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講解、實驗、討論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借助教師操作臺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并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和知識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將用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為用數學方法確定位置,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二)、課堂提高
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組內相互說說。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讓學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數與形之間的橋梁,加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課后小記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4頁例1、試一試,第45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經歷練習具體情境寫出加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假發的含義;認識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能根據具體情境填寫加法算式。
2、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
3、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學會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產生學習計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加法的含義,熟練掌握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學會解釋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原來有3人在澆花,又來了2人,一共有5人在澆花。
提問:一共有5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3+2=5;一個一個數出來的;3人與2人合起來是5人;3和2合成5等等。板書:32
說明:把3人和2人合起來,可以用加法計算。(板書“3+2”)一共是5人。3和2合成5,也就是3加2等于5。(板書:=5)
認識加號,帶領學生書空“+”,并讀算式。
指名學生結合圖意,說說“3+2=5”表示什么意思。
回顧整理: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知道一共有5人的?
小結:算3+2時可以這樣想,因為3和2合成5,所以3+2=5。
【通過3和2合成5的圖式過渡到加法算式,使知識更簡潔,更數學化,可以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找到聯系,使知識融會貫通。】
二、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1、依次出示“試一試”中的二副圖,請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完整的題意:左邊來了1個女孩,右邊來了2個男孩,現在3人一起在玩秋千。
2、追問:把1人和2人合起來得到一共有3人,可以寫成什么算式?
互相說一說,教師板書算式,再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寫算式的得數。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說出:因為1和2合成3,所以1+2=3。
3、變換角度看圖意:右邊來了2個男孩,左邊來了1個女孩,秋千上現在有3人在一起玩。從中引出2和1合成3,也就是2+1=3。
【通過變式,使學生感知到1和2合成3,可以寫成算式1+2=3;2和1合成3,可以寫成算式2+1=3,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算式,但得數3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表示現在一共有3人在玩秋千。】
4、回顧小結:回顧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可以從分與合的知識角度說到加法,也可以從加法角度回到分與合的知識】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3
時間:5分鐘
方法:邊看書邊完成下面要求:
1、“雞兔同籠”這四個字是什么意思?
2、書上用了()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我們一起來看看被關在同一個籠子里的雞和兔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雞和兔共8只;
(2)雞和兔共有26只腳;
(3)雞有2只腳;
(4)兔有4只腳;
(5)兔比雞多2只腳。(課件演示)
師:那問題是什么?
生: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雞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學生猜測)還有其它的猜測嗎?
4、介紹列表法:
師:你們猜出的結果雞和兔的總只數都是8只,但是你們猜想的結果都正確嗎?到底哪個是正確的&39;呢?下面請同學們把你們的猜想整理到這張表格中,并進行調整,看看哪個結果才是共有26只腳。(學生活動)
5、觀察發現,列式計算
三、合作交流:5分鐘
假設全是兔,怎樣解決?試一試。
四、質疑探究:5分鐘
解決雞兔同籠這類問題,有幾種假設的方法?
五、小結檢測:20分鐘
1、小結方法:
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我們在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時,用到了多種方法:列表法,假設法。
2、檢測:
a、問答:
(1)如果老師讓你們解決《孫子算經》中的原題,你會選哪種方法解決呢?
為什么不選擇列表法?難?為什么難?(要列舉的情況很多)有沒有好的辦法?(有沒有不用列舉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辦法?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列表折半調整。)
(注:如果前面出現了折半列表,就把這個環節提前講。)
(3)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類似于雞兔同籠的問題有很多的,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些題目?
b、解決問題
(1)有龜和鶴共40只,龜的腿和鶴的腿共112條,龜和鶴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條船,每條大船乘6人,每條小船乘4人,每條船都坐滿了。問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條?
(3)新星小學”環保衛士”小分隊12人參加植樹活動。男同學每人栽了3棵樹,女同學每人栽了2棵樹,一共栽了32棵樹。男女同學各幾人?
