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喜歡的部分。
2、認識貓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3、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和熱愛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1、認識貓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2、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和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課
同學們,貓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中動物,你養過貓嗎?你仔細觀察過貓嗎?貓給你什么印象?(生答)是啊,談起貓同學們都很興奮,我國有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歡貓,他還特地為貓寫了一篇文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第15課《貓》。(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認識作者老舍先生
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哪個小組來給大家匯報一下你們整理的關于老舍的資料,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一下他?(生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根據預習要求,初讀課文
在認識老舍之后,我們進入課文的學習。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預習提示,自由讀課文,邊讀邊解決這些問題,哪位同學來讀一讀?(讀自學提示)
2.小組匯報交流
三.精讀課文,逐段分析
1.學習第1自然段
(1)課文開頭第一段就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當你讀到這一句時,你是怎么想的?小組合作探討一下:它古怪在哪兒呢?
(2)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貓的幾種不同形象呢?(生答)(出示幻燈片分別分析)
貓是既老實,又貪玩,又很盡職,那么課文中是怎么把這些不同的特點聯起來的呢?請再讀讀課文,特別注意課文中連接的詞語和句子。
(3)小結:“老實、貪玩、盡職”集于一身,可以看出貓的性格的確古怪。
(4)分析語句修辭手法
其實貓就是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沒事東跑西跑,根本談不上什么古怪,老實呀,貪玩或者盡職。但是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呢?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呢?
2.學習第2自然段
課文的那些地方表現出這樣的性格特點呢,讀一讀相關句子。(生讀)
高興時,叫喚“豐富多腔,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不高興時“一聲不出”,這些句子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貓的高興與不高興,也讓我們看到“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3.學習第3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寫的什么呢?(生答)這也表現出“貓的性格有些古怪”
小結:作者在寫作時,有詳有略,寫貓的老實、盡職、溫柔可親、勇猛比寫貓的貪玩、一聲不響、膽小要詳細,因為作者愛貓,就把貓的長處寫得詳細。
4.學習第4,5自然段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大段,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詞語本來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現在卻用到小貓身上了。(生答)從這里我們能看出,作者喜歡大貓,更喜歡剛滿月的小貓。
四、拓展練習
1.過去我們寫動物,只懂寫出動物的形狀、生活習性,這篇課文卻著重寫出了貓的性格及作者對貓的愛。選自己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說出它的特點,表達出你對它的感情
2.貓的身上有不少學問,老師這里搜集了一項,貓的胡須可以測量鼠洞的大小,當它的胡須左右兩側都碰不到洞口壁時,貓便跑進去捉老鼠,若胡須碰壁,它便在洞口等待老鼠出來。這是不是很有趣,貓身上的學問,你還知道哪些呢?(生根據課下搜集的資料,匯報交流)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2
《火燒云》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的興趣。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生字詞,積累好詞佳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是怎樣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配上優美音樂的火燒云圖片供學生欣賞,并向學生解釋火燒云的特
點及形成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感知課文內容,引導主動參與
1.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火燒云的?
2.生:是按照火燒云上來了──燒起來了──下去了這樣的順序來寫的。
3.師: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火燒云上來時的情景。
4.師:火燒云上來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現出絢麗的景象。不過,更壯觀的景象還在后面呢!
5.學生自由快速讀第三自然段,看誰能說出天空中的火燒云都有哪些顏色。
6.指名說出天空中有哪些顏色。
7.師:除了這些顏色外,你還能想像出有哪些顏色?
