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善、坐、為、詣、病”等實詞的意思,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人物對話,比喻論辯的智慧。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實詞的意思,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人物對話,比喻論辯的智慧。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因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不肯進去,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是從此門進去吧。”迎接賓客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顯然,晏子的這次出使不會一帆風順了,接下來他還會遇到哪些刁難,他又如何應對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橘逾淮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節
1、讀課文,正音正字。
2、反饋預習單,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詞句。
3、復述故事情節。(不要句句翻譯,以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復述) 提示: 復述思路;晏子將使楚——晏子至——晏子對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對話,品味比喻
1、楚王預知晏子是一個“習辭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駁取勝呢? 明確;
★比喻: 橘生淮南則為橘——民生齊不盜水土異也 生于淮北則為枳——民入楚則盜 環境對人影響(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其實味不同——人的本質變了
★反駁有力: 反問句式 “得無……” (朗讀,讀出那種反問,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的語氣。)
追問1:你能想象楚王被駁后那個“笑”是怎樣的神情嗎?
追問2:如果你是晏子,你會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能言善辯 機智從容 愛國
2、楚國君臣明知晏子是一個“習辭者”,為什么還要密謀羞辱晏子呢? 明確;
☆楚國強大,齊國示好(知人論世)
☆提前密謀,掌握主動 朗讀:試著體會楚國君臣的語氣和心理。 王視晏子 固善盜乎——傲慢,嘲笑 師小結:掌握主動的楚國君臣在這次交鋒中一敗涂地,其自大與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寫他們的目的是什么?
(反襯晏子的機智從容、能言善辯) 追問: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個人嗎?
四、總結要點,感悟先哲智慧
同學們,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這個大紛爭的時期,晏子作為一個使臣出使楚國,肩負著結盟的重任,結盟不是示弱,不是喪失尊嚴。晏子以一個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變化,環境亦可以改變人的本質,駁斥的振振有詞的楚國君臣啞口無言,先輩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國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業,鞏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實詞,要求:寫清例句,寫準意思,分類整理。
2、小組分工合作,將本文改編成一個獨幕劇,進行表演。
3、閱讀下文,復述并寫出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
板書設計: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2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思想教育: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親深沉的愛,感受父女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
2解決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
結合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積累新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閱讀與學法指導:
質疑法與討論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父女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親深沉的愛。
2、抓住重點字詞句體會父親深沉的愛,無言的愛。
課前準備
課堂學生四人小組,以便討論問題,教師做好思考與討論的問題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文、
學生們互相交流父愛的故事(四人小組中一號同學總結發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指名讀課文
2、檢查預習情況。
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重點記憶易錯字音、字形。課件出示詞語
漂泊 差勁 供熱系統 未見過 往樓下奔
的確 膝蓋 懲罰 一幢 鏤空 擱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導出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父親,父愛是偉大的,更是無言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入文章《無言的父愛》(板書課題)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順,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交流生詞意思:
漂泊:比喻 生活不定,東奔西走。
懲罰:嚴厲的處罰
昔:以前
故伎重演:老的
修整一新:全
②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課文主要講了一位終身勤勞的父親“他以雙手而不是以言語表達了對我無限的愛”,作者具體描寫了表達這種父愛的過程,即父親自己動手,辛苦勞動了四個月,為自己的兒子制作了一間精美的玩具小木屋。這使我的生活中洋溢著父親的愛——無言的父愛。
感受到了這種極為珍貴的偉大的父愛。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段:第一至二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父親具有“勤勞實干”的品質。
第二段: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寫父親為我造玩具房子。
第三段:第十三至十四自然段:對無言的父愛發表議論。
三、再讀課文,體會感情
學生再次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父愛的無言與偉大。
四、自學生字,認真書寫
字既要寫正確,又要寫規范。注意“橢”字的寫法。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生細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思考:1、第一部分講了父親具有“勤勞實干”的品質,請你劃出表現父親這種品質的詞句,反復讀一讀,細細品味,議一議,談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2、劃出第二部分中描寫我與父親的神態、動作的句子和詞語,反復讀一讀,細細品味,議一議,談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我:神態: 失望;動作:奔、找、回顧
父親:神態:輕輕、希望;動作: 提、抱、擱、花 。
表現出父親以雙手表達了對我無言的愛、深沉的愛。
3、“我”身上最要緊的部分是什么?父親給“我”最珍貴的財富是什么?我又是怎樣得到這筆財富的?
