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脈絡;了解樂府民歌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在我們上課之前,先請大家來看一段動畫片《木蘭》的視頻。(播放)介紹:這段表演截取自好萊塢卡通片《花木蘭》。你們看到木蘭說著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違和呢?花木蘭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在國際上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關于木蘭的長詩《木蘭詩》
2.用PPT出示《木蘭詩》相關知識如下: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皹犯北臼枪偈鸬拿Q,負責制譜作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詞“唧唧、機杼、可汗、鞍韉、轡頭、濺濺、胡騎、朔氣、舊時裳、理云鬢”
3.請學生簡述故事的脈絡是怎樣的。
(起:1-3段---替父從軍;承:第4段---征戰沙場;轉:5-6段---辭官還鄉;合:第四段---故事結局)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學生對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圍繞人物展開,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關鍵就把握住了。教師將下列問題用PPT出示,請學生默讀,然后教師點名回答。
1.從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蘭有什么擔憂?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家里沒有男丁,父親要去充軍。木蘭對長輩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勇敢果斷的性格。)
2.從第二部分我們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身為女子,戰場上奮勇殺敵,巾幗不讓須眉。表現出木蘭勇敢無畏愛國的英雄氣概)
3.從第三部分,我們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木蘭請求辭官還鄉,說明木蘭不慕名利,情系故鄉,熱愛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戰友未發現木蘭是女子,說明木蘭謹慎小心又機智。)
4.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木蘭是一位深愛家人,熱愛和平生活,同時又英勇果敢,謹慎機制,不慕名利又愛國的女性。)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長詩,既然是詩,就同樣有很多詩的特點,詩歌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修辭,請同學們結合具體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辭?
對比閱讀《陌上桑》,結合修辭分析兩篇文章所展現的主角的品質精神。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請學生結合課文中所提到的修辭,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習作,內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辭。注意語言表述行文條理,邏輯清晰。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2
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不進入我們的課文學習,我們不妨先進行一場進入初中語文課堂的的歡迎儀式,或者說是語文學習的啟動儀式。這場歡迎儀式將分為三個主題:一、歡迎大家來到語文大課堂;二、歡迎大家來到語文大樂園;三、確定語文學習的目標。
切入主題之前,我首先要講一下學習上的要求:
⒈準備四本本子:
①筆記本(學習日志):每一天都記號日期,記下錯題、基礎字詞知識、上課要求、作業要求、課堂重點內容,來不及先記書上,課后整理,課下反反復復多回顧。
②作業本③聽寫默寫本④作文本⑤課余讀書摘抄本讀書札記
⒉準備好語文學習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⒊上課要求:
①雙手放桌上
②除規定的討論朗讀時間外,保持教室安靜,不講和上課內容無關的話,樹立公共課堂的公共意識,上課不認真不守紀律由課代表扣分記入期末總評成績
③主動答疑:課上完之后,都可以到辦公室提出疑問。
⒋作業要求:
按時完成作業,字寫端正,第二天到校立即上交小組長,沒有做完的(包括聽默寫沒有通過)中午到辦公室檢查,完成后回家
預習:字詞摘錄、課文熟讀、思考課后問題
一、歡迎大家來到語文大課堂
我們看到幻燈片上特別凸顯了這個“大”字,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語文兩個字的解釋是:語言和文字以及語言和文學。它有一個很大的彰顯其特色的學習范圍,你的視野會變得非常開闊。
初中語文的學習內容:
⒈課文:
現代詩歌、現代散文、民間傳說、說明文(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新聞通訊、人物傳記、小說節選、微型小說、文言文、古典詩詞。
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情感分析、段落分析、語義分析、自我啟發和感悟
⒉語言文字基礎:
現代文:注音、字形、多音字、成語、熟語、造句、詞義、句型、修辭、語法、標點符號。
文言文、古詩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
⒊寫作:以記敘、抒情、議論文章為主
以上這些是我們三年系統性的學習要接觸的內容,由此可見第一即是內容范圍上的大,跨越古今、國別,現代性、古典性、啟蒙性、社會性相雜糅。第二則是學習效用之大,小學時你們的老師肯定說過,學好語文就意味著為其他學科的審題解答奠定基礎,語言文字是人類溝通交流最基本的條件,在一些思想家比如盧梭看來,語言文字認識和接受的不平等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一,語言被劃為了貴族語言和平民語言,文字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導致了人類的貴賤有別,而我們現代教育的語文學習即是要打破這種不平等,要每個人都掌握相同的語言文字運用才能,獲得人類文明中平等的認知權、溝通權和思考權。
二、歡迎大家來到語文大樂園
下面我們來繼續探討語文學習的第二個主題,我們學習語文的概念,不僅僅局限在簡單地閱讀分析課文,寫命題考場作文,以及反復的做題上,這是理科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在課堂外有很大的延伸空間,這就是所謂的大樂園主題。學習應該是充滿樂趣的,我們應該提倡一種快樂語文的學習方式,這些樂趣總的體現在:
⒈閱讀的樂趣
上課,完成作業,只是我們看到的學習的表面,學好語文,離不開閱讀大量的文字,閱讀應該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一本課外的好書可以提前幾年提升你的知識境界,可以更新你的知識含量,21世紀一份報紙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人類一生掌握的信息量還多。你們不用抱著學會什么的任務心態去閱讀,要利用課余非學習的時間,僅僅是捧起一本書,隨意的翻開,不用怕讀不懂,第一遍不懂,多讀幾遍肯定就會有自己的理解。抄下你感到有意義的句子,當你確實有了很深的感悟想要抒發的話,寫一篇讀后感是水到渠成的事。
⒉電影、音樂的樂趣
