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進步情況,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里提供優秀的小學數學教案示例,方便大家寫小學數學教案示例參考。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

設計說明

教育心理學指出:知識的保持需要以識記為前提,識記的知識必須通過復習才能保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關于運算能力的要求,本節復習課重視學生對算理和計算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準確計算,并學會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的基礎上,能比較熟練地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結合習題復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筆算方法。

(1)課件出示:

(2)筆算并匯報筆算過程及結果。

(3)復習筆算加、減法的方法。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計算加法時,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當10,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減)

2.結合練習題復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

29+35+9=97-25-47=

75-46+31=53-(9+37)=

(2)筆算并匯報筆算過程及結果。

(3)復習筆算方法。

(筆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時,可以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也可以根據兩個豎式的關系采用簡便寫法。注意: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因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所以只能列兩個豎式,沒有簡便寫法)

設計意圖:結合練習題復習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

3.復習用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問題。

(1)復習“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問題。

①課件出示: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2

教學目標:

1、在“雞兔同籠”的活動中,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列表舉例、作圖分析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2、能解決有關“雞兔同籠”雞與兔的數量問題及其相類似的數學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解決“雞兔同籠”雞與兔的數量問題及與其相類似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關鍵:

引導學生學會用假設、舉例、列表、作圖等方法解決問題。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系現實,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歌謠嗎?老師這里有一首歌謠,大家一起讀一讀。

生:一只雞一個頭,兩條腿,一只兔子,一個頭,四條腿;

師:接下來的歌謠不完整,誰能把它填完整呢?

兩只雞個頭,條腿,兩只兔子,個頭,條腿,三只雞三只兔子一共__個頭,__條腿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數乘兔子的只數然后加上雞的腿數乘雞的只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讓學生讀歌謠、填歌謠,能深深吸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望。]

2、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雞兔同籠”的問題。

二、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1、猜一猜:出示:雞兔同籠,有20個頭,那么雞、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讀題

(2)、理解題意:

師:20個頭表示什么?

生:20個頭表示雞與兔的總頭數。

師:雞與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說一說。

(3)、同桌說一說:

(4)、學生匯報,教師填表

生1:我猜雞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雞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雞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表格,雞的只數在變化,兔子的只數也在變化,什么沒有變?

生:雞兔的總只數沒有變。

強調雞兔的總只數不變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猜測,引出對下邊例題的思考,體現思維的靈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條腿,那么雞、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讀題

(2)、引導觀察:

師: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個問題多了一個條件“54條腿”

(3)、理解題意:

師:20個頭,54條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個頭表示雞與兔的總只數。54條腿表示雞與兔的總腿數。

師:你想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雞兔各有多少只?請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前老師提個小小的要求:

①、每個小組老師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小組長并做好記錄

3、反饋交流,教師適當引導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設雞1只,兔子19只,算出總腿數78條,接著假設雞2只,兔子18只,算出總腿數76條……我一直算到雞13只,兔子7只總腿數54條為止。

師:像這樣把每一種情況一一舉例,直到尋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書:逐一列表法)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2)、跳躍列表法

生2:我先假設雞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總腿數78條,比題目的54條多很多。接著我就假設雞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總腿數70條,還是多。我就假設雞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總腿數60條,還是多。我再假設雞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總腿數50條,比54條少,說明雞的只數應在10與15之間。我再假設雞有13只,兔子7只,算出總腿數54條。

師:像這種“5只5只增減”,估計雞與兔的可能范圍,以減少列舉的次數,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跳躍列表法。(板書:跳躍列表法)還有其他方法嗎?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設雞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總腿數60條,比54條多,我再假設雞有12只,兔子8只,算出總腿數56條,還是多一點,所以我就假設雞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總腿數54條。

師:由于雞與兔的只數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舉例中根據實際數據的情況確定舉例的方向,這樣可縮小舉例的范圍,這種方法叫做折中舉例法。(板書:折中列表法)

像同學們剛才的這幾種解法,我們把它稱為列表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列表解決問題,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列表的方法不做統一規定,讓學生自由發揮,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4、畫圖法(板書:畫圖法)

師:除了列表法,我們還可以通過畫圖來解決問題。先畫20個圓圈表示20個頭,再假設20只都是雞,在每個圓的下面畫2條豎線表示2條腿,總共畫出40條腿,還剩下14條腿,剛好可以給7個圓各添上2條腿,所以兔子有7只,雞有13只。

5、歸納算法

解決“雞兔同籠”有多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生活中有許多類似“雞兔同籠”的數學問題,你會解答嗎?

(1)、出示:停車場上共停放12輛三輪車和自行車,兩種車輪子總和為31個,三輪車和自行車各有幾輛?

(2)、學生獨立解決,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獨立解決,旨在加深學生對雞兔同籠問題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層次的問題體現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全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板書: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書P81“你知道嗎?”

