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六)布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2.幽默諷刺手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小說,塑造了一個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媚上欺下、卑鄙無恥的走狗形象——奧楚蔑洛夫,這篇小說是《變色龍》,作者是契訶夫。
★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__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巨匠和劇作家,是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世界短篇小說,法?莫泊桑、俄?契訶夫、美?歐?亨利)之一。
魯迅說:“契訶夫是我最喜愛的作家。”
列夫?托爾斯泰說:契訶夫是無以倫比的藝術家。
今天我們就再學他的一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
二、教學新課
1.學習目標
學習這篇小說我們學習什么呢?
★展示目標,見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⑴創作背景
人物都是社會中的人,我們這篇小說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會背景下的人物呢?
★小說發表于1898年。十九世紀末期,在__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__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固守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__上,也出現在知識界。
⑵人物形象
“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是這樣的人呢?
因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習慣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認識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圍里面,成為他精神的枷鎖;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給別人以套子,試圖套住別人。
那么他都有哪些套子呢?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和思想?我們一起看一下。
⑶典型意義
★①就這樣一個小人物,為什么能轄制全城呢?
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是與沙皇__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舊制度、舊思想,像鷹犬一樣,到處嗅著不合__要求的氣味,隨時告密。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__。
(184頁)同時,革命還未到來,多數人還感到前途迷茫,對舊制度也就得過且過,處處遷就,也是別里科夫時時處處能夠得逞的土壤。
★②婚姻應是人生中的起點,但卻要了別里科夫的命。“婚姻事件”中,別里科夫為什么會死去?結合華連卡姐弟的形象思考這一問題。
華連卡姐弟敢說、敢想、敢做,喜愛新生活,具有新思想,充滿生命力,他們的出現給沉悶的生活帶來了生氣,預示著新的生活力量。他們是正在成長的時代新人,是與舊勢力格格不入的。
“漫畫事件”對別里科夫迂腐落后的思想進行了極大的嘲諷,畫他和華連卡挽著胳膊。他給柯瓦連科說,“畫的是我和另一個跟您和我都有密切關系的人”(不好說是什么關系),“我跟這事沒一點關系”,他認為“我的舉動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是正人君子”,這使他不能成其為正人君子了,給他以很大打擊,“‘天下竟有這么歹毒的壞人!’他說,他的嘴唇發抖了”,“臉色發青,比烏云還要陰沉”。而華連卡姐弟騎自行車,是“政府還沒有發出通告”“允許做”的事,他的臉色“由發青變成發白”,“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從他的臉色分明看得出來他病了”,又一重錘。對柯瓦連科“忠告”,結果柯瓦連科“叫他滾”,他“臉色蒼白”,精神已開始垮。“我最不喜歡那些背地里進讒言的人”正中他的本質,意思是“你就是走狗”,這時他已深感在新生力面前的失敗,“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再次搬出他的主子(校長、__),但柯瓦連科不怕他的這種伎倆,“抓住他的衣領,使勁一推”,“他就乒乒乓乓地滾下樓去”,但并沒摔多厲害,套子保護了他。而他那滑稽相正好讓華連卡和另兩小姐看到,“他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虛偽自欺,而華連卡“響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對他的這種狼狽相(在新勢力面前的敗相)的嘲笑,使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他的死,說明腐朽勢力實際是外強中干、不堪一擊的,已是奄奄一息、搖搖欲墜。
★③別里科夫死了,一個禮拜還沒過,生活又恢復了原樣,裝在套子里的人還有很多,這是為什么?
別里科夫是舊思想、舊勢力的代表,沙皇__制度存在,就會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生活就還是老樣子。
這啟示人們,要想鏟除別里科夫們,就必須從根本上__沙皇__統治。
3.幽默諷刺手法
①語言體會
契訶夫的小說善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對別里科夫的外表打扮、生活習慣、思想認識、神態表情、語言等方面都用了這種筆觸。
例如小說開頭對別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習慣的描寫,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令人厭惡。他白天壓得全城不得安寧,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難以入睡,對其外強中干之形刻畫得淋漓盡致。對“婚姻事件”的描述充滿戲謔和諷刺,如描寫他對漫畫的態度,對華連卡姐弟騎自行車的驚恐,與柯瓦連科談話的神情,摔下樓梯時的心理活動,都充滿了辛辣的諷刺。
★②手法訓練
a.(難度低)寫一段外貌、肖像或神態描寫,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
b.(難度高)用幽默諷刺手法描寫人物(外貌、肖像、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等)。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閱讀詞的方法,了解詞的格式。
2、理解《沁園春?雪》的思想內容,抒發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4、品味本詞的語言,領悟語言的深層意蘊。
5、體會本詞中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下闋抒情議論、抒發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詞的語言。
2、難點
①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②反復揣摩品味本詞凝煉的語言,想象本詞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二、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學生讀。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齊讀一遍。
3、學生思考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
四、品讀課文,賞析意境
(一)、學習上闕
1、集體朗讀上闕。
2、學生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
明確:上闋寫景共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3、討論:
(1)、第一層總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北方雪景圖,請找出體現動景、靜景的詞語。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
(2)、“望”字在詞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統領下文(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4)、“須晴日”中的“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象中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上闕寫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6)、齊讀上闋,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學習下闕:
1、自由朗讀下闕。
2、按照上闕的方法學生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明確:三層。一層承上啟下,二層評價歷史人物,三層歌頌英雄人物。
3、討論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明確: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2)、上闕用“望”來統領下文,那么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明確:惜(可惜、惋惜)
(3)、詩人在“惜”什么人?