8.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此段并試著背誦。
9.師:火燒云不僅顏色多,變化快,而且它的形狀也是千變萬化,讓我們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讓學生說出天空中火燒云的樣子,并試著表演出來。
11.模仿作者的寫法,讓學生把天空中的火燒云還像什么寫下來,并表演出來。
三、指導朗讀,培養語感
四、想想說說,課外延伸
1.師:學習了這篇課文,你一定被火燒云千姿百態的變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2.布置學生課外收集一些有關大自然美麗、神奇的圖片,讓學生做個有心人,發現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賞美并保護這些美。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3
《爬天都峰》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語句中的正確讀音;理解“奮力、終于、居然、汲取”等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會用“終于”寫一段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討論、品味重點詞句,體會其中的含義。
3.情感與價值
使學生懂得只要有勇氣、奮發努力,就能戰勝困難;知道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種可貴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我”爬天都峰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爸爸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學生:查找有關天都峰的資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鯽魚背”。
欣賞天都峰的風光片或圖片,由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資料并作介紹。說說“鯽魚背”名稱的來歷。
2.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險,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夠登上山頂的人,真可稱得上是“勇士”了!我們認真地閱讀課文,勇攀高峰,一定覺得大有收獲。讓我們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2.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3.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4.小組內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5.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6.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7.推選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領讀生字詞。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邊讀邊想,簡要回答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要求寫的10個字,并分別組詞。
2.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蟲,所以“蜂”是“蟲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頂,跟“山”有關,所以是“山字旁”。
3.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五、作業布置
1.抄寫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學生朗讀課文。
2.師引導: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討論后,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3.(出示天都峰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海中的“畫”。
學生熟練閱讀后,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議讀,領悟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時間、地點、人物。)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畫出有關語句,輕聲讀一讀。
2.說說課文中是怎么寫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
“我爬得上去嗎?”這一句是不是懷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進一步地表現了天都峰的“高”。)
(2)陡:“筆陡”“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教師用一根線繩作為“石級邊上的鐵鏈”,使學生體會什么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
什么叫“發顫”?真的害怕嗎?(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導讀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點。
4.學生練讀,評讀。
5.小結。作者寫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難,暗示了登上這么高、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氣和力量的。
(三)學習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讀這部分內容,畫出老爺爺和“我”的對話。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字是什么意思?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了他們的什么精神?
3.學生分組討論。
4.全班交流、小結。(天都峰這么高、這么陡,小朋友這么小的年紀,老爺爺這么大的年紀,怎么也來爬呢?表面上似乎雙方都有懷疑,實際上是互相羨慕、敬佩,表現出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四)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問:“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我( )向峰頂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用上“奮力”突出了爬山過程的艱難,要充分鼓起勁來不怕困難、向上攀登。“終于”是經過“奮力”的結果。使我們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須奮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3.朗讀這幾個自然段。
(五)學習課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爺爺為什么要互相道謝?
(1)老爺爺為什么說是“你的勇氣鼓舞我”?“居然”在這里說明什么?
(2)“我”為什么說“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3)他們的對話中都有一個什么詞?這“勇氣”體現在哪里?
(勇氣。體現在他們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沒有勇氣,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從他們的話中體會出什么?
(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六)學習課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為什么說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為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但是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勵,互相學習。)
2.想想他們是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從爸爸的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三、拓展學習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請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四、總結
同學們,老師相信你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會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氣,戰勝困難。同學們,你們有勇氣和信心嗎?
五、作業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話部分可分角色朗讀。
2.跟自己的家人說一說,從這篇文章中,你學到了什么。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8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異國的田園風光。揣摩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
欣賞圖片,了解荷蘭。讀課文想畫面,體味“牧場之國”的魅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牧場之國的寧靜、和諧之美。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重點:
1.通過揣摩優美的語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異國田園風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語言的表達效果。初步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語言魅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聯系前文,激趣導入。
1、師:前面,我們了解了鄉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鄉下生活的美好,這節課我們就將去了解一個可愛的國度,請齊讀課題——《牧場之國》
2、課題質疑
師:讀了課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發揮想象,簡單描述牧場之國在自己腦海中形成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助,認讀生詞。
3、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1)你知課文中所指的牧場之國是哪個國家嗎?從哪兒知道的?
(2)說說牧場之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根據學生的發言提取關鍵詞語,板書:荷蘭 碧綠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駿馬 綿羊成群)
三、自讀自悟,交流討論。
1、 學生自由默讀,品味課文,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時適當地進行個別的學習指導。
2、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相機指導朗讀精彩語段。
教學預設
預設一: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絲絨般的碧綠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1、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你喜歡牛犢還是老牛?你會把它們比作什么呢?
2、師小結: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導致了我們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形成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國家之間,東西方文化之間有著差異,同時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導朗讀
預設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漸漸消失了,整個天地都暗了下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1、想象如果你此時就在這寧靜的牧場上,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現出牧場上的寧靜之美吧!
預設三: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這句話?一共提了幾次?畫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義嗎。
3、教師小結:這句在課文中反復出現的話是一條清新柔和的線索,將課文各個自然段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表達了作者對牧場之國最淳樸、最真摯的情感,告訴了我們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四、圖文結合,欣賞牧場之美。
1、跟隨畫面去領略那迷人的牧場風光吧!
遼闊無垠的草原,碧綠的、寧靜的牧場;絲絨般的草原與流淌的運河相伴在一起;牧場上,羊兒在悠閑地享受陽光,黑白花牛專注地品嘗著鮮嫩的青草;除了運河沒有什么能夠阻擋膘肥體壯的馬兒飛馳到遠方。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2、贊美牧場之國。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話來贊美荷蘭嗎?)
