

3、在提問時,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如:“請你幫助設計一下,有幾種方案等問題?這樣才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的空間,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開想象,才能暢所欲言。

4、在課堂上,老師應不只關注“優等生”,而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困生”和“學優生”同時享有尊嚴和擁有一份自信。特別是發現到一個學困生在舉了手時,應及時給“學困生”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發言,學生在發言中,雖然有時不能把問題完全解決,老師也要充分的肯定這個學生的成績和能夠大膽發言的勇氣。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7

一、教材內容及設置依據

【教材內容】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有理數加法、減法的運算的回顧,學習包括分數和小數的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理解其方法;應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

【設置依據】教材內容的確定主要根據知識的社會作用性、教育性原則(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能力,以及形成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作用)、后繼教育原則(為進一步深造、參加實際工作和適應日常生活準備條件)、可接受性原則(即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著眼于學生的不斷發展);還要與現實生活、科技發展相適應,逐步深透現代教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法、有理數的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和加強,同時又是后面所要學習的有理數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基礎,

特別是減法可以轉化為加法為后面的除法可以轉化為乘法的學習提供了

類比依據。也為后面學習代數式的合并同類項及有關的恒等變形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三、對重點、難點的處理

【對重點的處理】本節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為了突出重點,教師應盡量從實際問題引入、應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創設具體教學情境,注重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運算的方法。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和每節課的具體情況,盡可能的把每節課的“課堂練習”和“習題”的內容劃分成不同的板塊,如:1、知識鞏固型2、實際應用型3、方法多變型4、知識拓展型等。

【對難點的處理】對于難點的處理,因為新教材“強調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因此教學時我們應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或用“已知”去解決“未知”的思想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時淡化形式,突出實質(不出現代數和的定義,只是讓學生理解有理數的加減運算可以統一成加法以及加法運算可以寫成省略括號及前面加號的形式,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對“代數和”加以體會)

四、關于教學方法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體驗:通過教師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融會到課堂中去,產生共鳴,激發興趣,鼓勵學生觀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發現法: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中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引導發現法的關鍵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通過合作討論,使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識,產生合作的愿望。

五、關于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會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提出問題后,要鼓勵學生分析、探索、討論,確定出問題解決的辦法。通過小組探究交流,得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開拓了思路,培養了思維能力。同時意識到:數學是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大自然中的數學,萌生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愿望。

六、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程序:

一、復習鋪墊:

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一組有關有理數的加法、減法的題目,讓學生進行速算比賽,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1、45+(-23)2、9-(-5)

3、-28-(-37)4、(-13)+0

5、(-29)+(-31)6、(-16)-(-12)-24-(-18)7、1.6-(-1.2)-2.58、(-42)+57+(-84)+(-23)

從四排學生中個推選一名學生代表板演6、7、8、題。

通過比賽的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迎合了學生好勝的心理,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然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對題目進行評判,對優勝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其他學生加以鼓勵,使他們意識到“勝敗乃兵家常事”,關鍵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過練習,學生已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有理數的加法、減法法則,特別是減法法則,加深了印象,這符合教學論中的鞏固性原則,為后面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一架飛機作特技表演,起飛后的高度變化如下表:高度變化記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時飛機比起飛點高了多少米?

讓學生分組探究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不難得出兩種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教師隨之提出問題:比較以上兩種算法,你發現了什么?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教師的引導、規納、總結可得出:加減法混合運算可以統一成加法;加法運算可以寫成省略括號及前面加號的形式。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代數和“的含義。這里不要求出現“代數和”的名稱。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讓每一個學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解題,使學生了解到數學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出示趣味題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有趣的問題,希望大家開動腦筋,積極思考。

1、小衛到文具店買文具,他買毛筆用去了所帶錢的一半,買鉛筆用去了剩下錢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問小衛原有()錢?

2、蘋蘋做加法,把一個加數22錯寫成12,算出結果是48,問正確結果是()。

3、小明做減法,把減數30寫成20,這樣他算出的得數比正確得數多(),如果小明算出的結果是10,正確結果是()。

4、同學們種樹,要把9棵樹分3行種,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幾種

辦法來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給小剛2本后,兩人本子數同樣多,小剛原來

有()本本子。

二、小組討論

三、指名講解

四、評價

1、同學互評

2、老師點評

五、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9

因式分解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進行代數式恒等變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學習整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僅僅在多項式的除法、簡便運算中等有直接的應用,也為以后學習分式的約分與通分、解方程(組)及三解函數式的恒等變形帶給了必要的基礎,因此學好因式分解對于代數知識的后續學習,具有相當重要的好處。由于本節課后學習提取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分組分解法來進行因式分解,務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為前提,所以本節資料的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由整式乘法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種逆向思維過程,而逆向思維對初一學生還比較生疏,理解起來有必須難度,再者本節還沒涉及因式分解的具體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并運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處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相反變形,并會運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潛力目標:由學生自行探求解題途徑,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決定潛力和創新潛力,發展學生智能,深化學生逆向思維潛力和綜合運用潛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理解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目標制定的思想

