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設計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jù);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jié)“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jīng)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邊界:亞洲西部以烏拉爾山脈、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部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連,東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2
學習目標:
1、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
3、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精選材料,多方面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手法,學習本文抓住人物語言行動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領會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難點: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過渡: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此值得懷念?今天我們就來學學(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復習作者,回憶我們學過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請同學們給他畫一個像,用文字表述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須……)
魯迅先生是如何描寫的呢?請閱讀第6-10自然段,思考:這些描寫說明了什么?
老師覺得作者寫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嗎?
他,既有高倉健一樣的體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樣的相貌。臉色白而透紅,眼睛大而明亮,頭發(fā)整齊而又有一點波浪。他穿著一套筆挺的西裝,潔白的襯衣上打著一條漂亮的領帶,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講臺,就用洪鐘一樣的聲音說:“我,就是藤野嚴九郎。”
明確:說明藤野先生的生活儉樸,不拘小節(jié)、治學嚴謹。反映他工作認真、全身心投入治學。
2、這樣的一位藤野先生,魯迅是如何來評價的呢?請同學們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學生回答:偉大
學生齊讀第37小節(jié),體會魯迅對藤野先生的這種情感。
3、為什么在魯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偉大的?請同學們閱讀11—35小節(jié),思考:文中寫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幾件事?這些事又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什么樣的品格?
學生討論、交流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第11-19自然段)寫藤野先生檢查并訂正“我”所抄的講義,糾正解剖圖,表現(xiàn)藤野先生對教學工作極其認真負責,教學的嚴謹,對學生的嚴格和對作者的關心。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概括這兩個事例,寫成小標題:──(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
(2)、文中的“講義”有哪兩個意思?──前者指講課內容,后者指課堂筆記。
(3)、“我”為什么“很吃了一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因為看到藤野先生親自給“我”這個外國學生改講義。
(4)、“我”為什么“不安和感激”?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那么多的脫漏和錯誤讓先生費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
(5)、把“都用紅筆添改過了”的“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費神。
(6)、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一為之?請從文段中找出根據(jù)。──不是。有兩處可證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給他看一回;2、這樣一直繼續(xù)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
(7)、填空: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改得十分認真,其中
最能表現(xiàn)改得全面的詞語是──“從頭到末”;
說明改得細致的詞語是──“不但……連……一一”;
說明改得及時的詞語是──“第二三天便還我”。
○2(第21-22自然段)寫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學習解剖尸體而很高興,表現(xiàn)他對作者的熱情誠懇和關心。
○3(第23自然段)寫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國女人裹腳使足骨變形的詳細情形,表現(xiàn)藤野先生注重調查,治學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4(第24-28自然段)寫“考試事件”,一方面諷刺了日本的所謂“愛國青年”,同時也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學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寫藤野先生聽“我”說不學醫(yī)了,要改學生物學時的表情,表現(xiàn)藤野先生尊重學生的品質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寫藤野先生臨別前夕送相片并題詞“惜別”,表現(xiàn)藤野先生對作者的真摯情誼。
藤野先生為什么“悲哀”?為什么想說卻沒有說?魯迅為什么要說謊?
要求學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號事例思想品質
淺層的深層的
1、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與尊重。無民族偏見。
2、糾正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5、惜別友好與尊重
讀材料(2)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樣是日本人,別的日本人是怎樣看待中國人的?這種態(tài)度,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哪兩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關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譏刺“我”得了教員漏出來的題目,才考試合格的。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達對此的憤恨和抨擊;后半句寫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
○2、“看電影事件”
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槍斃,別的中國人在圍觀,日本觀眾在歡呼。
“嗚呼,無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
○3、這兩件事各有什么側重?
匿名信事件——弱國國民受人歧視。
看電影事件——中國老百姓的愚昧、不覺悟。
2、通過這兩件事情,你對藤野先生的“偉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能夠做到?jīng)]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給予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尤其顯得難能可貴。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偉大的老師當然值得魯迅先生懷念,請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對魯迅的人生又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為什么魯迅會時時想起他,為什么把他的照片掛在書桌對面的墻上?)
