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詞匯,了解“銘”的特點。
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能力目標:背誦、仿寫。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老師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板書:勤能補拙,永不放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告訴你們這是老師的座右銘(板書:座右銘),知道什么是座右銘嗎?生:就是用來激勵自己的話。
師:對。同學們,你們的座右銘又是什么呢?來,把你的座右銘寫下來,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還有的同學沒有寫,希望大家學了這一課后都能擁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被尊為銘辭中的長者的銘文——(板書:陋室銘、劉禹錫)。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是“銘”呢?1,簡介“銘”:
生: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有注釋嘛。
師:你很會學習,你注意到了書上的注釋
常見的銘有:座右銘、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激勵自己的格言。墓志銘。在墓碑上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韓愈說:“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這篇文章也不例外,請一同學結(jié)合自己手中的資料書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曾中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這篇《陋室銘》是他被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多媒體顯示)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jù)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diào)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diào)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聞天下。今天老師帶領同學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的陋室去參觀參觀。
二、賞讀課文。
1、欣賞課文錄音。打開課文《陋室銘》,注意生字和韻腳。
2、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并讀出感情。
三、品讀課文。
1、對照注釋,理解文意,提醒學生要注意關鍵詞、句字的解釋。
2、翻譯全文。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為什么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2、直接表明作者對陋室態(tài)度的是哪個句子?
這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四句作者從哪三方面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huán)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舉諸葛廬,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這種寫法叫什么?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賢士來自比,說明自己也具有他們的志趣和品德。
這種寫法叫類比
4、文章結(jié)尾引用孔子的話,作用是什么
以反問句點題,與“惟吾德馨”相照應,強調(diào)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5、本文借“陋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
本文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6、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體展示)
小結(jié):作者先運用比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從而來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讀課文。
1、你還知道歷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zhì)?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人嗎?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自愿選擇到汶川支教的年輕教師。
五、寫作訓練
1、教師展示課文仿寫。讓學生借鑒文中的寫作手法自己寫一篇仿作。如“教室銘”,“寢室銘”等
《南水銘》
校不在大,齊備就行。
史不在長,幾年就名。
斯是陋校?惟吾德馨。
水泥運動場,白褐又分明。
嚴師出高徒,苦學是捷徑。
可以怡性情、閱古今。
有勤奮之學子,無偏頗之愛心。
香爐山下,平橋河畔,
人皆云:“南水真行
2、、背誦課文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2
內(nèi)容預覽:
23.游恒山記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zhèn)南陽岐人。生于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群書,鄙棄權(quán)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jīng)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fā)現(xiàn)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xiàn)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jīng)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騰沖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那里曾經(jīng)發(fā)生火山爆發(fā)的遺跡,他在游歷中考察最多的是巖溶現(xiàn)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里千姿百態(tài)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現(xiàn)象的記錄。后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游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凈盡無攀躋(jī)勞虬(qiú)松縈(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fā)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shù)慕?jīng)過,體現(xiàn)了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jīng)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jīng)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jīng)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jīng)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jīng)過充分表現(xiàn)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小結(jié):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shù)慕?jīng)過,表現(xiàn)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游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jīng)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shù)钠D難。然后是登頂后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最后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fā)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shù)慕?jīng)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shù)慕?jīng)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jié),其余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致。
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jié)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huán)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jié)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致,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松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xiàn)于筆下,讀后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
2、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七、小結(jié)文言詞
1通假字
還通環(huán),轉(zhuǎn),繞。
例句:還過岳殿東。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峭:陡峭,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詞用作動詞
室:屋子,這里是改成一間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會仙臺。
像:雕像,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臺中像群仙。
3、古今異義
但古義:只;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
例句:但能鉤衣刺領。
于是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轉(zhuǎn)承。
例句:于是石路縈回。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即飛石窟也。
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加上即,加強語氣。
譯文:就是飛石窟。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例句: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賓語虎風口之松柏前置。
譯文:比虎風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狀語后置
例句:有一人飄搖于上。狀語于上后置。
譯文: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
③定語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山的定語一重后置。
