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掌握孟子的文學常識及其政治主張,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論證思路,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體會論證過程中雙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復習: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認為什么叫做“仁”?
2、孔子處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二字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你認為戰國的國君最關心的是什么?
3、身處戰國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對一心只想通過戰爭征服他國的戰國君王們,智慧又擅長辯論的孟子會用什么辦法來推行儒家“行仁政,愛百姓”的政治主張呢?他是怎么把齊桓公、晉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國君主 “騙”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們這節課與其叫《天時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讀課文、翻譯疏通
1、自讀課文,讀出孟子向君王游說說理時的自信。
2、集體朗讀,讀出說理的氣勢,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方法。
3、同學互譯,圈劃不理解的字詞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譯,重點強調。
城、郭、是、池、環、兵、委、去、域、親戚、至、順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認為孟子寫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教君王如何攻擊別的國家嗎?)從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讀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來引申為“方法、法則”的意思。結合孟子的政治主張,你認為孟子這里談到的“人和”之“道”具體指什么?
施仁政、民貴君輕——愛百姓
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道”
3、本文的論證中心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達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寫作的意圖是規勸當時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4、作為一篇議論文,一般會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議論過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再讀文章。
四、論證過程
1、在戰亂不止,各國之間你死我活的戰國時代,如果說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會不會采納呢?善辯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辦法?
通過軍事引起君王的興趣,再通過層層說理慢慢將君王引入自己設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從軍事角度說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節、第三小節與第一小節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舉出事實論據,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論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這里使用雙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正反論證,加強說服力。 雙重否定句增強語氣。
4、你認為為什么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 內因決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問題能夠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講完軍事之后,將“人和”最重要的道理類比到了治國的領域之中,在第四小節作者主要采用了講道理的方法,屬于道理論證。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道理論證;增強語勢,更有說服力
6、那么孟子認為怎樣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論證。
7、至此你認為孟子的道理說清楚了嗎?請理出孟子的論證過程。
8、“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句話是主張打仗的還是不主張打仗的,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實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是不會隨隨便便打仗的,君子愛好和平,只有萬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熱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見孟子的“狡猾”
五、復習總結
1、請同學們回顧以下,孟子是怎樣從吸引君王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引導君王,最終把君王引向孟子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的?
君王聽說孟子要談論打仗的辦法,一定認真聆聽,經過孟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以及從軍事類比到治國方略,便會被孟子嚴密的論證牽著鼻子走,打心底里認為要打勝仗,治理好國家確實需要“人和”。這時,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問“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2、通過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些論證自己觀點的方法?
3、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指導書寫。
2、正確、流利地讀文,理清課文層次,理解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體會幻想與現實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童話世界里,通過與同齡人小女孩交流,加深體驗,并把感受寫在旁批處。
2、和同學討論、交流對課文的理解、感受。了解沙皇統治下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窮苦人受苦受難的根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激發學生的同情和憐憫之心。深刻感受到社會主義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
二、【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產生的合理想象,感受不同時代的同齡人命運的悲慘引導學生區別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珍惜社會主義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安徒生資料及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
1、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出示《安徒生童話全集一書)那么你們了解安徒生嗎?說說對他的了解。
2、提供丹麥時代背景,學生簡介安徒生。
3、安徒生所寫的這些童話中,你們都讀過哪些篇呢?
4、學生介紹自己所讀過的安徒生作品。
過渡: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話作品之一《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交流、探討學法
1、今天老師要用這一篇課文檢查一下你們學習語文的水平,那么老師問問你們初讀課文都應該做些什么?
2、通過與學生探討得出:
3、想想課文先寫了什么?
