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1
教學課題:
十幾減7、6
教學內容:
十幾減7、6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7、6。
2、使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計算退位減法的思考方法。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數據的觀察直接說出“想加算減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說出( )里應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說一說想的過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畫面內容。
(2)出示魚缸畫面,請學生數一數,魚缸里有多少條金魚?(13條)(移動畫面,黑金魚隱藏到水草后)再讓學生猜一猜隱藏到水草后的紅金魚有幾條?(學生分組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列出算式。13-7=6談一談你是怎樣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誰有不同的想法?讓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結:剛才大家動腦筋想出了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幾種方法都很好。
(5)改變題意:一共有13條金魚,6條黑金魚,紅金魚有多少條?
(6)學生獨立列式,并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l3-6=7
想: 10-6=4 4+3=7
還可以這樣算;
7+6=13 13-7=6 13-6=7
三、檢測與反饋
1、完成P14頁的“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個別題目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2、做一做第2題。
[觀察比較使學生感受“想加算減法”的簡捷性。兩個不同的減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個加法算式。]
3、完成P14頁“做一做”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提問上下兩個□間的關系。]
四、總結并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十幾減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還可以這樣算;
7+6=13
13-7=6
13-6=7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在四種算法的比較中,學生已習慣使用想加算減法來口算,體會到了想加算減法的簡捷性,體會到了算法的多樣化。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通過復習20以內數的讀寫,組成數序等,使學生加深對數的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2、 復習20以內的加減法。
3、 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20以內數的組成及加減法。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審清題意。
教學難點
關 鍵
教學資源 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時間安排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復習加減法的意義
二、提高計算能力的訓練。
三、小結 1、出示圖。
師:這幅圖表示什么意思?怎樣列式計算?為什么用加法呢?
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6+4=10。
師:這帽圖還可以怎樣列式?
生:4+6=10。
師:在日常生活中,6+4=10這個算式還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例子,說說加法算式的其他內涵。
2、出示圖。
(1)說說每幅圖的意思。
(2)學生獨立列出算式。
(3)集體交流反饋,并結合圖意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含義。
1、做課本97頁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計算答案寫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連線和比較大小。
2、做題單中的加減混合運算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說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
3、做課本97頁的第8題。
(1)比一比誰開的花最美。
教師說明完要求后,學生獨立完成,做對的你的花才能開得美。
(2)填空,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學互相訂正。
4、做98頁的第13題。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規律后,獨立完成。
(2)破密碼。
可以采取比賽的形式,比一比誰最快打開保險箱的門。
今天我們復習了20以內的加減法。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還要自己復習兩個加法表和兩個減法表。同學之間還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戲。每個同學對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對。
學生快速口算。
討論:指名回答。
學生做完后,問是怎樣想的。
學生觀察,分組討論,說說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題單時,師巡視。 作為復習課,不能只是單純地做習題,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因此設計了這樣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復習課的主線,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分析的過程中,總結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路,歸納解決問題的辦法。
20以內數的認識與計算教學設計 是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重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數位表: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個、十、)對!
“那么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11?”(指名回答,說一說數位表示的意思)
(二)導入:
“剛才表示的數都是20以內的數,如果是20以上的數又應該怎樣表示呢?誰知道24這樣用計數器表示?”
說一說數的組成。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寫作:24讀作:二十四)
(三)新課:
1、想一想應該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個十和2個一組成,所以在十位上撥4,在個位上撥2。
寫作:42讀作:四十二
2、(1)教師撥珠子:十位4顆,個位3顆
“請問珠子表示的數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書:寫作:43
全班齊讀“十位是4,個位是3,所以讀作四十三”
讀作:四十三
3、練習鞏固:
(1)接撥珠子,分別用指名答、開火車答、全班齊答等方式。過九的數:39,49,59,69,79,89,99.
(2)教師讀數,學生聽數并動手寫數,再全班對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說數,另一個人在聽寫本上寫數,要求寫數和讀數都要寫出來。每人說3個數。
(4)鞏固練習
1、個位是7,十位是4,這個數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個兩位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這個數是()。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板書:讀數、寫數)其實方法和20以內數的讀寫都是一樣的。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都熟練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寫呢?好我們現在來做練習。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8+7等于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好不好?
師一邊拍手一邊有節奏地說:小朋友,我問你,9和幾湊滿十?
學生:邵老師,告訴你,9和1湊滿十……
[評析: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口令游戲不但復習了10的組成,也為學生探索8、7加幾的算法提供了依據。]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小號圖。
(1)提問:這是一幅小號圖,誰能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評析:讓學生先說一說圖意,再提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問:8+7等于幾?你能從圖上看出來嗎?在小組里說一說。
(3)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可能會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②左邊8個加2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
③右邊7個加3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個。
④兩個盒子一共20格,現在空掉5格,就是15個。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學生在交流第②、③種方法時電腦動畫演示小號移動的過程。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8+7的計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學生的三種認知水平:第①種算法表現出動作把握傾向,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種算法表現出圖形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對圖形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種算法表現出符號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較高。]
2.教學小棒圖。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辦法計算8+7=15,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樣想的?