譯文:向北遠看,隔著一重山。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推薦閱讀《徐霞客游記》。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個新詩單元,教材編者稱之為“詩海徜徉”。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編輯還是第一次。這反映了人們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本單元編選中外九位現(xiàn)代詩人的十首詩歌,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第一部詩集《星空》。《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現(xiàn)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xiàn)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期間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jīng)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xiàn)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xiàn)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而《天上的街市》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詩內(nèi)有豐富的想象,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描繪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寫實的詩句,有想象的詩句,而想象的正代表著詩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燈聯(lián)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聯(lián)想到天上的街燈,再由天上的街燈聯(lián)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連串的聯(lián)想當中放飛了,而這個聯(lián)想的“中介”便是比喻。“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兩個比喻,兩層聯(lián)想,把我們引進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傳說的全新詮釋,這個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形象地抒發(fā)了詩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編入本單元的第一篇,因為它很好體現(xiàn)新詩的特點,它能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新詩的領域。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2)嘗試聯(lián)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領略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形象鮮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沒有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要埋怨新詩“沒勁”。這首詩節(jié)奏和諧,音韻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語言清新樸素,描繪出一幅浪漫溫馨的天國樂圖。根據(jù)這一提示,教學目標(1)(2)應確定為本課重點。在朗讀中感受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詩歌,要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從精煉的詩句中解詩讀歌的豐富內(nèi)涵來。為了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適當介紹詩人在創(chuàng)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情緒,以幫助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2)圍繞朗讀來設計教學,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在朗讀中想象詩歌的圖畫美,在朗讀中品析詩歌的情感美。(指導誦讀)。(3)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天上的街市》有豐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4)比較——把《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描寫與民間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做比較,從兩者生活狀況的不同上去理解詩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學手段上,采用配樂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理解。誦讀時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在自己腦海中構(gòu)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體形象在意念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詩歌內(nèi)容相一致的生動而豐富的境界。(3)比較法。比較詩歌與民間傳說的異同,了解詩人對自由、美滿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說教學程序
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xiàn)。為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用民間故事導入。教師或?qū)W生講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織女過著被禁錮,被束縛,難得一見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們將會見到與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織女……。然后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
在學生積極性已被調(diào)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作者、時代背景做一些介紹。通過朗讀,理解領悟全詩,立意在通過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其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內(nèi)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詩歌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通過讀來領會內(nèi)容、探索問題。為了能抓住實質(zhì)問題,我不按照逐段來分析,而依照:學讀——想讀——析讀來分析課文。
1、學讀
(1)、學生聽朗讀帶或老師的范讀,然后自己試讀,在書上標記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教師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重音。
(3)、配鋼琴曲《星空》,全班小聲讀,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2、想讀
(1)、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課外收集的關于星空的想象的傳說、故事、詩文。
(2)、教師示范(出示牛郎織女行空圖):我看見牛郎騎著牛兒,臉上寫滿了幸福溫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織女昨天的新花樣織出來了沒有?織女是個巧手的女子,也是個倔強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jīng)Q不罷休。不過牛郎今天給她帶的這本《中國織染》一定可以幫助她的。天河淺淺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見那似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織女……
(3)、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4)、配樂,沉醉在想象中默讀。
3、析讀
(1)、夜幕降臨,剎那間,遠遠的街燈全亮了;而這時,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現(xiàn)出了它美麗的容顏。試著讀這一節(jié),讀出你看到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時的心情。
①老師示范讀,指導朗讀技巧:懷著驚喜的心情去讀,重讀“明”“閃”“明星”“現(xiàn)”“點”“街燈”。②學生練習讀。③學生演讀。
(2)、①請學生讀自己寫的表現(xiàn)天街美麗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學閉目聽。②作者在想象這一切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心思呢?試一試,把你的心思讀出來。③指名說出朗讀時的體會,教師點撥:有一點向往、有一點贊嘆、有一點想飛的感覺。④女生齊讀。
(3)、①詩中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請用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②學生輕聲讀。③指名學生讀,在點評中引導學生總結(jié):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溫馨是通過重讀“淺淺的”“不甚”“來往”“閑游”“提著燈籠在走”表現(xiàn)出來。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時,嘗試用語音語速來表現(xiàn)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讀好的同學讀。⑥師生交流聽讀時的感受。點撥引導學生明確讀三、四節(jié)的要領:要讀得輕柔舒緩,仿佛是坐著小船在微波蕩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
(4)、背誦。
(四)、總結(jié)擴展,領會內(nèi)涵
本詩的重點是學習聯(lián)想和想象的寫法,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紹聯(lián)想和想象這兩個概念。
所謂聯(lián)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聯(lián)想。如詩中由“街燈”想到“星星”是聯(lián)想。
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jīng)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詩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織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寫句。
發(fā)揮你的聯(lián)想和想象,續(xù)寫下邊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nèi)容的簡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顯示這點,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4
【學習目標】
1、品味重點句段,學習人物速寫的方法
2、品味語言特點,方言的運用和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幽默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
【學習重難點】
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語言品味
【輕松預習】
一、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從小喜愛美術(shù)、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yè)后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shù)、地方風俗等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1974年調(diào)天津工藝美術(shù)廠、在工藝美術(shù)工人業(yè)余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diào)天津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評論室,后轉(zhuǎn)入作協(xié)天津分會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任天津市文聯(lián)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shù)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shù)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自讀,把握文章情節(jié)、人物、語言。
1、引導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張”、“楊七”、“楊八”各自“奇”在哪里?