作業:p106;1、2、3。
板書:
雞兔同籠
假設全是雞,就有腳8×2=16(只)
比實際少26—16=10(只)
一只雞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雞:8—5=3(只)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4
一、教學班級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
這學期我還上一(1)節和一(2)節課。經過一個學期的深入了解,我已經對每個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剛進入小學階段,很多孩子并不能馬上適應課堂學習。個別孩子經常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多不便,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笑和歡笑。經過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基本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興趣,愿意參加學習活動。然而,一班的許多學生被送到托管地,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的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效果不好,成績沒有提高,這也是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學期更要注意保持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逐漸引導思維的樂趣和成功經驗的樂趣。
二、學習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第一班有傅志偉、陳一凡、王杰等同學。這些學生意識不夠,缺乏努力學習的精神,總是想偷懶。因為他們的父母在做生意時不受監督,所以他們被置于托管之下。雖然他們的作業可以完成,但他們的成績會下降而不是上升。還有傅家豪、小文成、劉玉婷等。前兩個學生上課不聽,課后不做作業。好像智力有問題,嚴重影響全班平均成績。
三、采取的相關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況,利用棍棒、圖片等教學(學習)工具進行直觀教學。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良好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聽取他人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
4、結合生活實際和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歡的游戲、童話、故事、漫畫等來創造活動情境。
5、鼓勵和尊重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6、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7、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改進教學理念: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應該采用游戲教學來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多關注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泛。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照顧中學生和思維慢的學生。
3、安排一些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作業,少一些死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家長一些正確的方法來指導孩子的學習。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并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2、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極思考、正確比較,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已經學習了數的組成,數的讀寫和數的順序,老師想來考考你們,你們敢不敢接受老師的考驗:
(1)、6是x位數,100是x位數,82是x位數。
(2)、28的8在x位上,表示x個x;2在x位上,表示x個x。
(3)、36是由x個十和x個一組成的;4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數是x;99里有x個十和x個一,它后面是x。
(4)、按照數據的順序填數:
34、35、x、3769、70、x、72
2、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下面再來看看這兩道題。
(1)、在○里填入“>”、“<”、“=”。
15○20__○98○8
(2)在66、25、9、89、75、100這些數中,最小的是x,的是x。
生回答后,問:“你怎么能這么快就知道哪個數最小,哪個數?”引導學生說出一位數比兩位數小,兩位數比三位數小,最終得出:位數多的數較大。
3、即時練習。
4、如果都是兩位數,我們能不能也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老師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兩位數,我們請兩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來抽取卡片,看看哪組抽取的卡片上的數更大。
開始游戲。
在游戲中使學生明白比較兩位數大小的方法。
2、小結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比較大小,先看數的位數,位數多的數更大;如果都是兩位數,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個位。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42頁的“做一做”,再指名學生說說是怎么比的。
2、你能說一說六十幾有哪些數?(按順序說一說)這些數與六十相比,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幾在幾十與幾十之間?八十幾比幾十大,比幾十小?
四、拓展題:
1、連線。(課件)
2、填上合適的數。
26<2□47="">□7100>3□58<5□78<□2
3、你知道我是誰嗎?(課件)
五、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鞏固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知識,學會解ax±b=c與a(x±b)=c類型的方程。
2.進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和寫法。
3.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在解方程過程中,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
教學難點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解方程,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4。
師:(出示教材第69頁例4情境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鉛筆和4只鉛筆,一盒鉛筆盒中有x支鉛筆。
師:你能根據圖列一個方程嗎?
生:3x+4=4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鉛筆盒有x支鉛筆,3盒鉛筆盒就有3x支鉛筆。據此,可列出方程。
師:說得好,你能解這個方程嗎?
學生在嘗試解方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困惑。學生可能會疑惑:方程的左邊是個二級運算不知識如何解。也有學生可能會想到,把3個未知的鉛筆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沒有,教師可提示學生這樣思考。)
師:假如知道一盒鉛筆盒有幾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鉛筆,你會怎么算?
生:先算出3個鉛筆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師:在這里,我們也是先把3個鉛筆盒的支數看成了一個整體,先求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時,也就是先把誰看成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先把“3x”看成一個整體。
讓學生嘗試繼續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解題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再說一說解方程的過程。
2.教學例5。
師:(出示教材第69頁例5)你能夠解這個方程嗎?
