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流程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1
【活動設計】
自然角是我們在幼兒園區角創設中的一個難題,怎樣讓孩子真正的走進自然角,承擔起自然角中的主體責任,讓自然角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植物的擺設,讓自然角永遠的充滿生機是我們一直在探求和期望的,從今年上半年時我們幼兒園把自然角作為我們一個課題,將自然角和我們的課程能夠結合起來,這段期間不光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還有我們的孩子都越來越關注自然角,但是在照顧植物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要么就是長期的忘記澆水,要么就澆過多的水,因為他們不了解澆水的方式方法,因此,讓我們的孩子從本質上了解植物“喝水”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讓他們感知之后才可以在自然角中真正了解為什么要澆水,該怎么樣澆水。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莖部輸送水分的。
2、萌發對植物喝水現象的探究熱情,初步學會照顧植物的簡單方法。
【活動重點】
通過實驗,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活動難點】
能準確表達自己觀察到的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1、課前和幼兒一起將芹菜放入紅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視頻,植物莖吸水的ppt。
3、兩位幼兒一組實驗材料:已經吸水的芹菜,放大鏡一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了解萬物生長離不開水。
ppt出示斑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張)
問:他們在干什么?(喝水),為什么要喝水?他們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動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嗎?它沒有嘴巴怎么來喝水?為什么?
老師帶來了一株芹菜,我們來猜一猜,它是靠身體的那一部分來喝水的?為什么?
二、實驗驗證,引發孩子探究熱情。
1、PPT呈現實驗結果,問: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結過渡:原來植物是靠根來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剛才我們一起將芹菜放在紅色的顏料里,現在大家一起再來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變化,(出示芹菜喝水現象對比圖)
問: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小結:原來植物是靠莖部來傳輸水分的,植物的莖到底長得什么樣呢?今天我們要來做小小植物學家,來解剖一下芹菜的莖。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莖的運輸功能。
1、用圖示的方法顯示莖的橫截面和縱截面。
2、講解操作要求:兩人一組,先把把芹菜橫著剪,縱向剪,然后用放大鏡看看莖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等一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孩子觀察的橫截面有紅色的點,縱切時看到紅色的線。
4、集中交流、討論,請你用紅線上來畫一畫你看到的。問: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結:植物的莖縱向看像吸管,有長長的通道。橫向看有一個個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莖這根長長的細細的小圓管運輸水分的。
四、遷移經驗,進一步引發孩子關愛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爛的仙人掌,引導孩子觀察:仙人掌怎么了?為什么會爛呢?說明自己的理由,再請相同意見的幼兒舉手表決(由于小朋友給它澆了太多的水,讓它的根爛了)
教師總結:雖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種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的自然角有許多植物,該怎么照顧呢?聽聽科學小博士的建議PPT播放澆水要領: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將水澆在根部,要澆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澆水時間。
反思:
在活動中我出現了一個以前在試教的時候從沒有出現的現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較濕,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導致活動中實驗的現象不是很明顯。還有就是我們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們班的孩子其實對于根吸水的現象已經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環節就很直接的將我的答案回答出來了,讓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對于根吸水的現象我們可以忽略,其實科學活動中我覺得自己的語言還是不夠精煉,有些話說得有些啰嗦,孩子拋出的問題我并不能及時很好的給予回應。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了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系。
2.初步了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為破壞及其嚴重后果。
3.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
4.進行環保宣傳的行動。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材料準備
1.《愛護我們的地球》PPT、《水危機》視頻。
2.環保宣傳簽名海報。彩筆若干。
3.供孩子分類的多種"垃圾"。
4."環保小衛士"的愛心貼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地球美麗的風景。
1、欣賞電動地球儀和地球上美麗風景的圖片。
2.看了這些圖片你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觀看課件,了解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二)繼續觀看課件,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地球怎么了?(土地、森林、海洋的變化)
生病的地球遇到的災難。
3.是什么讓地球變成這樣的?了解各種污染給地球帶來的變化。(光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污染、動物被濫殺、垃圾污染、水污染)
