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來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2.會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四種判定方法和性質(zhì)來證明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來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教學難點:會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四種判定方法和性質(zhì)來證明問題
一.引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有那些?
取兩根等長的木條AB、CD,將它們平行放置,再用兩根木條BC、AD加固,得到的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嗎?
二.探
自學內(nèi)容:1、閱讀教材P46頁;2、完成自主學習;
【例題】
已知:如圖,ABCD中,E、F分別是AD、BC的中點,求證:BE=DF
已知:如圖,ABCD中,E、F分別是AC上兩點,且BE⊥AC于E,DF⊥AC于F.求證:四邊形BEDF是平行四邊 三.結
師生共同小結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四.用
1、能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條件是( ).
(A)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 (B)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角互補
(C)一組對角相等,一組鄰角互補 (D)一組對角相等,另一組對角互補
2、能判定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題設是( ).
(A)AD=BC,AB∥CD (B)∠A=∠B,∠C=∠D
(C)AB=BC,AD=DC (D)AB∥CD,CD=AB
3、能判定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條件是:∠A∶∠B∶∠C∶∠D的值為( ).
(A)1∶2∶3∶4 (B)1∶4∶2∶3
(C)1∶2∶2∶1 (D)1∶2∶1∶2
4、如圖,E、F分別是□ABCD的邊AB、CD的中點,則圖中平行四邊形的個數(shù)共有(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5、如圖,□ABCD中,對角線AC、BD交于點O,將△AOD平移至△BEC的位置,則圖中與OA相等的其他線段有( ).
(A)1條 (B)2條
(C)3條 (D)4條
五.作業(yè)P48練習1、2題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1、2 例題 練習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3、4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會熟練應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復習具體數(shù)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題過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導,并應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點
求根公式的推導和公式法的應用.
難點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
一、復習引入
1.前面我們學習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開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問1 這種解法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
提問2 這種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對那種“平方式等于非負數(shù)”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實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對這種局限性,怎么辦?(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夠“直接開平方”的形式.)
(學生活動)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師點評)略
總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學生總結,老師點評).
(1)先將已知方程化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項系數(shù)為1;
(3)常數(shù)項移到右邊;
(4)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系數(shù)的一半的平方,使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
(5)變形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無實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這個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驟求出它們的兩根,請同學獨立完成下面這個問題.
問題:已知ax2+bx+c=0(a≠0),試推導它的兩個根x1=-b+b2-4ac2a,x2=-b-b2-4ac2a(這個方程一定有解嗎?什么情況下有解?)
分析:因為前面具體數(shù)字已做得很多,我們現(xiàn)在不妨把a,b,c也當成一個具體數(shù)字,根據(jù)上面的解題步驟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項,得:ax2+bx=-c
二次項系數(shù)化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當b2-4ac≥0時,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開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數(shù)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先將方程化為一般形式ax2+bx+c=0,當b2-4ac≥0時,將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這個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兩個實數(shù)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應把它化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補:(5)(x-2)(3x-5)=0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2頁 練習1.(1)(3)(5)或(2)(4)(6).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應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導過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應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1)將所給的方程變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項要變號,盡量讓a>0;2)找出系數(shù)a,b,c,注意各項的系數(shù)包括符號;3)計算b2-4ac,若結果為負數(shù),方程無解;4)若結果為非負數(shù),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結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 習題4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3
一、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多項式公因式的意義,初步會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點難點
重點:能觀察出多項式的公因式,并根據(jù)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來
難點:讓學生識別多項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學習:
公因式與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個矩形的長分別為a、b、c,寬都是m,則這塊場地的面積為ma+mb+mc,或m(a+b+c)
既ma+mb+mc=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項式ma+mb+mc寫成m與(a+b+c)的乘積的形式,相當于把公因式m從各項中提出來,作為多項式ma+mb+mc的一個因式,把m從多項式ma+mb+mc各項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項式(a+b+c),作為多項式ma+mb+mc的另一個因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講精練
例1、將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2)7x2-21x;(3)8a3b2-12ab3c+abc(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a(x-3)+2b(x-3)
通過剛才的練習,下面大家互相交流,總結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驟.