五、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介紹荷蘭的其它特點。
2、贊美荷蘭。
高大的風車,迷人的郁金香,遼闊的牧場告訴我們——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生動優美的課文告訴我們——這就是真正的荷蘭。讓我們滿懷著贊之情告訴所有人——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通過對于題目的想象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為在后面學習中,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板書來自于學生的發言,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上的自信心,還可以通過板書的內容引導學生要善于運用準確的詞語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方面是對于比喻句的學習,另外一方面也引導學生一步步去體會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別。
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兩點:一是運用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來讀書;二是引導學生關注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借鑒有效的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充分體現大語文觀,實現課內外融合。培養學生搜集、篩選、整理、運用資料的綜合學習能力。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5
《麻雀》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嗅、奈、煞”等7個生字,會寫“嗅、呆、奈”等1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及課文的寫作順序。
3.通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掩護小麻雀、勇敢地與龐然大物獵狗搏斗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同情、愛護弱小者,藐視、不畏懼龐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欣賞老麻雀是如何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
教學難點
理解“一種強大的力量”即母愛的力量,使弱小戰勝強大。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啟發談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有許多機會接觸大自然,使他深深地愛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對農奴的同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今天學習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書:麻雀)(課件出示2)
二、自學——引導學生了解大意
1.先自讀課文,看有幾個角色?要搞清楚人物關系,誰是弱者,誰是龐然大物?
(板書:小麻雀老麻雀獵狗)
2.你還讀懂了什么?
三、再自學——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提示:(課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蔭道上發生了什么事?
(2)獵狗想怎么樣?
(3)老麻雀是怎么對付的?
小麻雀掉下來
老麻雀飛下來掩護準備搏斗
獵狗張開露出愣住后退
2.根據剛才討論的,把這些重點句用波浪線畫下來。
小麻雀從巢里掉下來了。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準備著一場搏斗。
獵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按這種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課件出示4)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打獵回來的路上,“我”的獵狗發現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寫獵狗想傷害小麻雀,老麻雀飛落下來,保護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寫“我”急忙喚回獵狗,走開了。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經過,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結局。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分析記憶字形。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記憶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啞、龐”(課件出示5)
“煞、奈”是上下結構;“嗅、嘶、啞”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書寫指導。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齒、軀、掩、護、幼、搏、龐、量、愣”(課件出示6)
指導書寫:“嗅”別忘記大上有一點;“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電”。
指導學生按筆順規則寫字,并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
五、范讀課文
通過朗讀感受鮮明的形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抄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及課文的寫作順序。
2.通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掩護小麻雀、勇敢地與龐然大物獵狗搏斗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同情、愛護弱小者,藐視、不畏懼龐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生字、新詞
1.聽寫。
2.認讀詞語。
嘶啞拯救扎煞奈何嗅到(課件出示8)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段,指名讀課文,讀后回答問題: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時間:打獵回來時。地點:林蔭路上)
(二)學習第2自然段,自由讀課文,讀后師生討論問題。
1.討論事情發生的起因。(課件出示9)(多媒體出現下面三個問題)
(1)獵狗發現了什么獵物?
(發現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態?
(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無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與“無可奈何”這兩個詞可以用來描寫人或動物的哪些方面?(神態、心理等)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從巢里掉下來的?
(它拍打著小翅膀,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
指導朗讀:“猛烈”寫出了風很大,要重讀;“呆呆地”和“無可奈何”寫出了小麻雀毫無辦法,要突出它沒辦法,不知怎么辦好,聲音要拖長一些。“嫩黃”與“絨毛”要讀得稍重一些。
(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然后指名朗讀。
2.討論事情的經過。
(1)獵狗發現小麻雀后,是怎樣做的?接著又發生了什么意外情況?(課件出示10)默讀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個問題。
(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板書:吃)
指導朗讀:讀這句時,要突出緊張的氣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個問題。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怎樣理解“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引導學生討論理解。“絕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時老麻雀是什么樣子。(板書:救)
指導朗讀:第二句要讀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現出老麻雀的絕望。
(2)老麻雀這么急切地飛下來,要做什么?齊讀第五節。學生回答問題: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拯救”一詞怎樣理解?一只麻雀斗得過一只獵狗嗎?老麻雀知不知道這一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課件出示11)
(讀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過,為什么還要飛下來?(板書:斗)
(讀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怎樣理解“一種強大的力量”?要引導學生回答得充分、具體。(板書:強大的愛)
(3)面對如此無畏的老麻雀,獵狗是怎么做的?默讀第六節。想一想獵狗為什么會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說明了什么?(課件出示12)
指導朗讀:“愣住”“這么大”兩詞要重讀,兩個“慢慢地”要讀得聲音長些,表現出獵狗的發愣和猶豫。
3.討論事情的結局。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喚回獵狗,把它帶走。
三、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由于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愛,他不畏兇殘的獵狗,勇敢地飛下來準備與獵狗搏斗,獵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這告訴我們什么呢?
