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寫初二語文教案大全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初二語文教案大全下載,供大家參考。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

《大自然的語言》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__、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__”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__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學生讀文交流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2

一、創設情境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2)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3)正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l.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39;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樂趣極濃,戲應更有趣吸引讀者看下去)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明確:(1)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討論歸納: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么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存儲,歸納特色。

1、總結存儲: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說:

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社戲》賞析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仿佛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劃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魯迅筆下,一些普通的農家孩子,都是那么可愛,純樸,他們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無私,真切體現當時農村孩子的風貌。在這些孩子中我更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更是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玩抓蟋蟀的游戲,他們從不計較,和睦相處,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復地讀者這篇我最喜歡的小說《社戲》,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個詞都傾注著魯迅對農村孩子深深的愛,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后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于為他人著想。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于后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愿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里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繡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本文并不想一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只靠結末一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里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我們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于把握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圣手!

《社戲》學案練習

【基礎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加拼音。

(1)歸省()(2)行輩()(3)攛掇()

(4)鳧水()(5)蘊藻()(6)潺潺()

2、根據拼音填漢字。

(1)_______(jué)蚯蚓(2)_____(xù)叨(3)欺_____(wǔ)(4)____(dài)慢

【綜合檢測】

下面語段中有三處表達錯誤,請找出并改正。

①創建文明城市不僅能夠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②在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全市人民參與程度的高低和創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關鍵。③我們要樹立“淮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觀念,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的主人翁姿態參與到投身創建活動中去。④我們要共同維護淮安文明形象,形成助人為樂、扶貧幫困、和諧友善的社會風尚。

修改①:

修改②:

修改③:

【課內閱讀】

雙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眾多人物形象中較為突出的兩個人,哪一個是詳寫的?他們兩人都對“我”母親打過“包票”,對小說中的這兩個情節你是怎樣理解的?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3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朗讀并背誦課文。

2.分析、理解、賞析文章的意境,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賞析文章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展評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寫景狀物的文言文,今天我們再次跟隨陶弘景的腳步,去領略一番祖國的山川之美。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題,應該如何斷句?(屏顯:答謝中書書,不加標點)

生自由回答,并說明理由。

師補充解題:答,答復;謝中書,姓氏加官職是一種敬稱;書,書信,一種文體。這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回信。那么這封信里寫了什么呢?請大家齊讀課文。

二、美文初讀

生齊讀課文。(提示重點字音:頹,與)

本文出現了較多古今異義詞,請找出來。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師補充:歇,頹,鱗,四時,與)

同學們對文中字詞已經了解了,再讀課文希望讀出點味道來,在節奏和韻律上下點功夫。

生再讀課文。

三、美景再現

同學們都讀得很流暢了,為我們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礎。“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川的美麗,自古以來都為人津津樂道。陶弘景筆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請同學們用美景再現的方式,將它翻譯出來。

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討論,五分鐘后,我們進行眼明手快小游戲,屏幕上隨機出現一句原文,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看誰翻譯得又快又準確!

(生討論,五分鐘后搶答翻譯)

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把幾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語言還原了,下面我們再讀課文,試著把作者觀賞這美景的心情也還原出來。

(生再讀課文。)

四、美感尋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達了極致的贊嘆之情,他為何發出這樣的感嘆?請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橫線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從景物、描寫方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方面賞析。

(屏顯: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組討論)

山水相映,五彩斑斕,生意盎然,實是欲界之仙都啊!難怪陶弘景對此帶有滿滿的贊嘆,現在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感受我們找尋到的山川之美。

(配圖誦讀課文)

五、美情體悟

實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誰都能領略到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為何唯獨陶弘景能有這樣的領悟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顯作者背景,請一同學朗讀)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時就入南朝為官,在朝廷任職20年。37歲這年,陶弘景辭官隱退,隱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給予的有力支持,親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書“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懷抱之中,并為道家仙風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詔書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決心。提筆寫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明確: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賞,卻不能獻給君王。

師:梁武帝其實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陶弘景答應他的請求了嗎?

生:沒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來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師:可以看出陶弘景是個怎樣的人?