首先找各項系數(sh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約數(shù)是4.
其次找各項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取次數(shù)最___________的.
課堂練習
1.寫出下列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1)ma+mb2)4kx-8ky(3)5y3+20y2(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2)a2b-5ab
(3)4m3-6m2(4)a2b-5ab+9b
(5)(p-q)2+(q-p)3(6)3m(x-y)-2(y-x)2
五、小結:
總結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驟.:
首先找各項系數(shù)的大公約數(shù),
其次找各項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取次數(shù)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業(yè)1、教科書習題
2、已知2x-y=1/3,xy=2,求2x4y3-x3y43、(-2)20__+(-2)20__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4
一、讀一讀
學習目標:1、掌握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及其證明;
2、體會幾何中簡單不等關系的證明;
3、從內(nèi)和外、相等和不相等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的角作更全面的思考。
二、試一試
自學指導:
1、如圖∠1是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它與圖中其它角有什么關系?
2、自學教材P242-243,看看你的結論是否正確,并對例1例2進行學習,
仿照證明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
推論1: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nèi)角的和。
推論2: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nèi)角。
證明:
三、練一練
1、如圖,下列哪些說法一定正確
A∠HEC>∠B
B∠B+∠ACB=180°—∠A
C∠B+∠ACB<180°
D∠B>∠ACD
2、已知:如圖,在△ABC中,∠A=45°,外角∠DCA=100°,
求∠B和∠ACB的大小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5
方差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產(chǎn)生和形成的過程。
3. 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的波動大小。
二. 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 重點:方差產(chǎn)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 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 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 ]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xiàn)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zhì)量穩(wěn)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jīng)常要去了解一組數(shù)據(jù)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shù)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xiàn)出來?第一環(huán)節(jié)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shù)據(jù)的波動性,第二環(huán)節(jié)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shù)據(jù),波動性的方法。可以畫折線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qū)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xiàn)一種數(shù)量來描述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chǎn)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huán)節(jié) 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shù)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shù)據(jù)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shù)據(jù)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shù)據(jù)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tǒng)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的其他統(tǒng)計量。
三. 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 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shù)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 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xiàn)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2004年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jù)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五. 例題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 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shù)據(jù)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明確題意。
2.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tǒng)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shù),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 方差怎樣去體現(xiàn)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
六. 隨堂練習:
1. 從甲、乙兩種農(nóng)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nóng)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nóng)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2. 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nèi)缦卤硭?,誰的成績比較穩(wěn)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shù) 1 2 3 4 5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強 10 13 16 14 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nóng)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2.段巍的成績比金志強的成績要穩(wěn)定。
七. 課后練習:
1.已知一組數(shù)據(jù)為2、0、-1、3、-4,則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為 。
2.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shù)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jīng)過計算,兩人射擊環(huán)數(shù)的平均數(shù)相同,但S S ,所以確定 去參加比賽。
3. 甲、乙兩臺機床生產(chǎn)同種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別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別計算出兩個樣本的平均數(shù)和方差,根據(jù)你的計算判斷哪臺機床的性能較好?
4. 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nèi)绫硭荆?單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據(jù)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機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選擇小兵參加比賽。
初二數(shù)學教案簡單篇6
一、學習目標: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幾何解釋.
二、重點難點:
重點: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幾何解釋,靈活應用
難點: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征并能靈活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三、合作學習
Ⅰ.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一位老人非常喜歡孩子.每當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時,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們.來一個孩子,老人就給這個孩子一塊糖,來兩個孩子,老人就給每個孩子兩塊塘,…
(1)第一天有a個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2)第二天有b個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3)第三天這(a+b)個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4)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數(shù)與前兩天他們得到的糖果總數(shù)哪個多?多多少?為什么?
Ⅱ.導入新課
計算下列各式,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兩數(shù)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們的平方和,加(或減)這兩個數(shù)的積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a-b)2=a2-2ab+b2
四、精講精練
例1、應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4m+n)2(2)(y-)2(3)(-a-b)2(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1022(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