4、借助工具書,學會預習;
5、讀課文時畫出生字新詞,選擇一種適當的方法理解它們,然后把有難度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順,讀正確;
6、學不懂的或提出不懂的問題,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7、把自己讀書的體會在旁批處寫一寫;
小結:以上都是學習課文的好方法,請同學們按照你們所說的開始初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談收獲
1、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獲并加以點撥生字的音、形、意。
區別字形:僵——疆;熄——息;蠟——臘;燭——濁;
2、正音解詞:“唉”在本課讀“ài”表示傷感和惋惜;而“āi”音表示答應之意。
3、指名范讀,并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指導正確書寫。
4、交流閱讀中的收獲。
5、指導朗讀難讀的句子出示課件:
“她用小手搓著又紅又腫的腳,一會兒,小手也凍僵了。真冷啊,要是點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6、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賣火柴,最后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7、課文寫作順序:
(故事的發展順序,先寫了小女孩買火柴,再寫小女孩擦火柴,最后寫小女孩凍死在墻角的事。)
8、交流閱讀中存在的共同疑點。
為什么在大年夜,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
過渡:我們都有著同樣的問題,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1-9自然段,想一想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四)學習1-9自然段
1、圍繞“為什么在大年夜,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來交流討論。
2、“這是圣誕節的前一天,正在下雪,天氣冷得可怕”。
3、 “她的衣服又舊又破,腳上穿著一雙媽媽的大拖鞋,口袋里裝著許多盒火柴”。
4、“雪花落在她金黃色的頭發上,看上去是那么美麗,可誰也沒有注意到她”。
5、“大拖鞋跑掉了,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男孩當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著腳走路,寒冷的雪將她的小腳凍得又紅又腫”。
6、“她用小手搓著又紅又腫的腳,一會兒,小手也凍僵了。真冷啊,要是點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指導學生讀進去,結合出示的圖片邊讀邊想,從丹麥當時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小女孩家境,并聯系實際來探討問題。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做相機點撥并質疑:你們在大年夜里是怎樣度過的?來說一說。
小結:是啊,我們的大年夜是那樣的熱鬧、快活。可是這個小女孩呢,她是和你們一樣的孩子,大年夜里,她孤苦伶仃的在街頭流浪。(出示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并播放音樂)老師解讀,學生聆聽。
“在遙遠而古老的丹麥,遠處的樓房,燈火通明,富有的人們都在自己溫暖的家里像你們所說的那樣歡度著大年夜。然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所感受到的只有飽受饑寒的痛苦和無家可歸的孤獨,聽老師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感受?”
7、引導同學們從當時社會人情,同齡人所處的那個年代,尤其是窮孩子的命運讓人可憐。
8、教師范讀這一部分課文,要求同學們像老師一樣讀課文,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9、指導同學們練習朗讀:小組合作分工朗讀自然段,指名讀文,指名評價朗讀。口語中的“誰”在書面語中應讀“shuí”。
10、指名范讀并要求同學們仔細聽。
(五)學習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出示: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
1、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瀏覽下面的課文,找出正確的答案。
2、學生回報成果:(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第一次看到火爐;第二次看到食物;第三次看到圣誕樹;第四次看到奶奶;)
3、教師質疑
你們找到的都一樣嗎?那么小女孩為什么會看到這些東西呢?你們想過嗎?再一次讀一讀這一部分。
4、解疑
引導同學們從小女孩寒冷、饑餓、痛苦、缺少愛的原因才會看到火爐、食物、圣誕樹和奶奶。
過渡小結:小女孩想體驗以下圣誕節的快樂,想得到世界上疼愛她的奶奶的愛,所以她看到了她想看到的,你們想過嗎?小女孩為什么一次一次地擦燃火柴,最后一根接一根地擦亮火柴?(讓同學們用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來表達:因為火柴一滅,小女孩又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因為她想把看到的東西留住,所以……)
5、質疑
她想把渴望的東西全都留住,那么老師問你們,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擦燃火柴會看到你們所渴望的東西嗎?(不會)為什么小女孩看到了?(引導同學們明白這是小女孩臨死之前,昏迷狀態之中的幻想。)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把感受在課本插圖旁寫一寫。
6、讓學生以我口述我心,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苦、可憐小小年齡就要受這么多的罪。
7、指導朗讀課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四次幻想的描寫,并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這一部分把自己剛才的感受都讀出來。
8、指名讀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部分,師生共同點評。
(六)總結升華
1、引導同學們把課文中動情的句子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自由讀,指名讀,分工讀)
2、升華情感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故事,每一個讀到她的讀者無不為之動情,甚至恨不得幫她解脫出來,融入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她會多幸福啊!如果小女孩真正地來到了你們的集體里,你們會對她說什么?把你想說的寫下來互相交流一下。
五、【教學結束】
布置作業
1、推薦書目《安徒生童話全集》
2、課下分組朗讀1-9自然段,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3、抄寫生字新詞。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并積累“鼻祖、曠野、隨心所欲”等詞語和優美語句。
2、了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默讀,了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難點:體會寫法,感受語言特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準備:
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等查詢藏戲的由來、歷史變化及主要劇目等相關信息;藏戲面具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創景激趣
1、出示藏戲的有關圖片,配樂介紹:藏戲是藏族的傳統劇種,它簡單到沒有舞臺燈光和還不會結束??藏戲,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傳承下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藏戲是怎樣形成的,有著怎樣的特色。
2、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藏戲同其他劇種相比,獨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相關語句。(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臺;一部戲演三五天還沒有結束。)
3、朗讀品味,了解藏戲的特點
(一)讀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戲的特點
1、找讀前三自然段,說說你都聽出了什么。
(藏戲有三個突出特點;世界上這樣的劇種很少,而藏戲是其中之一;連續三個排比式的問句,更加突出了藏戲的特點,其中還有著民族的自豪感。)
2、練習朗讀后,找學生朗讀,要求分別讀出藏戲的特色;藏戲劇種的稀少;中國擁有藏戲的自豪。
(二)讀課文第三部分,具體了解藏戲的特點
1、默讀8自然段到最后,找與第一部分相對應的具體描寫。(8—16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的特點;17—18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演出沒有舞臺的特點;19—20自然段寫的是藏戲一部戲要演出三五天的特點。)
2、自由讀8—16自然段,說說你進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圖片,結合具體的面具,說一說顏色象征了什么,對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張。
4、自由讀17和18自然段,結合“不要,只要”來體會藏戲以廣闊的大自然為背景,道具更是簡陋到了極點。
5、你想看藏戲嗎,為什么?(感受藏戲的自然、古樸、神秘這些獨特的魅力。結合看戲人,來體會輕松自然、隨心所欲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
(三)師生合作讀,感受藏戲特點和相呼應的詳略得當的表達方式。
1、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生讀:8—16自然段。
2、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生讀:17和18自然段。
3、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39;呢?生讀:20自然段。
4、師生合讀:21自然段。
三、匯報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戲的形成)
1、自讀后小組討論: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2、交流、生發:
(1)以弱抗強的傳奇:年輕的僧人→兇險的自然。結合“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帶點的詞,來體會雅魯藏布江的兇險,一個年輕的僧人想為百姓造福,要與天抗爭。這是勇敢的傳奇。
(2)創造奇跡的傳奇:一無所有→58座鐵索橋。通過7位姑娘組成的藏戲班子,以藝術和善良感召人們,大家由哄笑到獻出人力、物力、財力,在江上建了58座鐵索橋,來體會這種齊心合力,人定勝天的傳奇色彩。
(3)藝術的傳奇:僧人→藏戲的開山鼻祖。這人僅由7人組成的藏戲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
四、回歸教材,評價小結
許多地區、民族,都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奇葩。藏戲,作為藏
族的傳統劇種,到幾百年后的今天,仍有著無窮的魅力,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再一次齊讀開頭部分。
五、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藏戲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善、坐、為、詣、病”等實詞的意思,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人物對話,比喻論辯的智慧。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實詞的意思,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人物對話,比喻論辯的智慧。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因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不肯進去,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是從此門進去吧。”迎接賓客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顯然,晏子的這次出使不會一帆風順了,接下來他還會遇到哪些刁難,他又如何應對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橘逾淮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節
1、讀課文,正音正字。
2、反饋預習單,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詞句。
3、復述故事情節。(不要句句翻譯,以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復述) 提示: 復述思路;晏子將使楚——晏子至——晏子對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對話,品味比喻
1、楚王預知晏子是一個“習辭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駁取勝呢? 明確;
★比喻: 橘生淮南則為橘——民生齊不盜水土異也 生于淮北則為枳——民入楚則盜 環境對人影響(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其實味不同——人的本質變了
★反駁有力: 反問句式 “得無……” (朗讀,讀出那種反問,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的語氣。)
追問1:你能想象楚王被駁后那個“笑”是怎樣的神情嗎?
追問2:如果你是晏子,你會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能言善辯 機智從容 愛國
2、楚國君臣明知晏子是一個“習辭者”,為什么還要密謀羞辱晏子呢? 明確;
☆楚國強大,齊國示好(知人論世)
☆提前密謀,掌握主動 朗讀:試著體會楚國君臣的語氣和心理。 王視晏子 固善盜乎——傲慢,嘲笑 師小結:掌握主動的楚國君臣在這次交鋒中一敗涂地,其自大與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寫他們的目的是什么?
(反襯晏子的機智從容、能言善辯) 追問: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個人嗎?