一本好電影比我們的課文有更深的心靈震蕩,一首好的歌詞會有詩一樣的語言,讓我們獲得更美的文字體驗。
三、確定語文學習的目標
閱讀、欣賞電影和音樂,提升的是我們的文藝素養和氣質,我希望這是你們一輩子都離不開的事。但是三年,我們有一個短期的目標,每一學期的期末考,三年后的中考,要檢查你掌握的知識能力,決定你能不能升入杭二、學軍、杭高這樣的全國。所以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這樣的:掌握良好的閱讀文章能力、文字運用及寫作能力;會背誦一定篇目的古詩詞、文章;掌握現代文、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知識。我的要求是:把我當做你們的向導,跟著我,多思考,把每一次課當做一步樓梯,一步一步的走,認認真真地上好課,做好作業,背誦好文字,持之以恒,千萬不要落下。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并積累字詞。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由作者對四季的雨不同性格的描繪,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歌頌生命的情趣。
教學重點:“細致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感情,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啟發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讀法:教師點撥與學生自讀相結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教學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課件出示不同形態的雨景,同時配以肖邦的鋼琴曲《雨滴》)雨是大自然的音響師,用心傾聽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今天讓我們一起通過劉湛秋先生《雨的四季》來感受不同季節雨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簡介
劉湛秋,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1935年出生,安徽省蕪湖人,著有詩集《寫在早春上的信箋》、《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
三、整體感知,鑒賞課文
1.檢查字詞
靜謐高邈蒞臨粗獷咄咄逼人
2.學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注意處理好語速,突出關鍵字詞的讀法。體會作者的感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考每部分描寫的內容,哪幾個自然段進行了重點描寫?
要點:總——分——總
第一部分總寫我喜歡雨。
第二部分寫四季的雨。
第三部分抒發對雨的喜愛之情。
4.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配樂),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課件出示問題:各季的雨有什么樣的特點,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也可自己概括。
要點:
春雨:美麗嫵媚
夏雨:熱烈粗獷
秋雨:端莊沉思
冬雨:自然平靜
5.教師出示問題:品味語言。
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要點: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學生自由探究、交流。
四、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齊讀第6、7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師出示問題:文章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
要點:后者單純強調一個“雨”字,顯得呆板,前者充滿靈動,賦予“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五、總結全文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開展了聯想與鑒賞散文的方法,讓我們用一顆靈動有愛的心,去感悟生活,熱愛生命。
六、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薄靶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闭埻瑢W們利用平日所積累的詩詞句,體會不同的人生感受。
七、布置作業
我們通過“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好在哪里”領會了本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和結構美。根據本文所學的細節描繪方法,展開聯想與想象,描寫一幅你所見所想的本校夏雨過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4
教學目標: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學會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寫方法。
3、學習鑒賞方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景物描寫方法應用到實踐中
教學難點:
欣賞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自讀法:將教師點撥與學生自讀相結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誦讀法:配樂朗誦,將教師范讀與學生誦讀結合起來,注意朗誦的語氣、節奏,用誦讀加深理解。
3、探究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己展開聯想與想象,并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只有細心傾聽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詞,一點一滴,奏出歡快合諧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線譜上的音符,這就是雨,它似歌、如詩、像畫,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涼,冬雨冷靜,各式各樣的雨滋潤著萬物也浸潤著心靈。被譽為中國抒情詩的當代詩人劉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這樣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他筆下如詩如畫的文章,領略文章語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礎知識:
1、作者:劉湛【zhàn】秋,當代詩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
2、字詞積累
三、整體感知、鑒賞分析:
1、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的內容【自讀課文】暢談感受,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讀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美麗感染了,這是雨嗎?更像是個翩翩走來的美少女,輕柔、熱烈、奔放、含蓄,我愛雨,像作者一樣,愛的深沉!