1.目標具體化、明確化,從學生實際出發,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便于上課操作,便于檢測和及時反饋。

2.課堂教學體現潛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學之中。

教學方法

1.采用以設疑探究的引課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用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作為主線,訓練學生思維,以設疑——感知——概括——運用為教學程序,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潛力。

3.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堅持啟發式,鼓勵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用心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原則。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練習、想一想于教學過程中,增設了由淺入深、各不相同卻又緊密相關的訓練題目,為學生順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關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5.改變傳統言傳身教的方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問題:看誰算得快?(計算機出示問題)

(1)若a=101,b=99,則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則a2—2ab+b2=(a—b)2=(99+1)2=10000

(3)若x=—3,則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1)請每題想得最快的同學談思路,得出最佳解題方法(同時計算機出示答案)

(2)觀察:a2—b2=(a+b)(a—b)①的左邊是一個什么式子?右邊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a—b)2②

20x2+60x=20x(x+3)③

(3)類比小學學過的因數分解概念,(例42=2×3×7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書課題:§7。1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獨立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

1.下列由左邊到右邊的變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為什么?(計算機演示)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⑥x2—4+3x=(x—2)(x+2)+3x

⑦k2++2=(k+)2

⑧x—2—1=(x—1+1)(x—1—1)

⑨18a3bc=3a2b·6ac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

因式分解

結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說明:從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點是:由和差形式(多項式)轉化成整式的積的形式;從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點是:由整式積的形式轉化成和差形式(多項式)。

結論: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問題:你能利用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這一關系,舉出幾個因式分解的例子嗎?

(如:由(x+1)(x—1)=x2—1得x2—1=(x+1)(x—1)

由(x+2)(x—1)=x2+x—2得x2+x—2=(x+2)(x—1)等等)

四、例題教學,運用新知:

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計算機演示)

(1)am+bm(2)a2—9(3)a2+2ab+b2

(4)2ab—a2—b2(5)8a3+b6

練習2:填空:(計算機演示)

(1)∵2xy=2x2y—6xy2

∴2x2y—6xy2=2xy

(2)∵xy=2x2y—6xy2

∴2x2y—6xy2=xy

(3)∵2x=2x2y—6xy2

∴2x2y—6xy2=2x

五、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練習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計算機演示)

(1)2ax+2ay(2)3mx—6nx(3)x2y+xy2

(4)x2+—x(5)x2—0。01(6)a3—1

(讓學生上來板演)

六、變式訓練,擴展新知(計算機演示)

1。若x2+mx—n能分解成(x—2)(x—5),則m=,n=

2.機動題:(填空)x2—8x+m=(x—4),且m=

七、整理知識,構成結構(即課堂小結)

1.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種恒等變形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兩種相反的恒等變形,也是思維方向相反的&39;兩種思維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維過程實際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維的過程。

3.利用2中關系,能夠從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結果。

4.教學中滲透對立統一,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八、布置作業

1.作業本(一)中§7。1節

2.選做題:①x2+x—m=(x+3),且m=。

②x2—3x+k=(x—5),且k=。

評價與反饋

1.透過由學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的結論,了解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潛力和逆向思維潛力及創新潛力。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2.透過例題及練習,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實際運用潛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暴露問題和認知誤差,及時發現和彌補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從而及時調控教與學。

3.透過機動題,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熟練程度和思維的靈敏性、深刻性、廣闊性及探研創造潛力,及時評價,及時矯正。

4.透過課后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狀況與綜合運用知識及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教師及時批閱,及時反饋講評,同時對個別學生面批作業,能夠更及時、更準確地了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狀況,矯正的針對性更強。

5.透過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熟悉程度和歸納概括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知識運用潛力,教師恰當地給予引導和啟迪。

6.課堂上反饋信息除了語言和練習外,學生神情也是信息來源,而且這些信息更真實。學生神態、表情、坐姿都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教學資料的理解和理解程度。教師應用心捕捉學生在知識掌握、思維發展、潛力培養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反饋信息,隨時評價,及時矯正,隨時調節教學。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0

絕對值

一、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①能準確理解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

②能準確熟練地求一個有理數的絕對值。

③使學生知道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數的概念。

2.能力目標:

①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概括的思維能力。

②初步培養學生由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的思想,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奧妙,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過課堂上生動、活潑和愉快、輕松地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以及求一個數的絕對值。

教學難點 :絕對值定義的得出、意義的理解及求一個負數的絕對值。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式、討論式和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問題:相反數6與-6在數軸上與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兩個相反數在數軸上的點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結合教材P63圖2-11和復習問題,講解6與-6的絕對值的意義。