生1:我們可以參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個整體。
學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們也可以用運算定律來解。
師:2x-32=8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生:運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個整體。
學生解方程得x=20。
師:你的解法正確嗎?你如何檢驗方程是否正確?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計算,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69頁“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的形式、內容都與例4基本相同。第2題的4個方程在兩道例題的基礎上略有變化,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這兩道練習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提醒學生解一題,代入檢驗一題,以促進檢驗習慣的養成。
四、課堂小結
1.在解較復雜的方程時,可以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來解。
2.在解方程時,可以運用運算定律來解。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71頁“練習十五”第6、8、9.題。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7
四、教學目標
1.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數方法,能正確寫出億以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進一步培養數感,結合相關數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1.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數方法,能正確寫出億以內的數。
2.中間、末尾有0的億以內數的寫法。
3、找到數級,明確每一級各個數位上必須填滿數字的原理。(一個數開頭不能寫0)
六、教學課時(人口普查的第二課時)
教具準備:學生課前收集的大數,
七、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談話在昨天的數學課堂上我們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國的人口數量,同時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今天我們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寫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萬數的寫法。
出示一些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供學生討論。(課件)
a. 你能寫出香港和澳門的人口數嗎?
學生發言,根據學生的發言師小結:這些數都是整萬的數,要寫在萬級上,只要在萬級上寫78、44,然后在個級上寫四個0就可以了。
b. 練習:寫出下列各數
五萬、 六千萬、 三千二百萬、 九千六百七十二萬
2. 含有萬級和億級兩級數的寫法
出示題目(課件)
a. 提問:三百零八萬四千這個數有幾級?應該先寫哪級上的數?再寫哪級上的數?
學生嘗試寫數。
b.師生小結億以上的數的寫法。(讓學生交流,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寫數的規則)。
①弄清有幾級的數。
②從位寫起,寫出每一級上的數。
③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3.如果學生收集的數據中沒有特殊的多位數,如“級的中間零”、“級的末尾零”等,教師可以作一些補充,也可以組織學生先討論這些特殊數據的寫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導。
八.課堂練習
寫數(課件出示)
九、全課總結,作業安排。
1、 總結多位數的寫法(課件出示)
2、 與同學交流你是怎樣寫數的。
(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老師強調:讀數和寫數都要從高位起。但有關零的問題,讀法和寫法不一樣。寫數時,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讀數時,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其他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只讀一個零 )
3、教材第6頁第2題 、教材第7頁第2題
十.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來自百度網站)
十一. 自我問答: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標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8
教學內容:課本第52頁~53頁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和練習十三的第1~4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并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情境導入
老師今天向學校圖書室借來50本圖書準備分給我們班的男、女同學,請同學們說說該怎樣分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學各分25本,實際上就是我們學過的平均分)
2、復習鋪墊:我們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數不同,你說這樣平均分合理嗎?該怎樣分才合理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象這樣不是把一個數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比的應用)
二、新授:
1、教學例1(自己改編):六年級向學校圖書室借來圖書50本,按3:2分配給男、女學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對照課本例2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組討論,并提出問題來共同解答。
師引導:
(1)題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分配50本圖書,男女生按3:2進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數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在50本圖書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總數的5分之3,女生占總數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嗎?怎樣求?
引導學生進行自己解題。
2、引導學生再次閱讀例2的解題過程,再次質疑
3、練習:做一做第1題。訂正時說說解題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學例3。
(1)出示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問:題中要把280棵樹按照什么進行分配?(著重使學生明確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的比來分配,即按47:45:48來分配。)
(3)根據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怎樣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使學生明確:要先算三個班總共有多少人(即總份數),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4)怎樣分別算出各班應種的棵數?引導學生解答。并且把書上的例3做完整。
(5)學生試做“做一做”中的第2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錦糖的幾分之幾?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3題。
2.練習十三的第1、3題。
四、作業。練習十三第2、4題。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9
教學課題:
十幾減8。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例2、做一做及練習三1、2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8。
2、使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計算退位減法的思考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說出( )里應填多少。
9+( )=16 8+( )=13 9+( )=15 8+( )=17
3、12-9=3,說一說想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復述畫面內容。
一共有12個風車,我們要買8個,還剩幾個?