4.觀看關于水污染的視頻。
5.污染產生產生了地球的"溫室效應"。
(三)介紹日常生活回收垃圾的方法;
1.可回收的。
2.廚余垃圾的。
3.有毒的。
4.其他垃圾。
(四)接龍游戲:為地球治病的方法。
小結: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需要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去注意做,才能讓地球的病好得快點。我們還要再去找更多的好辦法來幫住地球治病,讓大家把地球的病一起治好,好嗎?我提議我們的環保小衛士在愛護地球的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讓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知道,也讓他們一起來做環保的衛士吧!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了解牙齒的名稱,正確對待換牙現象。
2、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學習保護牙齒的方法。
3、發展幼兒嘴巴動作的靈活性。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牙齒模型 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牙齒
1、小朋友,平時我們是用什么來吃食物的呀?為什么我們是用嘴巴吃食物呀?請你們張開嘴巴,互相看看旁邊小朋友的牙齒,說說牙齒是怎樣的?(請幼兒先互相觀察,自己先說說牙齒是怎樣的)
2、(教師出示牙齒模型)小朋友,看這是什么?(牙齒模型)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牙齒都是什么樣的?(牙齒有上下兩部分,上下兩部分是一樣的)
①認識門牙:我們來看最前面的這些牙齒,它們是扁扁的,這些叫做門牙。扁扁的門牙可以切斷食物。
②認識尖牙:旁邊的這些牙齒更尖一些,尖尖的這些牙齒叫做尖牙,尖尖的牙齒可以撕拉食物。
③認識磨牙:里面這些方方的牙齒力量最大,可以壓碎食物,叫做磨牙。
二、丁丁的故事
一)丁丁擔心啥
1、有一個小朋友叫丁丁一天早上他的牙齒搖動了。他的牙齒怎么會搖動了呢?我們來聽聽故事,聽完故事我們就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2、播放課件前半部分(開頭至“就用手輕輕地碰碰牙齒”)
3、提問:丁丁的牙齒搖動了,他以為牙齒怎么樣了?(爛掉了)丁丁為什么以外牙齒爛掉了?丁丁為啥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張大嘴吃飯,還用手捂住嘴巴?
二)丁丁換牙了
1、丁丁的牙齒真的爛掉了嗎?讓我們來繼續聽故事吧!
2、播放課件后半部分(從“這時,老師看見了”至結束)
3、老師為什么讓丁丁別害怕?
4、新的牙齒是怎樣長出來的?要讓新牙不長得歪歪扭扭,應該怎么辦?(請班上一些已經換牙的幼兒出來,引導幼兒正確對待換牙現象,記住一些注意事項,使牙齒能長得漂亮)
三)乳牙與恒牙
1、教師以乳牙的口吻講述《老朋友和新朋友》
2、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牙齒和老師的牙齒:告訴幼兒老師和爸爸、媽媽是大人了,現在的牙齒就是恒牙,恒牙一般有28——32顆。而小朋友還沒換牙的都是乳牙,乳牙有20顆。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恒牙要來替換乳牙?恒牙長出來的時候,乳牙會怎么樣?(搖動、脫落)
3、恒牙會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幫助我們吃東西。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4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
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并適當的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
導他們積累科學經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得到早期培養,
有益于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活動設計意在讓幼兒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體的彈
性;通過觀察、了解物體彈性的用途,并會運用所獲得的科學經驗進行發明創造,培養
創新意識,達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動目的:
1、愿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拓展思維,有一定的創新。
2、在探索、發明、制作、操作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對物體彈性的用途。
3、通過幼兒,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活動準備:
1、彈性玩具若干。
2、有彈性和無彈性的物品若干。
3、幼兒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自由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1、談話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今天,老師帶來許多好玩的玩具,每樣玩具,都有一
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發現它們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壓一壓、拉一拉、
捏一捏或者用腳跳一跳等等。玩的時候要小心,別把玩具弄壞了。”
2、引導幼兒自由選擇各種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3、教師巡回觀察,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啟發幼兒發現“物體有彈性”的秘密。
4、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及發現,了解物體彈性的基本特征。
老師邊操作,邊引導幼兒小結:“我們玩的東西很有趣,它們都有彈性。我們用力拉它
或壓它的時候,它就會改變形狀,手一松,它又能變回來,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二、再次探索并對物品分類,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分組投放有彈性與無彈性的物品。
2、幼兒自由探索。
3、請幼兒把有彈性的與無彈性的物品分類。
三、游戲:找一找,想一想。(聯系生活了解彈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誰身上有彈性的東西最多。
2、找一找,活動室里哪些東西有彈性,看誰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兒園、家里及其他地方,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
四、引導幼兒討論:
1、如果所有的物體都沒有彈性將會怎么樣?