生自由回答:厭倦官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寄情山水……

這是鐘情于山水的陶弘景,這是熱愛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呢?現在我們試著通過背誦課文,體會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圖,音樂,生背誦課文。)

六、小結

千百年來人們對山水之美津津樂道,我們通過對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學們游歷名山大川時也要學著用美的文字再現美的景致。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4

教材分析

《陋室銘》是一篇語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間住的簡易的房子,作者為它作銘,托物言志,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和情操。

教學目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理解“銘”這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

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問題導入法

誦讀教學法

合作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

在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學生回答:選擇B,因為……)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適時解題目: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那么“銘”怎樣理解?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作者在什么樣情況寫下這篇文章呢?

作者及背景介紹

1、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

2、背景

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當時他熱心幫助一個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對宦官勢力。失敗后,他被貶到安徽和州縣做了一名小官。按規定,他應得到三間三廂的房子。?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故意刁難。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對大江居的三間毛屋。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非常快樂,于是就寫下了《陋室銘》表達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負。

誦讀課文并翻譯

讀一讀:

1、學生自讀,標出難讀的字詞。

2、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

3、學生齊讀,讀出感情。

翻譯全文:

學生合作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名:動詞,出名

靈:靈驗,神奇。

斯:指示代詞,此:這。惟:只。

馨:這里指品德高尚。上:長到,蔓到。?

鴻儒: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鴻:通“洪”,大。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5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自讀要求: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解說: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學習側重點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學習探究學習方法。

4.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解說:根據新教材編排的特點,初中學習的第五學期,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根據新教材閱讀能力培養的這一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1、2。依據新大綱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3、4。)

[自讀程序]

1.作者介紹(學生運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自制電子作品,介紹丁肇中人物小傳和圖片)。

2.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觀一帆風順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3.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多媒體實驗班級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4.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如果課堂討論不夠深入,可讓學生以《淺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5.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①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課堂小結,重申學習重點。

(解說:在"自讀程序"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工具書,讓學生完成生字詞的自學;動筆墨讀書,用圈點批注法完成對內容的自學;用討論交流法,實現對自學內容的反饋與糾正。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創設平等民主的自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敢于質疑問難;利用信息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在主動探索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學生自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學生知識建構中,教師是學生經驗建構的促進者;在信息資源利用中,是學生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在協作討論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自讀點撥]

1.作者簡介及文章寫作背景

丁肇中,美國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qr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言稿,節選時省略的內容是:"我非常榮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39;情系中華&39;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

2."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3.扣題開談,適時立論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4.風格樸實,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付予性質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解說:在進行議論文教學時,應緊緊圍繞議論文文體特點來進行學習。自學點撥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外,還應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常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以及事例論證的好處等。)

[自讀思考]

1.在文中畫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義。

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舉事例和闡述的道理。

3.針對質疑,分組作探究學習,寫出探究小報告或制作電子作品。

4.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宣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予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6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欣賞欣賞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注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準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注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靈活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廣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錯,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如果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愜意啊。但他認識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尋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討論思考:(就近討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在詩歌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素清新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討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互相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容易些。)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7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從原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例子。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頭子人物的傳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3、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

4、閱讀自讀課文孫梨的文章《吳召兒》,并比較異同,進一步體會孫梨文章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環境

二、復述《蘆花蕩》和《吳召兒》兩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思考并討論:

1、老頭子和吳召兒兩人性格的異同?并找出相應的例子。

相同點:豪爽、干練、樂觀、自信、勇敢、機智、愛憎分明、有抗日熱情、責任感強。

不同點是:老頭子過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樣理解“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于”二字?從文中找出相應句子,并體會這一句話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老頭子對葦塘里負責的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老頭子在淀里撐著船那種悠閑自得的心情;送兩個小女孩進葦塘,以為萬無一失;大女孩受了傷,他覺得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覺得丟了臉,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這些都是他始終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現。“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一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1、肖像描寫: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篙。老頭子渾身沒有什么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寫老頭子年紀雖老,但老當益壯,注重描寫他的眼睛,突出他的干練、精明。

2、語言描寫

“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什么事也沒有,安心睡一覺吧”;“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3、動作描寫:

P15“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他用手扒著船尾,跟著浮了幾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表現他對這意外的發生感到很驚訝。