師: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雞兔同籠”的有關問題,可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設計意圖:在教學時,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數學熱情,使他們感到學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風趣幽默的一門學科。]

教學反思:

反思本次教學活動,我發現了成功與遺憾共存。

成功之處在于:

1、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導入,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讓學生讀歌謠、把歌謠補充完整,學生不僅覺得有趣,同時也復習了計算腿數的方法。

2、新授時我讓學生自主探索、嘗試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認識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我沒有統一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方法。而且在這個環節中,我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也比較充分,因此部分學生對列表法掌握得還蠻可以的。在教學列表法后,我又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去試著解這種類型的問題。

3、練習時,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例子,如:停車場上停著自行車和三輪車,讓學生自主解決,不僅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而且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遺憾之處在于:

1、我感覺多媒體課件雖然幫助學生非常直觀的理解了“假設法”的這種思維過程,讓復雜問題簡單化了。但我發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只是停留在直觀、表象這一層面,只有少數同學將這一思考過程內化成成為了自己的一種解決這類知識的模型。

2、練習時,如能引導學生巧妙綜合運用三種列表法,把課上得更精彩、生動一點就更好了。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3

教學內容: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2、在探索體積單位進率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

教學重點:

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歸納相鄰體積單位間換算的方法。

課前準備:

正方體教法學法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引導學生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單位間的進率。

3、提問:(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課

到底你們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驗證一下。

猜想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

給一條棱涂色,提問:棱長多少厘米?(10厘米。)

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師: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棱長1米,即體積為1立方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請生說一說推導過程。

教師:能說一說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3)完成課本34頁表格,進一步區分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并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后歸納,老師:大化小,乘進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獨自完成,集體訂正,說明計算過程。

(3)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后歸納,老師小結。

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三、鞏固提高

1、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師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

②5.34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課本做一做

四、總結

今天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作業布置課本P36練習八:1。(寫出轉化過程)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4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切割線定理和割線定理.這些定理和推論不但是本節的重點、本章的重點,而且還是中考試題的熱點;這些定理和推論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識,主要應用與圓有關的計算和證明.

難點:正確地寫出定理中的等積式.因為圖形中的線段較多,學生容易混淆.

2、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第1課時介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做例1和例2.第2課時介紹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做例3.第3課時是習題課,講例4并做有關的練3.

(1)教師通過教學,組織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等學習,教師組織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第1課時:相交弦定理

教學目標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會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簡單證明和計算;

2.學會作兩條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

3.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過推論的推導,向學生滲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教學難點 :

在定理的敘述和應用時,學生往往將半徑、直徑跟定理中的線段搞混,從而導致證明中發生錯誤,因此務必使學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證明過程,了解是哪兩個三角形相似,從而就可以用對應邊成比例的結論直接寫出定理.

教學活動設計

(一)設置學習情境

1、圖形變換:(利用電腦使AB與CD弦變動)

①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發現規律:∠A=∠D,∠C=∠B.

②進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將圖形做些變換,去掉AC和BD,圖中線段 PA,PB,PC,PO之間的關系會發生變化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觀察,并回答.

2、證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內一點P.

求證:PA·PB=PC·PD.

(A層學生要訓練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B、C層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完成)

(證明略)

(二)定理及推論

1、相交弦定理: 圓內的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

結合圖形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點P,那么PA·PB=PC·PD.

2、從一般到特殊,發現結論.

對兩條相交弦的位置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中一條是直徑,并且它們互 相垂直如圖,AB是直徑,并且AB⊥CD于P.

提問:根據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結論?

指出:PC2=PA·PB.

請學生用文字語言將這一結論敘述出來,如果敘述不完全、不準確.教師糾正,并板書.

推論 如果弦與直徑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徑所成的兩條線段的比例中項.

3、深刻理解推論:由于圓是軸對稱圖形,上述結論又可敘述為:半圓上一點C向直徑AB作垂線,垂足是P,則PC2=PA·PB.

若再連結AC,BC,則在圖中又出現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圖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應用、反思

例1 已知圓中兩條弦相交,第一條弦被交點分為12厘米和16厘米兩段,第二條弦的長為32厘米,求第二條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段的長.

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應的解.

例2 已知:線段a,b.

求作:線段c,使c2=ab.

分析:這個作圖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論的形式,因此可引導學生作出以線段a十b為直徑的半圓,仿照推論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線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這個作圖是作兩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的問題,可以當作基本作圖加以應用.同時可啟發學生考慮通過其它途徑完成作圖.

練習1 如圖,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變式練習: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長度皆為整數.那么CD的長度是 多少?

將條件隱化,增加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練習2 如圖,CD是⊙O的直徑,AB⊥CD,垂足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長.

練習3 如圖:在⊙O中,P是弦AB上一點,OP⊥PC,PC 交⊙O于C. 求證:PC2=PA·PB

引導學生分析:由AP·PB,聯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長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據條件OP⊥PC.易 證得PC=PD問題得證.

(四)小結

知識: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能力:作圖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法:學習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論的過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業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組4(1).