2.數a的絕對值的意義

①幾何意義

一個數a的絕對值就是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數a的絕對值記作a。

舉例說明數a的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按教材P63的倒數第二段進行講解。)

強調:表示0的點與原點的距離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離”的數是非負數,所以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

②代數意義

把有理數分成正數、零、負數,根據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可以得出絕對值的代數意義: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數,則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表示為: 

指出:絕對值的代數定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3.例題精講

例1.求8,-8,,-的絕對值。

按教材方法講解。

例2.計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個數的絕對值等于2,求這個數。

解:∵2=2,-2=2

∴這個數是2或-2。

五、鞏固練習

練習一:教材P64 1、2,P66習題2.4 A組 1、2。

練習二:

1.絕對值小于4的整數是____。

2.絕對值最小的數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數式3x2y的值。

六、歸納小結

本節課從幾何與代數兩個方面說明了絕對值的意義,由絕對值的意義可知,任何數的絕對值都是非負數。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業 

教材P66 習題2.4 A組 3、4、5。

絕對值

一、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①能準確理解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

②能準確熟練地求一個有理數的絕對值。

③使學生知道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數的概念。

2.能力目標:

①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概括的思維能力。

②初步培養學生由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的思想,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奧妙,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過課堂上生動、活潑和愉快、輕松地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以及求一個數的絕對值。

教學難點 :絕對值定義的得出、意義的理解及求一個負數的絕對值。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式、討論式和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問題:相反數6與-6在數軸上與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兩個相反數在數軸上的點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結合教材P63圖2-11和復習問題,講解6與-6的絕對值的意義。

2.數a的絕對值的意義

①幾何意義

一個數a的絕對值就是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數a的絕對值記作a。

舉例說明數a的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按教材P63的倒數第二段進行講解。)

強調:表示0的點與原點的距離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離”的數是非負數,所以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

②代數意義

把有理數分成正數、零、負數,根據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可以得出絕對值的代數意義: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數,則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表示為: 

指出:絕對值的代數定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3.例題精講

例1.求8,-8,,-的絕對值。

按教材方法講解。

例2.計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個數的絕對值等于2,求這個數。

解:∵2=2,-2=2

∴這個數是2或-2。

五、鞏固練習

練習一:教材P64 1、2,P66習題2.4 A組 1、2。

練習二:

1.絕對值小于4的整數是____。

2.絕對值最小的數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數式3x2y的值。

六、歸納小結

本節課從幾何與代數兩個方面說明了絕對值的意義,由絕對值的意義可知,任何數的絕對值都是非負數。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業 

教材P66 習題2.4 A組 3、4、5。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認識一個角的余角和補角,掌握余角和補角的性質。

⑵、了解方位角,能確定具體物體的方位。

2、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知識運用能力,學會推理,并能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觀察、歸納、推理對數學知識中獲取數學猜想和論證的重要作用,初步數學中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能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中獲益。

重、難點及關鍵:

1、重點:認識角的互余、互補關系及其性質,確定方位是本節課的重點。

2、難點:通過簡單的推理,歸納出余角、補角的性質,并能用規范的語言描述性質是難點。

3、關鍵:了解推理的意義和推理過程是掌握性質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

二、新課講解:

1、探究互為余角的定義: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這兩個角叫做互為余角,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練習⑴:

圖中給出的各角,那些互為余角?

3、探究互為補角的定義: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這兩個角叫做互為補角,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補角。即:3是4的補角或4是3的補角。

4、練習⑵:

(1)圖中給出的各角,那些互為補角?

(2)填下列表:

a的余角a的補角

5

32

45

77

6223

x

結論:同一個銳角的補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補角是。

②a(90)的它的余角是,它的補角是。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個角的余角和補角)

銳角a的余角是(90a)

a的補角是(180a)

ⅱ互余和互補是兩個角的數量關系,與它們的位置無關。

5、講解例題:

例1:若一個角的補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這個角的度數。

解:設這個角是x,則它的補角是(180-x),余角是(90-x)。

根據題意得:

(180-x)=4(90-x)

解之得:x=60

答:這個角的度數是60。

6、練習⑶:

一個角的補角是它的3倍,這個角是多少度?

7、探究補角的性質:

如圖1與2互補,3與4互補,如果1=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教師活動:操作多媒體演示。

學生活動:觀察圖形的運動,得出結果:4

補角性質: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教師活動:向學生說明,以上從觀察圖形得到的`結論,還可以從理論上說明其理由。

∵1+2=180,3+4=180

2=180-1,4=180-3

∵1=3

180-1=180-3

即:2=4

8、探究余角的性質:

如圖1與2互余,3與4互余,如果1=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教師活動:操作多媒體演示。

學生活動:觀察圖形的運動,得出結果:4

余角性質: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師活動:向學生說明,以上從觀察圖形得到的結論,還可以從理論上說明其理由。

∵1+2=90,3+4=90

2=90-1,4=90-3

∵1=3

90-1=90-3

即:2=4

9、講解例題:

例2:如圖,AOB=90COD=EOD=90,C,O,E在一條直線上,且4,請說出1與3之間的關系?并試著說明理由?