讀、說、議相結合,理解父親深沉的愛,體會父親最崇高的愛和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敬意。
二、 理解重點詞句,提高能力
體會下面各句的含義,逐一說明黑體詞的理由。
(1)、我父親年幼時,從來不曾有過一個真正的家。
理由:說明父親年幼時,生活不定,隨處漂泊,缺少安寧、溫暖的家庭生活。
(2)、父親是個實干家。多年勞作的成果,足以讓父親感到驕傲。
答:“多年”表現父親一生勤勞實干;“足以”說明父親完全可以把多年勞動的成果作為自己感到驕傲的理由。
(3)、他那粗壯的滿是老繭的手,竟把一輛廢車修整一新。
理由:“竟”表示出乎意料,對父親的杰作表示出意外的極大的贊嘆。
三、拓展內容,聯系實際
1、本文的作者寫他父親是個實干家,你們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2、本文的作者講述了父親為自己做玩具小木屋,你們的父親為你做過什么?
3、你將為父親做些什么?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3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在默讀過程中圈劃的習慣,提高默讀的學習能力。
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由淺入深思考問題的能力。
體會感受父愛的珍貴,激發學生愛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無言的父愛”的含義。
教學難點:
對文末議論句所體現的“我”的情感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閻維文《父親》的旋律中插入導語。
父愛像海,寬廣深沉而含蓄;父愛像山,穩重厚實而威嚴;父愛像河,舒緩平靜而綿長。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于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梁廣闊的心田世界,去感受那《無言的父愛》。
二、粗讀課文,了解父親形象
在學生粗讀課文的基礎上,逐一討論如下思考題:
1、從文中圈出你認為最能體現出父親形象(或工作作風)的一個詞語(哪一個詞語更能體現父親的形象?說明理由)。
2、作者在文中例舉了哪幾件事告訴我們父親是一個勤勞實干的人?劃出文中表現這些具體事情的詞句。
3、形成父親勤勞實干工作作風的原因是什么?
4、為什么你認為“隨處漂泊,生活無定”是形成父親勤勞實干的原因?“隨處漂泊,生活無定“說明父親處于怎樣的一種生活環境?
5、從文中看,你認為“隨處漂泊,生活無定”是形成父親勤勞實干行為的原因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A、怎樣理解“也許”在句中的作用?
B、朗讀課文第2節,體會。
C、“雙手的價值”其雙手真正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D、看到父親這些出色的工作成績,你會有一些什么感想?
E、父親與富家子弟的生活區別是什么?他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F、文中還列舉了那些事以此來表現父親的勤勞實干?
三、細讀課文,感受父愛行為的表現及意義
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認真品讀文章的語言,理解語句的深意。
1、父親為什么要做小木屋送我?
2、窮爸爸也會愛自己的孩子嗎?以什么方式來表現?
3、默讀12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表現父愛的詞句并加以圈劃,并簡述理由
4、朗讀12小節,體會
5、從以上同學們的圈劃分析中可知父親對我的愛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父親深深地愛著他的孩子,但課文卻為何以“無言的父愛”這樣含蓄的詞語來作課題?這是為什么?能否從文中找出一句恰當的句子來對此進行解題(釋)?
6、朗讀第3小節(體會)。
7、從全文看,父親一生讓我驕傲的東西很多。如:他所做的汽車絕不比富家子弟的車差勁……可為何最讓我值得驕傲的卻是父親送給我的這一并不起眼的小木屋呢?為什么?(分析,討論)
A、為什么是的禮物?你是如何來理解“”一詞的含義?
B、父親是個實干家,以他那雙勤勞實干的手完全能夠獨立完成小小木屋的制作工作,但忙碌中的父親卻為何堅持要和自己的孩子來共同完成小木屋的制作工作呢?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來看待父親這一行為的?
8、在我和父親一起共同制作小木屋的&39;那段歲月里,我得到的僅僅是父親用雙手給我制作的小木屋嗎?你認為我在父親身上還有沒有得到更加珍貴的東西?
A、我從父親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B、我又從父親雙手做事的行為中體會、領悟到了什么?
C、父親用勤勞的雙手表現對我的愛的行為對我今后的生活起了怎樣的作用?
D、默讀14小結,從14小節中劃出兒子對這種“無言的父愛”的認識和理解的句子。朗讀14小節,體會。
E、父親給我的“財富”是什么?
F、父親用自己的雙手培養了我“身上哪一最緊要的部分”?
9、父親為何要以這樣一種無言的愛的方式來培養我,教育我?
朗讀第13小節,體會。你如何理解父親對兒子所說的話的含義?父親想讓孩子知道一個怎樣的生活道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10、作為父親始終以這種“無言”的方式關愛著自己成長中的孩子,那么作為兒子的我對父親這種“無言的關愛”又表現出怎樣的一種感情?
簡結:父親用自己的勤奮的雙手不僅實現了我的夢想,更是用他勤勞的雙手和行為,培養了我用自己雙手去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思想與精神品質。父親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做人的真正價值。他使我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因此,對于這一“無言的父愛”我所能表達的。只有心存感激!