第2課時 切割線定理

教學目標 :

1.掌握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學會運用它們進行計算和證明;

2.掌握構造相似三角形證明切割線定理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從幾何圖形歸納出幾何性質的'能力

3.能夠用運動的觀點學習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它是以后學習中經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學難點 :

定理的靈活運用以及定理與推論問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提出問題

1、引出問題:相交弦定理是兩弦相交于圓內一點.如果兩弦延長交于圓外一點P,那么該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四條線段PA,PB,PC,PD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如圖1)

當其中一條割線繞交點旋轉到與圓的兩交點重合為一點(如圖2)時,由圓外這點到割線與圓的兩交點的兩條線段長和該點的切線長PA,PB,PT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2、猜想:引導學生猜想出圖中三條線段PT,PA,PB間的關系為PT2=PA·PB.

3、證明:

讓學生根據圖2寫出已知、求證,并進行分析、證明猜想.

分析:要證PT2=PA·PB, 可以證明,為此可證以 PA·PT為邊的三角形與以PT,BP為邊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慮作輔助線TP,PB.(圖3).容易證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問題可證.

4、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上述結論.

切割線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

(二)切割線定理的推論

1、再提出問題:當PB、PD為兩條割線時,線段PA,PB,PC,PD之間有什么關系?

觀察圖4,提出猜想:PA·PB=PC·PD.

2、組織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

方法一:要證PA·PB=PC·PD,可證此可證以PA,PC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D,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C,BD,容易證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圖4)

方法二:要證,還可考慮證明以PA,PD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C、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D、CB.容易證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圖5)

方法三: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圖2,立即會發現.PT2=PA·PB,同時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論: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割線,這一點到每條割線與圓的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也叫做割線定理)

(三)初步應用

例1 已知:如圖6,⊙O的割線PAB交⊙O于點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徑.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線也不是割線,故須將PO延長交⊙O于D,構成了圓的一條割線,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徑,于是運用切割線定理的推論,問題得解.

(解略)教師示范解題.

例2 已知如圖7,線段AB和⊙O交于點C,D,AC=BD,AE,BF分別切⊙O于點E,F,

求證:AE=BF.

分析:要證明的兩條線段AE,BF均與⊙O相切,且從A、B 兩點出發引的割線ACD和BDC在同一直線上,且AC=BD,AD=BC. 因此它們的積相等,問題得證.

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隨時糾正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AE2=AC·CD和BF2=BD·DC等.

鞏固練習:P128練習1、2題

(四)小結

知識:切割線定理及推論;

能力:結合具體圖形時,應能寫出正確的等積式;

方法:在證明切割線定理和推論時,所用的構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應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業 教材P132中,11、12題.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

學會從各種平面圖或實物中辨認平行四邊形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及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直觀的認識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平行四邊形。

[教學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的機會,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教學方法]

演示法、觀察法、操作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可拉動的長方形框架、釘子板,方格紙

[學具準備]

可拉動的長方形框架,一張長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游戲引入(出示課件)

以“七個小矮人”中的開心果講游戲規則,老師先發一些基本圖形給學生,有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叫到什么圖形的時候,大一部分同學就起立把圖形舉高讓大家看,最后,只剩下平行四邊形沒有叫著,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一種新的四邊形。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

二、探索新知

1、觀察感知(課件展示)

教學例1: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實物圖形,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討論,這些圖形都有什么共同點?

交流抽象: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以上的圖形都含有,指出這種圖形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平行四邊形,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和文字。

2、操作感知

教學例2

拉一拉:

⑴你能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嗎?你是怎樣變的?捏住長方形的兩個對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動,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學生獨立操作、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長方形有什么變化?

全班交流時引導學生發現:通過拉動長方形框架使它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在拉動的過程中,四條邊的長短不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變了,原來是四個直角,拉成平行四邊形后,四個角分別變成了兩個銳角和兩個鈍角。

⑵說一說,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區別?(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角不是。初步理解長方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⑶說一說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對角相等。

三、動手實踐

1、圍一圍:

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平行四邊形嗎?試試看

2、涂一涂:

把下面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106頁課堂活動的第2題)

3、剪一剪

⑴請在長方形紙上剪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注意先要照著書上的方法,對折,再對折,然后把其中的兩個長方形再對折,剪去其中的一個三角形。教師要引導學生怎樣折紙)

四、知識拓展

讓學生用七巧板拼擺出自己喜歡的各種圖形,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全課小結

通過我們的觀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我們已經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奧秘,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有我們的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會真正成為數學和生活的主人?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

有四條邊,對邊相等

有四個角,對角相等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6

學情分析: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雖然旗桿、課桌、小鳥、籃球場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們的長度,也就是說我們應高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運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及借助參照物的方法,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觀念。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單位和數據相結合的判斷方法。

難點:學會借助參照物進行判斷。

教學準備:

課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會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

↓↓

鞏固應用→通過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長。

2.播放課件:長頸鹿與小羊比本領的動畫片。

師:在長頸鹿和小羊比本領時,為什么長頸鹿贏了?