學生自由討論
○1有高深的學問,嚴謹認真。
○2關心異國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識、尊重他人的觀點給魯迅巨大的影響,使得魯迅一直能夠保持著對中國底層百姓和大眾疾苦的關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時時想起在日本的經(jīng)歷,想起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從而不斷地鞭策著自己筆耕不輟。
○5藤野的出現(xiàn)恰恰在魯迅思想的重要轉型期間。
六、歸納本課所學
七、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注意聯(lián)系寫作背景)
板書設計: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無民族偏見——偉大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惜別——————友好尊重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5、了解亞洲的人口與經(jīng)濟狀況。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nóng)業(yè)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fā)展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意識、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亞洲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xù)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jié)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xù)啟發(fā):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nóng)業(yè)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jù)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總結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jié)“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氣候
一、亞洲氣候類型:
1、分布最面積廣泛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2、最典型的氣候:季風性氣候
3、主要的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一)特點:
1、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2、季風氣候顯著
3、陸性氣候分布廣
(二)氣候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二、亞洲的人口與經(jīng)濟:
1、亞洲的分區(qū):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六個分區(qū)。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總人口數(shù)35億,占世界人口總數(shù)的60。5%。
3、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6個):中國、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
4、亞洲的經(jīng)濟狀況:
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農(nóng)業(yè)在多數(shù)國家的經(jīng)濟中占有主導地位。
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地區(qū)――東南亞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4
一、單項選擇題(每空2分,共50分)
1、下列地點符合“北半球”、“東半球”、“中緯度”三個條件是()
A、10°N,180°B、40°N,15°WC、35°S,10°WD、35°N,165°E
2、小明到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旅游時,他兩腳跨在本初子午線地標的兩側,張開雙手表示東經(jīng)和西經(jīng),此時東經(jīng)和西經(jīng)的度數(shù)分別向東、向西變化的規(guī)律是()
A.沒有變化B.度數(shù)減少C.度數(shù)增大D.變化無規(guī)律
3、俄羅斯和平號是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在他完成歷史使命之后,俄羅斯選擇將其定點回收。第一批安全墜入點的地理坐標是44.4°S,150°W,該地點位于()
A.南半球和東半球B.南半球和西半球C.北半球和東半球D.北半球和西半球
4、地球儀上的0°緯線和0°經(jīng)線是兩條特殊的線,有關這兩條線長度的比較說法,正確的是()A.長度相等B.0°經(jīng)線較長C.0°緯線長度=2×0經(jīng)線長度D.無法判定兩線長度大小
5、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下列順序表示正確的是()
①地球衛(wèi)星照片②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③天如斗笠,地如覆蓋④天圓地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6、下圖為經(jīng)緯網(wǎng)示意圖,圖中關于四個小朋友所在位置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小剛在赤道上B.小蘭在北半球C.小紅在低緯度地區(qū)D.小明小剛在同一條經(jīng)線上
7、下列四個地點,既位于東半球又位于北半球是()。
8、一架飛機從北極點附近的島嶼上出發(fā)一直往南飛,它將可以()
A.返回出發(fā)點B.到達南極點C.停留在赤道上D.以上說法都對
9、讀兩幅經(jīng)緯網(wǎng)示意圖,下列關于甲、乙兩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地在同一條經(jīng)線上B.乙地的經(jīng)緯度是30°E、30°N
C.甲地的經(jīng)緯度是30°W、30°ND.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
10、某輪船2000年9月1日10時自西十二區(qū)向西進入東十二區(qū),則此時船上的日期應為2000年()A8月31日10時B9月1日11時C9月2日10時D9月2日11時
11、一架飛機從上海起飛,如果途中不改變方向,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如果沿經(jīng)線飛行,最終可以回到上海B.如果沿經(jīng)線飛行可以經(jīng)過兩個極點
C.如果沿緯線飛行可以飛回上海D.無論沿經(jīng)線還是緯線飛行都不能飛回上海
12、俗話說:找不著北了。從地理學的角度講,這個地方應當是在()
A.日界線上B.南極點上C.北極點上D.赤道上
13、從圖中可以看出,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半個地球,而我們能夠感覺到晝夜交替的原因是()A.地球公轉B.地球自轉C.人腦的錯覺D.天氣的變化
14、小明家在嘉峪關,家里的衣柜里存放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服裝,這是因為他生活在()
A.熱帶地區(qū)B.溫帶地區(qū)C.寒帶地區(qū)D.內陸城市
15、在同緯度的地區(qū),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偏西的地點()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時刻晚D.時刻相同
16、地球自轉的方向是()A.自西向東B.自南向北C.自北向南D.自東向西17當悉尼的白晝逐漸變長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可能()A正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
B.正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C.正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D.正從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
18、下列現(xiàn)象由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是()A.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
B.地球上晝夜不斷更替C.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D.一年中四季的更替
19、南北極圈是()
A、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B、寒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C、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分界線D、有無極晝極夜的分界線
20、我們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是因為()
A.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B.地球繞太陽自東向西公轉
C.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D.地球繞地軸自東向西自轉
21、如果地球沿有自轉,只有公轉,則()
A地球上沒有晝夜現(xiàn)象B地球上有晝夜現(xiàn)象,更替周期為一年
C地球上沒有晝夜更替現(xiàn)象D地球表面晝夜溫差比現(xiàn)在小
22、某海上救援隊收到一遠洋捕撈船的求救信號,得知輪船遇難地點的經(jīng)緯度為(20°S、20°W),請在下列經(jīng)緯網(wǎng)圖上找出遇難輪船所在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23、下列節(jié)日中,北京的晝長比夜長短的是()
A.“五一”勞B.“六一”兒童節(jié)C.“八一”建軍節(jié)D.元旦
24、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25、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詩中,數(shù)值“八萬里”指地球的()
A.平均半徑B.表面積C.周長D.極半徑
二、填空題(每空0.5分,共20分)
26、地球儀上的零度經(jīng)線也叫____________,它穿過英國.東經(jīng)習慣上用字母"_______"表示,西經(jīng)習慣上用字母"______"表示.