四、總結要點,感悟先哲智慧
同學們,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這個大紛爭的時期,晏子作為一個使臣出使楚國,肩負著結盟的重任,結盟不是示弱,不是喪失尊嚴。晏子以一個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變化,環境亦可以改變人的本質,駁斥的振振有詞的楚國君臣啞口無言,先輩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國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業,鞏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實詞,要求:寫清例句,寫準意思,分類整理。
2、小組分工合作,將本文改編成一個獨幕劇,進行表演。
3、閱讀下文,復述并寫出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
板書設計: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5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 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四、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四、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字詞,積累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母在孩子講述過程中的心境變化,品味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重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和感受課文中表現的父母對孩子的深切的關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父親和母親情緒、心境的變化的描寫,感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
a、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
b、思考:這篇課文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關金翅雀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語:今天我們要走入第四單元的學習,課前同學們都已經初步瀏覽了本單元的課文,誰來說說,這幾篇文章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親情,走進愛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39;保護傘下,感受著父母給予我們默默無聞的愛,這是我們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會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金翅雀的相關資料,誰來說說關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學生簡單交流)
二、檢查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
2、小組內相互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3、教師出示整理的生詞和容易讀錯的詞語,指名朗讀。
4、小組中輪讀課文,互相傾聽,爭取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三、檢查預習第二項。
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文章內容。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默讀課文,找到在孩子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樣的?父親、母親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勾畫出相關語句,多讀幾遍,并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的旁邊。
2、小組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結合中心話題,全班交流。
重點引導
描寫人物心情的語句
如在描寫父親為孩子的安全擔憂的時候,文章運用了“和母親一樣提心吊膽地聽著,幾乎屏住了呼吸”;隨著兒子爬樹危險性的不斷升級,文章又運用了“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就這樣兩個人戰戰兢兢、一聲不響地讓兒子爬到樹上,爬上樹冠”;接下來,擔憂的情緒更加嚴重,“聽到這里,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完全忘記了兒子在什么地方,似乎還在高高的樹巔,緊挨天際,完全忘記了他腳踏在地上,無須兩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著樹枝”。
而孩子“仍在饒有興趣地說著”,說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的表情天真無邪”。
對照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變化,看看他們的變化有什么關系,你體會到了什么?
對于文章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師還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精讀最后一段,猜測故事情節。
讓學生再細致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引發學生猜測,父親和母親會談些什么呢?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就打斷他呢?
四、回顧全文,聯系生活談感受。
回顧整篇文章,說說你讀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
五、課堂詞句積累。
教師出示課后詞語,讓學生觀察,這類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
戰戰兢兢心驚肉跳提心吊膽忐忑不安
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心不在焉心平氣和
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詞語?積累在書上。
六、拓展閱讀。
《悠悠寸草心》、《拐彎處的回頭》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7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__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場景。
2、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經歷,體會文章蘊含的道理。
3、欣賞并積累文章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以“自讀、感悟、質疑、探究”的學習方式架設文本與學生間的交流平臺,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字、詞、句,進行品讀,體會人物的內心,理解“人生的擔子不管有多重,咬緊牙,挺住”中蘊涵的深意。