生:因為長頸鹿長得高。

師: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還是5米?由此引入新課。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課件出示高大的長頸鹿圖片。

師:你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生:在動物園里見過。

師:聯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相比,誰高?

生:長頸鹿比我高。

2.議一議。

提出問題:長頸鹿高5厘米還是5米?

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手勢比劃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長,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向全班匯報作準備。

3.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5厘米就是5個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寬量5次的長度,這跟我的中指的長度差不多,長頸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覺得長頸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從0到5的長度就是5厘米。

這太短了,還沒有長頸鹿的耳朵長,所以我覺得長頸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開雙臂,兩手之間的距離大約1米,還沒有長頸鹿的脖子長,我覺得長頸鹿有好幾個1米,應該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還沒有長頸鹿的腳高,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長頸鹿一樣高,所以長頸鹿是5米高。

鞏固應用: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選擇合適的長度,在括號里畫“√”。

(1)黑板長: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長:①2厘米()②2米()

(3)大樹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學生自己辨別以上物體的長度,教師及時反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橡皮長2厘米長頸鹿高5米

大樹高10米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百分數的認識,能理解發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這些百分率的含義。

2.能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難點】

1.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2.對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準備】

小黑板、口算卡片。

【參考的有關數據】

稻谷出米率約72%小麥出粉率約85%棉子出油率約14%花生仁出油率約40%油菜子出油率約38%芝麻出油率約45%蓖麻子出油率約45%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活動(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口算比賽:(時間:1分鐘)

5/6―1/23/10×2/91―1/44/5÷1/54/5÷4/3

5/8+3/47/12×4/77/8+1/41/5+1/33/4÷5

想一想,根據自己的口算情況,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做對的題數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做錯的題數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

2.學生根據自己的口算情況口答“做對的題數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做錯的題數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

3.提出問題:能否將“做對的題數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改成一道百分數應用題呢?

(校對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口算情況,錯題數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

活動(二)相互合作,探究問題

<一>初步感知

1.學生嘗試解答各自的“做對的題數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和“做錯的題數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

2.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百分數應用題”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解法相同,關鍵是找準單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百分數應用題”計算的結果要化成百分數。

<二>共同探討

1.師:百分數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用很廣泛,如前面說到的你們在口算比賽中,各自“做對的題數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這是你在這次口算比賽中的正確率,“做錯的題數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就是錯誤率。像這些正確率、錯誤率等我們通常稱作“百分率”。你能舉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嗎?

2.學生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舉例的同時要讓學生說說他所舉百分率的意義。

板書學生所舉的百分率及其含義。如:

合格的產品數發芽的個數

產品的合格率=────────×100%發芽率=───────×100%

產品總數種子的總數

3.嘗試解答例題:

(1)出示課本例1和例2的條件:

例1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有120人,?

例2某縣種子推廣站,用300粒玉米種子作發芽實驗,結果發芽的種子有288粒。?

(2)完成第113頁的“做一做”

活動(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幾?5是2的百分之幾?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說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斷:

(1)學校上學期種的105棵樹苗現在全部成活,這批樹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級共98名學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級今天的學生出勤率是98%。

(3)25克鹽放入100克水中,鹽水的含鹽率是25%。

3.課堂作業:

1.我國鳥類種數繁多,約有1166種。全世界鳥類約有8590種。?

2、根據我班同學的情況,先編一道百分數應用題,在小組內交流,然后解答。

活動(四)全課總結

1.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后有什么收獲,說說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百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方法是怎樣的?這類應用題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有什么關系?

2.學生談談今天所學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活動(五)補充練習

1.判斷題。

①五年級98個同學,全部達到體育鍛煉標準,達標率為98%。

②今天一車間102個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個零件,有100個合格,合格率是100%。

2.應用題。

①六年級一班有學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級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數學測驗中,六年級一班同學一共做了400個題,結果有錯誤的題16個,求錯誤率。

3.作業:結合練習二十九第6題進行課外調查。

【教學反思】

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鮮活,有意義。。注重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習效果很好。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8

教學內容:

練習二

教學要求:

鞏固6、7、8、9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

算式卡、小圓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算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學生到黑板上練習。

二、畫一畫,填一填

先讓學生畫一畫,再根據畫好的進行填空,注意畫圖要與填算式相對應。

三、看圖做題

1、第3題:生獨立看圖,完成題目,集體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題:先指導看清圖意,體會大括號、問號的含義;再由生獨立完成題目。

3、第4題的拓展訓練。如果船上的總數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連一連

指導學生算出每個算式的得數,再把得數相同的用線連起來。指名兩名學生板演。

五、小動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貼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圖。再組織學生做貼卡片的游戲,幫助它們找回自己的家。找對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數學游戲

先講評游戲的玩法,再請學生同桌組成一個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9

課題: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課型:新授教學目標:

1、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

2、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對幾厘米的長度有感性的認識。

3、學生學會用厘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的能力,通過活動提高學生估測和測量的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設想:

本節課采用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認識厘米。由于厘米這個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課中安排的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厘米的風豐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從而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長。

一、學前導學

1、前置作業:

你看見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長度,測量時有許多不方便,也不準確。在生活中,我們要用到統一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尺子,來測量。

二、探究活動

(一)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一、認識直尺

1、小組交流:你看見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匯報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你認為還有從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之間是1厘米長?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或我們身上哪些物品的長度是1厘米。

(3)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厘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厘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厘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厘米。(取整數)

三、自我檢測

課本第6頁練習一1——3題。

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下量。

四、變式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拿出不同長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圖填空

五、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0

教學資料

教材第7~8頁的資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千米,也叫公里,明白1000米=1千米。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建立一千米的長度概念。并經過觀察、推究等方法明確1000米=1千米,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教學,培養學生推理本事,并且經過教學資料能夠喜歡體育,培養學生鍛煉身體、進取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明白1千米=1000米,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使學生親身體驗1000米長度,建立1千米的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咱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能從小到大背出來嗎?并且用手表示每個小單位。

板書: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師:我們一齊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

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暑假中有沒有觀看一場體育盛事——奧運會,在奧運會中有些什么比賽?

生: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游泳、、、、、、

師:那么跑步比賽中有一些什么項目呢?

生: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等

師:跑步比賽中都是在規定的跑道內完成,你們有沒有試過這些長度的跑步

鍛煉呢?在跑步運動中最長的跑步運動同學們聽過沒有?——馬拉松小結:對于馬拉松比賽,讓孩子們有必須的了解,并經過馬拉松的長度展開教學。馬拉松為什么用公里作為單位,而公里又是千米都是比米更大的單位,大多少呢?

生:1千米=1000米《因為1000g=1kg》經過孩子們已知的知識構架能夠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體驗1000米的長度

1、聯系實際,提示咱們學校的操場一圈大約是150米,那么如果我們要跑

1000米的話需要跑幾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個100米,那么在操場上會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學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計算,有的自我默默的想)

3、總結出正確的圈數: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們親自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1000米的真實長度,跑完后我們一齊

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長度后的感受,繼續探究米和千米的關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長啊!

生2:跑到三圈的時候就很累了。

生3:1000個1米真的好長啊!

生4:1公里原先有這么長!、、、、、、、、、

2、那么我們再次來從小到大把咱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整理一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總結:在計量比較遠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千米(公里)作為單位。

3、想一想

師:如果我們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們的操場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師:3000米有多少個1000米

生:3個

4、換一換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總結: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書質疑

看一看書,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問提出來,我們一齊解決。

六、鞏固練習(多媒體課件展示)

師:我們一齊把今日學過的知識再鞏固一下,看看今日我們班上誰最勤勞,回答的問題有多有正確,我們將給予獎勵哦!

1、完成課件的題

2、完成書上的練習

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1、82頁練習十五第6-11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按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并能根據運算律和運算性質進行一些分數的簡便運算。

2、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整數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措施:

設計相應的計算題和實際問題,關注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及補充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練習十五第6題。

學生先回憶等式的性質,指名說一說。

觀察每個方程,說說方程的特點。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邊進行化簡,再應用等式的性質求方程的解。

學生獨立解每個方程,指名板演,進行講評,提醒學生自覺進行檢驗。

2、計算下列各題,能簡算的要簡算。

(7/8-2/3)×(7/10+1/5)(2/5+1/3)÷4/5+3/4

3/10÷[1/2×(2/5+4/5)]7/16÷1/10-7/16÷1/9

(1-1/6÷5/12)×7/6(4/25×99+4/25)÷1/8

學生獨立計算,每人任選三題,同時指名學生板演。

教師結合學生板演情況進行講評并及時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練習十五第8題。

(1)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你會計算梯形的面積嗎?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任選一題。

4、練習十五第9-11題。

(1)分析第9題,學生先讀題并列出算式,然后請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2)分析第10題,先說說數量關系再列算式,要讓學生明白要求兩個小隊平均每人采集樹種多少千克,先要算這兩個小隊一共采集樹種的千克數和這兩個小隊的總人數。

(3)分析第11題,解決每一問時鼓勵學生說數量關系并注意第2小題與第3小題之間的聯系。

二、拓展練習

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氣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氣3/2立方米,兩天用的煤氣量占本周計劃用氣量的3/8。這一周計劃用多少立方米煤氣?

2、工程隊運來黃沙9/2噸,運來的水泥比黃沙重量的2/3少1/5噸。黃沙和水泥一共運來多少噸?

3、小華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前3天看了總頁數的3/4,后2天準備按1:2看完剩下的頁數,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頁?

三、全課總結

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不僅要注意運算順序,還要注意分數加、減法與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的不同,必須看清什么時候需要通分,什么時候需要先約分再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要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業

練習十五第7、9、10、11題。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2

教學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練習。

學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應用,將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目標:

能運用比的意__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

練習、反思、總結。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3.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二)學校有買來小足球和小籃球120個,小足球和小籃球個數的比是3比5。學校買來小足球和小籃球各多少個?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數各是多少

二、變式練習

1、被減數是36,減數與差的比是4比5,減數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種藥水,按藥液與水的比為1比5000配制而成。用這樣的藥液0.5千克,可配制這樣的藥水多少千克?