P17“一個干瘦的老頭,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只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里。”表現老頭子的鎮定。

動作描寫集中在那一場英雄的行為上,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狠狠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4、心理描寫:

P16表現老頭子把大菱的責任歸咎于自己。

以上描寫都是正面描寫,另外還有側面描寫:

如“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又如寫二菱對老頭子的懷疑,不信任,側面寫老人的英雄行為。還有寫敵人封鎖的嚴密,也是從側面寫老頭子的干練、精明。

四、領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景物描寫一定要切合環境和人物的心境,切記游離的寫景,《蘆花蕩》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討論:請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它的含義。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這段文字傳達出怎樣的環境?

環境很黑暗氣氛有些緊張。“呆望、陰森黑暗”這些詞可表現。“呆望”一詞還可以看出敵人的束手無策。

蘆花蕩的夜色非常優美,非常安寧,淀水晶瑩透澈,星星閃爍不定,從“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這一句可以看出來。

“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一句可以思考兩個問題:為什么要寫蘆葦長得高?怎樣形容蘆葦長得高?這樣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時候需要作景物描寫,怎樣寫景。

孫犁在他的小說《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寫,我想,與這一句所傳達的語言信息是一樣的。“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狠狠地往上鉆”,把白洋淀里的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蘆葦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意志和斗爭的力量的象征吧。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表現老頭子的身輕如燕,可用一種輕快、瀟灑的語調來讀。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天空的明凈,用環境的寧靜、優美來為下文所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鋪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用颯颯的風響”來形容老頭子此時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頭子心情十分沮喪。

5、“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梁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去,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天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暗喻她們在黨的光輝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咽氣。”

因為天氣悶熱,所以鬼子要出來洗澡,為下面情節作鋪墊。

7、“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通過靜來反襯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節。以靜來寫動。

8、“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老頭正狠狠地敲打著鬼子,內心萌發著輕松、痛快的感受,鮮嫩的蘆花也顯得格外美麗。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那種凄慘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后的幾聲,也被輕輕一筆帶過,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淀人民心靈的塑像。

五、結合自讀課文《吳召兒》進行寫作手法的比較,并拓展孫梨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進行對比閱讀,談談孫梨文章的風格。

孫犁文章風格:

孫犁和其他作家(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在文學界上被成為“荷花淀派”

1、選材上,以小見大,選取小人物來寫,寓偉大于平凡之中。

如老頭子,沒有姓名,他代表了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吳召兒也是鄉村的一個姑娘而已。《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也是抗日游擊隊的一個大嫂而已,并沒有寫一些偉大的人物。

2、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老頭子和吳召兒都不顧個人安危,是什么促使他們這樣做?是一種民族的愛國精神,實現了個人與時代的完美結合。

3、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富有抒情味,烘托了人物形象。

4、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語言清新、淳樸,如《荷花淀》里的幾個大嫂的對話,很簡潔,但很符合人物當時的心情。

5、文中充滿樂觀的精神。

如老頭子的自信、勇敢,智斗鬼子的勝利;如吳召兒“無論走到哪里,都不用擔心吃的”等也體現了她樂觀的精神。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8

《禮記二則》教案

教學目標

第1課時雖有嘉肴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肴(jiāyáo)自強(qiǎ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親自品嘗,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第2課時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講信修睦(mù)幼有所長(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謀閉而不興(xīng)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征),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9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余數。

②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著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于無揖,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⑥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l)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六、布置作業

課文主要使用的說明方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0

課件簡介: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貞元九年進士,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里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今天修復的安徽和州劉禹錫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須大

關于文體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文辭精煉,有韻,讀來鏗鏘有力。

本文韻腳:名ing,靈ing,馨in,青ing,

丁ing,經ing,形ing,亭ing

座右銘

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的格言。

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鴻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牘dú

解釋下列字詞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制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案牘:指官府的文書。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1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喪(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賦(fù)閑(xián)頹(tuí)唐(táng)瑣(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虧(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說出詞語

1.亂七八糟的樣子()2.紛紛落下的樣子()

3.凄慘暗淡,不景氣()4.失業在家()

5.短時間停留()6.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7.衰頹敗落()8.看到某種情況,心里感到悲傷()