結論:正是這種強大的愛,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這種強大的愛,嚇住了獵狗;
正是這種強大的愛,感動了“我”。(課件出示13)
四、拓展作業
你對母愛有什么體會?用一兩句話寫在書后面,寫好后給大家讀一讀。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6
一、導入
1.在一次修身課上,當魏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學生回答。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
板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劃出來。
指名學生回答。
板書:中華不振
二、研讀“中華不振”
(一)理解詞語的表面意思
你怎樣理解這個詞?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詞語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華不振”,感受國家的落后,人民飽受欺凌。
周恩來闖進租界,哪些地方讓他看到了“中華不振”呢?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重點交流:
⒈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詞語來談讀后的體會。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讀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中國的別處會怎樣呢?
耀武揚威――本該為民服務
外國人多――把租界當成了自己的國家
(2)看到這樣的場面,年幼的周恩來會怎么想?
讓學生說想法時讀句子,讀出學生自己的感受。
(3)小結:是的,貧窮的中國土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但這繁華不屬于中國!中華不振啊!
⒉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1)指名說體會
(2)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3)這里有一組對比十分強烈的詞,你找出來了嗎?
提示: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3)你知道婦女可能在哭訴什么?
◆親人的無辜慘死――被軋死(聯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這位……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洋人的慘無人道(抓得意洋洋,他憑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嗎?――中華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勢(抓“不但不…反而…”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正義得不到伸張(“誰又敢怎么樣呢?”“誰又敢怎么樣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為什么人民不敢怎樣嗎?
注意:以上學生談到一處就結合朗讀訓練。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讀----(生1)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讀----(生2)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讀----(生3)
3、這樣的事僅僅就在那天發生嗎?僅僅是偶然嗎?同學們不要憑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筆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訴大家,讀讀課文,你能發現嗎?
(1)“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現在你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了嗎?
(2)在正義得不到伸張時,善良的中國人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內心的憤怒與無奈,你發現了那充滿憤怒卻又滿帶無奈的動作了嗎?
提示:緊握拳頭
4、其實當周恩來剛到這里的時候伯父就告訴他沒處說理去呀,同學們現在你們能體會到伯父當時的心情了嗎?進入角色體會著讀讀當時他們的對話,想一想應該怎么來讀。
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呀!”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伯父對他說:“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指板書,讓生齊答――中華不振!)是的!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群情激憤?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哪里只是這一件,兩件啊——
(1)在舊中國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事,面對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請寫下來
(2)交流學生的感受。學生說時,老師提煉,用一句話激情并肯定學生的想法。
同學們,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為什么啊?!
(3)小結:婦女的哭訴;洋人的得意揚揚;巡警的訓斥;圍觀中國人的敢怒不敢言。這一切,都源于“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心很不平靜……憤怒、同情、悲哀、傷心……于是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
三、立志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找答案。
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引讀周恩來的話。
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讀)
2.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讀)
3.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齊讀
4.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齊讀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合國為之降半旗。
四、總結
1.那今天,你們將為什么而讀書呢?
學生自由表達,師相機鼓勵,引導結合中國現狀。
2.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3.你們能做到嗎?
學生齊回答:能。
4.你們能一生為之努力嗎?
學生齊回答:能。
5.讓我們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為榜樣,沿著偉人的足跡走下去,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吧!老師期待著。
四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篇7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囊、級、露”等13個生字,會寫“念、級、段”等13個字。
2.讀準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詞語,讀準含輕聲和多音字的詞語。
3.默讀課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并創設情境仿照寫一寫。
4.聯系自己生活實際,體會演出的過程我為什么“一點兒也記不起來。”
5.學會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學重點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并仿照寫一寫。
教學難點
體會演出的過程我為什么“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仿寫一段心理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13個字。
2.讀準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詞語,讀準含輕聲和多音字的詞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老虎的圖片)(課件出示2)
師:同學們都認識著這張圖畫嗎?
師:老虎有什么本領?
(學生自由說。)
(師補全板書題目: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看到這個詞語,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窩囊”的老虎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有趣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可以把你喜歡的內容多讀幾遍。
(生讀書,時間要充裕,使每個學生都能讀完)
師:(檢查讀書,了解讀書情況)誰來讀自己喜歡的內容?