生2:作者以雨為原料,以情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釀出了一壇美酒,剛一開封,那芳香就撲面而來,醉倒了我們的蒼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出生命醇香而誘人的的味道,這種美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
師:在這個匆忙的世界里,還有誰能摒棄塵世的雜念?我們無須等待四季的輪回,即使窗外寒風凜冽,我們可以搭車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車票,但需要你帶著真誠、樂觀的背囊和一雙清純的眼鏡,心海的雨很美麗:那里有春雨的飄飄,那里有夏雨的瀟瀟,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紛紛,那是雨的極致,當然也是人生的極致。
2、【音樂起】教師范讀第1、2段,請同學們朗讀其余段落。思考并找出體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詞語。
3、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點?參考答案(不必強求一致):
明確:春雨:溫柔、細潤、甜美
夏雨:熱烈、粗獷、奔放
秋雨:沉靜、端莊、成熟
冬雨:自然、平靜、純潔
4、這四副美圖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請談談你的看法。【提示:可以從感情意境、語言表達、修辭運用等方面暢所欲言】
例如:春雨圖中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么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艷動人吧!
……
(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交流,讓大家真正走進美景中,從而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同時也要教給學生鑒賞方法、提高大家的鑒賞能力。)
明確:
【一】“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疤貏e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用于別致新穎。
【二】冬雨圖中作者把雪景比作“一副干凈利落的木刻”,畫中是“收割過的田野”,“沒有葉的枝干,淋著雨的草垛”,似乎沒有鮮艷的色彩,也沒有勃勃的生氣,但是它正孕育著所有的色彩和所有的生氣,因此,作者感嘆雪是“雨的精靈”。他帶給人們的是內斂、含蓄和包容,表現了雪的自然和平靜。
【三】他將秋雨比作“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秋雨的嫵媚、端莊的獨特魅力描寫得十分充分,刻畫了秋雨的沉靜、穩重。
……
5、請同學們齊讀第一和最后兩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通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手法?
生:首尾呼應。結尾的“啊,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啊!”再次強調了雨“美”和自己對雨的喜愛,表達對雨的渴望和愛戀之情。
師:全文的感情基調,也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是什么?
生:“我喜歡雨”干凈利落的開篇點題,開門見山。
6、劉湛秋先生用他自然美妙的筆調,飽含深情的筆墨,深刻獨到的觀察,為我們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畫面。再來想象,作為一個能這樣細膩地體會身邊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該有怎樣的一種胸懷?你覺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處答案靈活多變,強調發散性思維,學生可回答如李樂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講出共同點,言之成理即可。)
四、美讀文章,品味情感:
作者用文字給我們提供了一場可觸可感、親切可愛的心靈雨。我們像作者一樣,對雨也愛的深沉、愛的真摯!把自己的感情通過美讀課文表達出來。
朗讀指導:
雄壯、強健、慷慨、有力——強而渾厚
哀怨、纏綿、委婉、纖細——弱而緩
廣大、空曠、迂緩——長而舒緩
急促、激動、狹窄——短而急促
優美、歡樂、活潑、輕松、清秀——清亮、圓潤、飽滿
【音樂起】
1、自由誦讀,感悟品味;
2、踴躍美讀,升華感情。
五、寫作實踐: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種種景物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下面讓我們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手法也來寫一種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罷,只要能語言優美、描寫形象就是我們的收獲!
(學生寫,讀3-5個,略評)
六、小結: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筆下沒有生命的樹生機盎然,沒有情感的花意態嬌羞,沒有聲音的成長沙沙作響,沒有味道的空氣四溢芳香。這種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秀美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雨的四季。它們被作者飽含溫情乃至熱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來之筆點染了四季,一支升花之筆寫活了萬物。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樣也會發現“美”就在我們身邊!