9.感情積在心里不得發泄()10.細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著、動作、語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2

一、課文字詞:

佃(diàn)農: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

祖籍(jí):原先的籍貫。

韶(sháo)關:地名

儀隴(lǒng):地名

溺(nì)死:在水或其它液體中窒息

[好勞動]勞動好手。

私塾(shú):舊時私人辦的初級學校。

勉強(qiǎng):將就;湊合。

調料(tiáo):調味用的佐料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辛苦,不怕別人埋怨。任,擔當、承受。

和藹(ǎi):性情溫和,態度可親

妯娌(zhóulǐ):兄的妻子和弟的妻子的合稱。

和睦:相處融洽友好

[周濟]對窮困的人給予物質幫助。

管束(shù):加以約束,使不越軌。寬厚仁慈(réncí):待人寬大厚道,仁愛慈善。

血濺(jiàn):鮮血流淌

[為富不仁]有錢而心狠,殘酷的剝削、壓迫窮人。

衙門(yá):舊時政府機關。

橫蠻(hèngmán)粗暴,蠻橫

節衣縮食(suōshí):盡量節省。節,減省;縮,縮減。

支撐門戶(zhīchēng):勉強維持家庭。

東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處向人家借錢。

瞞著(mánzhe):不告訴實情。

[慰勉]安慰勉勵。

八十有五:又,yòu

[聊敘](liáoxù)姑且談談。聊,姑且。

不輟勞作(chuò):不停地勞動(耕作)。

二、同義詞辨析:

(1)悲傷悲慘

本課例句:“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

兩個詞都有使人感到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悲傷”側重于因心情不好而產生的傷感;“悲慘”側重于因為處境、遭遇而引起的傷心。②“悲傷”的傷心程度沒有“悲慘”重。

(2)哀痛悲痛

本課例句:“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

兩個詞都有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意義上,“哀痛”比“悲痛”的程度更深。②“哀痛”多用于書面語而很少用于口語;而“悲痛”既可用于書面語,也可用于口語。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3

教學目標:

1.結合預習檢查,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通過對蓮形象的品讀,歸納蓮的品質。

3.通過對主旨的探究,學習襯托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蓮形象的品讀,歸納蓮的品質。

2.學習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對蓮形象的品讀,領悟蓮的精神內涵。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微視頻

學生:1.預習課文,準確熟練朗讀,完成課文通譯。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情況,及“說”這種文體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組花卉圖片,配樂,創設情境

教師:欣賞了這么多美麗的花兒,你用《愛蓮說》中的一個句子來形容一下?(看來你把文章讀懂了)__最愛梅花,因為梅花總在風雪中傲然綻放;陶淵明最愛菊,用菊花來表明自己喜歡歸隱的志向。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畢生酷愛蓮花。他愛的是蓮的什么呢?我們一起從《愛蓮說》中尋找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齊讀,正音。強調易錯讀音:鮮xiǎn蕃fán予yú

2.出示多媒體,出示教師總結的學生預習中的困惑,集體討論解答.

(白居易的詩《買花》就如實的記錄了長安貴族買牡丹花的場面。其中有兩個句子: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思是——富貴閑人一束花,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租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人人都樂在其中。所以說,唐宋時期人們喜愛牡丹花是真實的。)

3.通譯全文。(鞏固背誦)

4.在線檢測,解決存在主要問題。

5.學生鞏固(根據剛才的檢查情況,再鞏固一下)

三、精讀細品(一)——品“愛蓮”

1.教師:周敦頤為了能和蓮花日日相伴,在自己住的地方專門挖了一個池塘,種滿蓮花,而且起的名字就叫“愛蓮池”,周敦頤為什么如此愛蓮,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明確:=1GB3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GB3②“蓮,花之君子者也”

2.教師:齊讀第一段中描寫蓮花的文字。

(第一遍讀)生齊讀

教師:作者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對蓮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喜愛)那你讀出來了嗎?

(第二遍讀)學生試讀

朗讀指導:

讀出輕重,哪個詞最能表達情感就重讀,注意斷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運用你的表情。(臉上帶著喜愛的表情,再來讀讀看!)

教師:你能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蓮的形象嗎?