小青椒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的,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是怎樣想的?指名說一說。
動畫演示,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點不一樣,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又是怎樣想的?指名交流。
[評析:設置一個幫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讓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有利于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3)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1)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
請小朋友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學生完成后交流。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下面我們來做個"圈十"游戲。先圈出10個,再計算。
(3)教學"想一想"。提問:不看圖、不擺小棒,你們會這樣想嗎?請你在書上填一填。
提問:計算8+9還可以想哪些有聯系的算式?"
誰來說一說。學生可能想到:
①因為9+8=17,所以8+9=17。
②因為9+9=18,所以8+9=17。
③因為8+10=18,所以8+9=17。
④因為17-9=8,所以8+9=17。
[評析:讓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思維過程,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4)小結:我們計算8+9的時候可以想以前學過的算式,這個辦法真不錯。(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嗎?
學生口答。
[評析:通過題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較小數加較大數,可以利用學過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數,同時體會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尋找規律,鞏固新知
1.電腦出示"8加幾"的題目,學生口答,引導學生發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成2和幾,就知道得數是十幾。小結:發現了這個規律,就會算得又對又快。
[評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去觀察、比較,從而發現8加幾得數的規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
2.電腦出示"7加幾"的題目。提問:那么7加幾有這樣的規律嗎?誰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目的得數?
3.組織口算比賽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勢。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提問:光會計算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裝了9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6個。幼兒園王阿姨要為班上15個小朋友準備點心,你覺得買哪兩盒比較合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小結: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只要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總結
[評析: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計和判斷。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總評:本課的教學,沒有嚴謹的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反復的、規范化的算理語言的訓練。教師允許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學生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過程。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5
本冊教材共安排10個單元。
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材一共安排了七個單元,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一是數的認識安排了一個單元,即第九單元認識百分數,主要教學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相改寫,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百分率的實際問題。
二是數的運算安排了三個單元,包括第三單元分數乘法,第四單元分數除法,第六單元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其中,第三、四單元主要教學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法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及其相應的分數除法實際問題;分數連乘、連除、乘除混合;同時在分數乘法單元中還安排了倒數的認識。第六單元主要教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稍復雜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
此外,還安排了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教學用假設(置換)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式與方程安排了一個單元,即第一單元方程,主要教學解形如 和 的方程,以及相應的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四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安排了一個單元,即第五單元認識比,主要教學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以及應用比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是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空間與圖形領域安排了一個單元,即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主要教學長、正方體的特征和展開圖,體積、容積單位以及體積、容積單位的進率,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統計與概率領域安排了一個單元,即第八單元可能性,主要教學怎樣求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第十單元安排了本冊教學內容的整理與復習。
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主要是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安排了3次實踐活動,分別是表面積的變化、大樹有多高、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表面積的變化是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安排的,主要是通過拼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活動,研究表面積變化的規律。大樹有多高是結合認識比的教學安排的,主要是通過測量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竿高與影長,發現竿高與影長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規律,并運用這一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算出它們的普及率是結合認識百分數的教學安排的,主要是通過調查和統計本班同學家庭中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經歷收集、整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這些活動,都具有小課題研究的特點,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編排了5個你知道嗎,介紹一些數學史知識,以及與數學知識有關的社會常識,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編排了11道思考,進一步加大教材的彈性空間,以滿足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需要。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實際意義,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的意識。
3.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測量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好伙伴,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它就是我們的課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桌子有多長。(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課桌有多長呢?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后,舉手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量桌子的長度呢?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
學生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質疑: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同樣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小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而在我們的學習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學生尺。(在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觀察、探究:學生尺上有些什么?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結合學生的發現,講解刻度線、字母cm及其含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么位置上,誰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么意思?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厘米?
(4)在認識厘米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中常見物體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
(5)認識幾厘米
①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3刻度到7刻度是幾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誘發學生的跳躍思維,加快1厘米的認識過程。)
③打手勢:4厘米大約有多長?7厘米大約有多長?10厘米大約有多長?
(同桌互評。)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匯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找一人上臺演示,得出經驗: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再量這個三角形的一條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討論: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大約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測量物體,在操作中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發現與創新。)
三、鞏固練習。
1.估計大約是幾厘米?(如:書的厚度,小棒、鉛筆的長度等。)
2.請幾名同學分別量出這幾種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并注意測量的方法。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3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你表現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