11、學了文章以后,你喜歡文中的父親對孩子這種愛的行為嗎?
四、課文拓展:
激發學生愛的情感
教師在總結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1、學了本文以后你認為生活中的父母給予我們的愛與文中父親所給予孩子的愛在行為表現上是一樣的嗎?
2、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很多,你認為那些愛是父母應該必須給予我們的?學了本文以后你是否對愛有了新的認識?請你說一說自己的一點體會。
3、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生活寫一篇讀后感:《感受父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
2、理清課文脈絡,學習先分析后下結論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內涵,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學習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課文闡述的道理,激勵學生刻苦“修身”,身體力行,努力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教學難點
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間的關系,領悟先哲識“人”、用“人”的智慧。
說明: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行”,強調“做”的重要性,且強調從我做起,身體力行。這方面從孔子開始就有許多名言,至今流傳在老百姓的口頭上,成為主流文化中的亮點。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聽其言而觀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實做事,從自己做起,是超越時間空間的“通行證”;能做之人永遠是國寶、家寶、單位之寶等。本文闡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學時,在引導掃除文字障礙,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啟發點撥學生圍繞作者的四種態度,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生活實例,體會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間的關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整個教學過程滲透大語文教學觀,著力引領學生熟讀精思,溝通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努力喚起體驗和感受,逐步將先哲智慧化為自身的精神養料,同時,激勵學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刻苦“修身”,身體力行,努力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激趣導入
由言善行惡的大貪官成克杰說起,激發學生從文中找出晏子對言善行惡者的態度,讓學生明白文本與我們的生活很切近。
速讀,指出晏子對言善行惡者(國妖)的態度:“除”
用身邊大貪官的事例導入,激發興趣,并用課文中先賢的評價例證,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為課文學習投入情感準備。
整體感知
采取“整體—部分—整體”的活動過程,引導學生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把握文章。
默讀、誦讀,疏通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容和脈絡結構:課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種表現,再分別表明四種態度。
用讀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宏觀語境,進而把握微觀語境,這是閱讀感悟的第一步。
研讀探究
針對“言”和“行”的四種表現引導學生體會晏子這樣依次排列的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行”,強調“做”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有許多名言闡述這個道理,請學生討論補充。
針對晏子對 “言”和“行”的四種表現所持的不同態度,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生活實例來說明課文闡述的道理,領悟先哲識“人”用“人”的智慧。
誦讀,質疑,討論。參考提示——
對于“言”和“行”的四種表現的排列,晏子強調的原則:“行”是最重要,且強調從自我做起,身體力行,所以四種表現的依次排列是“等而下之”的。
晏子對于四種表現所持的態度可謂愛憎分明:“不能言”而“能行”的人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人,雖然各有長短,但畢竟也是可用之才,都值得“愛”和“任”;最值得發自內心敬重的是既“能言”又“能行”,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人;“言善”而“行惡”的人,如成克杰之流,欺騙性大,流毒之深,應該鏟除。
此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圍繞關鍵詞“表現”和“態度”,精心設計幾個有坡度的問題,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經過研讀、質疑、討論、感悟等環節,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文章闡述的道理也能逐步了然于心。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個招納人才的人,面對“不能言”而“能行”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兩種人,你會作出如何的選擇?為什么?
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生活實例,討論、交流。
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既強化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又是對其進行發散思維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課后作業
布置寫一則短文,談談對“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這句名言的感受。
回家完成
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激勵學生刻苦“修身”,努力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思路點撥
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種情況:能言、能行(國寶);不能言、能行(國器);能言、不能行(國用);言善、行惡(國妖),再分別表明自己的敬、愛、任、除等四種態度,脈絡清晰,文字障礙較少,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反復誦讀,能夠把握大致內容。但學生要真正理解其闡述的深刻道理,卻不易。教學時,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鮮活實例來輔以說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對“國器”、“國用”和“國妖”可以這樣理解:“國器”往往是“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的人,雖然他們不會頭頭是道、天衣無縫地長篇大論,然而卻是以不善辭令、多做實事、身體力行、踏實苦干來處世立命的,他們是真正默默無聞的實干家;“國用”是有思想、有主見、有韜略,懂策略的士人,他們在總體上來看,是“謀士”角色;“國妖”則表現為口是心非,口蜜腹劍,言善行惡,偽善真惡,有時大奸似忠,道貌岸然,其實是一伙奸滑小人,無恥歹徒等。
練習舉隅
1、 解釋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實詞。
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行 ②國器也 器 ③國用也 用
④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敬 愛 任 除
2、當前社會上有這樣一種“馬論”:苦了當牛做馬,肥了溜須拍馬,虧了單槍匹馬,牽就害群之馬,冷落千里寶馬。對于這種似乎很偏激的說法,你是怎么看的?