【教學重點】:
品讀文章,引發學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經歷。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承擔責任,學會用信念來鼓勵自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中經歷過的一些事有時會讓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喬傳藻給我們講述的挑柴經歷,看看我們會有什么啟發。 板書課題:《挑柴》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要求:認真聽,把不認識不理解的生字新詞,畫出來,并注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初讀了解一些詞的意思,如:邀(yāo)請(qǐng) 衣(yī)兜(dōu) 粑(bā)粑(bā) 樵(qiáo)夫(fū) 毗(pí)連(lián) 小(xiǎo)馬(mǎ)駒(jū) 憋(biē)住(zhù) 癟(biě)的(de) 狼(láng)狽(bèi) 屁(pì)股(gu) 靄(ǎi)青(qīng) 山(shān)坳(ào)
等。
(預設: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小組交流解決。如仍解決不了,提出來全班交流或查工具書,如:查字典等。)
3、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和對生字新詞的理解。
(預設:可采用一條龍式分段朗讀、指明朗讀等方法檢查閱讀。對獨步準確的字音,及時糾正,并請讀錯的學生多讀幾遍。對不理解的字詞及時交流,并做出解釋說明。)
4、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敘述了“我”隨小伙伴第一次上山砍柴,并咬著牙把柴挑回家的經過。課文寫的是“我”第一次挑柴的經歷,圍繞“我”的新鮮、小伙伴的快樂,還寫出了所遇到的困難和克服困難的過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閱讀。
5.再讀課文以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經歷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有新鮮,有快樂,但更多的是困難:
可走著走著,腳脖子就開始發酸了。我擔心:待會兒再挑上一擔柴怎么往回走哇!(路途遙遠,心里先犯難了)
我撥開茅草,攥緊砍刀,咬牙向一棵碗口粗細的青楓樹的枯枝發起進攻。大樹枝砍下來了,我也累趴下了。(沒有鍛煉,體力不支)
我的肚子早就餓了,歇下柴擔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伸手去摸衣兜……不對,衣兜是癟的!低頭看看,包谷粑粑早就不知去向了。(肚子早餓了,干糧卻丟了)
我挑著沉甸甸的濕柴,艱難的趕著自己的路。擔子越來越重,扁擔不停地從左肩換到右肩。扁擔好像生出了牙齒,咬得肩頭火辣辣的。(稚嫩的肩膀承受不了重負)
教師可以放開讓學生去談,不管學生談到什么,教師要注意兩點:一回讀課文,引導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感受讀出來;二是教師要抓住學生提到的重點內容引導深入體會,重點內容也就是和中心相關的句子。
課文告訴我們,只要堅強不松勁,只要堅持不放棄,做事情就會獲得成功。
(預設:找一至兩名學生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及時的評價總結,以鼓勵為主)
三、再讀課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你從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經歷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學生很容易說出人生的擔子不管有多重,咬緊牙,挺住!教師要對學生想法的及時肯定和總結)
四、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來到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經歷,了解到人生的擔子不管有多重,咬緊牙,挺住!一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遇到困難要堅強、有毅力、不要被困難嚇倒,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在這之前,誰能用簡練的語言講述一下故事的內容。
二、品讀課文、談感受
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經歷,文章讀完耐人尋味,給人激勵。找一找最能體現中心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你怎樣理解?
1.學生讀句子 “人生的擔子不管有多重,咬緊牙,挺住!”
2.學生理解、說感受。
3.教師點撥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堅強、有毅力、不要被困難嚇倒,只要堅持就會成功。這是作者挑柴的感受,從文中找一找作者描寫作者感受的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得出這個體會的。
(1)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咬緊牙,挺住”,找出來讀一讀。
我挑著沉甸甸的濕柴,艱難的趕著自己的路。擔子越來越重,扁擔不停地從左肩換到右肩。扁擔好像生出了牙齒,咬得肩頭火辣辣的。
我咬緊牙,走一會兒,停一會兒,喘一會兒。最后我總算看見了峨山城,看見了溫馨的燈火,我更有勁了。一擔柴,在山場是多少,挑到家里還是多少。
同樣一個“咬”字,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帶著你的感受再讀一讀這兩句話。
(2)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3)回家把“人生的擔子不管有多重,咬緊牙,挺住”這句話讀給爸爸、媽媽聽,看看他們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三、品析句段
本文的語言清新雋永,讀它就像品茗一杯含露新采的清茶,潤澤香甜,綿綿于耳。從文中找一找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例如:
1.峨山,在我的記憶里,有松針的澀香味,有干巴菌的泥土味。( )
2.小城迷茫在煙雨里,潤潤的,像一塊玉。(比喻)
3.鄉村的馬蹄鐵,山里人的光腳板,沾沾連連的牛毛雨,把這條窄窄的石板街,洗磨得好滑好亮,亮得能照出房檐和行人的影子。(對偶、夸張)
4.轉兩道山彎,峨山城毗連的房屋讓青山遮斷了。拐過兩個山嘴,峨山城多情的炊煙讓綠樹隱沒了。(對偶、擬人)
.......體會著人物的內心,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讀。
四、拓展練筆
根據孩子的興趣,吸納喬傳藻文章中的山趣、野趣。喬傳藻的散文《醉》、《星星寨》和《金竹筐》、《兒童文學》、《挑柴——童年紀事》。學習他的《挑柴》可以從欣賞的角度,體會他文章中的山趣、野趣。
五、作業
1.把課文讀給家長聽,請他們說說體會。
2.把好詞好句整理到小本本上。
3.小組合作,把故事改編成劇本,排演小話劇。
板書設計
上山砍柴:人累趴下了
挑柴 挑柴下山:我咬著牙,堅持把柴擔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