2、能力鍛煉——他們各自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試著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二、精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語言,文中有一些傳神的字句,要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
1、動手找自己欣賞的語句與大家共同賞析。
2、品味下面的語句,研討括號里的問題。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這么說是不是太夸張了?你怎么理解這種夸張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教師引導分析、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歸納小結(jié)。
三、再讀課文——思辯研討
1、提問:“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tài)度?你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學生討論、交流。
建議:
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發(fā)展。
四、拓展訓練
1.說說你周圍有什么“俗世奇人”?講一講,讓同學們聽一聽。
學生可以結(jié)合本地的風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結(jié)
主要以兩位手藝人(泥人張、好嘴楊巴)的高超手藝為話題。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并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
七、布置作業(yè)
寫一寫你周圍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比如能一筆畫出一個圓的數(shù)學老師,能生動模仿各種聲音的同學等,寫一篇人物速寫。要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的特征,寫出他們的奇處、絕處。
這是一道學以致用的題目,有一定難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因此,首先應使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寫一事的敘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意選擇,力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特征展開描寫。
相關鏈接
一、關于《俗世奇人》(馮驥才)
天津衛(wèi)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咸土堿,風習強悍,近百余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沖,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余聞者甚夥,久記于心;爾后雖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蓮》等書,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閑置一旁未被采納。這些奇人妙事,聞所未聞,倘若廢置,豈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筆錄下來,供后世賞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眾生相耶?故而隨想隨記,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冠之總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關于泥人張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shù)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tǒng)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shù)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shù)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制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摶土于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于《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jīng)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一座中國近代藝術(shù)館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shù)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梁。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shù)是近代民間發(fā)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shù)流派,這支數(shù)代相傳的藝術(shù)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藝術(shù)的傳統(tǒng)土壤中,再經(jīng)大膽創(chuàng)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5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nèi)涵和優(yōu)美的韻味,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jù)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39;姓名。
1、他,唐代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構(gòu)思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李白
2、他,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jù)《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nèi)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jié)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zhuǎn)”、“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zhuǎn)”,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zhuǎn)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zhuǎn),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jīng)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tài)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xiàn)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她那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shù),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xiàn)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表現(xiàn)。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zhàn)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xiàn)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xiàn)實意義的。
6、小結(jié):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清新、含蓄、纏綿的。其中《一剪梅》還編成了現(xiàn)代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我們不妨讀一讀,會唱的哼一哼,和《漁家傲》比較一下。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剪梅》寫閨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纏綿的。而《漁家傲》則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初二語文教案電子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蘇州園林在設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chuàng)造,從而領略蘇州園林的建筑美。
2、學習本文圍繞說明對象的特征進行總說和分說的結(jié)構(gòu)。
3、體會課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1、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由整體把握到具體制訂的讀書方法。
3、總分式的結(jié)構(gòu)和生動嚴密的語言。
教學難點:
初步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州的園林。
二、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圣陶,以字行。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簡介蘇州園林:
首先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群體。比較出名的有這些園林: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wǎng)師園、怡園。
四、整體感知:
(一)朗讀課文: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注意字詞的讀音。
2、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的把握。
(二)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說明要點及說明順序:
1、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讀課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組討論完成結(jié)構(gòu)層次劃分;
(3)全班訂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說明蘇州園林的地位及特點。
第二部分(3-9)分類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藝術(shù)美。
第三部分(10)總結(jié)全文。
2、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么?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文章是先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gòu)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
3.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文章采用先總后分式的結(jié)構(gòu)展開。
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園林建筑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說明互相照應,前后提挈。“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
五、布置作業(yè):
抄寫字詞注音,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本文的說明方法。
二、新授:
(一)課堂小測:
1、點名說出說明方法的種類。
2、點名說出各種說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jié)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
作比較: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打比方:
“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shù)畫,而園林是美術(shù)畫,美術(shù)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引用:
“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摹狀貌:
“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三)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nèi)涵;精讀4、5兩節(jié):
1、這一節(jié)說明了什么?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幾句寫假山,哪幾句寫池沼?這是哪種結(jié)構(gòu)形式?
1句、2-3句、4-11句,總分式。
3、寫池沼除了寫水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還寫了橋、石岸、花草、魚。處處寫“畫”。
4、“藝術(shù)”和“技術(shù)”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不能調(diào)換。概念層次高下不同文章重點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換,為什么?
不能替換,感情色彩不同。
三、總結(jié):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shù)的整體特征,說明順序合理,說明方法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jié)構(gòu)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為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圣陶先生駕馭復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shù)美的同時,借鑒作者說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三、四。
2、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的班級室內(nèi)布置情況,要求說明順序條理,至少運用兩種說明方法。