教學反思:

提高練習的靈活度,以及練習的形式。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3

《面積的含義》: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兩個長方形,一個長4dm,寬3dm;另一個長10dm,寬1dm。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山羊和狐貍,忠厚的山羊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③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2)說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在誰來說一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課本的封面呢?

②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3)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5)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

(1)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2)分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4)講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1)出示兩個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2)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3)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方格,并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說出比較結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涂一涂。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么?用紅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提供1平方分米的紙片2張,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四、全課總結

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問?

五、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做思考題。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

(2)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有關定向知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多種的學習方式。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

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主題圖

六、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

1、出示情境圖。

如果你是賽手,你將從大本營向什么方向行進?你是怎樣確定方向的?

2、小組討論: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得到大致方向。

①訓練加方向標的意識:加個方向標有什么好處?

②突出以大本營為觀測點:為什么把方向標畫在大本營?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質疑:

1、知道吐魯番在大本營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了嗎?

2、如果這時就出發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

小組討論: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證賽手更準確、更快的找到目標:地。

研究時,可以用上你手頭的工具。吐魯番在大本營東偏北30度

練一練:你說我擺,為小動物安家。

(課前剪好小圖片,課上動手操作。)

例:我把熊貓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貓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貓擺在哪?

討論: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 解決問題,尋找得出距離的方法。如果你的賽車每小時行進200千米,你要走幾小時能到達考察地?

圖上沒有直接標距離,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它呢?

仔細觀察地圖,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試一試解決。吐魯番在大本營東偏北30°。

(三)、教學例1

1出示例1.

教師:東偏北是什么意思?東偏北30°表示什么?起點到終點的這一條線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這樣敘述:1號檢查站在北偏東60°,距離起點大約1千米的地方。那1號檢查站改畫在什么位置上?

(讓學生發現這兩種說法所表達的意思是否一樣。)

請你在這一副圖中標出一個2號檢查站:東偏南30°,大約走2千米。

2號檢查站能不能換一個說法呢?(南偏東60°,大約走2千米)

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2完成第20頁“做一做”。

(四)、練習:

1、以雷達站為觀測點,填一填。

護衛艦的位置是 偏 度,距離雷達站 千米。

巡洋艦的位置是 偏 度,距離雷達站 千米。

魚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離雷達站 千米。

2、以電視塔為觀測點,按要求填空。

文化廣場在電視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體育場在電視塔東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館在電視塔東偏南60度的方向;動物園在電視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課后延伸

游樂場要新建兩個游樂項目:一個在觀覽車西偏北40o方向上,約200米處新添一個“登月艙”,另一個“天外來客”在觀覽車南偏東20o方向上,約150米處。請你在平面圖上標出這個新項目標:位置。

(六)全課總結

(七)作業布置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含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學會正確計算。

2、通過學習,養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括號的四則運算。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購買一張成人票需要24元,兒童票半價。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同桌兩人說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新課教學

1、(小黑板出示)先讀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120—144÷18+35(58+37)÷(64—45)

(1)學生口述運算順序,教師用框線圖表示順序。

(2)集體校對,說明注意點。

2、教學例1。

(1)把準備題

①中的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問這道題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認為應當怎樣計算?

(3)全班同學統練,一生板演,集體校對,講評。

3、教學例2。

(1)把準備題②中的45改寫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較例2與準備題的異同,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并自我評價,指名讓一名學生向全班作匯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54÷9)

(2)同桌同學互相交流,并獨立進行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例,歸納并作出鼓勵性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讓全體學生做填空題。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應該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應該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應該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先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請每位學生首先認真對4個小題進行審題。

(2)學生獨立完成各題。

(3)全班集體校對,指出錯誤原因并訂正。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特別是再看例1、例2使我們明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們應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確。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6

位置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

1.談話引入。

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

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

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

匯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

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

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

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板書:列 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班長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口頭表達能力。

3、初步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7頁的“用數學”及“做一做”中的習題。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展臺,屏幕,小兔子圖。

學具:6個大信封,6種數量不一的小動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頭駱駝、7匹小馬〈見附圖〉),每種小動物都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兩種。6幅情境圖(天空、花叢、大海、荷葉、沙漠、草地),6塊小黑板,6支粉筆。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師:有這么多老師來聽咱們同學的課,大家高興嗎?今天除了老師這些大客人,還來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那就打開信封,請他們出來吧!(學生分組活動:爭先恐后地打開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動物和情境圖。)

2、師: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自己小組的客人。)

3、師:小客人都是第一次來我們班做客,同學們想不想和他們玩呀?不過小動物們有個要求,就是在玩的過程中,大家要把小動物貼到情境圖中,并根據你們貼的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把它寫在紙條上。你們能行嗎?(生:行!)