(2)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分組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列出算式。
12-8=4
[談一談你是怎樣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結:剛才大家動腦筋想出了幾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幾種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種方法比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減”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采用這種思考方法。
2、補充練習:擺一擺,算一算。
讓學生在書桌上擺出8個紅圓片,再擺出5個黃圓片,然后再擺上大圓圈。提問
(1)這種擺法表示什么意思?(8個紅圓片,5個黃圓片,一共有13個圓片。)
(2)再用虛線套住7個紅圓片,這種擺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該怎樣列式?(13—8=5或13—5=8)計算時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
三、檢測與反饋
1、完成P13頁的“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個別題目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鞏固破十法)]
2、完成P15頁“做一做”的第二題。計算并說出上下兩行之間的關系?(鞏固“想加法算減法”)
3、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十幾減8
12-8 =
10-8 = 2 8 + 4 = 12
2 + 2 = 4 12–8 = 4
教學反思:
本節課有了十幾減9一課作基礎,學習十幾減8就減低了難度。孩子們在探究算法的過程中,圈一圈,擺一擺,從而使學生建立了減法的模型。為今后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個別同學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有待提高,平時要加強口算訓練。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0
一、基本情況分析:
作為1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能遵守紀律,學習習慣良好,也有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成績不夠理想,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耐心細致地做好班級工作,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二、教學目標及要求:
知識與技能
1、1000以內數的意義,認、讀、寫1000以內的數以及比較大小。掌握數的讀、寫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2、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和估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驗算。
3、口算和估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口算整百數加整百數加整百數以及相應的減法。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知道0與一個數相乘得0,會驗算除法。
4、口算整百數乘一位數,筆算和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
5、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初步含義,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讀、寫分數,在具體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能正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6、千克與克的認識。在現實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認識千克與克,通過動手實驗知道1千克=1000克。
7、24時記時法。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換算。
空間與概率:
1、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
2、理解平面圖形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3、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統計與概率:
1、能用比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會用表格或簡單的條形圖表達統計的結果。
2、初步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相等,有時大些或小些。會用“偶然”、經常等詞語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三、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學習興趣,教給學習方法,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2、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練習題型多樣,精練,備好課,上好課。
3、加強對差生的輔導和轉化,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爭先意識。
4、教學中盡力能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教師做到充分利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加強手,腦,眼的協調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新知識。
5、切實做好七認真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
7、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8、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反饋,認真批改作業,并做好記錄,做到心中有數,逐步提高,全面發展。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運用遷移的方法學會新知識,培養類推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使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輔墊
(一)讀題列式,并說一說各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4個13是多少?18個20是多少?
小結:整數乘法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二)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復習
提問:通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三)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引入
板書課題:小數乘整數
二、指導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買5米要用多少元?
(二)討論:
1、用加法怎樣列式?用乘法怎樣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3、你覺得哪個算式比較簡便?
4、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什么聯系?
(三)教師提問:小數乘整數該怎樣計算呢?
教師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復習中得到的規律來解決呢?
(四)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例1
教師提問:為什么要把675縮小10倍呢?
(五)請學生看書學習今天的內容第1頁,覺得重要的地方畫下來。
三、質疑小結
(一)今天我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請同學概括一下。
(二)提問:計算小數乘整數時為什么可以轉化成整數乘法進行計算?依據是什么?
(三)你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還有什么問題?
四、反饋調節
(一)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14個9.76的和是多少?
5個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據填結果。
()()
()()
()x()
五、課后作業
(一)計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見遠處打閃以后,經過4秒聽到雷聲。已知雷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閃的地方離小明有多遠?(從打閃起到看見閃光的時間略去不算)
七、板書設計
小數乘整數
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例、花布每米13.5元,買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計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計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生狀況:
1.學生已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的除法。
2.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能力,基本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3.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對于本節課植樹的教學情境,感到比較陌生。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的情況,我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等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讓學生經歷探索、討論、交流的過程,使其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學校又招收了一年級的新同學。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
二、自主探索計算方法(評析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創設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情況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
1.從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并探索計算方法。
(1)一年級三個班的班主任老師要為小朋友們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怎么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張桌子(單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
②如果每兩人需要一張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張桌子?