明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后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6)、集體朗讀最后三句,然后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7)、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五、再讀詩詞,展開聯想,暢談感悟
1、齊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
2、請大家選擇你印象最深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幾句古詩詞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2、找幾個含“雪”字的成語。
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3、找幾句寫雪的古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作業:
背誦、默寫這首詞。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詩歌。
2、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欣賞誦讀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問題探究法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示標:
土地,承載著萬物生靈。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心魂。(板書:我愛這土地),點明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和難點。
檢查預習: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勛章。
2、寫作背景:《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當時是抗日戰爭爆發的初期,日寇橫行,東北早已淪喪,華北、華東、華南也已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看到當時的形勢,心中充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三)研讀詩歌,合作探究:
1、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2、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3、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4、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后一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5、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6、課堂小結:
“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本節課主要弄清以下三點:①理解本詩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②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③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5
一、教學要求
1.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礪lì參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6
《范進中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認識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2.過程與方法: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描寫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說語言,領會諷刺藝術的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了解范進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說的語言,領略古代小說的諷刺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我國封建社會,要改變個人命運,大多數人只有憑借參加科舉考試,憑“四書五經”才能敲開仕途的大門。可惜有人中舉了,卻瘋了,他就是范進。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感受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11段):寫范進中舉后情景。
2.課文是怎樣描寫范進的喜極發瘋的過程?
答案示例:范進喜極發瘋的過程可分作四層。
第一層寫昏厥:用“看”“念”“拍”“笑”寫范進喜極的動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寫范進昏厥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中“噫’寫出驚喜過望的心情,說“好了”是因幾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實現,富貴榮華滾滾而來。
第二層寫瘋跑:用“爬將起來”“拍著手大笑”“飛跑”這些動作描寫,寫足了范進的瘋勁,用重復的語言,寫狂喜的心情。
第三層寫跌倒:用富有諷刺性的外貌描寫,寫范進一腳端在塘里的丑態,“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
第四層寫瘋走集上:“拍著笑著”的動作描寫,寫盡范進的瘋態。
三、研讀分析
1.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平步青云。范進末中舉前窮愁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后,即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從此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這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2.范進是本文著力刻畫的中心人物,試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鄰里沒有周濟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范進中了舉,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瘋病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治好后,他回憶瘋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進中舉前后,周圍人對他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課文用什么手法寫出這些變化?
答案示例:小說運用對比手法,運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通過寫周圍人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范進未中舉前,家里斷糧有沒有鄉鄰來接濟。中舉后鄉鄰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范進瘋了都是眾鄰居來幫忙。表現了眾鄉鄰對權勢者或敬畏或滔媚,對不幸者冷酷無情,體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4.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答案示例:諷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諷刺藝術。本文主要用了對比、夸張和細節描寫直接寫實三種諷刺的表現形式。
(1)對比:范進中舉前后在貧富、哀樂、榮辱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在人物關系上是“冷”和“熱”的鮮明對比,以及范進本人從唯唯諾諾到圓滑世故的變化;
(2)夸張:范進喜極而瘋,胡屠戶一巴掌居然能治瘋;
(3)細節描寫直接寫實:白描式的細節描寫,如“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前后對比的細節描寫,如范進中舉前,胡屠戶離開范進家時“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范進中舉后,胡屠戶離開范進家“說了一會,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地去了。”夸張性的細節描寫,如屠戶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彎不過來;對范進的細節描寫,賣雞時和發瘋時的表現,讓我們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態和畸形的心理。
四、課堂小結
本文著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本篇課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師招考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對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進行對比。
語文九年級課件教案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豪放的詩風容易引起學生的情緒,通過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產生良好的課堂氣氛
2.探討法:將一些重點知識拿來探討,教師從旁引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課時安排: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讀《七律長征》,談感受。_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詩人臧克家說:“_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學習《沁園春雪》。
二、介紹_
_(1893—1976),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人。_也是杰出的詩人,有許多大氣磅礴的詩作,今天學的《沁園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紹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_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_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_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四、讀詩詞體會魅力
1、自讀,正讀音,感受氣勢。
2、教師指導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
3、齊讀或者抽讀檢查字音
沁qìn數風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五、再讀這首詞,感知
1.①用你的語速、語調的變化表達出詞人情感的變化。
②邊讀邊想: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哪兩個字起到統領作用?
上闋:寫景抒情贊壯麗河山
下闋:評古論今頌當代英雄
領字分別是“望”、“惜”
第二課時
六、三讀詩文思考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哪幾句?
2.作者以“望”統領哪幾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闕中哪幾句是實景,哪幾句虛景?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行。
6.這首詞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七、讀詞的上闋:1、描寫什么?2、如何描寫?3、上闋表現了什么?
八、精讀上闕,合作探究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運用比喻,形象地展現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
2、發揮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景象。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象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艷多姿。
九、讀下闋:1、寫什么?2如何寫?3表現什么?
第三課時
十、精讀下闕,合作探究
1、全詞一氣呵成,渾然天成,這有賴于上下闋的自然過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
“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為之傾倒
2、作者評論了哪幾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為何要評論他們?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輸文采”、“稍遜風_”、“只識”一一做了貶謫。
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歷史作用。
3、“惜”字領起哪些句子?有何含義?
“惜”字的豐富含義:
a、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
b、惜中有貶。委婉批評了他們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現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風流人物”指誰?最后三句意義何在?
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對一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事過境遷,千古風流人物都已過去,而今,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能夠促進祖國統一繁榮,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表現了_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結
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評古論今,從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到評說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過渡到歌頌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從而將議論和抒情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