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后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2、電腦,多媒體課件;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并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凈含量。
4.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凈含量情況。
5.揭示并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并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通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后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方便面、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游戲:
1.老師發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一意見,然后實際稱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布置作業,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布置課后實踐作業。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鞏固所學內容,能根據圖意列出連加的算式,說出是幾個幾相加。
2、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和加法之間的關系。
3、總結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總結出規律。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的意義,能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有關0的.乘法。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
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寫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43=12
()()()
3、談話:神奇的魔術家今天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節目,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魔術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魔術家的表演吧!語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出示掛圖:第一幅圖
引導學生仔細看圖,說說魔術師在變什么魔術?通過看圖你知道了什么?誰能根據這幅圖提幾個數。
老師引導學生提問:第一幅共有幾頂帽子?幾只鴿子?板書:原來三頂帽子中一共有幾只鴿子?誰來解決他的問題?(指定5名以上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列式板書)。
提問:誰能列出加法算式?
誰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掛圖:第二幅圖
思考:魔術師現在在變什么新花樣?誰看懂了?老師引導學生第二幅有幾頂帽子?幾只鴿子?
老師想問問大家現在三頂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鴿子
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回答出0只。
提問:誰能列出加法算式?
誰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師在黑板上列式板書)。
出示書中的思考題: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數分別有什么規律?然后通過小組的合作,實踐、體驗,最后總結要點,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結論:1和任何數相乘,得數就是這個數。
0和任何數相乘,得數都是0。
三、鞏固練習。
1、提問
(1)圖中一共有幾棵樹?你是怎么知道的?
誰能列出加法算式?說的對嗎?為什么他說得對?
誰能列出乘法算式?你為什么要這樣列算式?(學生說出乘法算式的意義)
(2)樹上一共結了多少個果子?你是用什么辦法算出來的?
什么方法數得快、算得快?
請你在書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讓學生比較數數的方法、連加的方法、乘法哪種方法最快)
2、根據插圖,按順序回答。
(1)吊椅上現在坐了幾個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減法算式。(學生說出乘法算式的意義)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只要學生的問題符合題目內容,都要給予肯定。
3、自主練習第4、5題。
4、自我檢測:我學會了嗎?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
1+1+1=313=30+0+0=003=0
教學反思:
學生能根據圖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說出算式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進行聯系,學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規律時,很容易總結出規律,但在具體做題時個別學生還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結果搞錯,應讓學生多多練習,加以鞏固。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評析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干什么”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說給大家聽聽。
生1:__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__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__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一下你的調查,好嗎?
(小組交流。)
師:有一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說:“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剛的爸爸說:“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剛的媽媽說:“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980元。”)
師:看到這里,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余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后,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說一說你的估算結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對,786元接近800元,應該是600+800-1000=400(元)。
師:哪位同學的結果更接近精確結果?
生:第2位同學。
師:同學們這么快就估算出來了,那么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余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說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說:“我想用節余的錢買一臺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機的價錢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522元,再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84元,因此需要攢3個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要買一臺洗衣機是960元,還少84元,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3:我們組的想法和第二個同學說得差不多,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生4:我們組的想法是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買洗衣機還不夠,再加一個月的節余是1314元,這就足夠了,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說什么?
(屏幕顯示:小剛高興地說:“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問題,你們的好方法我已經學會了。再見。”)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參與,課堂氣氛熱烈。由于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余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并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并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里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并介紹小猴。
示范: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范)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里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示范: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范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并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視圖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并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后,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現了什么?
[評析:換位觀察,并找到相應的視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并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視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么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三、活動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里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視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視圖和右視圖)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知道物體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觀察過程,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教學難點:
能正確辨認所觀察物體的形狀。
教學準備:
長方體紙盒、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禮品盒,大家想看看嗎?(出示課題:看一看(一))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觀察,老師要給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觀察姿勢,不能左瞧右看,隨意改變自己的觀察位置。
2、觀察后要說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幾號面,這些面各是什么形狀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圓滿完成觀察任務的,有沒有信心?(出示標有序號的長方體)
二、參與活動,探究新知。
(一)體驗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也有不同。
1、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仔細觀察。
2、通過討論、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學生代表發言,說說自己看到了幾號面?是什么形狀?