(你的表達清楚流暢或你的語言很優美)

教師:周敦頤愛的只是蓮這美麗的外形嗎?他愛的究竟是蓮的什么呢?

明確:不是(品質、精神)

教師:那么你怎么從這段描寫中發現它的品質精神?

(看來,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方法幫我們來解決這個困難)

打開學習任務單,按照要求完成第二大題第一小題。如果有困難,可以借助微視頻——《透過外在形象探究內在品質》

學生活動:

=1GB3①品讀文段,觀看視頻,歸納概括,寫在任務單上。

=2GB3②小組交流探討,繼續完善答案

=3GB3③選一個人代表本組準備班級交流。

班級交流。

總結:我們可以選最有代表性的詞語做好筆記重點記憶。(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等)

帶著對對蓮花高潔品質的理解,讓我們再來朗讀一遍這段話。你來試試?

(你的朗讀讓我們聽出了

背誦本文段。

3.教師:再來看你找到的第二個句子齊讀“蓮,花之君子者也”

教師:翻譯這個句子(顧玲鈺)。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4

明確: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著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寧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豐衣足食,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與實際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實際——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寧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實際,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實際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著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余人各復延(余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后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人意料之外)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5

《安塞腰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的作用;

2、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訓練朗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氣勢,感受本文所抒發的生命律動的激情。

3、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是如何將文字與表演融為一體的

情感目標:

1、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2、感悟用語言表現聲音的藝術美,感受音樂壯美的一面,領悟生命力量的偉大。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讀出這篇文章的氣勢。

2、運用有關安塞腰鼓的視覺材料進行輔助教學,以使學生加深認識。

3、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

安塞位于黃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簡樸的窯洞,咆哮的黃河,養育了樸實豪放的陜北人。安塞有“腰鼓之鄉”的美譽,安塞腰鼓被稱為“中華第一鼓”。瞧,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打著富有節奏的鼓點,邁著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們走來了。同學看后有什么感受?這酣暢淋漓、富有動感的藝術,如何用無聲無色的文字把它寫的有聲有色有氣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樣的妙筆,將這一民間藝術的奇葩展現出來的,讓我們去欣賞、去感悟。

2、安塞腰鼓是陜北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它主要的肢體動作,再配之以鼓聲鈸聲,塑造出粗獷、強悍、奔放、灑脫的藝術形象。近年來,它頻頻出現在各大型文藝晚會及影視節目中,給廣大觀眾帶來氣勢磅礴、淋漓酣暢的藝術享受。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

3、詞語積累

咝(sī)晦暗(huì)困倦(juàn)瞳仁(tóng)捶(chuí)戛然(jiá)

燒灼(zhuó)亢奮(kàng)羈絆(jī)愈加(yù)恬靜(tián)冗雜(rǒng)

束縛(fù)淋漓(lín)驟雨(zhòu)磅礴(pángbó)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

如: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等

2、本文在結構上較為鮮明,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敲鼓前的預備階段。

第二部分寫安塞腰鼓演奏的階段。

第三部分寫鼓聲的戛然而止。

①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

②表演部分從四個角度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好一個安塞腰鼓”)

作者四嘆“好一個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兒?

亢奮容不得羈絆

好沉重嚴峻的思索力

震撼釋放出能量

顫栗濃烈的享受

3、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聽)……”的句式進行敘述。

①蓄勢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②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③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勵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④擊鼓的后生美,你看,他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使你……

⑤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4、這樣“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聯想到什么?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有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歌頌陽剛之美,一群茂騰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不必患得患失。

5、中心:(課后練習一)

本文通過描寫氣勢磅礴的安塞腰鼓,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三、課文探究

1、“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中“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不能。詞義和力量的程度一個比一個深。

2、“沉重而紛飛的思緒”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緒?

痛苦與歡樂、生活的夢幻、擺脫與追求、生命與激情、力量……

3、文中“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作者是寫后生們的動作,突出了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

四、品味語言,把握修辭

1、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2、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3、從修辭上說: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2)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4、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1)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5、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2)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好,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五、課堂小結

1、《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的凝練而又富有動感多余眼,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雖然現在的大西北依然經濟落后,但是我們從那些茂生生的后生身上,從那隆隆四安塞要構聲中聽到了生命的力量!相信那片響徹著隆隆鼓聲的黃土地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大放異彩,而這當中也需要我們這一代人,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安塞腰鼓將更加氣勢磅礴,更加地震撼人心!