七、作業:
1、課文脈絡十分清晰,請仿照課文的結構,以“______的四季”為題(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寫一份作文提綱。
2、搜集描寫雨的古詩詞、詞語【是成語】寫在筆記本上,并能理解意思,恰當運用。
3、在周記本上積累一篇類似的美文,比較鑒賞它的寫作手法、語言表達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5
教科書分析:
1.《短文兩篇》包含了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陋室銘》和宋代文學家周敦頤《愛蓮說》兩篇文章。其中《陋室銘》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稅凵徴f》和《陋室銘》一樣,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把蓮花和菊花、牡丹進行對比,表明了自己對蓮花的喜愛以及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的追求。
2.《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運用,提高欣賞品味。”同時要求:“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說出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獲得有益啟示。”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點,思考感悟,生發出自己的體會,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3.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一方面對與學習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文言文的簡單方法之外,他們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這個學段,要求學生在繼續積累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打開思維,領悟文字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這堂課上,一方面需要扎實地落實文言基礎,另一方面需要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
4.雖然跨越不同時代,但是兩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達了對優秀品質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側重于讓學生理解“物”后的“志”。
學情分析:
七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經過半年初中語文的學習,在初中文言的知識層面已經有了初步的積累。另一方面也漸漸開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學習方法上的思考。這個學段的孩子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一旦調動起來,課堂效率會大大提高。所以應該著重打開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適當的激勵,來讓學生真正高效地參與的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進而產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虛詞,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過多種閱讀方式,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品味文中優美深刻、膾炙人口的語言。
3.學習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學重點:
1.自主預習和合作完成課文梳理,積累文言知識。
2.學習古代仁人志士對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學難點:
結合文章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對高尚品格的追求,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啟示。
教學準備:
學生需要提前預習,畫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師提前準備好相關課件以及用以朗誦的背景音樂。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知人論世
1.導語: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老師書寫標題和作者)
2.任務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銘”三個字
3.反饋指導: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過渡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這篇激勵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寫了那些內容呢?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務:先自由誦讀,再請同學個人讀。(至少要指導學生讀4邊,由淺入深,漸漸通過誦讀讓孩子們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中,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鋪墊。)
2.反饋指導:
(1)初讀,讀準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鴻儒(rú)案牘(dú)西蜀(shǔ)
(2)再讀,讀出節奏(個人讀)
(3)范讀,示范朗讀。(配樂,強化給學生帶來的第一主觀感受)
(4)齊讀,鞏固強化。(師生共讀)
3.小結: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第一要義。同學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要善于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讀音、節奏,從而進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內容
1.導語:通過剛才多遍的誦讀,我們已經掌握了讀音、節奏等方面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梳理,進一步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
2.出示任務:四人小組,分工梳理文章內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讀-重點字詞-翻譯”,共同解決翻譯問題。然后再以“一人讀句子,一人解釋重點字詞,一人翻譯全句,一人準備上黑板書寫重點字及其釋義”的模式,準備做展示。梳理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要標注出來。)
3.反饋指導(選取兩個小組,先后進行小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學隨時質疑,補充。黑板上展示的內容要隨時進行確認。)
需要重點強調的字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靈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詞活用為動詞,能散布很遠的香氣。文中指德行美好)
往來無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
無絲竹之亂耳(動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受到猶亂)
無案牘之勞形(動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感到勞累)
何陋之有(倒裝標志)
3.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小組間的合作,我們一起掌握了這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以及重要的句式,對于課文內容我們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下面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內容,看看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導語:“陋室”的“陋”與“不陋”體現在何處?作者又為什么為“陋室”寫“銘”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屏幕顯示思考題)
2.展示任務: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分別是從那些方面說明的?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社會中,作為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么寫法?