解:3

∵2=COD=90

3+2=AOB=90

3(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練習⑷:

如圖AOB=90COD=90則1與2是什么關系?

11、講解方位角:

(1)認識方位:

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東南、

西南、西北、東北。

(2)找方位角:

ⅰ乙地對甲地的方位角ⅱ甲地對乙地的方位角

12、講解例題:

例3:選擇題:

(1)A看B的方向是北偏東21,那么B看A的方向()

A:南偏東69B:南偏西69C:南偏東21D:南偏西21

(2)如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OC的方向是北偏東60

B:OC的方向是南偏東60

C:O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點O北偏西60的某處有一點A,在點O南偏西20的某處有一點B,則AOB的度數是()

A:100B:70C:180D:140

例4:如圖.貨輪O在航行過程中,發現燈塔A在它南偏東60的方向上,同時,在它北偏東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別發現了客輪B,貨輪C和海島D.仿照表示燈塔方位的方法畫出表示客輪B,貨輪C和海島D方向的射線.

三、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習了余角和補角,并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補角的性質。

2、了解方位角,學會了確定物體運動的方向。

四、課外作業:

1、課本第114頁:9、11、12題。

2、學習指要第78-79頁:訓練二和訓練三。

課后反思: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2

學習目標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上點的坐標變化與圖形的變化(平移、軸對稱、伸長、壓縮)之間的關系并能找出變化規律。

2、由坐標的變化探索新舊圖形之間的變化。

重點

1、作某一圖形關于對稱軸的對稱圖形,并能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點的坐標。

2、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已知軸一邊的圖形或坐標確定另一邊的圖形或坐標。

難點

體會極坐標和直角坐標思想,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學習過程(導入、探究新知、即時練習、小結、達標檢測、作業)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舊知回顧:

1、平面直角坐標系定義:在平面內,兩條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

2、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點的坐標的特征:

二、新知檢索:

1、在方格紙上描出下列各點(0,0),(5,4),(3,0),(5,1),(5,-1),

(3,0),(4,-2),(0,0)并用線段依次連接,觀察形成了什么圖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加5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減2呢?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加3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減2呢?

例2、(1)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2倍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1/2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四、題組訓練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坐標為(0,0),(2,4),(2,0),(4,4)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圖案。

(1)這四個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變成原來的1/2,將所得的四個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所得圖案與原來圖案相比有什么變化?

(2)縱、橫分別加3呢?

(3)縱、橫分別變成原來的2倍呢?

歸納:圖形坐標變化規律

1、平移規律:2、圖形伸長與壓縮:

第二課時

一、舊知回顧:

1、軸對稱圖形定義:如果一個圖形沿著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中心對稱圖形定義:在同一平面內,如果把一個圖形繞某一點旋轉,旋轉后的圖形能和原圖形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做中心對稱圖形

二、新知檢索:

1、如圖,左邊的魚與右邊的魚關于y軸對稱。

1、左邊的魚能由右邊的魚通過平移、壓縮或拉伸而得到嗎?

2、各個對應頂點的坐標有怎樣的關系?

3、如果將圖中右邊的魚沿x軸正方向平移1個單位長度,為保持整個圖形關于y軸對稱,那么左邊的魚各個頂點的坐標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三、典例分析,如圖所示,

1、右圖的魚是通過什么樣的變換得到左圖的魚的。

2、如果將右邊的魚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1倍,畫出圖形,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3、如果將右邊的魚的縱、橫坐標都分別變為原來的1倍,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四、題組練習

1、將坐標作如下變化時,圖形將怎樣變化?

①(x,y)(x,y+4)②(x,y)(x,y-2)③(x,y)(1/2x,y)

④(x,y)(3x,y)⑤(x,y)(x,1/2y)⑥(x,y)(3x,3y)

2、如圖,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蝴蝶,并寫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個頂點的坐標。

3、如圖,作字母M關于y軸的軸對稱圖形,并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端點的坐標。

4、描出下圖中楓葉圖案關于x軸的軸對稱圖形的簡圖。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體會公式的發現和推導過程,了解公式的幾何背景,理解公式的本質,會應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歸納、概括、猜想等探究創新能力,發展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并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與喜悅,樹立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公式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語言表述(學生自己的語言)、幾何解釋.

2、會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及其幾何解釋.

2、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點及其應用.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問題1:請說出平方差公式,說說它的結構特點.

問題2: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問題3:平方差公式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舉例說明.

問題4:想一想、做一做,說出下列各式的結果.