2、聽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個句式為例仿寫。

(1)這琴聲,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個音符都……每一個音符都……每一個音符都……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6

教學目標:

1、體會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

2、理解課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2、難點:理清課文的線索。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當你看到這一題目時,你會設計什么樣的故事?

翻開歷史的畫卷,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和戰士用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環境,今天我們所學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讀到的富有頑強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滾著晶瑩露珠的草,而是爭奪紅軍戰士生命、展現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簡介:

王愿堅,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人。當代作家。創作《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說。本文是作者從1976年底到1977年7月連續寫的十篇以長征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中的第四篇。

相關知識:

課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少數民族自治州北部。為阿妮瑪卿山、岷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澤。為四川省主要牧業基地。1935年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這里。

二、檢查字詞

正音:

蔫(niān)巴酸澀(sè)

抽噎(yē)背(bèi)陰

綻(zhàn)開火燎(liáo)

慍(yùn)怒霎時(shà)

焦灼(zhu)颯颯(sà)

踉(liàng)踉蹌(qiàng)蹌

三、課文探究

(一)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課文中人物對話的語氣。

閱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討論、交流)

(1)理清本文記敘的線索;

(2)根據時間順序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線索:

全文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

紅軍戰士誤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嘗毒草——

周副主席議吃草、紅軍戰士悟真理。

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表現了小說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畫方法:

1.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他們的評價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舉一些例子說明。

(三)繼續探討人物:

1、思考:楊光發現擔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動怎樣?把描寫楊光心理活動的詞圈出來。

2、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和神態如何?把描寫周副主席動作、神態的詞圈出來。細細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

1、“立時驚住”、“惶惑”;“不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二班長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后聚焦到對周副主席病體的&39;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2、親自嘗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干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作為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四)理解句意

課文中有些話看起來平淡無奇,仔細想想又覺得余味無窮。閱讀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

1、(他的)語氣里透著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為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2、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士的那顆偉大的心。

(五)自我發現:

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有較深層的含義,請說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課文以“草”做題目,有什么含義?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義?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的含義

“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訓練:

從課文提供的材料想開去,以“說吃草“為話題,談一點或幾點自己的看法,與同學交流。

五、總結: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險情,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不僅仔細辨識毒草,而且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寫訓練:

找出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與神態描寫,模仿這一段,寫一段類似的描寫。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7

知識要點與學習要求

1、知識目標

⑴明確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義與非正義的含義。

⑶了解公平與正義的區別與聯系。

⑷明確做有正義感的人的具體目標。

2、能力目標

⑴理解正義要求處于每一個人都遵守制度規則和程序,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⑵自覺維護正義,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為榮的意識,培養正義感。

⑵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勇于同非正義行為作斗爭。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框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

一、設計理念

1.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淡化學科體系,注重學生的感受、經驗、體驗、學習、升華的過程,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學會“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道德學習,積極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重視學生的參與和思考;注重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讓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營造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幫助、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

2.按照課程標準的理念,八年級教學內容要從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來安排相關教學內容。這一階段學生生理、心理特點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也逐漸加強,但受年齡的限制,是非觀念還處于學習和培養階段;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會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很少知道回報,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義,也不知道如何維護正義,做一個正義的人。因此,教學應適應學生逐漸擴展的生活內容。

初二語文教案大全篇18

教學目標: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字方法:

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導入

①師生問好;②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①本文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②學生試讀課文

③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盡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④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品析詩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么?“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么?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后兩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內外是什么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致幽雅(幽)

③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么幽靜安寧的環境。

⑦“鴻儒”可否換成“群儒”?