2、怎樣利用物體的彈性發明一種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很多材料,我們也來動動腦筋,想一想,發明一件有彈性
的用品或玩具。”給幼兒介紹材料名稱。
2、鼓勵幼兒先想想準備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說說。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紹自己的作品,表揚有創意的幼兒。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物體振動會發出聲音,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歡欣賞悅耳的聲音,對聲音感興趣。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同時也能避免聽噪音。
活動準備
1、聲音:切菜的聲音,接水的聲音等。
2、準備容易發出聲音的物品:鈴鼓、裝有黃豆的小瓶子。
活動過程
一、傾聽聲音。
1、復習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在歌聲中體會聲音的美好與神奇。
2、教師:聲音的本領可大了,不僅能告訴我們誰來了,還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么事。
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仔細地用耳朵聽一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二、觸物游戲
1、體驗猜測聲音的樂趣。
教師:聲音真是我們的好朋友,請你上來隨便摸一樣東西,并讓它發出聲音,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2、請幼兒上前游戲,讓其他幼兒一起聽辨聲音,并說說自己的聽辨理由。
三、操作活動,繼續感受不同的聲音,了解物體的振動會發出聲音。
1、教師:看!桌子上那么多的東西也都忍不住要發出聲音了,可它一個人發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幫助。請你們去試試看,說說自己是用什么辦法讓它發出聲音的。
2、請幼兒逐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發出聲音,大家一起聽辨聲音,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你喜歡什么聲音?為什么?
1、組織幼兒傾聽錄音機中播放的不同聲音
切菜的聲音
馬桶沖水的聲音
可怕的聲音
敲門聲
打雷聲
救護車聲音
臺風
2、說說自己喜歡聽到什么聲音?不喜歡聽到什么聲音?為什么?
3、幼兒自由交流:自己聽過喜歡的和不喜歡的聲音,特別是要談談聽到不喜歡的聲音時,是什么感覺?(不舒服、心煩、害怕等等。)
五、介紹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兒避免聽噪音。
1、教師:不好聽、亂糟糟的聲音我們叫它噪音,噪音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害處。
經常聽噪音,耳朵會變聾,還容易得心臟病。
2、引導幼兒積極討論。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應該怎么辦?(捂住耳朵,或者離開那里。)
六、教師小結并鼓勵幼兒學習控制音量的禮儀。
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聲音,上課發言要聲音響亮是為了讓別人聽清楚;人多地方說話聲音輕是為了不影響別人,不制造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場合來確定聲音的輕或響。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
操作材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紙杯輔助材料:
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彩帶。
教學過程:
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1)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現什么。”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你剛才扔的是什么東西?你扔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它落下來的速度是什么樣的?
2、再一次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啟發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現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2)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啟發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啟發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為什么物體都會往下落?
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結: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6、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7、活動總結
活動反思:
吸引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通過游戲的層層引導,首先感知物體的下落現象,其次比較兩種物體的下落速度,再次討論怎樣改變同一物體的下落速度,讓幼兒積極的參與游戲,并嘗試通過感受、探索、發現、引導幼兒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使科學活動順利地延伸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不為“教”而教,只是幼兒的“學”而教,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7
教學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動手進行操作,掌握錄音機錄音的操作方法。
2、了解可以將聲音記錄下來的幾種工具和方法,感受數碼科技產品對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3、培養幼兒對電子、科技產品的興趣,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欲望。
教學思路:
本次活動通過舉辦“聲音博覽會”為引子,并貫穿始終,讓幼兒保持極高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動手操作,自由地探索各種能將聲音錄制下來的方法,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科技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從小培養幼兒對電子、科技產品的興趣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教學準備:
1、活動前請幼兒進行調查:那些東西可以將聲音錄下來?
2、錄音素材。
3、各種錄音工具:如錄音機、錄音筆、MP3、MP4、攝像機、手機、數碼相機等。
4、錄音機按鍵圖標。
教學內容:
一、 教師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下周我們幼兒園要舉辦一場“聲音博覽會”,需要收集大自然里各種各樣的聲音,到時候會評出“最好聽的聲音”、“最可怕的聲音”、“最奇怪的聲音”、“最搞笑的聲音”等等,你們想參加嗎?