師:這么有信心呀?那就發揮你們小組的力量開始吧。咱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學生分組活動:

1組:天空中,左邊貼了9只小燕子,右邊貼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組:海洋中,左邊貼了7只海豚,右邊貼了6只海豚。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組:草地上,左邊貼了4匹小馬,右邊貼了3匹小馬。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馬?

4組:紅花上貼了8只蝴蝶,黃花上貼了6只蝴蝶。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組:荷葉上,左邊貼了6只青蛙,右邊貼了5只青蛙。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組:沙漠里,左邊貼了3頭駱駝,右邊貼了5頭駱駝。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頭駱駝?

4、展示各小組提出的問題。

師:老師剛才到小組中去,看到同學們合作得非常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組提的問題?(請每組學生分別展示他們貼的畫面和提出的問題。)

5、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你們能不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呢?(讓學生任選一個問題,但不能選自己小組的,分組解決問題,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分組活動。)

6、小組匯報。

可引導學生采用互相提問的形式。

例如:上來匯報的小組同學可以提問下面的同學,下面的同學也可以提問匯報的同學。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學生能夠說清楚每個問題用的什么計算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怎樣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結合小馬圖,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小馬圖,除了按左右來分,還可以怎樣計算?(小組討論)

生1:還可以按顏色來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還可以按大小來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能從左右、顏色和大小這三個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一共有多少匹馬?”這個問題。你們真棒!

反饋練習,強化新知

1、師:看到同學們玩得這么開心,小兔子們也想來咱們班做客,它們都等急了,讓我們用掌聲請出他們好嗎?(出示:帶問題的兔子圖。)

2、師:今天小兔子是帶著問題來的,它問咱們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小組合作完成,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3、分組匯報。(學生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按左右來分:“9+6”或“6+9”;一種按顏色來分:“10+5”或“5+10”。)

4、教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不但說得很好,而且還想出了兩種方法來解答,連小兔子都在夸獎你們呢!

對想出兩種方法的小組給予獎勵:每組獎一顆智慧星。

當堂作業,鞏固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課本上第107頁的內容。打開書,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還想不想繼續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生:想!)該幫助誰解決問題了?(生:小鳥和松鼠。)

1、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練習題。

2、同位互評。做對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體訂正,請個別學生說一說。(這里要體現對做錯題學生的輔導。)

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上得非常好,我們幫助小動物們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都是用的什么知識?(生:數學知識)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出示課題:用數學)數學知識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教學設計說明

“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07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習了前面第47頁、第58頁、第101頁的“用數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科書上呈現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的問題。與101頁“用數學”的內容相比,難度有所增加。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據,需要學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圍繞“一共有多少兔”的問題,顯示出不同的解決方法:(1)點數出兔子的總只數;(2)按群計數(左邊8只,右邊7只)后,算出總只數;(3)按顏色分類計數(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總只數。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探尋不同的解答問題的方法。我在備課時,感覺這一課的資源信息比較單一,留給學生分組學習和主動探索的空間不足。我認為學生在前面已經多次接觸過“用數學”的問題,他們對這樣的內容已不陌生了,已經具備了根據畫面提出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39;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教材提供的這組“小兔子”信息作為練習內容。而在學習新知中,我結合學生實際和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又增添了6種小動物(每組一種,每種又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圖。教學中,以“小客人來做客”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從信封中請出小動物,并把它們粘貼到背景中,這樣不僅留給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的機會,而且能出現多種資源信息。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貼的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并寫在圖的下面。這樣就出現了6幅圖文并茂的畫面,接著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幅畫面(不能選擇自己小組的),通過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最后以“小馬圖”為例,讓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一共多少匹馬?”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按群來分,可以按顏色來分,還可以按大小來分。這種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級的學生,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種設計還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小動物的可愛,從而很自然地實現了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目標。

教學中,我還結合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充分地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匯報的形式,自己去提出問題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我又引導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走出來,回到生活實際中,去發現身邊的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學生在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了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專家評析

在學習新知時,教師創設了貼近學生并富有童趣的資源信息,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合作學習、組間相互匯報、交流、提問、評價等形式,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提出問題,并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改進了教材的編排形式,在強化新知這一環節中把書上的主題圖作為練習題出現,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進行了拓展練習。在鞏固練習時,充分利用書上的“做一做”,讓學生進一步“用數學”解決問題,并通過生生互評,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評價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談話,創設出“小客人來做客”的情境。這種形式比較活潑,易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學數學教案示例篇1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知識技能目標:

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對位置。

課時安排:

4-5課時。

第1課時前后

教學內容:

前后

教學目標:

1、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情境,讓學生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學習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一、導入

森林王國召開森林運動會,許多運動員紛紛報名參加,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掛圖。

二、森林運動會教學

1、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

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請提問題。

3、說一說:

鹿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幾?小白兔跑第幾?

4、你還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賽的時候,動物賽車比賽開始了。看看他們比賽進行得怎么樣?