(1)(a+b)2(2)(a-b)2

(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分別說說理由,并且不直接給出正確評價,還要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探究新知

一塊邊長為a米的正方形實驗田,因需要將其邊長增加b米,形成四塊實驗田,以種植不同的新品種.(如圖)

(1)四塊面積分別為:、、、;

(2)兩種形式表示實驗田的總面積:

①整體看:邊長為的大正方形,S=;

②部分看:四塊面積的和,S=.

總結:通過以上探索你發現了什么?

問題1:通過以上探索學習,同學們應該知道我們提出的問題4正確的結果是什么了吧?

問題2:如果還有同學不認同這個結果,我們再看下面的問題,繼續探索.(a+b)2表示的意義是什么?請你用多項式的乘法法則加以驗證.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到猜想、感覺得到的不一定正確,只有再通過驗證才能得出真知,但還是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表見解,但要驗證)

問題3:你能說說(a+b)2=a2+2ab+b2

這個等式的結構特點嗎?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結構特點:右邊是二項式(兩數和)的平方,右邊有三項,是兩數的平方和加上這兩數乘積的二倍)

問題4:你能根據以上等式的結構特點說出(a-b)2等于什么嗎?請你再用多項式的乘法法則加以驗證.

總結:我們把(a+b)2=a2+2ab+b2(a–b)2=a2–2ab+b2稱為完全平方公式.

問題:①這兩個公式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②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兩個公式嗎?

語言描述:兩數和(或差)的平方等于這兩數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這兩數積的2倍.

強化記憶: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是加來差是減.

三、例題講解,鞏固新知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2x-3)2(2)(4x+5y)2(3)(mn-a)2

解:(2x-3)2=(2x)2-2o(2x)o3+32

=4x2-12x+9

(4x+5y)2=(4x)2+2o(4x)o(5y)+(5y)2

=16x2+40xy+25y2

(mn-a)2=(mn)2-2o(mn)oa+a2

=m2n2-2mna+a2

交流總結:運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的一般步驟

(1)確定首、尾,分別平方;

(2)確定中間系數與符號,得到結果.

四、練習鞏固

練習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練習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練習3:

(練習可采用多種形式,學生上黑板板演,師生共同評價.也可學生獨立完成后,學生互相批改,力求使學生對公式完全掌握,如有學生出現問題,學生、教師應及時幫助.)

五、變式練習

六、暢談收獲,歸納總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2、我們在運用公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數式;

(2)公式的結果有三項,不要漏項和寫錯符號;

(3)可能出現①②這樣的錯誤.也不要與平方差公式混在一起.

七、作業設置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4

一、教案背景概述: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質,它把三角形有一個直角的"形"的特點,轉化為三邊之間的"數"的關系,它是數形結合的典范。它可以解決許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問題,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質,是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重點之一。本節課的重點是發現勾股定理,難點是說明勾股定理的正確性。

學生分析:

1、考慮到三角尺學生天天在用,較為熟悉,但真正能仔細研究過三角尺的同學并不多,通過這樣的情景設計,能非常簡單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本節課的本質。

2、以與勾股定理有關的人文歷史知識為背景展開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討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理念:本教案以學生手中舞動的三角尺為知識背景展開,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發展史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讓他們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運用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通過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運用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創新的精神。

教學目標:

1、經歷用面積割、補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發展合理推理能力,體現數形結合思想。

2、經歷用多種割、補圖形的方法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發展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和有條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國熱情。

4、欣賞設計圖形美。

二、教案運行描述:

教學準備階段:

學生準備:正方形網格紙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紙片若干,彩筆、直角三角尺、鉛筆等。

老師準備:畢達哥拉斯、趙爽、劉徽等證明勾股定理的圖片以及其它有關人物歷史資料等投影圖片。

三、教學流程:

(一)引入

同學們,當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繪制自己的宏偉藍圖時,你是否想過:他們的邊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來探索這一小秘密。(板書課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

(二)實驗探究

1、取方格紙片,在上面先設計任意格點直角三角形,再以它們的每一邊分別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圖1

設網格正方形的邊長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觀察并計算每個正方形的面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填寫下表:

(討論難點: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結論:(用關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結論的正確性

當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時,是否一定成立?

1、指導學生運用拼圖、或正方形網格紙構造或設計合理分割(或補全)圖形,去探索本結論的正確性:(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

在學生所創作圖形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割、補圖,展示出來交流講解,并引導學生進行說理:

如圖2(用補的方法說明)

師介紹:(出示圖片)畢達哥拉斯,公元前約500年左右,古西臘一位哲學家、數學家。一天,他應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進朋友家門就被朋友家的豪華的方形大理石地磚的形狀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來尺子和筆又量又畫,他發現以每塊大理石地磚的相鄰兩直角邊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們的面積和等于以這塊大理石地磚的對角線為邊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積。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對他的這一發現進行了探究證明……,終獲成功。后來西方人們為了紀念他的這一發現,將這一定理命名為"畢達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臘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數學家,特別選用他設計的這種圖形為主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見課本52頁彩圖2—1,欣賞圖片)