3、有人說,現代社會需要善辯之才,會說就行,對此,你是如何看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劍、惑等),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2、積累“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等出自《呂氏春秋》的 成語,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釋說理、以小見大的手法。
能力目標
理解兩個寓言故事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兩個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點。
情感目標
領悟兩則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觀臆斷的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寓言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介《呂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關《呂氏春秋》和預習課文的資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進入新課文作鋪墊。
二、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講述了怎樣的道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家長依仗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邏輯,強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點溺殺小生命,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說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會釀成大錯。
★楚人乘船渡江,劍掉入水中,他不是馬上潛水尋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記好等船停下再去尋找。船已行駛,而劍卻沉入江底,此時去找有什么用呢?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明情況變化,解決問題的手段不能不變,否則會失敗。
2、作者(編者)對這兩則事是什么態度? 不認可、嘲諷、蔑視甚至批判!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見大”的寫法。 “引嬰投江”,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悖”。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惑”。
3、對學生的感想及認識進行評點,揭示故事的現實教育意義。
4、分別找出文中的敘述和議論部分。
5、通過比較找出兩則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異同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 進行兩則故事的比較分析。
同;
1、作者對兩則故事的態度相同
2、都告訴人們事情本身發生變化時,解決 問題的手段也應該隨之改變。
不同;
1、故事內容相異
2、說明對象不同
3、一個強調說明“對象”一個強調發 生地點。
五、延伸閱讀
1、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加深對寓意的理解,訓練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感知“引嬰投江”“刻舟求劍”故事。組織學生品讀課文,并對學生 的朗讀作出評價。
六、布置作業
完成《點擊》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電子版篇6
教學目標:
情感與思想教育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親深沉的愛,感受父女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
2、結合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積累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
質疑法與討論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父女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親深沉的愛。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字詞句體會父親深沉的愛,無言的愛。
課前準備:
課堂學生四人小組,以便討論問題,教師做好思考與討論的問題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導出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父親,父愛是偉大的,更是無言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入文章《無言的父愛》(板書課題)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順,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交流生詞意思
漂泊:比喻生活不定,東奔西走。
懲罰:嚴厲的處罰
昔:以前
故伎重演:老的
修整一新:全
②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課文主要講了一位終身勤勞的父親“他以雙手而不是以言語表達了對我無限的愛”,作者具體描寫了表達這種父愛的過程,即父親自己動手,辛苦勞動了四個月,為自己的兒子制作了一間精美的玩具小木屋。這使我的生活中洋溢著父親的愛——無言的父愛。
感受到了這種極為珍貴的偉大的父愛。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段:第一至二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父親具有“勤勞實干”的品質。
第二段: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寫父親為我造玩具房子。
第三段:第十三至十四自然段:對無言的父愛發表議論。
三、再讀課文,體會感情
學生再次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父愛的無言與偉大。
四、自學生字,認真書寫
字既要寫正確,又要寫規范。注意“橢”字的寫法。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生細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思考
(1)第一部分講了父親具有“勤勞實干”的品質,請你劃出表現父親這種品質的詞句,反復讀一讀,細細品味,議一議,談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2)劃出第二部分中描寫我與父親的神態、動作的句子和詞語,反復讀一讀,細細品味,議一議,談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我:神態:失望;動作:奔、找、回顧
父親:神態:輕輕、希望;動作:提、抱、擱、花。
表現出父親以雙手表達了對我無言的愛、深沉的愛。
3、“我”身上最要緊的部分是什么?父親給“我”最珍貴的財富是什么?我又是怎樣得到這筆財富的?
讀、說、議相結合,理解父親深沉的愛,體會父親最崇高的愛和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敬意。
二、理解重點詞句,提高能力
體會下面各句的含義,逐一說明黑體詞的理由。
1、我父親年幼時,從來不曾有過一個真正的家。
理由:說明父親年幼時,生活不定,隨處漂泊,缺少安寧、溫暖的家庭生活。
2、父親是個實干家。多年勞作的成果,足以讓父親感到驕傲。
答:“多年”表現父親一生勤勞實干;“足以”說明父親完全可以把多年勞動的成果作為自己感到驕傲的理由。
3、他那粗壯的滿是老繭的手,竟把一輛廢車修整一新。
理由:“竟”表示出乎意料,對父親的杰作表示出意外的極大的贊嘆。
三、拓展內容,聯系實際
1、本文的作者寫他父親是個實干家,你們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2、本文的作者講述了父親為自己做玩具小木屋,你們的父親為你做過什么?
3、你將為父親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