3、師:同樣一個長方體,怎么有的同學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卻是長方形呢?
4、生討論、交流、匯報。
5、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課件演示)
(二)體驗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個數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1、師:我剛才聽有的同學說只看到一個面,有的同學卻看到了兩個面,還有的同學看到了三個面。請看到一個面的同學揮揮手、看到兩個面的同學點點頭、看到三個面的同學拍拍手。
提問:為什么看到的面的個數不同?(在不同位置觀察時,看到的面的個數不同)
2、同學中有沒有看到更多個數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幾個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變的觀察姿勢和位置,進一步細心觀察,并討論、交流老師提出的問題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同一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課件演示)
5、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不僅觀察仔細,善于動腦,還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膽說出來,真棒!現在,老師帶著大家做一個拍手游戲,想不想做?(師帶領學生做拍手游戲,回顧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位。)
(三)認識各個面的名稱。
1、師:老師帶來的禮品盒上標有數字序號,同學們說的時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給每個物體的面上都貼上這樣的序號,怎樣才能正確說出各個面的名稱呢?其實,人們已經習慣給物體的各個面起一個名字了,大家在書上26頁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個面都叫什么?
2、誰能給老師的禮品盒上各個面貼上他們各自的名稱?(出示另一長方體紙盒和名稱標簽)
3、師:一般,我們把物體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觀察者正對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對于觀察者右側的面叫“右面”,那左側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長方體并變換位置,讓學生指出各個面的名稱,使學生加深對各個面名稱的理解,知道這些面的名稱不是固定不變的。
三、聯系生活,實踐應用。
游戲一:猜一猜。出示26頁情境圖,先說說每個人各站在講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們各會看到講桌的哪些面?最后動手連一連。(課件演示)
游戲二:練一練。出示27頁“練一練”4題,今天智慧爺爺買了生日禮物要給一位朋友過生日,淘氣、笑笑和機靈狗也去湊熱鬧,他們各自看到禮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說說,在連連。(課件演示)
游戲三:標一標。出示27頁“練一練”1題,同學們還認識了物體各個面的名稱,看誰能準確快速地標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課件演示)
游戲四:摸一摸。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紙盒,摸摸它的各個面,并對同桌說說每個面的名稱和形狀。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練一練”第2.3題。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解決數學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初步認識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稱,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分清幾個幾。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黑板:(判斷)列示
教學過程:
一、學習新課
1、出示情景圖。觀察畫面。在兒童樂園里,孩子們有的坐飛機、有的坐火車,有的劃船,有的玩游戲。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學信息,并根據該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提問: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一共有幾人?
選一個來解決問題。有多少人坐小飛機?
怎樣列式?2+2+2+2=8(人)
這個算式里有幾個2?4個2。像這樣4個2相加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還可以用乘法來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讀法:2×4讀作2乘4,4×2讀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稱。乘號和加號的區別。2表示相同的加數,4表示有幾個相同的加數。8表示4個2相加的和。即4×2的積。
(4)意義:表示4個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決其他幾個問題嗎?并說出算式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含義。
坐火車的有幾人?4×6=24(人)或6×4=24(人)表示6個4相加.6從哪來?
劃船的有幾人?3×3=9(人)表示3個3相加
3、觀察這幾個問題的'解答,你發現了什么?(怎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
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練習
1、判斷題。A:
B:
求一共有幾個蘋果怎樣列式?為什么能用乘法?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計算的條件: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1、試一試P5
請生自己看圖,看懂了什么?說一說。
每棵樹上有3只小鳥,4棵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
一共有多少個小矮人?(每盒有7個,2盒有幾個。)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義?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5×89+9+96×28+8+8+8
板書:兒童樂園
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有幾人?
2+2+2+2=8(人)4+4+4+4+4+4=24(人)3+3+3=9(人)1+2+3=6(人)
2×4=8(人)4×6=243×3=9
讀作:2乘4表示6個4表示3個3
4×2=8(人)
讀作:4乘2
表示4個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較簡便
作業:1、讀書P4-5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6+6+6+63+3+3+3+35+510+10+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