如圖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

師介紹:(出示圖片)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很早就發現并運用這個結論。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時期,就曾經用過此方法測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數學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測量土地,他們對這一結論的運用至少比古希臘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國時期吳國數學家趙爽曾構造此圖驗證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他的這個證明,可謂別具匠心,極富創新意識,他用幾何圖形的割、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相等關系,既嚴密,又直觀,為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的獨特風格樹立了一個典范。他是我國有記載以來第一個證明這一結論的數學家。我國數學家們為了紀念我國在這方面的數學成就,將這一結論命名為"勾股定理"。(點題)

20__年,世界數學家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當時選用這個圖案作為會場主圖,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見課本50頁彩圖,欣賞圖片)

如圖4(構造新圖形的方法去探索)

師介紹:(出示圖片)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證明在數學史上屢創奇跡,從畢達哥拉斯到現在,吸引著世界上無數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數學愛好者對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國第20任總統加菲爾德,也加入到對它的探索證明中,如圖是他當年設計的證明方法。據說至今已經找到的證明方法有四百多種,且每年還會有所增加。(若有時間可以繼續出示學生中有價值的圖片進行討論),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繼續探索……

四、總結:

本節課學習的勾股定理用語言敘說為:

五、作業:

1、繼續收集、整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的探索問題并交流。

2、探索勾股定理的運用。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5

教學設計示例一——公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公式的意義,使學生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公式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

教學建議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例子了解公式、應用公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量之間的關系并抽象為具體的公式,要注意從中反應出來的歸納的思想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人們從一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許多常用的、基本的數量關系,往往寫成公式,以便應用。如本課中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應用這些公式時,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義,以及這些字母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數求出所需的未知數。具體計算時,就是求代數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運算推導出來;有的公式,則可以通過實驗,從得到的反映數量關系的一些數據(如數據表)出發,用數學方法歸納出來。用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決一些問題,會給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帶來很多方便。

三、知識結構

本節一開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見的公式,接著三道例題循序漸進的講解了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先推導后應用以及通過觀察歸納推導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整節內容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

四、教法建議

1、對于給定的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首先在給出具體例子的前提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數字的意義,以及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具體例子的基礎上,使學生參與挖倔其中蘊涵的思想,明確公式的應用具有普遍性,達到對公式的靈活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有時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嘗試探求數量之間的關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具體運算推導新公式。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應觀察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明確數量之間的對應變化規律,依據規律列出公式,再根據公式進一步地解決問題。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二——公式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能利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理解公式與代數式的關系、

(二)能力訓練點

1、利用數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導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數學來源于生產實踐,又反過來服務于生產實踐、

(四)美育滲透點

數學公式是用簡潔的數學形式來闡明自然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多種數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公式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數學方法:引導發現法,以復習提問小學里學過的公式為基礎、突破難點

2、學生學法:觀察分析推導計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利用舊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的計算公式、

2、難點:同重點、

3、疑點:把要求的圖形如何分解成已經熟悉的圖形的和或差、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投影顯示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學生思考,師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啟發學生求圖形的面積,師生總結求圖形面積的公式、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復習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代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有很多應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在小學里學過許多公式,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公式,教法說明,讓學生一開始就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計算感到不生疏、在學生說出幾個公式后,師提出本節課我們應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研究如何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公式

師:小學里學過哪些面積公式?

板書:S=ah

(出示投影1)。解釋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

【教法說明】讓學生感知用割補法求圖形的面積。

(二)探索求知,講授新課

師:下面利用面積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圖是一個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積公式求這個梯形的面積S。

師生共同分析:

1、根據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要計算梯形面積,必須知道哪些量?這些現在知道嗎?

2、題中“M”是什么意思?(師補充說明厘米可寫作cm,千米寫作km,平方厘米寫作等)

學生口述解題過程,教師予以指正并指出,強調解題的規范性。

【教法說明】

1、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在一個實際問題中,必須明確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計算時,要先寫出公式,然后代入計算,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出示投影3)

例2如圖是一個環形,外圓半徑,內圓半徑求這個環形的面積

學生討論:

1、環形是怎樣形成的、

2、如何求環形的面積討論后請學生板演,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教育巡回指導。

評講時注意:

1、如果有學生作了簡便計算,則給予表揚和鼓勵:如果沒有學生這樣計算,則啟發學生這樣計算。

2、本題實際上是由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出環形面積公式。

3、進一步強調解題的規范性

教法說明,讓學生做例題,學生能自己評判對與錯,優與劣,是獲取知識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測試反饋,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4)

1、計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積

2、已知長方形的長是寬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寬,那么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當時,求t

3、已知圓的半徑,,求圓的周長C和面積S

4、從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車上坡時每小時走千米,下坡時每小時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時間公式。