27、國際上習慣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28、全球按經(jīng)度劃分為_______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經(jīng)度______度。
29、地球的運動產(chǎn)生晝夜更替,地球的運動產(chǎn)生季節(jié)的變化.
30、熱量帶中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的是________,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是________,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的是________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________。
31、每年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_________日(節(jié)氣);此時,太陽直射在_________上。32、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季,9、10、11是南半球的季。
33、地球自轉每小時_______度。所以每向東_______度時間早1小時。
34、國際上習慣用和組成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南北半球是以劃分的.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半球.
35、地球公轉一周的方向是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是________
36、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37、東經(jīng)的代號是,西經(jīng)的代號是,北緯的代號是,南緯的代號是.
28、在經(jīng)緯網(wǎng)中,經(jīng)線指示方向,緯線指示
39、北緯30度應寫作60度應寫作
40、1884年的國際經(jīng)度會議上規(guī)定:原則上以_______度經(jīng)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稱為______________.
三、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41、赤道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4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做經(jīng)線。()
43、本初子午線穿過非洲大陸的中部。()
44、我國大部分陸地位于五帶中的北溫帶。()
45、常熟在冬至日這一天的白晝時間是一年中最長的。()
46、地球公轉所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是季節(jié)的變化和五帶的形成。()
47、6月22日前后為北半球夏至日,此日北半球晝最長。()
48、航海家哥倫布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xiàn)了人類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
第2/3頁
個球體。()
49、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jīng),度數(shù)減小為西經(jīng)。()
50、玲玲和明明同時從南極出發(fā),分別沿40°E和20°W線向北行進,他們會在北極相遇.()
四、綜合題(20分)
51、讀圖,回答問題。(11分)
(1)寫出經(jīng)緯度:①點(________、_________)③點(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①點在②點的________方向,④點在③點的________方向。
(3)圖中②點位于________緯度(低、中、高)
(4)地點④位于()
A、熱帶B、北溫帶C、熱帶D、南溫帶
(5)地點⑤位于()
A、北半球東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東半球
(6)圖中一年中沒有陽光直射的是________點和________點。
52、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4分)
(1)請在圖中地球公轉軌道上用箭頭標出地球的公轉方向。
(2)當?shù)厍蚬D到A點時,日期是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
(3)當?shù)厍蚬D到C點時,我們資陽市的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
(4)當?shù)厍蚬D到D點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是__________。
53、讀“經(jīng)緯網(wǎng)略圖”,回答問題.(5分)
(1)寫出A,D兩點的地理坐標.A;D.
(2)A點位于B點的方向,B點位于C點的方向,C點位于D點的方向.
(3)A,B,C,D四點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東半球的是(填字母).
(4)A,B,C,D四點張,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是(填字母).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5
第五單元我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課四大地理區(qū)域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qū)域劃分的依據(jù)
2.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難點: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qū)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jīng)濟特區(qū)的工業(yè)生產(chǎn)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nóng)業(yè)及工業(yè)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承轉: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根據(jù)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jù)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qū)域,既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xiàn)閃動的區(qū)域界線,并附有區(qū)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qū)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qū)域的名稱。
1、劃分依據(jù):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
(學生活動)閱讀3頁材料,了解區(qū)域劃分的依據(jù)。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qū)域劃分的原因及區(qū)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2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
(總結)青藏地區(qū)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以大興安嶺為界,這里是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qū)域的劃分主要根據(jù)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活動)利用空白紙描畫中國四大區(qū)域圖,標出主要的分界線和區(qū)域名稱。
(過渡)在區(qū)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學生活動)根據(jù)讀圖冊中的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圖,還有干濕地區(qū)和溫度帶的劃分,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
(講述)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qū)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nóng)業(yè)、文化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qū)域,一個地區(qū)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qū)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qū)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依據(jù)、位置和范圍。重點是四大區(qū)域的范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教學反思: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6
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資源
第三節(jié)森林資源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chǎn)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jīng)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jīng)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nóng)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xiàn)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xiàn)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shù)亟?jīng)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xiàn)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jīng)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jīng)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