學生可能會想到442=22(張)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兩人坐一張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
20+2=22。
482=24(張)
462=23(張)
(2)各班進行分組活動,該怎么分呢?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學生會結合本班的情況分成4人一組。
②出示問題:每4人分成一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
學生試著解決這一問題,然后交流。特別要關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組,可以分成11組,還剩2人。
3.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3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4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已經學完,這節課是學生學習100以內減法的基礎,直接影響了本學期后面的學校。在這單元的學習中,我感覺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學當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夠明確。
比如讓學生在組內“開火車”將得數是5、6、7、8、9的算式一組一組地說出來,目的本是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檢查對規律的掌握情況,但學生開始并不清楚怎么進行,造成每個小組里只有少數一兩個學生在說,其他同學當“觀眾”,沒有切實參與到接龍中去。應該先講清說算式的方法,請一個小組示范,再全班活動。
二是教學當中的時間分配不夠恰當。
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的時間或者自主活動的時間有時超出自己的預設。如讓學生自創一個新的減法表所花的時間較多,而且多數小組都不能完成,沒能給予學生多次嘗試的'機會,鞏固練習時多數學生還“沉浸”在對新減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沒有將注意力轉移到口算練習上來,造成后面很多練習沒能完成。
三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
從開學到現在的情況來看,學生出現了些許程度上面的退步,課堂常規也有些退步,對低年級兒童來說也屬正常現象。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識方面還是比較淡薄,“聽”和“說”的能力還非常欠缺。有的學生整節課都在擺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將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進行整理;有的學生對優等生過分依賴,在活動過程中始終充當“看客”的角色;有的學生則對新的座位形式產生很強的新奇感,興奮過度不能平靜,或將注意力放在與同伴做與本課內容無關的游戲上,等等。凡此種種,一方面與我平時教學中對這方面訓練力度不夠有直接關系(尤其是這學期因為時間緊趕進度,課堂上不敢花時間放手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獲得小組合作學習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學準備不充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學具,若分組操作、交流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依然不能“習慣成自然”,平時更多地還是依靠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而不是同伴之間的合作與探究。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進步,有失敗才能吸取教訓,希望在往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吸取經驗并應用于教學,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
2、讓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數”的經驗和形式,在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學習本課內容。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實質。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知識回顧
(1) 速度、時間、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 長(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和面積公式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口答。師強調公式的完整性。
師:根據路程=速度×時間,你能寫出它的另外兩個變式嗎?速度等于什么?時間等于什么?請你在練習本上寫出來。
生:速度=路程÷時間, 時間=路程÷速度
二、探究新知
師:用文字表示這些計算公式比較麻煩,你能想個簡潔一點的表示方法嗎?生:我們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他們。
師:那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時間”這個公式,寫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寫法。預設可能的寫法有:c=a×b, Z=xy,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研究的內容-----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板書標題)
剛才同學們的表示方法都不錯,但在今后的學習中,一般用一個固定的字母來表示一個量,通常我們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時間。那這個公式就可以表示為?
生:s=v t 師:那這個公式還能怎樣變化?生:v=s÷t, t=s÷v 師:大家看這,我把s=v t寫成v t=s行不行?
生應該有爭論,師直接說明:這個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數學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寫在前面。師:那求路程直接寫成vt行不行? 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師見機點評,引出正確答案。師:第3個同學說的非常棒,咱們表示的是路程、速度和時間三個數量之間的關系,vt不能反映三個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咱們在表示公式時一定要把三個量都寫出來。師:下面請你試著用字母表示一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以及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 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匯報,師總結并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C=(a+b)×2 長方形的面積:S=a×b
正方形的周長:C=4a 正方形的面積:S=a×a
師:a×a可以寫成 錯誤!未指定書簽。a2 ,讀作“a的平方”,表示兩個a相乘。它跟2a一樣嗎? 生:不一樣。2a表示兩個a相加。
師:這是兩個容易混淆的小兄弟,大家可以從表示的意義上區分一下。師:小組內交流一下咱們還學過哪些數量關系,并試著用字母表示一下。
三、 課堂小結
師:對照板書,回想一下咱們主要學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嗎?
四、 作業設計
課本P11第5題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能說出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說出空間中物體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
3.情感目標: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判斷空間事物的左與右。
教學難點:
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注:請學生事先以小組的形式,圍圈而坐。)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稱是“跟我做”。 請你跟我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學生一邊跟著說,一邊跟著做。 我就跟你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師:今天我們一起復習了“左與右”。
[通過游戲的形式,復習左右。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認識左與右。同時,在游戲的氛圍中,可以進行自我糾錯。]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1. 出示題1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左與右,我們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課題)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書)
2. 出示題2
師:小丁丁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請個別同學回答。
3. 出示題3
師: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獨立完成后核對。
4. 小組合作、嘗試探究
師:碰巧小胖也在過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會看到什么呢? 小組討論。
小結:與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師:那么小亞呢?