(2)若千米/時,千米/時,求從A地到B地所用的時間。

學生活動:分兩次完成,每次兩題,兩人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換評判,第一次可請兩位基礎較差的同學板演,第二次請中等層次的學生板演、

【教法說明】面向全體,分層教學,能照顧兩極,使所有的同學有所發展、

師:公式本身是用等號聯接起來的代數式,許多公式在實際中都有重要的用處,可以用公式直接計算還可以利用公式推導出新的公式、

八、隨堂練習

(一)填空

1、圓的半徑為R,它的面積________,周長_____________

2、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長是,高是,它的面積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圓錐的底面半徑為,高是,那么它的體積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種塑料三角板形狀,尺寸如圖,它的厚度是,求它的體積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業

(一)必做題課本第__頁x、x、x第__頁x組x

(二)選做題課本第__頁__組x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6

【學習目標】

1.借助數軸,初步理解絕對值和相反數的概念,能求一個數的絕對值和相反數,2.會利用絕對值比較兩負數的大小;學習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和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學習重難點】

重點:會求一個數的絕對值和相反數,會利用絕對值比較兩負數的大小。

難點:對絕對值和相反數的代數意義、幾何意義的理解。

【學習過程】

模塊一預習反饋

一、學習準備

1.數軸:規定了__、__、__的一條直線叫做__.

2.數軸上兩個點表示的數,右邊的總比左邊的;正數大于,負數小于,正數大于一切。

3.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0—p32,預習過程中請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紅筆標記符號;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習題和課后作業。

二、精讀教材

4.相反數的意義

+3與—3,—5與+5,—1.5與1.5這三對數有什么共同點?還能列舉出這樣的數嗎?

歸納:如果兩個數只有__不同,那么稱其中一個數為另一個數的__,也稱這兩個數__.特別地,0的相反數是__。如,+3的相反數是—3,也可以說+3與—3互為相反數。相反數是成對出現的,不能單獨存在。

《2.3絕對值》課時練習

一、選擇題(共10題)

1.有理數的絕對值一定是()

A.正數B.負數

C.零或正數D.零或負數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據絕對值的定義可知: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正數,零的絕對值是零;所以答案選擇C選項

分析:考查有理數的絕對值,注意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正數,零的絕對值是零

2.絕對值等于它本身的數有()

A.0個B.1個C.2個D.無數個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據絕對值得定義可知正數和零的絕對值是它本身,所以答案選擇D選項

分析:考查絕對值這一知識點.

3.相反數等于-5的數是()

A.5B.-5C.5或-5D.不能確定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據相反數的定義可知,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只有符號不同,所以答案選擇A選項

分析:考查相反數的基本概念。

2.3絕對值》同步練習

10.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a一定是非負數B.-a一定是負數

C.a一定是正數D.a不能是0

11.下列說法:①一個數的絕對值一定是正數;②-a一定是一個負數;③沒有絕對值為-3的數;④若a=a,則a是一個正數;⑤-20__的絕對值是20__.其中正確的有__.(填序號)

12.若絕對值相等的兩個數在數軸上的對應點的距離為6,則這兩個數為()

A.+6和-6B.-3和+3C.-3和+6D.-6和+3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篇1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知道當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都固定這一事實、

(二)能力訓練點

逐步培養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知道當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這一事實、

2、難點:學生很難想到對任意銳角,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實,關鍵在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如圖6—1,長5米的梯子架在高為3米的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米?

2、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CAB為30°靠在墻上,則A、B間的距離為多少?

3、若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40°架在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

4、若長5米的梯子靠在墻上,使A、B間距為2米,則傾斜角∠CAB為多少度?

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回憶,并使學生意識到,本章要用到這些知識、但后兩個問題的設計卻使學生感到疑惑,這對初三年級這些好奇、好勝的學生來說,起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對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些問題單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是不能解決的,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于找到一種新方法,求出一條邊或一個未知銳角,只要做到這一點,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邊角就可用學過的知識全部求出來、

通過四個例子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每一位同學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別測量并計算30°、45°、6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

學生很快便會回答結果:無論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個固定的值、程度較好的學生還會想到,以后在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邊長,就可求出其他未知邊的長、

2、請同學畫一個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測量、計算4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學生又高興地發現,不論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當銳角取其他固定值時,其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嗎?