3.反饋指導: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從“環境、交往的人、愛好”方面進行說明的。
(3)高潔傲岸,安貧樂道
(4)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特別強調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應注重道德修養的側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寫別的事物表達和抒發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這種手法含蓄雋永,內涵深刻。
4.小結:文章通過生動地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闡明了“陋室”“不簡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業布置
1.筆記本上整理文言重點字詞。
2.嘗試運用“托物言志”手法寫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圖片激趣導入
1.導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尤其喜歡蓮花,那么他為什么喜歡蓮花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2.任務展示:
(1)欣賞蓮花,說說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
反饋指導:外形漂亮,給人以素凈的感覺。出淤泥而不染。
(2)我們學過的贊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饋指導:“接天蓮葉無窮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設計目的: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并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說,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
(3)題目:“愛蓮說”題目解題。
反饋指導:“說”,一種問題,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抒發感情,還可以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愛蓮說”,就是借寫蓮花表達自己的情操。
過渡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作者為什么那么喜歡“蓮花”?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務:先自由誦讀,再請同學個人讀。(至少要指導學生讀4邊,由淺入深,漸漸通過誦讀讓孩子們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中,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鋪墊。)
2.反饋指導:
(1)初讀-讀準字音(個人讀)
蕃(fán)淤(yū)濯(zhuó)褻(xiè)鮮(xiǎn)
(2)再讀-讀出節奏(個人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范讀-示范朗讀(老師讀)
配樂,強化給學生帶來的第一主觀感受
(4)齊讀-鞏固強化(師生共讀)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內容
1.導語: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梳理,進一步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
2.出示任務:四人小組,分工梳理文章內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讀-重點字詞-翻譯”,共同解決翻譯問題。然后再以“一人讀句子,一人解釋重點字詞,一人翻譯全句,一人準備上黑板書寫重點字及其釋義”的模式,準備做展示。梳理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要標注出來。)
3.反饋指導(選取兩個小組,先后進行小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學隨時質疑,補充。黑板上展示的內容要隨時進行確認。)
(1)重點字詞;
鮮:①陶后鮮有聞(少,讀xīǎn)
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艷麗,讀xīān)
之:①水陸草木之花(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與外人間隔(以外)
出:①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從……出來)
②不復出焉(出去)
遠:①香遠益清(遠播)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2)詞類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詞活用為動詞,長枝蔓,生枝杈)
②香遠益清(遠: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4.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小組間的合作,我們一起掌握了這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以及重要的句式,對于課文內容我們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下面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內容,看看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四.深入內容,把握情感
1.導語:作者“愛蓮”的哪些地方呢?作者寫蓮花又為什么寫其它的花兒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屏幕顯示思考題)
2.出示任務:
(1)作者寫蓮花,可是文章開頭并沒有從蓮花寫起,在寫蓮花之前,作者寫了什么?人們對這些花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
(2)“菊”和“牡丹”分別有什么特征,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先寫它們?
(3)作者把蓮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別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4)“蓮”的哪些地方讓作者最為欣賞,作者為什么“愛蓮”?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反饋指導: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菊(陶淵明獨愛)、牡丹(世人甚愛)。
(2)菊:清高避世,品格高潔超凡脫俗;牡丹:花色艷麗,雍容華貴,貪慕富貴,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襯蓮,用菊正襯蓮,突出蓮的高貴品質。
(3)菊——隱逸者——惜;牡丹——富貴者——厭。
(4)“出淤泥而不染”(潔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漣而不妖”(低調謙遜);“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潔,孤傲)
(5)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結:作者以“蓮花”自喻,把蓮花和菊花、牡丹進行對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
五、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兩篇短文。
2.學完兩篇文章后,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呢?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6
教學目標:
1、情感朗讀,感悟濃濃親情。
2、品味語言,感受散文語言美。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深刻含義。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互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相親相愛》。
2、導語: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這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家庭,每個家庭每一天都發生著許多美妙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的家庭,來感受一下這個家庭中所發生的美好的親情故事,你一定可以從中體會到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體諒、和睦相處的美好。
3、現實課題、作者。
走進莫懷戚,了解作者(出示投影,師讀生明確)。
二、朗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進課文,聽讀感知(出示投影、播放錄音)。
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給加點字注音:熬、霎時、嫩芽、分歧、粼粼
師提問,正音。生齊讀兩遍
3、結合句子,解釋下列詞語(生答,師引導,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親信服的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這里是相信并聽從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個人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4、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點撥:本文蘊含著濃濃的親情,讀時語氣要溫和,語調要平穩,聲音不能過高或過低,親切中要含著莊重。
找幾位同學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讀一遍。
(讀后糾錯、評價)
5、聽讀后完成下列各題(投影)。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當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E、結果怎樣?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跳讀課文,評談人物(投影)
說說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請有感情地讀出文中對他/她的描寫。跳讀完成后擊出一家四口人的投影,并逐一提問,根據提問完成板書。生答后總結出:
母親:體諒兒子,疼愛孫子
“我”:孝敬母親
兒子:聰明懂事
妻子:賢惠、明理
最后追問:這幾個人物的總體特征是什么:——尊老愛幼
這個家庭給人的感覺是什么:——幸福和睦
2、品味語言,感悟親情
(1)本文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請同學們用圈點法畫出你喜歡的地方,然后互相交流,說明喜歡的理由。(你可以仿照下面兩個例子的樣式來說一說)。
例①:我喜歡“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例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句話把那種蓬勃的生命力寫活了。
(2)引導學生逐段分析,回答,總結。
(3)重點點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請同學們齊讀一遍,并認真揣摩其中內涵(投影“背世界”)。
A:“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要這樣?