小結:與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在學生搞清他人身上的左與右,并能說出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的基礎上,請學生介紹P8題1的圖中每個人的左邊和右邊分別坐著誰?從而讓學生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為后來說出小胖、小亞向左、向右分別看到什么作鋪墊。然后來到大街上找左與右,先是與學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教會學生看圖的方法,然后是與學生方向相反的小胖、小亞。]
三、設疑問難,總結交流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左與右與在街上”,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左與右。
對于這節課的學習,還有什么問題嗎?
[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思考、探索,對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疑問。]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7
課題:認識時間
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教科書p90、91例1、例2及練習二十三1、2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
教學重點: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2、能認、讀、寫幾時幾分。教學難點:1、慨括認識時間的方法;2、正確認識幾時幾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再現,導入新課。
1、猜謎引入。“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么?(鐘表)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間)
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帶來了鐘表,你能讀出鐘表上的時間嗎?你是怎樣讀出的?(時針指到3,分針指到12,所以是3時)說明我們在認讀時間時既要看分針,又要看時針。
2、師出示課本p90例1上課時間,問:你能讀出這個鐘面上的時間嗎?學生認讀。
你們讀的正確嗎?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這樣的時間,好嗎?(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直觀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分
(1)、課件出示。引導學生觀察分針。(演示分針走1小格)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
(2)、一邊演示,一邊提問:
A、分針指著1是幾分?為什么?(一個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針指著4是幾分?為什么?
C、分針指著7是幾分?為什么?
D、分針指著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幾分呢?為什么?這里剛好是經過了幾個時呢?
2、認識時。
鐘面演示:移動時針,讓學生說出走到幾時了,要注意引導。得出結論: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經過的時間是1時。認識:1時=60分。
3、認識時間。
(1)教學例1第一個鐘面。(兩種表示方法在上學期已學過,寫8時05分時,8:05)(在此讓學生注意在寫8時5分時,要在兩點后面加一個“0”寫作:“8:05”)。
(2)學習例2。(課件出示例2圖讓學生認)
(3)看鐘面寫時間。
三、動的手實踐、鞏固新知。
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
2、教師說時間,學生拔鐘表。
3、完成練習二十三1、2。
四、課后小結:
1、鐘面上有()個大格,()個小格;
2、時針走1個大格是()時;
3、分針走1個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圈,是()分
5、1時=()分。
一千字的小學數學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
數數活動,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運用不同的方法數出百以內的數,知道10個10是100。
3、通過選擇合適的數數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設計思路:
1、體現數與生活密切聯系,強調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課前安排小調查,課中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分類、數數等,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
2、促進學生主動、個性化地學習。數數中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或自認為最快的方法進行,對于方法不作統一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老師今天第一次給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課,先給大家來個自我介紹吧!我姓吳,今年34歲,身高155厘米,體重46千克,家住東山大道138號,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車。我平時喜歡聽歌,這不剛買了個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們能象老師這樣說一句帶有數字的話嗎?(指名說一說)
看來生活中的數字可真多,你們會數數嗎?誰能從1數到20?(指名數)
誰能接著往下數?(數字接龍數到100)
除了一個一個地數到100,誰還有其它的數法?(指名2個2個地、5個5個地、10個10個地數到100)
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100以內的數。
板書課題:100以內數的認識
二、數100以內的數
課件演示主題圖:春天來了,草原上來了許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學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還是來數數看吧!(學生翻看書上的主題圖數一數)
匯報一下你們數得結果吧!(100只)100可比我們以前學的數多得多呢,你們是怎么數的呢?(學生匯報)
課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個十。教師邊演示學生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9個十、10個十)
10個十是多少呢?(學生齊答100)
教師板書:10個十是100
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在書上畫圈再數一遍。
三、學生操作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物品,數出100個來,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個,比一比誰數得又快又準。
學生匯報自己是怎樣數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數的組成
老師在黑板上擺小棒,學生觀察,并說說一共擺了多少根。
師:誰能說說老師是怎么擺的呢?(先擺了2個十根,再1根1根地擺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呢?
師:你們能照老師的樣擺一擺嗎?
老師說一個數學生擺出來,并說說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五、鞏固練習
完成課后相應的習題。
六、游戲
數字接龍:老師報一個數字,學生接著數出它后面的5個數或前面的5個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