不能。“群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①“往來無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

②能否將“閱金經”改為“閱五經”,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托,“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關系?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④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于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競背(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714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步入式高低温测试箱|海向仪器 | 正压送风机-多叶送风口-板式排烟口-德州志诺通风设备 | 三氯异氰尿酸-二氯-三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强氯精-消毒片-济南中北_优氯净厂家 | 酒精检测棒,数显温湿度计,酒安酒精测试仪,酒精检测仪,呼气式酒精检测仪-郑州欧诺仪器有限公司 | 便携式高压氧舱-微压氧舱-核生化洗消系统-公众洗消站-洗消帐篷-北京利盟救援 | 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厂家专卖-上海七诚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 手板_手板模型制作_cnc手板加工厂-东莞天泓 | 西门子伺服电机维修,西门子电源模块维修,西门子驱动模块维修-上海渠利 | 直线模组_滚珠丝杆滑台_模组滑台厂家_万里疆科技 | 板框压滤机-隔膜压滤机配件生产厂家-陕西华星佳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膜结构车棚|上海膜结构车棚|上海车棚厂家|上海膜结构公司 | 深圳高新投三江工业消防解决方案提供厂家_服务商_园区智慧消防_储能消防解决方案服务商_高新投三江 |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视觉检测系统-机器视觉系统-ccd检测系统-视觉控制器-视控一体机 -海克易邦 | 菲希尔FISCHER测厚仪-铁素体检测仪-上海吉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自动售货机_无人售货机_专业的自动售货机运营商_免费投放售货机-广州富宏主官网 | 稳尚教育加盟-打造高考志愿填报平台_新高考志愿填报加盟_学业生涯规划加盟 | TPU薄膜_TPU薄膜生产厂家_TPU热熔胶膜厂家定制_鑫亘环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猪I型/II型胶原-五克隆合剂-细胞冻存培养基-北京博蕾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直读光谱仪,光谱分析仪,手持式光谱仪,碳硫分析仪,创想仪器官网 | 常州减速机_减速机厂家_常州市减速机厂有限公司 | 水冷式工业冷水机组_风冷式工业冷水机_水冷螺杆冷冻机组-深圳市普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阻燃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沥青阻燃剂-合肥皖燃新材料 | 滚筒线,链板线,总装线,流水线-上海体能机电有限公司 | 盘装氧量分析仪-防爆壁挂氧化锆分析仪-安徽吉帆仪表有限公司 | 免费分销系统 — 分销商城系统_分销小程序开发 -【微商来】 | 国际船舶网 - 船厂、船舶、造船、船舶设备、航运及海洋工程等相关行业综合信息平台 | 天津热油泵_管道泵_天津高温热油泵-天津市金丰泰机械泵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深圳市宏康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模拟高空低压试验箱-高温防爆试验箱-温控短路试验箱【官网】 | 板材品牌-中国胶合板行业十大品牌-环保板材-上海声达板材 | 雷达液位计_超声波风速风向仪_雨量传感器_辐射传感器-山东风途物联网 | 广州网站建设_小程序开发_番禺网站建设_佛山网站建设_粤联网络 | 注塑机-压铸机-塑料注塑机-卧式注塑机-高速注塑机-单缸注塑机厂家-广东联升精密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大型吹塑加工|吹塑加工|吹塑代加工|吹塑加工厂|吹塑设备|滚塑加工|滚塑代加工-莱力奇塑业有限公司 | 层流手术室净化装修-检验科ICU改造施工-华锐净化工程-特殊科室建设厂家 | 郑州水质检测中心_井水检测_河南废气检测_河南中环嘉创检测 | 对照品_中药对照品_标准品_对照药材_「格利普」高纯中药标准品厂家-成都格利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2025新澳门全年免费,新澳天天开奖免费资料大全最新,新澳2025今晚开奖资料,新澳马今天最快最新图库 | 沈阳楼承板_彩钢板_压型钢板厂家-辽宁中盛绿建钢品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振动测量仪电箱-轴承测振动仪器-测试仪厂家-杭州居易电气 | 无缝钢管-聊城无缝钢管-小口径无缝钢管-大口径无缝钢管 - 聊城宽达钢管有限公司 | 卸料器-卸灰阀-卸料阀-瑞安市天蓝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东莞市海宝机械有限公司-不锈钢分选机-硅胶橡胶-生活垃圾-涡电流-静电-金属-矿石分选机 | 宁夏活性炭_防护活性炭_催化剂载体炭-宁夏恒辉活性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