B: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體現了什么?
四、拓展遷移,尋找親情
其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請回憶發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把它講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業
請把發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親情故事用筆記述下來。
播放《讓愛駐我家》,在歌曲聲中結束。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內容,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說的魅力
2、把握小說主要情節,了解小說主要寫作手法,懸念的設置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3、領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學重難點:
領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導入:
上周六,我們班組織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說說看,我們都帶了什么去旅游?(防曬用品、零食、相機、錢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卻帶了別人的眼睛,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大家翻開課文23課《帶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節,了解懸念技法。
1、誰能解答老師剛才的問題。
2、剛才我們將故事大概說了一遍,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條理很清晰。作者有沒有按照這個順序來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明確: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閱讀時充滿期待。
3課文作者劉慈欣,乃懸念大師,文章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舉止上種下懸念,請找到一處,揭曉謎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質,感受人物的偉大
1、過渡:當所有謎底都揭曉,懸念都解決后,再來回顧這個故事,此時涌上你心頭的是什么感受?并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例如:沉重壓抑,如此年輕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閉在地心,一輩子無法與外界聯系。孤獨到極致,也殘忍到極致。
感動敬佩,最后的留言沒有訴苦,沒有絕望的嚎啕,只有平靜的敘述,勇敢的承擔。這份堅強,勇敢,和為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魯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小結: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過,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正是這份勇敢堅強樂觀,愿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才鑄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請同學們帶著這份感動敬佩再來讀一讀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會按照研究計劃努力工作的。將來,也許會有地心飛船找到“落日六號”并同它對接,但愿那時我留下的資料會有用。請你們放心,我現在已適應這里,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整個世界都圍著我呀,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從“我”和小姑娘的對比中感悟主旨
1、過渡:同學們剛才的感受都是圍繞小姑娘來談的,但是卻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誰?“我”,小說以“我”的視角敘述故事,“我”是參與者,我是見證者,我也是改變者。有人說,表面上看,是“落日六號”內部的小姑娘被圍困了,然而實際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贊同這個觀點嗎?
明確:贊同,小姑娘雖然身體被困地心,心靈卻是詩意的自由的,“我”雖然身體是自由的,心靈卻是麻木封閉的。小說的末尾,“我”覺得地球變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聽到她的歌聲,“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說明兩個主人公已經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開了被世俗封閉已久的心靈,重新擁有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詩意。小說通過“我”和小姑娘的對比以及“我”前后變化,凸顯了主旨。
2、運用對比詞,寫下感悟。
五、總結:
這個故事發生在未來,卻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身影,當我們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執著于眼前的茍且時,不要忘了尋找生活里的詩意,不要忘了帶上她的眼睛,讓心靈去旅行。
六、板書設計
帶上她的眼睛 劉慈欣
讓心靈去旅行。
七年級教案上冊語文篇8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從中接受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這句俗語,老師想到了古時候的一則成語故事——杞人憂天(投影出示)。
二、引導學生說說《列子》,了解作家作品眾生共享課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資料(出示投影)。
三、朗讀課文,聽讀,自讀,正音。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鼓勵學生查字典認識生字、生詞,鼓勵學生領讀。
2、激發學生齊讀速讀。
3、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氣,再讀課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傷(投影出示)
四、個別學生朗讀、翻譯,結合課下注釋。(出示投影)重點句子;
(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
(2)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3)奈地壞何?
(4)奈何憂其壞?(投影出示翻譯)
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3、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投影出示)
六、拓展
討論:
1、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2、現實環境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堂總結: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在所難免。如何更好地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十、板書設計{投影出示)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曉日月星宿,亦積氣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憂彼之所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