6、出示:(小黑板)

在圖中,1號車是第_名,5號車在_號車的后面,在_號車的前面。

自動獨立完成,報名匯報。

7、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

讓學生自己觀察,說給大家聽;交換位置再觀察前后變化。

2、看圖,明題意。

獨立完成,評析。

3、觀察圖。

自己說說:下一站是__。我去動物園,還有_站。

四、數學故事

1、看兩幅圖,用前、后編一個故事。

2、指名學生說。

680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压贴片电容|贴片安规电容|三端滤波器|风华电容代理南京南山 | 户外-组合-幼儿园-不锈钢-儿童-滑滑梯-床-玩具-淘气堡-厂家-价格 | 合肥风管加工厂-安徽螺旋/不锈钢风管-通风管道加工厂家-安徽风之范 | 安徽千住锡膏_安徽阿尔法锡膏锡条_安徽唯特偶锡膏_卡夫特胶水-芜湖荣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煤棒机_增碳剂颗粒机_活性炭颗粒机_木炭粉成型机-巩义市老城振华机械厂 | 事迹材料_个人事迹名人励志故事 学生作文网_中小学生作文大全与写作指导 | 健康管理师报名入口,2025年健康管理师考试时间信息网-网站首页 塑料造粒机「厂家直销」-莱州鑫瑞迪机械有限公司 | 河南正规膏药生产厂家-膏药贴牌-膏药代加工-修康药业集团官网 | 电磁流量计厂家_涡街流量计厂家_热式气体流量计-青天伟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电动卫生级调节阀,电动防爆球阀,电动软密封蝶阀,气动高压球阀,气动对夹蝶阀,气动V型调节球阀-上海川沪阀门有限公司 | 微波消解仪器_智能微波消解仪报价_高压微波消解仪厂家_那艾 | 纯水设备_苏州皙全超纯水设备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 | 螺钉式热电偶_便携式温度传感器_压簧式热电偶|无锡联泰仪表有限公司|首页 | 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除氟除磷剂-复合碳源-污水处理药剂厂家—长隆科技 | 全自动过滤器_反冲洗过滤器_自清洗过滤器_量子除垢环_量子环除垢_量子除垢 - 安士睿(北京)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 磁粉制动器|张力控制器|气胀轴|伺服纠偏控制器整套厂家--台灵机电官网 | 混合气体腐蚀试验箱_盐雾/硫化氢/气体腐蚀试验箱厂家-北京中科博达 | 防爆大气采样器-防爆粉尘采样器-金属粉尘及其化合物采样器-首页|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易通慧公司从事北京网站优化,北京网络推广、网站建设一站式服务商-北京网站优化公司 | 吹塑加工_大型吹塑加工_滚塑代加工-莱力奇吹塑加工有限公司 | 多功能真空滤油机_润滑油全自动滤油机_高效真空滤油机价格-重庆润华通驰 | 【中联邦】增稠剂_增稠粉_水性增稠剂_涂料增稠剂_工业增稠剂生产厂家 | 施工电梯_齿条货梯_烟囱电梯_物料提升机-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不锈钢电动球阀_气动高压闸阀_旋塞疏水调节阀_全立阀门-来自温州工业阀门巨头企业 | 广东西屋电气有限公司-广东西屋电气有限公司 | 耐磨焊丝,堆焊焊丝,耐磨药芯焊丝,碳化钨焊丝-北京耐默公司 | 杭州标识标牌|文化墙|展厅|导视|户内外广告|发光字|灯箱|铭阳制作公司 - 杭州标识标牌|文化墙|展厅|导视|户内外广告|发光字|灯箱|铭阳制作公司 | 驾驶式洗地机/扫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工业洗地机_荣事达工厂官网 | 懂研帝_专业SCI论文润色机构_SCI投稿发表服务公司 | 膜结构车棚|上海膜结构车棚|上海车棚厂家|上海膜结构公司 | 螺旋丝杆升降机-SWL蜗轮-滚珠丝杆升降机厂家-山东明泰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企业彩铃制作_移动、联通、电信集团彩铃上传开通_彩铃定制_商务彩铃管理平台-集团彩铃网 | 污水/卧式/潜水/钻井/矿用/大型/小型/泥浆泵,价格,参数,型号,厂家 - 安平县鼎千泵业制造厂 | 苏州防水公司_厂房屋面外墙防水_地下室卫生间防水堵漏-苏州伊诺尔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 烟气换热器_GGH烟气换热器_空气预热器_高温气气换热器-青岛康景辉 | 阳光模拟试验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快速温变试验箱|东莞市赛思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预制围墙_工程预制围墙_天津市瑞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语料库-提供经典范文,文案句子,常用文书,您的写作得力助手 | U拓留学雅思一站式服务中心_留学申请_雅思托福培训 | 洁净实验室工程-成都手术室净化-无尘车间装修-四川华锐净化公司-洁净室专业厂家 | 电动手术床,医用护理床,led手术无影灯-曲阜明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