2、組織幼兒討論,怎樣才能將聲音帶去參展呢?(可以錄下來)
二、幼兒交流討論:那些工具可以錄制聲音
1、教師:上課前大家都做了調查,現在請你們告訴老師,有哪些東西能把我們的聲音錄下來?什么時候需要把聲音錄下來呢?
2、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
3、請個別幼兒說一說,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教師:現在科技非常的發達,有許多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把聲音錄下來,像錄音機、復讀機、手機、攝像機、錄音筆、MP3、MP4等等,它們的作用非常大,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許多的方便。
三、 教師示范講解:怎樣將聲音錄下來
1、教師示范將聲音用錄音機錄制下來的方法,教師操作錄音機,請一名幼兒配合錄音。
①先裝進磁帶。
②按下錄音鍵。
③錄制結束按停止鍵。
④播放剛才的錄音。
2、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錄音機的操作方法。
教師分別出示錄音機按鍵的圖標,請幼兒根據圖標進行操作,并對操作結果進行表述。
①停止、開倉鍵 ②快進、快退鍵 ③開始鍵 ④暫停鍵
3、請小朋友看一下,還有哪個鍵我們沒有用到它?(錄音鍵)
教師:這個鍵是錄音鍵,它不能單獨使用,要和開始鍵同時按下,這兩個鍵同時按下之后,就能把我們的聲音錄到磁帶上。
4、請小朋友在老師的協助下,自行更換上空白帶進行錄音。
四、了解其他數碼電子產品的錄音方法
1、請幼兒自由選擇錄音工具進行錄音,并進行簡單記錄(是否成功、操作步驟)。
2、教師:你們將自己的聲音錄下了嗎?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樣操作的?
3、請幾名操作成功幼兒進行展示操作過程。
4、請幼兒再次進行嘗試錄音,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掌握錄音的正確方法,提醒幼兒不要太嘈雜。
5、播放幼兒的錄音,加深對各種錄音工具的了解。
五、活動結束、延伸
鼓勵幼兒回家后與爸爸媽媽一起錄制各種聲音參加“聲音博覽會”。
大班科學教案流程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尋找,采摘馬蘭的活動引導幼兒識別馬蘭,并初步了解馬蘭的用途。
2.學習涼拌馬蘭,感受到做菜肴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馬蘭、野草、小籃子。
2.制作馬蘭的各種調味品。
活動過程:
一、觀看錄像,引起興趣,了解馬蘭的生長環境。
過渡句:今天,有這么多的客人老師來看我們大(3)小朋友學本領,開心嗎?
1.師:現在,徐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像。
2.提問:(1)這是我們在干嗎?(挖馬蘭)
(2)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馬蘭?
小路邊、瓜地、田邊、花壇、竹園等
3.師小結:原來在潮濕的泥里,我們都可以找到馬蘭。
二、區別野草與馬蘭,進一步認識馬蘭的外部特征。
提問:你在挖馬蘭時,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馬蘭呢?
師:老師這里有許多馬蘭,可它和野草混在一起了?你能幫忙把馬蘭找出來嗎?你們可以互相對比,商量一下,哪些是馬蘭,把找出來的馬蘭放在旁邊的筐子里。
(幼兒選擇馬蘭。)
提問:請你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來區分野草和馬蘭的?
(讓幼兒自由回答)
師小結:馬蘭的葉子是綠色的,橢圓形的,葉邊是鋸齒形的。葉片上有細細的絨毛。馬蘭的根很光滑,有點紅有點綠,聞起來有股清香味。
三、馬蘭的用途。
1、師:那你們知道馬蘭有什么用嗎?
2、幼兒自由討論。
3、師小結:馬蘭可以當飼料喂豬喂羊,也可以做藥材曬干后可以泡茶喝。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還可以止血,也可以做菜燒來吃呢,還可以作餡料做湯圓,味道還很好。
四、制作、品嘗馬蘭。
1、師:你們吃過馬蘭嗎?(如吃過)那你嘗嘗的馬蘭是什么味的?
2、師:那現在我們來嘗嘗馬蘭的味道?(幼兒嘗原味)
3、提問:味道怎么樣呀?(如果幼兒說“不好吃”)
那怎么辦呢?(幼兒回答)
4、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調料,你們去試試讓馬蘭吃起來更美味,不過在放鹽的時候不能放太多,先少放一點,淡了在放一點。
5、師:你們可以給客人老師嘗嘗你做的美味的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