這樣做,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本節課要研究的知識有了整體感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大膽地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過動手實驗,學生會猜想到“無論直角三角形的銳角為何值,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總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呢?學生這時的思維很活躍、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能解決它、因此教師此時應讓學生展開討論,獨立完成、

2、學生經過研究,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若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引導:

若一組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銳角相等,可以把其

頂點A1,A2,A3重合在一起,記作A,并使直角邊AC1,AC2,AC3……落在同一條直線上,則斜邊AB1,AB2,AB3……落在另一條直線上、這樣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獨立證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

通過引導,使學生自己獨立掌握了重點,達到知識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能力,進行了德育滲透、

而前面導課中動手實驗的設計,實際上為突破難點而設計、這一設計同時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練習題為作了孕伏同時使學生知道任意銳角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都能求出來、

(四)總結與擴展

1、引導學生作知識總結:本節課在復習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證明,我們發現,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師可適當補充:本節課經過同學們自己動手實驗,大膽猜測和積極思考,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結論,相信大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發揚這種創新精神,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發現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2、擴展:當銳角為30°時,它的對邊與斜邊比值我們知道、今天我們又發現,銳角任意時,它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這個比值,已知一邊求其他未知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看來這個比值很重要,下節課我們就著重研究這個“比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習一下、通過這種擴展,不僅對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四、布置作業

本節課內容較少,而且是為正、余弦概念打基礎的,因此課后應要求學生預習正余弦概念、

728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HV全空气系统_杭州暖通公司—杭州斯培尔冷暖设备有限公司 | 江苏南京多语种翻译-专业翻译公司报价-正规商务翻译机构-南京华彦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 免费网站网址收录网_海企优网站推荐平台 | 无味渗透剂,泡沫抑尘剂,烷基糖苷-威海威能化工有限公司 | 电动葫芦|环链电动葫芦-北京凌鹰名优起重葫芦 | 震动筛选机|震动分筛机|筛粉机|振筛机|振荡筛-振动筛分设备专业生产厂家高服机械 | 电磁辐射仪-电磁辐射检测仪-pm2.5检测仪-多功能射线检测仪-上海何亦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衢州装饰公司|装潢公司|办公楼装修|排屋装修|别墅装修-衢州佳盛装饰 | 灌装封尾机_胶水灌装机_软管灌装封尾机_无锡和博自动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湖州织里童装_女童男童中大童装_款式多尺码全_织里儿童网【官网】-嘉兴嘉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曙光腾达官网-天津脚手架租赁-木板架出租-移动门式脚手架租赁「免费搭设」 | 灌木树苗-绿化苗木-常绿乔木-价格/批发/基地 - 四川成都途美园林 | _网名词典_网名大全_qq网名_情侣网名_个性网名 | 代理记账_公司起名核名_公司注册_工商注册-睿婕实业有限公司 | 打包钢带,铁皮打包带,烤蓝打包带-高密市金和金属制品厂 | 陕西自考报名_陕西自学考试网 | 超声波乳化机-超声波分散机|仪-超声波萃取仪-超声波均质机-精浩机械|首页 | 超声波破碎仪-均质乳化机(供应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地)-上海沪析实业有限公司 | 变色龙云 - 打包app_原生app_在线制作平台_短链接_ip查询 | SPC工作站-连杆综合检具-表盘气动量仪-内孔缺陷检测仪-杭州朗多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青岛球场围网,青岛车间隔离网,青岛机器人围栏,青岛水源地围网,青岛围网,青岛隔离栅-青岛晟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河南卓美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卓美防雷公司-防雷接地-防雷工程-重庆避雷针-避雷器-防雷检测-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塔、机房防雷、古建筑防雷等-山西防雷公司 | 面粉仓_储酒罐_不锈钢储酒罐厂家-泰安鑫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软装设计-提供软装装饰和软装配饰及软装陈设的软装设计公司 | 铜镍-康铜-锰铜-电阻合金-NC003 - 杭州兴宇合金有限公司 | 点焊机-缝焊机-闪光对焊机-电阻焊设备生产厂家-上海骏腾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软装设计-提供软装装饰和软装配饰及软装陈设的软装设计公司 | nalgene洗瓶,nalgene量筒,nalgene窄口瓶,nalgene放水口大瓶,浙江省nalgene代理-杭州雷琪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单锥双螺旋混合机_双螺旋锥形混合机-无锡新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_网名词典_网名大全_qq网名_情侣网名_个性网名 | 企典软件一站式企业管理平台,可私有、本地化部署!在线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移动办公OA管理系统|HR人事管理系统|人力 | 工业胀紧套_万向节联轴器_链条-规格齐全-型号选购-非标订做-厂家批发价格-上海乙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_北京网站制作公司_北京网站设计公司-北京爱品特网站建站公司 | 东莞办公家具厂家直销-美鑫【免费3D效果图】全国办公桌/会议桌定制 | 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电动越野车厂家-绿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记录数据电子台秤,记忆储存重量电子桌称,设定时间记录电子秤-昆山巨天 | 蔡司三坐标-影像测量机-3D扫描仪-蔡司显微镜-扫描电镜-工业CT-ZEISS授权代理商三本工业测量 | 知企服务-企业综合服务(ZiKeys.com)-品优低价、种类齐全、过程管理透明、速度快捷高效、放心服务,知企专家! | 安徽净化板_合肥岩棉板厂家_玻镁板厂家_安徽科艺美洁净科技有限公司 | 山楂片_雪花_迷你山楂片_山楂条饼厂家-青州市丰源食品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