師:剛才讀了課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誰來告訴大家呢?(課件出示3)
出示提示語:我(誰)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結果演砸鍋了。
師小結: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結果。可以用上課文中的關鍵詞。
2.老師從課文中找了一些詞語,考考你們都讀得準確嗎?(分組出示課文中的詞語)(課件出示4)
演技 撤換 砸鍋 笨拙 逗樂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頭罩 羨慕(易讀錯)
角色 四腳著地 直沖腦門 露臉 哄堂大笑(多音字)(課件出示5)
窩囊 糨糊 虧得 窟窿 比劃 將就 打瞌睡(這組加粗字)(輕聲詞)(課件出示6)
接連不斷 唉聲嘆氣 垂頭喪氣 踱來踱去 通情達理(成語)(課件出示7)
3.哪些詞你覺得很有趣?因為這些詞充滿生活氣息,你還能說幾個這樣的詞嗎?
4.哪些詞你不明白意思?先從課文中找出含這個詞的句子,讀一讀猜猜是什么意思?換個別的意思相同的詞試試。
(生說,互相補充,教師相機指導。)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分析記憶字形。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記憶
出示生字“囊、級、露、角、羨、殷、豁、撇、霉、虧、哄、拙、砸”(課件出示8)
“囊”應讀一聲,不要讀成二聲;“角”是多音字,在“三角”中讀“jiǎo”,在“角色”中讀“jué”;“豁”應讀一聲,不要讀成四聲。
2.書寫指導。
出示生字“念、級、段、倆、練、褲、改、逃、虧、挖、堂、砸、鍋”(課件出示9)
指導書寫:“念、堂”都是上下結構的字,書寫時要中間寬一些;“級、段、倆、練、褲、改、挖、砸、鍋”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都是左窄右寬;段”的第一筆是撇,不要寫成橫。
指導學生按筆順規則寫字,并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
四、布置作業,鞏固所得
1.熟讀課文。
2.把每個字認真寫三遍,同桌互相檢查糾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課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并創設情境仿照寫一寫。
3.聯系自己生活實際,體會演出的過程我為什么“一點兒也記不起來”。
4.學會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字詞,掌握內容
1.聽寫詞語。(課件出示11)
班級 一段 兄妹倆 排練 連衣褲
改變 虧得 挖了 哄堂大笑 砸鍋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細讀課文,體會心理
1.(出示提示句)(課件出示12)學生根據事情的發展,邊讀畫出我心理活動的句子。
看著同班小朋友在臺上又唱又跳,我……
老師挑選演員分派角色的時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話我不會豁虎跳演不好時,我……
老師鼓勵我說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時,我……
在老師指導我怎樣演老虎時,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還是笑話我不會豁虎跳,演得窩囊時,我……
演出時,我聽到臺下一陣哄堂大笑時,我……
演完時,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話我不會豁虎跳,我……
我至今還不明白……
2.請你用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說一說演出前后我的幾次心理變化。
(板書:期待自信緊張不明白)
3.為什么演出的過程我“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了”,你有過緊張得的時候嗎?回想一下,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三、創設情境,仿寫心理
1.心理活動是指我們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動變化寫得豐富而生動。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心情,你能說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詞語嗎?兩字、三字、四字看誰說得多?(難過后悔快樂激動興奮得意美滋滋垂頭喪氣興高采烈……)
2.下面這些情況你遇到過嗎?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又會想些什么?(說一說)(課件出示17)
試卷發下來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錯得都是計算題,我……
放學路上,我……媽媽做了許多好吃的菜,可我……媽媽問:“期中試卷發下來了嗎?考了多少分?”我……我慢吞吞地把試卷拿給媽媽,媽媽一看不禁皺起了眉頭,我心想……可沒想到媽媽看了我一眼,并沒有批評我,而是安慰我說:“這次沒考好不要緊,自己找找原因,爭取下次進步!”聽了媽媽的話,我心里……
四、變換題目,開導作者
1.作者一直覺得自己演砸了鍋所以不開心,你覺得“我”真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嗎?誰能把題目改一改。你想怎么開導“我”呢?(引導學生說:“我”是一只可愛、有趣的大老虎,給大家帶來了快樂。)
2.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論是高興的,還是難過的,不論是好事,還是傻事,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平時同學們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及時記下來。
五、作業
寫讀后感或者寫自己親身經歷的這樣的事情。
板書設計:
19.一只窩囊的大老虎
期待 自信 緊張 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